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国产高分悬疑推理片,让你猜不到真相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部略带黑马相的华语犯罪悬疑作品,给大家带了不少惊喜。
台湾10年来最好看惊悚片(《中时电子报》);台湾类型片发展的一次尝试、假设和唤醒(《远见》杂志)。
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绕口,海报风格也有点网大的感觉,
但课长保证,一口气看完全片,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可以算得上是华语悬疑电影中的翘楚了。
这部制作成本1000万的电影,在今年上影节拿下
环环相扣的剧情,罗生门式的悬疑,冷峻的摄影风格和演员的表演,让影片口碑节节攀升。
故事围绕一起多年前的交通事故展开,将三条故事线穿插在一起,一层层揭开谜底,反转到让你怀疑人生。
报社记者小齐,因为一起交通事故,发现自己买的二手车,原来是一辆(替换外部零件假装成刚开没多久的二手车)。
小齐拜托自己的朋友调查,发现原来这辆车在九年前在山区某地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一男一女一死一伤,司机肇事后逃逸。
,没想到兜兜转转这辆肇事车居然又回到了自己手上。
小齐因为一起重大报道事故,面临停职。一方面出于记者的敏感,另一方面也为追查当年的真相,因此小齐找到
几经辗转,小齐终于找到当年车祸幸存者,——当年车祸后她直接从医院逃走消失,更是很久没有回家,一个人躲了起来,却偷偷给母亲寄上昂贵的茶叶。
面对小齐的苦苦追问,徐爱婷甚至打起了苦情牌,用车祸让自己腿部残疾来拒绝回忆当年的事件。
小齐在查看当年的资料时,发现当时全台湾都在关注,没人在意这起小车祸,但自己当年在现场拍的车祸照片却被人意外删除了几张——恰好是有关车牌的部分。
这些照片九年前小齐交给了自己的上司文哥,因此小齐怀疑文哥跟车祸有关系,甚至还故意借此次乌龙报道将自己彻底赶出报社。
小齐查阅资料,发现徐爱婷回忆的案发经过,同档案记录的不一样,当他打电话想核实时,却发现徐爱婷似乎被人威胁。
匆忙感到徐爱婷家中,却发现她再次失踪。报警的小齐在居民楼寻找徐爱婷的下落,却意外发现警局里帮自己
关键时刻,小齐的好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之前调查的车牌有了消息。小齐赶到时,对方却突然死掉了。
但之前小齐曾在修复过当年的车祸现场图,在岔路口的广角镜上看到了一辆车。
的,九年前,恰好是他荣登主编的庆功日。
故事层层嵌套,当你以为了解九年前的真相时,却又有新的疑团袭来。
到底九年前的8月30日车祸前,发生了什么?
小齐当年在车祸现场还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执着于追查这件案件的真相?
当一重一重的谜底解开,才让人顿悟这当中的巧合与人性的黑暗。
围绕九年前的车祸,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并没有谁是真正的清白。
究竟是让故事埋藏在过去,还是将真相公之于众?执着于追查真相的小齐,带给幸存者徐爱婷的,是更大的毁灭。
故事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悬疑的解惑,更注重于氛围的营造和烘托,让观众陷入到
影片尽管有三条故事线,但却通过男主小齐的视角展开,将多条或真或假的线索拼接,让观众自行还原出一个真相。
婚外恋、师生情、绑架、肇事逃逸、性奴、虐杀等多种元素,让影片自带一股凌冽感。
韩国首尔电视奖,雅虎票选最受欢迎明星
片中庄凯勋亦正亦邪的气质,不仅出色完成了自己角色,甚至还在吃透剧本的基础上,自己想出了一重反转。
,片中亮相不多,却承担着相当重要的戏份。
中饰演段奕宏幼时的母亲,温婉坚强的出众气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里极度神经质和疯狂的神态,给人留下不寒而栗的感觉。
里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李淳在本片的表演可谓是可圈可点,突破了以往呆萌的银幕形象。
这部悬疑片之所以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恐怖片,完全是因为导演程伟豪一贯的风格所致。
自学生时代起,程伟豪便以警匪、悬疑等黑色类型独树一帜。
尽管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但他的短片
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将人性的阴暗刻画得入木三分,阴冷的风格也一如既往。
花了六年进行筹备、拍摄、后期,中途还一度因为资金问题面临电影难产。
因此他不得不暂停项目,去拍了《红衣小女孩》。
正因为《红衣小女孩》的票房大卖,打开知名度的程伟豪才顺利拉到钱,继续拍摄《目击者之追凶》。
其实他千辛万苦筹集到的电影资金,才不过(约1000万人民币)而已,成本低到超过所谓的大IP大制作。
为了拍好片中雨夜撞车这场戏,剧组花了九台摄像机,在冬日的山区里倒班拍了五天。
为了营造雨夜场景,剧组不断在现场洒水,而参加拍摄的演员,不得不在只有七度的冬天进行演出。
而为了使表演不穿帮,避免演员说话时在低温状态下出现白气,
所幸付出有所回报,电影在台湾上映两个月,票房入账5000万新台币,而且口碑也一路飙升。
相比程伟豪前一部作品《红衣小女孩》来说,《目击者之追凶》无论是在剧情设置上还是场景调度上,都要精彩得多。
