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佛教是合十礼,道教是抱拳礼 ,其主要的不同为以下几个方面: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观想后,弯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把)。 2、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把),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把,合共叫“两把半”。这是老名词)。 3、以头垂叩於两掌中间拜垫上,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 4、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左掌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立起。
5、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
1、进入殿堂面对神像,两手计于两腿侧、两脚并拢、离跪垫三步远距离。
2、头脑虚领有冲天之势、下额内收、舌顶龈交,含胸拔背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而接通阴阳。(手掐子午就是左手抱右手,左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按在右手 无名指根节即九宫之位处,右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扣住左手拇指指肚,以此沟通手 肺经气和手少阳三焦经气,达到阴阳相和。男女左右手相反;是为手上太极;亦 称太极阴阳手)合于脐下一寸三分处。
3、迈出左脚、跨出右脚;要求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两脚站定,弯腰鞠躬的同时拱手。此时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极阴阳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后两手徐徐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 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
4、在右手画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 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 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慢的叩三下;腰背形成弧形,命门处向外突出,整个脊背像张弯弓一样,此一动作过程叫做“一 跪三叩”。
5、起身,左手先护住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七脚尖三,脚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有利于真气上长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双手合住 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同时身体下蹲,左手揸入右手,此一动作过 程为“二跪六叩”。
6、再起身,左手护住心,右手随着而起,合成太极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 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与脚尖前三后七,双手向前向上起,高不过眉、低不 过胸,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 接于右手劳宫穴之处,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 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点三下,合为“三跪九叩”。
7、起身打拱鞠躬,先退左脚一步;再退右脚一步,两腿靠拢立正,弯腰打拱鞠躬而退出宫观外。
佛教跪拜礼仪的由来:跪拜,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到整个东南亚,跪拜是一种象征谦虚的东方文化。其实,跪拜之礼流行于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都有行跪拜礼的习俗。古印度时大众认为,一个人需要经常检讨反省自己,只有谦虚的人,才会懂得反省,一个傲慢的人,昂首挺胸、目中无人的时候是没办法反省的。
道教跪拜礼仪的由来: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道教如何上香,道教烧香有什么意义?
烧香始于何时可能尚无确切的考证,但据文献记载,至少西周时已有烧香的习俗了。古人重祭祀,考虑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够享受到人间的祭品呢?根据“火性炎上”,通过火的焚烧,气味随着烟飘飘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烧香也是根据这个原理而来。后世重烧香,正是对先民祭祀文化的继承。 道教科仪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对香有很多赞美之词。香的名堂有多种,最著名的是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清静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1)供养诸神。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2)传诚达信。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道是由心去学的,而心意要借香烟来表达,当香在玉炉内焚烧时,我们的心也随着香烟吹入黄金殿内,飘至白玉阶前。群仙真圣纷纷驾起仙车,旌旅簇拥着下降道场,我们心中的愿望也就可以奏达九天之上了。(3)召亡返魂。我们做幽事道场时,又可通过焚香摄召亡魂,有谓:“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又谓:“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全真仪范中有“一炷返魂香”。(4)清静身心。受过戒的老修行都晓得《受持诸品咒》中有“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的说法。重阳祖师有词曰《踏莎行・咏烧香》,是这么写的:“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炷分明是,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5)辟秽除邪。由于香烟有芳香空气,杀灭病菌的作用,故古来就用作“空气清新剂”,有瘟疫之时更作为“空气消毒剂”而大派用场,广东至今仍有地方保留着每年舞“火龙”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百余年前一场瘟疫中有位道人教他们用干草扎成长长的草龙,上面插满香,点燃后围着整个村子绕几圈,及时遏制了瘟疫蔓延的功绩。