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欢喜》人物有原型,真实刘静已去世三年,宋倩本人戏外更严厉
不知不觉间,追了近一个月的《小欢喜》 也要大结局了。磊儿实现了妈妈的心愿,意料之中考上了清华,方一凡和英子不约而同考取了南京的学校,季杨杨和陶子也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孩子们欢欢喜喜上了大学,家长们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乔卫东和宋倩一番真情告白后破镜重圆,季胜利和刘静搬到了中海市重新生活,方圆和童文洁再次感受为人父母的喜悦,虽然他们的人生在编剧的笔下已经剧终,但我们相信,这群人的故事,未完待续!
在没有看到最后几集播出的剧情时,不少观众会疑惑,《小欢喜》到底哪里欢喜了?明明就是一部赚尽我们眼泪的电视剧嘛!如果你细心留意到电视剧的一句宣传语“人生就是一场场小别离和一场场小欢喜组成的,少了哪个都不会完整”,或许就能从中领悟到些许答案。又如黄磊所说“我们要有比较的去看待生活,小别离的对立面是大别离,小欢喜的对立面是大欢喜,普通人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悲欢离合,点滴生活中的一点快乐就是小欢喜。”
当然,黄磊是个追求美好与善良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给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安排了想对完美的结局。但许多戏外的观众可能不知道,我们如今看到的剧情与剧本创作之初人物设定的结局其实是有改动的。在演员最初拿到的剧本中,方圆和童文洁其实是有一条离婚线的,所以按原剧本的剧情走向,方圆和童文洁应该是和《小别离》中一样,有一段互相埋怨和伤害的过程的,但在黄磊的坚持下,编剧们把这一段剧情改了。
在黄磊看来,方圆和童文洁是三对夫妻中最温馨和睦的一对,他们一家人象征的是现实生活中幸福快乐的家庭,所以,这一家人必须完完整整。而且剧中已经有乔卫东和宋倩离婚又复合的故事线了,从人物独立性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方圆和童文洁也不应该有离婚的过程。对担任剧本总编剧的黄磊来说,他希望每组家庭的故事都是以爱为结局的,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但电视剧最终想传递给观众的还是生活中爱与美好!
剧本创作永远来源于生活,虽然黄磊给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但真实的人生往往有更多的残缺和遗憾。黄磊说《小欢喜》其实就是他人生的回忆录,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他把自己的生活和身边朋友们的故事全部当作了创作的源泉。例如剧中最温柔的刘静,黄磊之所以把她的职业设定为天文馆的馆长,是为了圆自己一直以来的天文梦。安排刘静和英子的忘年友情,是为了纪念生活中已故的朋友。
真实的生活中,刘静的原型是王磊的邻居王姐,大概在三年前因为乳腺癌不幸去世,王姐的离去让黄磊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在创作《小欢喜》的过程中,黄磊把王姐的生命“延续”到了刘静的身上。在电视剧最后的结尾中,刘静和季胜利从北京搬离到了中海市,这已是编剧们能为刘静安排的最好的结局,剧里的地名和校名都可以查证,唯独刘静要去的中海市在地图上永远也找不到地址。
是的,戏外的刘静比我们想象中更让人心疼。而真实的宋倩或许更让人害怕。剧中宋倩的原型是《小欢喜》剧组一位女编剧的母亲,英子身上所发生过的一切,都是这位女编剧曾经有过的经历。唯一不同的是,宋倩最终和乔卫东复婚了,而女编剧的母亲和父亲却没有。相比较来看的话,英子的人生比女编剧的生活要幸运和完美的多。当然,这样安排的目的也是为了尊重剧情大团圆的基调。
除了刘静和宋倩,其他每一个成年角色身上都有黄磊身边朋友的影子,就连方圆和童文洁的教育模式,也是黄磊从父母身上获取的创作灵感。方一凡的性格和黄磊本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剧中的方一凡是“学渣”,而黄磊本人是货真价实的“学霸”。还有磊儿到小姨家借住的桥段,也是黄磊回忆儿时表弟到他家生活三年的经历,从而加入到剧本的创作素材中的。至于英子,季杨杨,还有陶子,无一例外都是黄磊身边真实存在的年轻小朋友。
都说剧本源于生活,一部《小欢喜》总算是让我们看到了接地气的电视剧,衷心的希望以后的编剧朋友们,也都能以走心的故事去打动观众,少一点浮夸,多一些真实。一部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剧组的方方面面,这个夏天《小欢喜》带给我们的感动也许会随着电视剧的完结而慢慢消散,但在亲子关系上,它多少会给我们留下一些启发和思考,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醒了我们每一个人,爱的前提是尊重!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
