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第一章 光:孕育电影的文明之母
第一章 光:孕育电影的文明之母
第一章 光:孕育电影的文明之母
第二章 色彩:丰富电影表达的视觉呈现
2.6电影中的紫色:虚无缥缈之色
第二章 色彩:丰富电影表达的视觉呈现
第二章 色彩:丰富电影表达的视觉呈现
第三章 画面构图:“第七艺术”的视觉文化
3.3 电影画面中的线条与留白
第三章 画面构图:“第七艺术”的视觉文化
第三章 画面构图:“第七艺术”的视觉文化
第四章 镜头构图:“第七艺术”的视觉语言
第四章 镜头构图:“第七艺术”的视觉语言
第四章 镜头构图:“第七艺术”的视觉语言
第五章 声音:开口说话的“伟大哑巴”
第五章 声音:开口说话的“伟大哑巴”
第五章 声音:开口说话的“伟大哑巴”
第七章 导演:电影的“总工程师”
第七章 导演:电影的“总工程师”
第七章 导演:电影的“总工程师”
第十章 剪辑:电影创作的最后一步
第十章 剪辑:电影创作的最后一步
第十章 剪辑:电影创作的最后一步
第十一章 音乐歌舞片:有趣味的形式和娱乐的伦理
第十一章 音乐歌舞片:有趣味的形式和娱乐的伦理
第十一章 音乐歌舞片:有趣味的形式和娱乐的伦理
第十二章 西部片:美国西部的牛仔故事
第十二章 西部片:美国西部的牛仔故事
第十二章 西部片:美国西部的牛仔故事
第十三章 中国西部片:黄土地上的中国故事
13.1中国西部片的概念与类型
第十三章 中国西部片:黄土地上的中国故事
第十三章 中国西部片:黄土地上的中国故事
第十四章 喜剧片:笑的艺术世界
第十四章 喜剧片:笑的艺术世界
第十四章 喜剧片:笑的艺术世界
第十六章 本文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形式
16.1电影的造型性、运动与节奏
16.2《你从未在此》:节奏美感
第十六章 本文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形
第十六章 本文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形
第十七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
第十七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
第十七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
18.2《青少年警队》:反警匪类型的创作踪迹
第十九章 叙事学理论与英雄冒险历程
19.2《王牌特工》:英雄冒险历程
第十九章 叙事学理论与英雄冒险历程
第十九章 叙事学理论与英雄冒险历程
20.1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概说
20.3第二先锋派(理论基础)
第二十一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1.2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第二十一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第二十一章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第二十二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22.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概说
22.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22.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第二十二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第二十二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第二十三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23.1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概说
第二十三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第二十三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24.2“古典大师”小津安二郎
24.3“现代主义巨匠”黑泽明
24.4“后现代拼贴高手”北野武
24.5日本电影美学:矛盾性与民族性
第二十五章 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
25.2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
25.3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5.4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和意义
第二十五章 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
第二十五章 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
26.4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衰微和艺术成就
第二十七章 经典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
27.1背景:经典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
27.2大制片厂制度的“制片”特点
27.3大制片厂制度的“发行”特点
第二十七章 经典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
第二十七章 经典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
第二十八章 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
28.1背景: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
28.2“新好莱坞”的青年导演群
28.3“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第二十八章 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
第二十八章 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
第二十九章 新生态与新格局:中国电影产业
29.1前奏:中国电影开始全面改革
29.2开启:中国电影的全面产业化
29.3发展:2003-2013的中国电影产业
29.4成熟:2013年至今的中国电影产业
第二十九章 新生态与新格局:中国电影产业
第二十九章 新生态与新格局:中国电影产业

中国人为什么倾向于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来的儒释道文化一直在对人的终极真理进行叩问,中国历代哲学大师也从未停止对生命和宇宙的深邃思考。在中国历代精英知识分子所组建的精神世界和哲学体系和其他国家比起来毫不逊色,中国文化并不缺乏追求深刻和超越的品格。
为什么中国人在这样的文化中沉浸了两千年,却还是在性格中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呢?
