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李小超委员:“乡村永远是我创作的沃土”

更新时间: 2025-07-09 13:43:46

阅读人数: 221

本文主题: 乡村小说写作技巧

他是行走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传播者;他是内心牵挂父老乡亲的人民艺术家。他以关中农民为创作对象,以家乡往事为叙事脉络,通过一幅幅浓缩炽热乡土情怀的作品,推动陕西文化走向世界。 “我从咸阳礼泉的昭陵脚下走来,带着这些作品走向世界各地。站在世界舞台展现陕西文化魅力,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事。”1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望从艺生涯,省政协委员李小超感慨地说,是对故土的一往情深促成了自己的艺术交流之旅。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希望在作品创作中留存更多乡情乡谊,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1995年,陈忠实的《白鹿原》火遍全国。这本书让生在农村的李小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感于小说里浓郁的关中风土人情、生活场景,李小超制作出《白鹿原》主题陶塑,包含88个场景、3000个人物,全景式展现了那个年代关中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这批作品先后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德国、法国等国家展出,之后被中央美术馆收藏。 创作《白鹿原》主题陶塑后,李小超确立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农村、农民以及民风、民俗。 “创作过程中,仿佛看到父老乡亲就站在雕塑泥里冲我招手,让我过去把他们一个个拉出来。”饱含着对乡村乡愁和父老乡亲的牵挂,李小超在作品中精准捕捉关中农民劳作时的神情姿态,重现上世纪关中大地的原生态生活,接连创作出《一个村庄的记忆》《远去的村庄》《烟霞》等代表作。 近年来,李小超的雕塑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各市政府收藏。这些描述陕西乡村的作品一次次展现国际舞台,成为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使者,李小超以雕塑与绘画艺术形式,以东方审美情趣、民族表现手法展现陕西文化魅力,自觉承担起文化交流传播的重任。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李小超“从长安到尼斯蔚蓝海岸的乡村”绘画雕塑国际展在法国举行。他将象征故土陕西关中大地的黄土与代表蔚蓝海岸法国尼斯的海洋这两个意象并置在一起,生动地在同一命题下展现了两地乡村风貌,于对比中寻求互补或统一。而后,《从长安到巴比松》《回家》等作品陆续在法国展出,又一次将陕西乡村风貌、关中农民生活状态呈现在国际舞台,惊艳四海宾朋。 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由李小超创作的大型户外青铜作品“一战华工”落成仪式在巴黎里昂火车站广场举行,这是首尊在巴黎市区竖立的华工雕像,以此纪念中法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 “这尊雕像呈现了一战时期一个中国普通农民远渡重洋抵达法国后,展现出的好奇、新鲜和对日后生活充满期待的形象,表达和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的平等、博爱、互助的精神和价值观。”李小超介绍道。 “要让更多人感受陕西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秉持这样的信念,自李小超乡村记忆主题雕塑馆开馆以来,他先后接待了法国蒙达尔纪市青年代表团、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文化代表团、法国吉昂市代表团等多个国外社会团体,馆内关中风情雕塑、水墨画作品令外国友人赞叹不已。每次接待,李小超都会从作品创作理念、陕西民风民俗等方面细致讲解,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尽心竭力。 尽管脚步遍布欧洲大地,但故土永远是李小超魂牵梦绕的地方。 2023年5月,在省政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上,李小超向家乡咸阳捐献了523件“乡村记忆”系列雕塑与绘画作品。他说:“我从小生活在咸阳农村,与父老乡亲相处的一个个温暖瞬间,不断赋予我创作激情,这些作品本就属于这片深厚土地。” 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李小超朴素的愿望。“记忆中的村庄总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如今开车走到乡道上,两旁寂静无比。”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大量乡村日趋寂落,李小超心有不舍。为此,他在咸阳多个村庄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农村老屋保护利用情况,将乡亲们的心声逐条仔细记录下来。 2023年省两会,李小超提交了《关于农村无人居住房屋再利用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他期盼通过改造农村闲置老屋,让乡村再次充满熟悉的烟火气,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乡村振兴是李小超这些年创作的重点关注题材。去年,李小超深入陕西15个乡村,走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考察搬迁社区、工厂车间……随后,他创作了“乡村这十年”雕塑与绘画系列作品。他在作品中通过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田秀才”“土专家”等人物,真实反映农村新变化新面貌。为了让当地百姓真切感受到身边十年巨变,他将首展放在咸阳市淳化县十里塬镇。 多年往返于东西方之间,李小超更加明白艺术无国界的含义,更深刻感悟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无论去过多少地方,乡村永远是我创作的沃土。我将继续脚踏大地、心向人民,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进一步弘扬陕西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李小超说。

