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封爵分公侯伯子男,而西方也是这五个级别,这是纯粹的巧合吗?
5种。无独有偶,在古代西方,贵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这5种。
在爵位划分方面,古代东西方的分类为何一模一样,这难道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吗?它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呢?
我们常说的“公、侯、伯、子、男”,其实是西周时期诸侯的五个类别。
周天子(王)、诸侯、卿大夫、士和庶民5个大的阶层。
周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子民以分封的方式赐予下面的。诸侯受周天子之命,各自分邦建国,他们所立之国是周朝的下一级行政单位。
位于诸侯之下,他们既可以服务于周天子,替他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也可以成为诸侯们的幕僚。
,一种“士”是指级别低一点的官员,另一种“士”则与“农、工、商”一起构成社会的“四民”。士不同于一般的庶人,其社会地位要更高一些,但这种地位又是不稳定的。
。庶民还与一个概念相对立,那就是贵族。
在西周社会,士及士以上的各个阶层,都可称之为是贵族。
诸侯较为特殊,它又有“公、侯、伯、子、男”5种爵位的划分。
虽然同为诸侯,由于爵位的不同,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是不一样的,所领的封地大小以及管辖的军事力量也不同。
比如说,在西周初期的各个诸侯国中,社会地位较高的是宋国,为公爵,因为他们是殷商人的后裔。齐国、鲁国、卫国是侯爵,郑国、秦国、曹国等是伯爵,楚国、吴国为子爵,许国为男爵。
按照周朝的规矩,不是什么人都能获封公爵:“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王者”指的就是夏朝、殷朝王室的后裔。
然而在后来的春秋时代,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公”就演变成了对诸侯的一种尊称,许多地位较低的国君也被称为某某公,如可以称公,而作为齐国附庸的小国莒国,其国君也可称公,比如
最早的公,是周王室的“贵客”。他们可以自己组建军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是捍卫周王室的重要阶层。一般侯分封在周王室的京畿之外,而伯可以封在京畿内外。
侯是周天子的“斥候”,他们帮助周王室控制京畿之外地区。封在京畿之外的伯,与侯的权力接近,他们同样代表周天子坐镇一方,享有征伐大权。封在京畿之内的伯,一般直接在周王朝做官,为周天子服务。
从王或者公的家族中分化出来的后世子孙,
值得一提的是,“公、侯、伯、子、男”仅仅是西周初年的划分方式,完全根据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以及功劳大小划分,到了春秋时代,就变成了谁的胳膊粗谁的爵位高了。比如,最早只是子爵的楚国,后来竟然敢自称为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就是最好的例证。
古代欧陆各国爵位大同小异,与西周时期的划分方式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英国的爵位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准男爵和骑士”。公、侯、伯、子、男属于贵族,而准男爵和骑士属于平民,并不属于贵族。这是与西周爵位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有人会问,为何古代欧洲的爵位名称会与我们西周时期的爵位名称一模一样呢?
这是因为,欧洲的贵族爵位恰好也是5个等级,即Duke,Marquess,Earl,Viscount,Baron,与我们西周时期诸侯的5个等级相同。
所以,我们后来用中文翻译的时候,就直接用西周的诸侯爵位名称与其相对应,即Duke=公爵,Marquess=侯爵,Earl=伯爵,Viscount=子爵,Baron=男爵。
比如,在英国的五级贵族爵位中,公爵最高,一般为王国下面某公国的领主,
伯爵位于侯爵之下,一般为统辖边境地区的封疆大吏伯爵低于侯爵,他们同样执掌一方,只不过辖区面积一般要小于侯爵,一般只掌握几个郡。
子爵是最后出现的爵位,其原意为“郡守”,即一郡之长官。他们本来是伯爵的副手,后来逐渐独立,可以自建城堡,直接控制一块领地。
作为贵族金字塔的最下层,男爵的数量是最多的,此爵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纯粹的头衔,与封地性质没有联系。
西周时期有爵位必是贵族,但在古代西欧未必如此。比如在英国,男爵以下还有准男爵和骑士两种爵位,他们都是平民,而不是贵族,所以不存在世袭的问题。
200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为比尔·盖茨封爵——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爵士,这就是一种
可见,比尔·盖茨再有钱,在英国皇室眼中,也就是个平民嘛!

