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透过地理看历史之抗日战争:以空间换时间(二)

更新时间: 2025-06-29 15:58:26

阅读人数: 487

本文主题: 透过地理看历史电子书免费阅读

展开全文接《透过地理看历史之抗日战争:以空间换时间(一)》,继续:日本人会听的吗?当然不会。于是就有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日对抗以来,中国第一次主动出击,也是中日开战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一百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八个师团和两个旅团共二十余万人,宣布死伤四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陆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八十余万人,死伤三十万人。其中的中央精锐损失了60%。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投入的兵力是日本的四倍,死伤人数却是日本人的七倍,充分地说明了当时中日双方的实力悬殊。打仗不是靠口号,是要见血见肉的。淞沪会战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战略目的却达到了。日本人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场小范围的战斗,并没想派驻太多的兵力。随着国民政府兵力的不断增加,日本人也不得不从本土增派兵力。但日本毕竟人口少,本土兵力不够了,最终不得已把华北的兵力也调过来了。这样一来,日本从华北南下的战略意图被打乱了,三个月亡华的计划也彻底失败。与此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发起了太原会战。太原会战是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其中平型关战役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与。太原会战前后持续两个月,日本参战 人数达到十四万,伤亡二万七千人,中国参战人数二十八万,伤亡一十三万人。太原会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牵制了华北的日军南下,进一步打乱了日本人由北而南的进攻计划。淞沪会战后,中国军队退守南京。南京最终也失陷,被迫迁都。到这个时候,日本人的大部分兵力都投在长三角,由北而南的作战计划也彻底失败,于是恼羞成怒,在南京大肆屠杀平民,造成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但日本人也不傻,知道沿长江逆流而上困难重重,于是派遣华北的兵力南下,企图与南方的兵力会合。国民政府当然也看清了这一点,于是又派遣大量兵力投入江淮重镇——徐州,以阻断日本南北两股兵力的会合。于是徐州会战爆发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放在徐州东北方的台儿庄。虽然中国军队一度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但在日本不断往南北两线增兵的情况下,徐州最终也沦陷了。更危险的是,在徐州陷落后不久,日军从华北南下,占据了开封。中原眼看就要沦陷了。如果中原沦陷,再加上上海、南京都已失守,整个中国南方就只剩下一个荆襄,肯定也挺不了多久。于是,国民政府炸开了郑州东北花园口的黄河南岸,洪水滚滚而下,虽然阻挡住了南下的日军,但给黄河中下游的百姓造成了无以计数的损失。这个事件,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最大的污点。没办法,日本人只好沿着长江西进,一路拔下沿江的众多据点,最后到达武汉,武汉保卫战开始了。武汉保卫战的规模比淞沪战役还大,日军参战人数达三十多万人,中国军队达一百一十万人。武汉虽然最终也没能保住,但日本人经过这一战,连病带死损失一十六万人,大伤元气,中日双方从此进入相持阶段。这个时候的形势是,因花园口黄河决堤,中国南北被阻断。北方(包括华北、山西)的主要城市都掌控在日本人手里,国军只能退守几个小的据点等待时机,大部分的抗日活动就是共产领导的游击战。主要战场还是在南方,在长江沿线。