《小欢喜》大结局了,这部剧的结局还算是完美的,因为几位小主人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林磊儿跟陶子都考上了清华大学,王一笛也顺利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英子如愿以偿的进入南京大学,方一凡也跟着去了南京。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说起来,林磊儿其实是整部剧中最可怜的角色,妈妈去世了,后妈不疼他,爸爸也不关心他,幸亏有童文洁这么一个小姨,把他接到了北京来住,其实跟他在老家的境遇相比,跟方一凡这些人生活在一起,完全就是“上了天堂”。不过根据原作者鲁引弓透露,《小欢喜》的结局远比电视剧要残酷的多。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林磊儿是整部作品中唯一一条“农村线”,农村的孩子想要考名校,比城市里的孩子难太多了,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小欢喜》这部剧中的“冬令营”也来源于真实案例,北大曾去杭州一所学校招生,一所小学把名额给了一位优秀的学生,但这个学生的父母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以及对冬令营认识不足,纠结飞往北京需要机票、住宿等一大笔费用,于是放弃了。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这个名额给了成绩再靠后一点的学生,这个学生立马家庭全体出动,毫不犹豫的送孩子去参加,最后,那个孩子因为冬令营的加分考上了北大,那个因为父母放弃没有去冬令营的孩子,得知别人考上后把自己关在机房里喃喃自语:“那个名额本来是我的。”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老师知道,高中学生思想已经成熟,对这种差距、阶层感是有感知的,你去安慰也很难。因为家长目光的短浅和局限性,一个孩子的一生被颠覆了。鲁引弓苦笑:“如果让我重写一次,我一定让磊儿去读清华。”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
《小欢喜》原著结局很残酷,磊儿因家境没考上清华,作者很后悔这个现实中的孩子,就是磊儿。他没有剧中那么好的命,没有这么好的一个小姨,剧中若有若无地提到了冬令营住宿费用这些事情,磊儿还为此担心,想要替童文洁缓解压力,不过庆幸的是,磊儿最后考上了清华。有时候电视剧要紧贴现实,但如果能够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给人以慰藉,也是很值得鼓励的。
《小欢喜》:充满野心的“轻”现实主义
“学霸永远压力山大而学渣还在不停玩耍,剧情也太过于真实了吧!高考是人生的一场战役,梦回高三不忍看,海清简直就是我妈本妈…… ”在《小欢喜》豆瓣评论下,不少网友回味起高三记忆,感叹剧情的真实度与还原性。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阵容,聚焦高考这一全民性话题,延续《小别离》部分设定,《小欢喜》再次以方圆、童文洁夫妇视角展开,以方家、乔家、季家三个类型不同的家庭生存状态为叙事样本,展现当下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现状与困境。
在贴合现实的剧情持续发酵后,《小欢喜》剧集热度呈现低开高走之势。自8月9日之后,持续霸屏骨朵电视剧热度排行榜首位,热度指数由开播时的69.41持续上升至91.55,收视率由开播时的第六位上升至首位,豆瓣评分稳居8.3,成功跻身暑期档热度与口碑双丰收的热剧之列。
从《都挺好》到《少年派》,《小欢喜》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大众对于“亲子关系”的关注。不过不同于直面中国式家庭痛点,拳拳到肉的《都挺好》,在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与灵魂的“高考”节点上,《小欢喜》剧如其名,以一种更为“轻柔”的方式点出中国式家庭症结所在,对中年危机、性教育、抑郁症、生死离别等沉重话题,一一探讨。
在让大众看完片子发出一声感慨“真像我们啊!在“看了这个片子能解决什么问题?”上,《小欢喜》也在试图给出答案。
“天天想日日想,等了好几天,英子快跳海吧,太压抑了!
谁也没有想到,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素素跳诛仙台,《香蜜沉沉烬如霜》中锦觅捅旭凤,《陈情令》魏无羡被围攻跳崖之后,《小欢喜》中观众最为期待的剧情是英子跳海。宋倩歇斯底里的爱给英子带来的是难以窒息的压抑,这种情绪让不少受“中国式教育”之苦的观众感同身受,他们同样试图让剧中的英子以跳海的方式,给捆绑式的父母之爱以沉重的一击。
为呈现中国式家庭生活百态,《小欢喜》选取了三组典型家庭。虎妈童文洁与调皮捣蛋的儿子方一凡,映射的是中国式父母“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困境;忙于工作疏于管教的季胜利与桀骜不驯渴望父爱的儿子季杨杨,凸显着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难题。乔家中,强势的母亲宋倩与渴望自由的英子互相羁绊又互相消耗着,折射着望女成凤“捆绑式”中国家庭教育困境。
三组家庭,三种叙事样本,三类戏剧冲突之下,实际上探讨的是同一个“亲子关系”难题。在这样的家庭之中,方一凡虽然调皮捣蛋,但擅长于社交与表演;季杨杨虽然桀骜不驯,但有原则、有底线、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渴望自由的英子,成绩优异,拥有独立人格,在生活中尽可能的委屈自己配合母亲宋倩。尽管并非报以“父母皆祸害”的视角切入,在《小欢喜》每组充满矛盾的亲子关系里,父母显然是更需要成长的一方。