极简欧洲爵位史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英国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 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
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再看侯爵(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 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德·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侯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在英国,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
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德·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准男爵(Baronet)一词源于“男爵”(Baron)。而从男爵的地位则在男爵之下,骑士之上。
准男爵爵位有两点是独一无二的:
准男爵是一项世袭荣誉,但却不属于贵族爵位,因此从男爵在上议院并没有议席。
准男爵以“爵士”为敬称,但却不属于“骑士爵位”。
骑士或称武士(Kinght),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种社会阶层。在此阶段的纷乱局势中,国王和贵族都需要一些在战争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兵种,为此他们会悉心培育一些年轻人,使之成为骑士。
而骑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继承而来的,其本质也与贵族不同,除了和贵族一样能够获得封地之外,骑士也必须在领主的军队中服役,并在战争时自备武器与马匹。
中世纪,骑士作战时用于保护身体的铁甲叫甲胄(body armor),整套的铁甲称为全身甲胄(a suit of armor)。
甲和胄一套称为全副盔甲(panoply),还有链甲(chain armor)和板金甲(plate armor)。 一套盔甲由护盖身体(protective clothing)和护盖头部(headgear)的器物所组成,它们通常用铁片和厚的鞣皮制造。
14世纪以前,一般使用由链和铁板所组成的护甲,有链甲式的护甲和简单铁制的胄组成。15世纪以后,所用的甲胄大多由薄的金属板制成,精致的甚至看不到接合处,且常有装饰性的镶嵌(decorative inlay)。这种甲胄由于相当重,所以一般是骑士在战马上作战时才使用。
极简欧洲制度史
我国古代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西方的贵族等级是按照我国的爵位翻译过来的,在汉语中,通常以英国和法国的贵族制度为参考,将西方贵族制度依中国爵位分为五个等级,依序是:
伯爵(Earl,在英国以外的伯爵称Count)
除了这五等爵位之外,还有亲王(或王子)、从男爵、爵士、骑士等贵族封号。 其他西方国家的贵族制度与英国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意志的爵位分为15等,有的国家(如波兰)实行四等爵位(没有子爵),有的国家如匈牙利实行三等爵位(没有侯爵、子爵)。
Rex et Imperator / Regina et Imperatrix 国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至1947年印度独立期间,英国君主的称号
King/Queen 国王/女王
Crownprince 王储,在英国称Prince of Wales,即威尔士亲王
Prince 亲王或王子。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之意,而非具体的爵位。女性称Princess(公主),国王长女称Princess Royal,即“大公主” Royal Duke 大公
其中皇帝/女皇和国王/女王称“Your Majesty”,亲王和公主称“Your Highness”,公爵称“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统称lord,即勋爵。
Pfaltzgraf 宫廷伯爵
Markgraf 边疆伯爵或边境总督
Koning/Koningin 国王/女王
Aartshertog 大公(已废弃该等爵位)
荷兰现有2个亲王家族,31名伯爵、103名男爵和8名骑士
Prince/Prins 亲王
Marquis/Markies 侯爵
Viscount/Burggraff 子爵
Chevalier/Ridder 骑士
Squire/jonkheer 乡绅
截止至1986年,比利时有9位亲王、5位公爵、10位侯爵、85位伯爵、35位子爵、317名男爵和113名骑士
Konge/Dronning 国王/女王
Kung/Drottning 国王/女王
Kronprinsessan 女王储
Konge/Dronning 国王/女王
Arkkiherttua 大公
芬兰贵族制度从属于瑞典的贵族制度。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后,芬兰大公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贵族爵位等级制度,芬兰大公(由俄国沙皇兼任)只册封过伯爵和男爵两等爵位。
Rey/Reina 国王/女王
Príncipe de Asturias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王储)
Imperador 皇帝(仅用于巴西)
Imperatore 皇帝(1936年意大利国王自封为埃塞俄比亚皇帝)
király/királyné 国王/女王
匈牙利本国并无皇帝,其君主称国王。奥匈帝国时期由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
Император/Императора 皇帝/女皇
Цар/Царица 沙皇/女沙皇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Инфант 大公/女大公
Князь/Герцог 公爵/亲王
Маркиз/Бояре 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