甚至据说原片的结尾太过黑暗高能,上映时还进行了删改,网上现有的版本则是未加改动的原版,片尾部分更加让人倒吸冷气。

十大国产悬疑推理剧:揭密烧脑剧背后的故事与人性考验
近年来,国产悬疑推理剧的崛起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这些剧集不仅极具观赏性,更深入探讨了人性与社会现实。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一盘点近十年来的十大国产悬疑推理剧,每一部都是一场烧脑的视听盛宴,同时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悬念与反转:为什么你会爱上悬疑推理剧
悬疑推理剧以其复杂的情节和刑侦推理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它们往往以凶杀案或神秘事件为开端,逐渐展开关于人性、道德与社会的深刻探讨。在每一个环节中,观众既是情节的参与者,又是推理的裁判,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不断猜测真相,却始终被反转带来的意外震惊所吸引。这种紧张刺激的观看体验,正是悬疑剧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二、《毛骗》:草根创作的巅峰之作
随着悬疑推理剧的盛行,《毛骗》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入的情节设置,成为了众多剧迷心中的经典。该剧不以高投入的制作环境为依托,而是凭借草根团队的热爱与坚持,在网络剧市场中脱颖而出。面对有限的资源,这群来自河北传媒大学的年轻人以创新的视角与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创造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剧集。
特别是第三季,剧中每一个细节都有用,巧妙的伏笔相继揭晓,令人拍案叫绝。网友们热烈讨论剧中的“骗中骗”和“局中局”,这也是让《毛骗》在豆瓣上取得如此高评分的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你还未观看,建议先观看解说视频,然后直接从第二季或第三季入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三、《无证之罪》:深刻人性的探讨
这部剧改编自紫金陈的作品,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的情节设置让人叹为观止。主演秦昊的表演深入人心,这位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高度复杂的角色,带领观众揭开一桩离奇的杀人案。与传统的悬疑剧不同,《无证之罪》更关注于人物内心的动机与社会背景,展现了哈尔滨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在经济变革后的急剧变化。
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社会的缩影,观众不仅在追逐剧情的同时,也在思考人性的复杂。在这部剧中,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正义与罪恶的对峙同样充满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四、《沉默的真相》:产业与道德的交锋
《沉默的真相》在2019年推出后,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这部剧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曲折的情节展示了法律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主演廖凡的表现尤为精彩,他成功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外在的正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复杂的动机,而这种复杂性恰恰是吸引观众的关键。作为一部悬疑剧,它不仅仅是对案件本身的揭示,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探索与反思。能够在如此复杂的角色中找到共鸣,使得观众在享受悬疑的同时,也体会到道德的沉重。
五、《检察风云》:法律与公正的角力
《检察风云》以其崭新的视角切入法律题材,讲述了一群青年检察官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挫折。剧中不仅有悬疑案件的推理,也有法律的深刻探讨,展现了检察官在社会正义与法律约束中的艰难平衡。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法律的复杂与严谨,而这些无形的法律边界又是如何影响每个角色的选择与命运。通过对法律的深刻反思与探索,这部剧不仅令观众思考案件的真相,更使我们重新审视正义与私利。
六、《隐秘的角落》:家庭与伦理的冲突
改编自紫金陈的另一部小说,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塑造,使得《隐秘的角落》在悬疑剧中脱颖而出。剧中的情节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展开,却逐渐暴露出隐藏在表象下的黑暗与纠葛。每一个角色的选择都不是简单的善恶,而是道德的困扰与人性的考量。