表面上,困囿于应试教育,认定学习成绩好孩子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代沟,也就是如今中国亲子关系的现实。而这背后隐藏的,则是中国式父母“亲子关系”困境,父母与孩子就像手中握着的一只小鸟,抓的松,怕他飞走。
“如果《小别离》是面对儿女要学会告别,那《小欢喜》就是父母该学会自己成长了。
所以在剧中,童文洁为方一凡停滞的成绩崩溃,方圆提出了“横竖理论说”,安慰她“先学着竖着看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一种进步。”这无疑也是给上千万为孩子成长与学习焦虑的中国家长的建议。
在季家父子的这组矛盾中,季胜利一系列事件后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缺位,几次主动靠近孩子,甚至主动对孩子认错,最终成功消解父子之间的隔阂,为留守儿童家庭消弭代际冲突,提供可参考范本,而尽管以目前已播出的剧情来看,宋倩母女仍在奋力“撕扯”,促使强势母亲成长的答案,应该已经隐藏在剧集中。
不过,如果没有成功让观众有代入感,再好的建设性剧情,也极易沦为说教性剧集。
不论是大小演员一码的校服,还是堆满复习资料的书桌,《小欢喜》延续《小别离》的温柔与细腻,在“真实性”的刻画上无疑也是工整且合格的。在贴近观众生活的现实环境背景之下,以典型事件塑造性格鲜明的人设,演员生动的表演更易让观众沉浸共情。
方圆与童文洁夫妇扮演者黄磊与海清,在前作《小别离》中的猫爸虎妈形象就已经深入人心,两人对手戏生活且自然。乔家宋倩与乔卫东扮演者小陶虹与沙溢,再次显现出“戏骨”的实力,尤其是小陶虹,将强势母亲宋倩的挣扎与脆弱,完整呈现,让观众爱恨交织。
而季家季胜利与刘静的饰演者也都是实力派。王砚辉曾在《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中有过出色表现,“完美妈妈”刘静饰演者咏梅更是凭借电影《地久天长》,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演技受大众认可。
而即便是剧中的小演员也为角色增分不少,英子饰演者李庚希,方一凡饰演者周奇,林磊儿饰演者刘家祎、季杨杨饰演者郭子凡,都贡献出了相当自然的演技,与“戏骨”演员同台对垒火花十足,不失光彩。
好演员可以为影视作品加分,《小欢喜》无疑是受益者。即便是具有教育性的内容,也能让观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
“考考考考考考考,考上还是考不上,小小欢喜才是好。”仅在第二集,主创借助方圆之口,抛出《小欢喜》的剧集立意与叙事基调。从《小别离》到《小欢喜》,与其他现实主义题材剧作不同,剧名中的“小”字,为该系列剧集定下“轻柔”基调。
在娱乐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可戏谑与解构,这一时代语态也促进了影视剧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注重在严肃性上进行消弭。主创团队无疑洞悉到充满焦虑与紧迫感的内容容易让观众逃离的“国情”,在剧名中用“小”字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它将亲子问题、中年危机等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一一呈现,但作为观众,你知道最后总能化险为夷,顺利得到解决。
同样聚焦中国式亲子关系痛点,《都挺好》将矛盾直接推至最尖锐的位置,给了两代人代际冲突最直接的出口,拳拳到肉直面两代人的创伤,从一开播就注定了要搅动社会舆论场。而《小欢喜》不同,以不显山露水的节奏温和的点出症结,针对紧张的亲子关系,为中国式父母提供具有参考性与实践性的解决方案。
这种“举重若轻”的创作手法,不止体现在剧名中。剧中采用了多重解构技巧,例如童文洁与方一凡、方一凡与林磊儿、乔卫东与宋倩,剧中多对人物相处,都是嬉笑怒骂欢喜冤家式的,林磊儿醉酒后说,“文洁,这都是小场面,有哥在。”乔卫东出场第一句,“英子,开门,爹地”,就将人物的活泼性与生动性立住了,缓解了《小欢喜》以高考为背景的“紧绷感”。
在缓解紧绷与焦虑上,取材于现实的台词设置同样功不可没。例如剧中第二集的誓师大会上,学生们喊出的口号“春风出征、寸草不生。”来源于网络流传的口号“帝吧出征,寸草不生。”中年失业的方圆,得知金庸去世后,感怀自己“我怎么现在成了个岳不群了呢我”,温和呈现中年危机,诸如此类的台词增添了剧情的真实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降低了观众接收现实主义题材剧集的门槛。
以轻柔的方式,为中国式亲子关系提出建议,这就是《小欢喜》“四两拨千斤”的野心。
相关资讯
原创《小欢喜》大结局,乔英子方一凡梦想成真,唯独林磊儿“最委屈”
这部剧最让人感动的地方,都是父母为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情,是这些细节,让观众看到他们梦想成真的时候,是那么的自然。 为什么我要单独把乔英子和方一凡拿出来说,因为他们两个,都是本......
下篇:唐诗选译(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