日本人从上海沿长江深入内陆,所占据的主要是长江沿线的一些据点,离长江远一点的山区城镇还有大量的国军部队,以及被打散之后临时组建的游击队,不时地对日本人反击,日本人也是疲惫不堪,难有大规模的用兵举动。日本人占领武汉之后,主要的攻击目标就是荆襄地区的一些重镇,并相继占领了襄阳、岳阳和宜昌。特别是宜昌,把控着三峡的出口,只要从这里打通三峡通道,上游就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一旦占领重庆,中国就完了。日本人也曾试图从宜昌这里仰攻三峡,即使动用了现代化的武器,也没成功,日本人也只好放弃,另想别的办法。日本终究是资源小国,战时延长,再加上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此时的唯一目标就是重庆,只要占领重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日本人经过仔细的分析,要打入四川盆地,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从山西入关中,再从关中穿秦岭到汉中,最后过剑门关到成都平原。这一条路,除了山西部分据点在日本人手中外,阎锡山的部队还驻守在山西,吕梁地区有大量的共产游击队,潼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别说秦岭了,山高水险;即使最终侥幸过了秦岭,前面还有天下最险的剑门关。长路漫漫,孤军深入,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这一去,必定是九死一生,所以日本人首先放弃了这条路线。第二条,就是从宜昌仰攻三峡。这是日本人最先考虑的方案,从淞沪战争开始,当日本人被国军牵着鼻子不得已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开始,日本人就认为,只要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达宜昌,从宜昌攻入三峡,就可以直取重庆。更何况当时,国军的水军已经全军覆没,日本人已经完全掌握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有了这条黄金水道,日本人可以从上海调兵,沿水路直接把军队和武器弹药运到宜昌。但日本人显然低估了三峡的防御功能,更何况国民政府在三峡两岸部署了重兵,日本人在宜昌打了几仗后,发现要从这里打入重庆只能是白白浪费生命,而日本人已经兵力不足了,于是就放弃了这一条路线,转而寻求第三条路线。第三条路线到底有没有呢?还真有,日本人也找着了。日本人发现,如果由岳阳往南,先占领湖南,再由湖南沿湘桂铁路南下进入广西占领桂林,继而占领柳州,柳州这里正好有一条黔桂铁路直通贵州的都匀,而都匀离贵阳仅咫尺之遥,一旦进入云贵高原,就可以由贵州进入四川。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都是战时抢修的铁路,主要目的是为了突破日本人的封锁。日本人控制了长江沿线后,紧接着控制了中国沿海线,中国的战略物资只能通过陆地运进来,这其中最主要的通道就是广西到越南的陆路,以及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但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修通后,日本人首先看到了战机,准备沿这两条铁路打到贵阳。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后来汉武帝征讨西南,以及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都是从四川进入云贵,这条道路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反过来,从云贵高原居高临下,进入四川更容易。具体来说,从云贵高原去往四川有两条路:一条走贵阳往北,过毕节,沿赤水河而下,到达四川盆地的泸州;另一条,从昆明出发,沿普渡河进入金沙江,再沿金沙江而下,到达四川盆地的宜宾。泸州和宜宾都在长江边上,而且在重庆的上游,从这里既可以进入四川腹地,更可以顺江而下取重庆。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就是重庆的南大门,如果贵阳有失,重庆也难保。日本人选择这条路,虽然有点绕,但不远也不险,再加上武汉、岳阳都在日本人手上,打下湖南就和湖北连成一片,后勤补给也不是问题,于是日本人转而向南,直逼长沙。