首先,难以避免的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巨大的断裂与落差。
简而言之,就是追求卓越灵魂的人只能是极少数的,中华几千年来也才出了两个半圣人。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讲究:食色性也。这点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无可厚非。
儒家文化本身固有的一个思想特征,无疑是导致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因之一。
对于现世生活和日用伦常的过度注重。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讲“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修学途径始终注重现世。孔子提出的“下学而上达”,亦如《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圣人之道虽高明远大,实践却不能离开日用伦常
相比西方人的上帝信仰,儒家文化这一特征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如果说,西方人的上帝信仰是追求“否定尘世、追求天国”精神在“天国”得到超越视为--。那么,儒家的文化就是“在尘世中就可以实现精神的超越”,在现实里就可以修炼到精神超越,无需等到“天国”视为--
正是这种“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也成为了几千年来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从孔子、孟子到朱熹、王阳明,儒家文化一直贯穿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的现世之学
中国历代哲学大师也都是重实践而轻冥想,重身教而轻言传。他们不像古希腊哲学家那样整日沉溺于抽象的哲学玄想,也不屑于像近代西方哲学家那样动辄就搬出一大套哲学体系来思辨,而是以真实的平易近人的人格力量直接言传身教,实践于学。像《论语》和《传习录》也不过多是大家们平时的育人语录和与人交流的书信汇编而成。
正因为中国人轻视抽象思辨和复杂的逻辑体系,从没有所谓的“思想著作”。所以以黑格尔为首的那些喜欢“写大书”的,以构建庞大体系的西方哲学家才会轻蔑的说:中国没有哲学。在他们眼中,中国哲学家的作品也只能算是人生格言和心灵鸡汤之类的训条。
中国文化若只是鸡汤,断不可能在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黑格尔的言论在今天来看根本不值一提。但儒家这种重于实践轻于思辨的的特点,这种只追当下不求彼岸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现实主义性格的形成,也消弱了想象力的发挥,加上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断裂逐渐形成了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机遇与挑战
近日,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论坛在西安举行。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叶静、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新丽电影总裁李宁、光延传媒总裁王彧、开画影业CEO许一顶等电影界学者和从业者汇聚一堂,探讨近年中国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现状以及市场表现和在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中国目前有上万家影院,5.7万块银幕,而在1990年代到2000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影院极少,直到2003年全国银幕数量还不足2000块。当时,我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正是活跃时,作品多着力于现实主义题材,在海外屡屡获奖,颇受赞誉。但往往一部影片从海外载誉归来,却要面对国内没有市场,无处放映的残酷境地。“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艺术电影就无法存活下来。”如今,巨大的影视市场,上万电影院,给了中小成本现实主义影片,提供了生存空间。除了硬件条件具备了,中国电影观众消费习惯的养成,电影观众审美的垂直细分,也给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发展的机遇。
同时,在资本降温的大环境下,影视行业逐渐从前几年的资本泡沫中冷静下来,从业者们不再那么热衷大制作、大IP、大演员、大特效,它们不一定能换来高市场回报,市场大环境下让从业者们对内容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与会者们认为,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机遇,“因为这类题材把核心的故事打造好是最重要的,但并不一定要花很多的制作预算。”
对于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表现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类型,与会者们做了总结。一类是以《红海行动》《战狼2》等影片为代表的军事题材作品,“这类作品表现中国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体现,老百姓非常买单”;另一类则是《我不是药神》《嘉年华》这样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它们贴近百姓生活,直面社会问题,很能引发普通观众的共鸣。“现实主义不能不批判,电影镜头不要回避问题。”与会者们提出这样的观点。
论坛上,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挖掘,与会者们认为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我们以往拍现实主义电影经常讨论一些边缘人、边缘生活、边缘的人与人的关系。但在今天这个大变革时代,我们要把核心创意放在我们每天接触的人身上。选材方面我们要考虑观众最接受的,媒体最关注的。”
而随着电影市场和影院下沉到四、五、六线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在电影题材创作上,有与会者提出,应该去挖掘跟这些地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
另外,面对现在90后、00后年轻观众,电影创作者们也应该挖掘属于他们的题材。有与会者提出,以往“资本经常用年轻观众喜好来绑架创作者”,以年轻观众“不爱经典,只爱流行”为由,来阻碍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但事实上,与会者们认为,年轻观众并非“不爱经典”,而是创作者们没有创作出“经典”。相反,年轻观众有着颇高的审美标准,而且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和成长需求,如果能挖掘属于年轻观众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相信能赢得他们的青睐。
除了题材的挖掘,与会者们还提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要注重技术标准。“所有的电影都需要技术,电影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技术标准,那就是不合格。”过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往往受到制作成本的限制,在制作水平上有缺陷。而这些缺陷,或者说“粗糙”,却又往往形成一些导演的个人风格,甚至被后来者模仿,被“文青”们推崇。在过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只能存活在“录像厅”“盗版碟”的时代,这些缺陷并不明显,而在如今的高清大银幕时代,却会让观众无法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在论坛上,与会者们指出:“我们的创作队伍必须成长。”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作中,可以用“现实的题材+类型的手段”,把现实故事用类型电影的方法把它表达,才能出现更多《我不是药神》这样普通观众也能欣赏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有与会者质疑:“是不是现实主义题材里的纪实就要难看,给人视觉效果那么不好?”与会者们提出,高清摄影、IMAX、3d、vr等技术让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更加具有交互感、体验感、参与感。新技术环境下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值得尝试。
论坛最后,与会者们提出,本土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度有多高,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和本土观众的情感联系有关。要真正让观众看到中国故事、中国社会、中国情怀,是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竞争的差异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