(6)与人祈福。《玄门朝科》中的许多说文,都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家门迪吉,眷属平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观颐自乐,御履相欢……”这样的说法。可见烧香功德,于己于人,都可谓大矣。总结说来,烧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沟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介,我们通过烧香,与神、与人、与鬼都结了善缘。故此说:“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二)如何烧香拜神?需要注意什么?烧香既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烧香,当然很有讲究了。所烧的香主要分线香和檀香两种,平日多用线香。 (另: 道教有“斗姆不受檀”的说法,因此在供奉斗姆元君祖师爷的时候不可以用檀香供奉)(2) 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3) 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 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诚)心。(5) 上香毕,即行叩拜礼。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立香,以三炷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檀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插入炉中间,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着地,头磕下去时要头着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着地,左手搂着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为一,表示着[八十一化]。
2、传诚达信。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3、召亡返魂。我们做幽事道场时,又可通过焚香摄召亡魂,有谓:“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又谓:“一柱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全真仪范中有“一柱返魂香”而广东〈散花科〉中更有:“三柱返魂香”之说:“一柱返魂香,径通三界路……”;“再柱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柱返魂香,飘渺通十殿……”。4、清静身心。重阳祖师有词曰〈踏莎行;咏烧香〉,是这么写的:“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柱分明是,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诚)心。
中国传统本土道教烧香和拜的礼仪
https://mp.weixin.qq.com/s/JO4VsJ2EmUoL11raHxCaKw 【
烧香和叩拜是道教最基本的敬神礼仪
古人说的好:“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道教烧香烧三炷香,燃三炷香代表道教“尊三宝”,即道、经、师三宝也。烧香尊三宝不忘三宝也。
香为道门五供养之一,烧香申供养之义。“伏以,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众神,香云达信,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道教认为香烟能结成云篆,能将人们的愿望带到神灵那儿。“臣闻,高高碧落,凭百合真香以传信。夫香者,生居海岛,长在灵山,烈火方焚,清风相送。香烧的越多越好,烧的越多神更灵验;烧的越大越好,烧的越大神生欢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心诚,烧一炷香就可以了。“-炷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因此,道教提倡文明敬香,环保敬香的理念。希望信徒能摒弃错误的烧香观念,具足正信。
道教认为尘凡混浊,不能降格真灵。因此迎神之先必焚香以荡秽,使不洁之气消散。
道书上有“返魂香”的说法,即香能使枯骨更生。“得之者枯骨更生,闻之者飞潜随性”。出清微者名解脱,有济幽度显之功。产聚窟者号返生,有起死迴骸之妙。”当然这种香多为高功(法坛上主持道场的道士为高功)加持法力后的香。
香具有道、德、无为、清静丶自然、妙洞、灵宝慧、超三界之德。“夫此香者,生于混沌之先,得自徘徊之后。”这段香文中的“混沌之先”、“自本自根”都是形容道的。“夫香者,飞云结篆,明德惟馨。”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对香的“八德”有一个解释,他说:无为者,身也…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这里所提到的道、德、无为、自然、清静等是道教根本的教理教义,道教根本教理教义赋诸于香,旨在教人在日常烧香时时刻提醒自已不忘道教信仰之根本!
所烧的香是外在的香,内在的香即我们的心香。烧外在的香在于点燃内在的香,所谓心香一瓣。如果到道观没有带香,只徒手礼拜,若能焚起心香,亦是表达虔诚之意。烧香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它并不是-种简单的仪式,而是有其玄深内涵的。”不管是道门日常诵经、还是举行道场法事,都有焚香、祝香、发炉、復炉等与香有关的礼神仪式。
“叩拜”是民族传统礼仪,是最隆重的礼拜仪式。道教继承了民族传统礼仪并赋于了叩拜特殊的宗教内涵。
道教叩拜仪注,有
现在很多善信佛道不分,到道观也行“合十”礼,这很不应该,对中国的神灵行中国礼,神灵有感,定会很赏识中国人信仰佛教行佛教的合十礼,我们不能有非议,非佛教徒行合十礼,就有点不妥贴了。道教保持中华民族礼仪风俗,正体现着自己的民族性,大而言之是一种民族自尊心的表现,是民族礼仪文化,不能认为是小节而不拘。
道教对神明行“叩拜”礼,是敬天尊祖的行动体现。我们拜神仙还要学神仙,所谓学神仙,即要以各位神仙祖师为自已的范模。学习祖师的大功德,大平等,大清静,大柔和,大利益,大智慧,大慈心,大悲心,大愿力,时时以祖师的言行范围自已的身心。我们在拜太上老君的时候,就要思惟老君为度众生脱离轮迴,出离苦海,所以慈悲不倦,八十余度,接六趣之众生;我们在拜玉皇上帝的时候,就要思惟玉皇上帝,经三千余劫之修行;金阙至尊,救亿万众生之苦恼,神通恢廓,功德无量。玉皇上帝化身下降为妙乐国太子的时候,经过三千余刼的修行,为众生做种种大功德利益的事,方证“玉皇”果位。其他祖师也都是利益众生,功德众生。所以我们要拜各位祖师,而且祖师都具有大神力,具有大智慧,具有大功德,我们拜祖师,学祖师就能得到祖师神光护佑,-切吉祥。只有我们学习祖师的功德、修为,我们才能“一证今生之福果,二修来劫之不堕。我们教大家学神仙并不是说拜神仙不重要。只学神不拜神因无诚敬故学亦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