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深刻体验到家庭关系的脆弱以及伦理道德的险恶,使得这部剧不仅是一场悬疑之旅,更是对人性深处的探索。每一个反转都让人惊讶不已,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思。
七、《白夜追凶》:双面人的心理游戏
《白夜追凶》凭借其独特的双线叙事与剧情设计,占据了很多观众的心。剧中,潘粤明不仅挑战双重人格的复杂角色,还通过精湛的演技展现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智慧的碰撞。故事情节紧凑,反转频频,令观众欲罢不能。
剧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及人性探讨,令这部剧成为国产悬疑剧中的标杆。《白夜追凶》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也在影视评论界赢得了良好口碑,成功地融合了悬疑与情感元素,值得反复观看。
八、《风起洛阳》: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作为一部结合历史与现代悬疑的剧集,《风起洛阳》不仅在实力演员的演绎下展现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通过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使其在众多剧集中脱颖而出。剧中对历史事件的巧妙还原,使得观众在享受悬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汉唐文化的独特魅力。
九、《余生请多指教》:青春与热血的追求
虽然主要是青春爱情题材,但《余生请多指教》中也融入了悬疑与推理的元素。剧情围绕一系列神秘事件展开,展现了当代青年在追求梦想与爱情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使得该剧在青春剧中独树一帜,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十、《警觉的邻居》:社会与伦理的双重考量
《警觉的邻居》通过一桩看似普通的邻居纠纷,将故事引向了复杂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剧中人物的真实思想与情感,让观众对社会中常见的道德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集都像是一桩新的案件,悬念重重,令人反思。
这些国产悬疑推理剧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创作水准,也让我们在不断的反转与思考中感受到人性深处的复杂与真相。每一部剧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深意,值得细细品味。在这个充满悬念的剧集时代,若你正面临剧荒,不妨从以上推荐的限定剧集中寻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心灵共鸣。未来,期待国产悬疑剧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继续在探索人性与社会的道路上启航。
超六成受访者觉得近两年国产剧品质提升了
近年来,电视剧行业“唯流量”乱象逐渐被破除,行业创作者“提质减量”,拥有高收视、高口碑“双高效应”的电视剧大量涌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喜欢看国产电视剧。大家喜爱的国产电视剧类型有青春偶像剧(51.3%)、历史剧(44.5%)、悬疑推理剧(40.3%)。63.9%的受访者觉得近两年来国产剧的品质提升了。
大家喜爱的国产电视剧类型主要有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悬疑推理剧
安徽合肥的在校大学生徐雨洁觉得看电视剧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比较倾向于看一些轻松、下饭的电视剧,比如说情景喜剧,每一集之间的关联性不会特别大。也喜欢看一些经典的古装剧”。
调查中,73.8%的受访者喜欢看国产电视剧,其中22.7%的受访者非常喜欢。
浙江杭州银行职员许伟琴(化名)今年35岁,比较喜欢看国产剧,尤其是家庭伦理剧,“我在家里烧饭、搞卫生的时候,喜欢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播放电视剧,一边搞卫生一边看,我有很多电视剧都是这样追完的”。
调查显示,大家喜爱的国产电视剧类型有青春偶像剧(51.3%)、历史剧(44.5%)、悬疑推理剧(40.3%)。其他还有:武侠剧(34.6%)、家庭伦理剧(32.2%)、谍战剧(32.1%)、情景喜剧(28.9%)、职场剧(27.9%)等。
浙江湖州的狱警林俊青(化名)比较喜欢看国产剧,尤其是悬疑类和刑侦类,“我觉得最近有蛮多口碑比较好的国产剧。我最近就在看一部讲述检察机关工作的剧集。首先由于工作原因,这部剧中出现的场景,很多我平时也接触过,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其次剧情反转很多,看起来回味无穷。另外,这部剧宣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剧中检察官对待工作的态度让人尊敬”。
63.9%受访者觉得近两年国产剧的品质提升了