透过地理看历史之抗日战争:以空间换时间(二)

透过地理看历史之抗日战争:以空间换时间(一)

展开全文在中国历史上,地理要素对战争格局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要说到利用地理条件改变历史的进程就非抗日战争莫属了。日本人非常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所以他们的侵华战争策略也参考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的经验。日本人侵华不是临时起意决定的,而是一个长远的阴谋。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就计划着如何吞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日本作为战胜国之一,在战后取得了在京、津一带驻兵的权力。八国联军声称,义和团作乱,滥杀无辜,特别是滥杀洋人,是清政府管理不好自己的国民所致,既然你管不好,为了我们在华洋人的安全,那我们替你管。所以庚子年后,根据《辛丑条约》,八国都可以在京津一带驻军,清政府反而不行,袁世凯被逼得没办法,就在京津大力发展警察,警察不算军队,洋人也无话可说。中国的警察制度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这在当时是无奈之举,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进步。八国在京津一带都有驻军,日本也是其中之一。庚子国变最大的恶果还不是这个,除了驻军、赔款外,是俄国人趁火打劫占领了东北。占领东北本来是日本侵华的第一步,所以俄国人就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于是在1904年,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打了一仗,日本人战胜,从俄国人手中抢走了东北。正是这场战争,让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鲁迅决心弃医从文。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对德宣战。日本人对德宣战不是真的要跑到德国去跟人家开战,而是因为中国的山东。在此之前,德国人取得了在山东的很多特权,特别是青岛。日本人先占领青岛,继而占据山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原先的八国联军因为家门着火,自顾不暇,基本都从中国撤军了,京、津一带的驻军也只剩下日本人了。补充一点,无论是俄国人占领东北,还是德国人占据青岛,指的都是在这些地方获得的治外法权,并不是真正占有这里的主权。主权还是清政府的,只不过清政府管不了租借地内部的事务。租借地是零散的,并不是成片的,所以在租借地以外,大量的土地还都是中国政府在管,也有军队。像东北有奉系军阀张作霖,山东有奉系军阀张宗昌。现在局势已经很明朗了,日本人占领了东北和山东,又在京、津两地有驻军,华北被合围,俨然是唾手可得。但谁知正是在这个时候,国民革命军一路挺进,北伐成功,中国又统一在国民政府下。日本人的阴谋诡计眼看受阻了,这个时候,再惺惺作态恐怕于事无补,于是干脆撕下面具,在皇姑屯放了个炸弹,先把东北军阀头子张作霖给炸死了,紧接着发动九一八事变,彻底侵占了东北。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不放一枪,把东北丢给了日本人。这一次和以往不同,以往英法联军也好,八国联军也好,他们也占了中国很多地方,但都只是取得治外法权,建立租借地,主权还在中国。但这次日本人侵占东北,是赤裸裸地把这块地方从中国抢走了,建立了一个满洲国,所以这一次激起了中国人极大的愤慨。中国人突然发现:坏了,敌人打进家门了!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沈阳),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北京)之前,日本人先占据了上海,取得上海的驻军权,更为重要的是,随后又占领了山海关和张家口,控制了华北的北大门和东大门,然后鼓动华北独立,想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到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这个时候,日本人不能再等了,于是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日正式全面开战。抗日民族战线只是完成了中国人精神上的动员,让中国各各派放下内部矛盾,一致对外,但真要和日本人开打,光靠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还要靠实力说话。但这个时候,中日实力相差悬殊,如果硬拼,不光死伤不计其数,最后还得亡国,那怎么办呢?国民政府想出的对策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时间,就是利用中国特有的地形,拖慢日本人进攻的步伐。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打仗不能拖得太久,否则资源接济不上,但他们武器精良,军人训练有素,适合速战速决。中国地广人多,但工业水平落后,装备差,因为贫困,人员的身体素质也很差,训练也不到位,适合持久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空间换时间?现代战争不同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和粮草是最大的战争资源,只要有人,人有饭吃,就可以打仗,至于武器,在战场上打扫回来就可以重复利用。但热兵器时代不同,光有人和粮还不行,枪支弹药都是消耗品,战争的胜负还要看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后方要有持续供应枪支弹药的能力,如果供应不上,这仗就没法打了。而当时,中国的工业企业全在长江沿线,尤其在长三角一带,中西部的工业几乎为零。一旦战事一起,日本人炸掉沿海沿江的工厂,中国就只有投降的份了。所以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人的进攻步伐,让我们有时间把长江沿线的工厂迁到内陆,迁到大后方去。还有一点就是集结军队。北伐胜利后,各个地方军阀名义上听从南京中央政府的调遣,实际上仍是各自为政。只有大敌当前,在全国人民一片抗日的呼声中,他们才真正愿意听从中央的号召。南京政府要整编军队,部署兵力,也需要时间。像共产的军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来又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在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国军的一部分,由中央统一配发军饷。最后就是迁都,把首都从南京迁到重庆,做长期抗战的准备。随着首都迁往重庆的还有各个学校、政机关等,这些都需要时间。第二个问题:如何利用空间换时间?我们可以假想一下,日本人已经控制了东北、华北和山东,很轻易地就可以拿下中原,然后以中原为据点,分两路南进,一路经两淮取江南,一路克襄阳取荆襄,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控制长江中下游。剩下的地方,可以慢慢收拾残局,基本上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所以,当时日本人说,三个月亡华,不是吹牛,是真有可能。的策略是,不能让日本人从华北趁势南下,因为华北到中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何况这时已经修了铁路,日本人的装甲部队可以沿铁路飞速南下,中国根本抵挡不住;而是要想办法让日本人从东往西打,沿长江逆流而上,这样日本军队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就应该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由北往南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而由东往西取胜的例子少之又少。就是要让日本人放弃那条最容易走的路,去走那条最难走的路,这样中国方面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作战略部署。以上内容摘自《透过地理看历史》:

《透过地理看历史》丨一个人的格局是如何撑大的

《透过地理看历史》丨一个人的格局是如何撑大的 2023-08-02 18:30 发布于:山西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人人都爱英雄的故事,而说到英雄的时代,自然莫过于三国。 有人说,是天下大乱的三国时代造就了一批群雄逐鹿的英雄,也有人说,是胸怀抱负的英雄们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实无论是哪种分析,都离不开三国时代的真实场景,只有基于现实,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而这个现实的基础,就是当时的地理环境。 如果说英雄人物是孙悟空,那地理就是孙悟空逃不出的五指山,再神通广大的人,想要取胜,都离不开对当下山形水势的精准了解和分析。 如今我们已然知晓最终的结局,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历史的发展进步固然离不开大师们挥毫泼墨,但地理在很大程度上在默默为历史推波助澜。 不知道多少人和小编一样,看历史书从来不看地图,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场面纯靠脑补,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祁山在哪里?为啥要从祁山这条路北伐?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制胜的路线,为啥诸葛亮不赞同?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学历史时,心里有一张战略地图很重要,不仅增加历史趣味性,更能拥有全局观去看待历史背后的逻辑。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就说过:治历史的人,必先明白地文、地理、年表、系谱都是读史者当备的书。 如果你之前和小编一样,对历史地理不知道从何学起,建议从这本书《透过地理看历史》开始入门。 《透过地理看历史》第一章讲述了荆州的地理格局以及这里发生过的历史。 荆州是《三国演义》中提到最多的地区之一,为什么这样重要?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会发生赤壁之战?为什么刘备借了荆州之后迟迟不肯归还?为什么,孙权集团不惜得罪刘备集团,不惜害死关羽也要拿回荆州? 三国时最重要的战争“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荆州,赤壁之战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东汉末年整个战争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 荆州这块地方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要想统一中国,就必先取荆州,而谁掌握了荆州,谁就拥有了夺取天下的主动权。 我们知道,平原地区产粮,有粮就可以养兵。何况荆州这个地方雨水多,水稻一年两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 荆州既能养兵,又好防守,可谓得天独厚。从整个中国的形势上看,一旦控制了荆州,就可以越过长江天险,顺江而下控制江东,进而控制整个中国的南方地区。 为什么孙权一辈子都在打合肥?就是因为合肥是荆州与江东、两淮的连接点。 所以守荆州,只需守好三个点:北部出口襄阳是重点,西部是三峡通道,比较好守,东部从合肥到九江,沿长江是条河谷,这条河谷跟三峡比起来宽多了,但也比较好守。 襄阳又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冲,处于武当山和桐柏山之间,这个口子不大,只要守住了襄阳,就守住了荆州。 襄阳城位于汉水边上,交通便利,隔河相望的是樊城,二城成掎角之势,互相照应。襄阳曾经有一段时间叫襄樊,就是把二者的名字合在一起了,现在又改回来了。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荆州的治所在襄阳而不在江陵,诸葛亮为什么在这里等着别人三顾茅庐,而不是在江陵,因为谁控制了襄阳,谁就控制了荆州的咽喉,谁就有夺取天下的希望。 可惜刘表胸无大志,诸葛亮没看上眼,不然就轮不上刘备了。曹操手下人才太多,去了也排不上座,没什么意思。 所以,诸葛亮在隆中(襄阳城西十千米)躬耕不是巧合,是从战略眼光出发的有意考量,如果他去江陵附近种地,三分天下就没他什么事了。 在襄阳种地,他就是卧龙,随便找个地方种地,那就是真的农民了。 总之,襄阳一旦失守,江陵就难以独存,整个荆襄九郡就会全部沦陷。 看完上述这段解读,是不是我们对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了?这其实也是解读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 《透过地理看历史》从地理、地图、文化、历史四个维度,重新诠释不一样的三国历史,通俗有趣,深入浅出。 从黄巾起义、董卓进京,到群雄逐鹿、隆中对,历经赤壁之战、刘备入川、大意失荆州、再到第一次北伐、秋风五丈原、司马弄权、姜维北伐,涵盖三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诸多重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第一:一个词,专业地图。 由于专门配制地图成本高、门槛高,而且审核非常严格!所以常规历史读物,要么无图,要么引用现成图册中的线条图、色块图。 《透过地理看历史》30章文字,对应30场精彩绝伦的决定性历史事件,80幅高清图片,展示你从未见过的80个千年前的三国历史地形。 第二:逻辑清晰。 本书以大的地理单元划分章节,分别是河套、山西、河北、关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九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每个章节重点讲述一个地理单元,引领读者纵览从古至今这个地区对历史走向的关键影响。 第三:知识点密集。 通过地理串联起来的历史,比如“下里巴人”这个词,在巴蜀章节讲到,这是楚国人为挖苦巴国人而发明的词。还有“庸人自扰”、“夜郎自大”这些词又是从何而来?几乎每一章都会有频繁的历史知识点出现,读来有趣。 读历史,始终在心里带着一本地图,是培养全局观念的好习惯,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地理是古今不变的客观因素,学会带着地图看历史,从本书开始吧! 责编 | 侯梦雪 责校 | 李英丽 审核 | 栗树平 温馨提示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其他公众平台与互联网网页,其目的是为了将更好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版权依旧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尽快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标签: 革命军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