李小超委员:“乡村永远是我创作的沃土”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官方网站(http://nync.hebei.gov.cn)始建于1998年,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河北省农业信息中心承办。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官方网站设有机构、新闻、公开、政务服务、互动、数据、省情等7大板块。具备新闻宣传、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公众互动和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官方网站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用户需求,不断强化资源整合、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提升网站综合服务水平,逐步成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对外政务公开、网上政务服务、政策发布解读、舆论引导、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的权威平台和窗口。

乡村少年成为著名作家的背后:写作是一种补偿行为

“无论是形式还是意蕴,我都希望做一些尝试,为读者提供点新的叙事特质。”著名作家徐则臣如此评价小说《虞公山》。就在前段时间,他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获得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

小时候,他生活在苏北农村,放牛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大学时开始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开始写作后,相继拿下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将等多个重要奖项。

对他而言,文学这条路,一度走得艰难而又漫长。

从童年到现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体验给徐则臣带来了极大的写作灵感,也促使他塑造出很多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小说人物。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补偿行为,也是一种本能。

徐则臣出生于苏北农村,小时候是个地地道道的“放牛娃”。

每逢暑假,放牛几乎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乡村的夏天很宁静,但中午时气温很高,徐则臣会先找个树荫眯一会儿,等到下午两三点就出去放牛。

他往往会随手拿上两个蛇皮袋,趁着牛吃草的功夫顺便割草。牛吃饱,草割好,便骑在牛背上晃晃悠悠往家走。那两袋子青草,就是牛第二天上午的口粮。

听起来似乎有些枯燥,但对他而言,却是一段难得的放松时光。

初中一年级,徐则臣开始了寄宿读书的生活。学业、离家……种种压力交织,高中他有段时间失眠得厉害,又无处倾诉,便把强烈的孤独感写进日记,慢慢攒下厚厚的一大摞。

这成为他写作的萌芽,大学时代,“当作家”成为他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徐则臣成为一名老师,渐渐觉得有些内容教得很吃力,“本科生去教本科,哪怕读了再多的书,我始终感觉自己缺乏积累”。

他决定继续深造。2002年,徐则臣成功考研“上岸”,迈入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

在徐则臣的写作生涯中,“读研”是很关键的一环。

研究生毕业后,徐则臣应聘到一家杂志社,成为一名编辑。彼时,户口和编制都尚未解决,他拿很低的临时工资,扣掉租房费用后所剩无几,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安排好生活必须的花销后,他将剩下的钱大部分拿来买书,有时候实在喜欢一本书又没钱买,他就两个书店来回跑,同一本书,每个书店多跑几次就能看完。

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写作渐入佳境。在读研期间,他就曾获得“春天文学奖”,工作后,稿费也是补贴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

2014年,徐则臣凭借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接着,《如果大雪封门》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他凭借长篇小说《北上》,榜上有名。前段时间,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揭晓,徐则臣的《虞公山》获短篇小说首奖。

他曾写过很多的文学主题,小火车、飞机、河流……徐则臣说,这些几乎都源于自己这个乡村孩子对远方的向往,“我始终对这个世界的辽阔充满了想象”。(上官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