调查中,63.9%的受访者觉得近两年国产剧的品质提升了,22.1%的受访者觉得没有提升,14.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许伟琴感觉,最近几年弘扬正能量价值观的电视剧比较火,“这种好的价值观的弘扬,使剧集在内容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觉得,国产剧的品质提升是很明显的,首先剧作质量比10年前、20年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当下我们一直在倡导“创作要面向生活”,提倡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所以有了很多现实题材、英雄模范题材和老百姓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还有脱贫、新农村建设等题材的剧作,这几年的表现都特别突出。
调查中,大家认为国产剧品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演员演技在线(55.3%)、正能量(52.9%)、内容吸引人(48.4%)、剧情紧凑(46.1%)等方面。其他还有:制作精良(37.7%)、富有时代感(28.2%)等。
徐雨洁觉得,当下的电视剧在拍摄手法上的提升很明显,另外演员的表演更加真实、接地气了。“看《山海情》《觉醒年代》这样的电视剧,感觉演员跟人物非常契合,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
57.5%受访者期待国产剧内容创新,更丰富
对于国产剧,57.5%的受访者期待内容创新,更丰富,50.6%的受访者期待拍摄更多元题材,49.7%的受访者期待贴近大众生活,49.2%的受访者期待挖掘更多有演技的演员,38.4%的受访者期待制作更精良,31.1%的受访者期待有更多的大IP作品,29.3%的受访者期待服装、化妆、道具更精良,22.7%的受访者期待更关注观众的需求。
“有一些特定的剧集类型,比如青春剧、爱情剧、都市白领剧、行业剧,我觉得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石川说,创作者要真的走到人群当中去,熟悉他们的生活,洞悉他们内心的渴望或焦虑。“现实主义是没有止境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电视剧的发展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每一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作为电视剧的创作者,能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现象,而且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去洞察、去剖析,是很重要的。“不管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对他们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创作者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与时俱进。这样才会跟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创作出越来越多高水平的电视剧”。
林俊青觉得,现阶段国产剧的题材相对比较单一,经常出现同类型剧目扎堆播放的现象。有很多剧会盲目追求短期成效,依靠流量赚快钱而不深耕内容创作。“我比较期待国产剧在类型化上有更多创新”。
徐雨洁对国产剧有很高的期待,一方面希望电视剧的内容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另一方面希望国产剧的类型更加多元。
“现在年轻一代的演员可能从小家庭条件比较好,没吃过什么苦。去演创业、乡村这类的题材,在角色和演员之间会有比较大的鸿沟,如何去弥补这个鸿沟,对创作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现在有些年轻演员接戏太多,不要说是深入生活中感受,就是熟悉这个角色,恐怕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就出现了台词背不出来、靠数数蒙混过关的现象。我们电视剧的制作水平是在提高,但是这种不好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所以我希望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比如说通过一些管理手段、运营手段,要求不在同时段接多部戏,对一部戏要有比较长时间的投入等。”石川说,电视剧是分类型的,电视剧的创作是要受特定类型的规律限制的,所以就有一个“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的创作过程。这就需要创作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创作能力,以及思想认识的深度和敏锐度,在这些方面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受访者中,00后占22.8%,90后占39.3%,80后占31.7%,70后占4.7%,60后占1.5%。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