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始祖是“御龙氏”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四位的大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5.38%,约64,600,000人。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左传》《姓氏寻源》等所载,周定王封其弟王季子(刘康公)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建立刘子国,其后以国为氏。 3.赐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 4.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蒍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蒍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今河北唐县是古刘国所在地,也是姓刘的祖居之地,无论祁姓刘氏还是姬姓刘氏,其最早发源之地当在今河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祁姓刘氏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统治时间长达650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分,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分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分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五十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刘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刘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刘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龙姓的来源姓龙的名人
龙氏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大致有六:
1、出自黄帝龙行时。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 河南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名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3、出自御龙氏之后《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豢龙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相传董父,已姓,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 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者国(今属新疆)王为龙氏。
龙姓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今难以确定其始祖和具体的发源地。大致所知的是,约在汉代,龙姓已形成了三大繁衍中心。一为甘肃省境;二为湖北、湖南省境;三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之间地。由于龙姓支派繁多,故从一开始就分布很广。像汉代以前已有龙姓迁入蜀中之地,并由蜀中南迁于贵州。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龙氏家族也输入了许多新的支派。如《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者国王皆龙姓”。焉者,是当时称霸西域的一个国家,在龙会当国王时,曾击败龟兹王白王,声名远播。后其子龙熙嗣立,投降了后凉之主吕光,遣子入侍,结果,就逐渐与汉人融合。与此同时,中原一带的龙姓也同其他氏族一样,因北方战乱大举南迁,这样也使南方各地龙姓人数有了急剧增长,为后来江南一带的龙姓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德堂”、“敦厚堂”: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龙氏又以“武陵”、“天水”、“纳言”为其堂号。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度。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龙汝元(?-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字春舫。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辑五,号翰臣,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龙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龙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任程邑学长。
龙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开成(838)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况:字景荀,生咸通(860),龙纪元年(889)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龙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状元,任内阁中书。
龙姓的由来
龙氏族谱编辑委员会至全国龙氏统一新字辈:“发扬敦厚秀德树立武陵云升振创贤元雄伟统导环宇盛荣”。
入黔开基始祖龙天鳌公 支系字派:天 生 成 首 应;自 世 朝 文 国。登 明 廷 绍 开;毓 从 尚 宗 怀。耀 春 英 恒 惠;体 用 常 恩 源。 庆 泰 尊 荣 显;谦 让 仁 义 贤。邦 正 家 和 顺;宽 厚 孝 恭 廉。 才 卓 渊 学 赋;戎 卫 永 康 全。 锐 炽 强 刚 鉴;湛 美 壮 雄 杰。奇 伟 经 周 慎;群 博 韬 宏 策。 轩 昂 端 庄 俊;福 禄 寿 辉 延。科 教 兴 华 夏;德 法 定 乾 坤。
四川龙氏统谱字辈:“文明经济昌祖泽裔芳远定宪安中华齐家丕达显慎廉世德延绍承名宗演贤圣立先路嗣哲咸思勉智仁礼义和守则犹克展诚正修治平学道业宏阐孝友睦任勤从善应果敢熙乐臻大同化成期早晚”。
四川开江龙氏字辈:“汉朝虎联君成兴为友德茂学庆捷言”。
四川达州龙氏字辈:“献必凤瑞起世上德立清永定荣华国”。
四川屏山龙氏字辈:“善朝德应福思时兴荣显清高彦富贵文章本圣贤孝弟承先泽忠信纯由天仁义著家国礼智渊源远”。
四川长宁龙氏字辈:1“裕霄映时太密庆恕祖宗月应仕大必友如志昭先德文章再吉成功绳方翼进心一可生明”。
四川长宁龙氏字辈:2"忠孝传家本,诗书振国梁。祖宗辉可继,万代有荣昌"四川安岳龙氏字辈:“福秀朝兴廷乘泰世大猷腾飞昌自升巨庆时光美崇富盛景文尚德良可贵嘉善嗣远明”。
四川泸州龙氏字辈:“大运启朝腾荣福成代兴仕正德伦显万寿永遐宁”。
四川广安龙氏字辈:“伏世朝大启,仕秀永方长,腾汉祥云见,证清得正光,从来深必海,化雨济时昌”。
四川犍为县龙氏字辈 :“文章仕世大云正,朝遇贤臣远会顺,河清海晏庆升平,万国翰林喜泽润”。
四川射洪县龙氏字辈:“君仕礼仪重,明德永远兴,安定朝庭内,居保太平春”。
重庆万县龙氏字辈:前面记不得了,后面是‘一四三国顺,万代永吉昌,道远承先德,福禄庆习光。。。。'
重庆大足龙氏字辈:“善朝德应福思时兴荣显清高彦富贵文章光(本)耀(圣)先(贤)孝悌承忠信世久定国昌”。
重庆大足龙氏字辈:“成明国尚正仕其怀先德思能寿吉昌忠厚贻谋远慈孝家庆长振声腾孟彩永世发书香”。挥耀锋锦程清礼义
重庆开县龙氏字辈:“海滕登文正绍启永仕通显代廷光远恩泽荣华志立宗”。
湖南沩宁龙氏字辈:“国正朝纲立家和世连兴笃修恢祖业忠孝德传经”。
湖南永州龙氏字辈:“胤相贤继天恩克绍伊寻沅索”。
湖南蓝山县龙家坊村:“天德子仁彦思汝远昌盛文华恩锡光耀日新先宗显寻沅索”
湖南零陵、祁阳、东安龙氏合族字辈:“祖泽裔芳远甲第书生香瑞献荣华庆绍声古道彰定宪安中华齐家丕达显慎廉世德延绍承名宗演”。
江西万载龙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傅家诒哲方来垂徽及远”。
江西樟树龙氏字辈:“仕道德佳升继永昌洪明正远起焕文章先泽镒厚成芳有光”。
江西奉新温沙坪龙氏字辈:“汝惟宗隆万世昌 起瑞发祥邦家光 勋业煕升承祖德 後昆蕃盛有馀芳 宏开景运生清福 富贵荣华定显扬 玉树联辉长衍庆 文章济美毓贤良”。
安徽桐城龙氏字辈:“言印治德廷士少芳克家玉国其道大光眷深秩显功沛泽长世绵代远万众民香”。
江苏龙氏一支字辈:“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贵州麻江龙氏字辈:“再正通胜秀继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邦”。
广东番禺龙氏字辈:“天潢演派裔显清时云乃叶瑞丕振伦彝蒸熙济泗毓孟朝思允文乃武令誉光维宪昭雍穆克绍崇箕元徽鼎辅孔锡乔孳”。
龙氏一支字辈:“万代家族全世忠福世全光明兴安邦良善圣佑年”。
山东滕阳龙氏字辈:在为嗣宗 世克尚同 应宜振兴 敦厚周慎 肇开允昌 钟淑毓秀 衍庆继长 云海腾启 华国文祥
重庆奉节龙氏字辈:(记不全了,记得一句,自己上下的几辈人。从我祖父那辈,我自己是宗字辈,)显阳宗祖在玄良,(你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四川万源龙氏一支字辈:明正治世玉 ,海国思云崇 ,为能培万代 ,图会智朝忠。
相关资讯
龙姓主要出自御龙氏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既体现着北方......
下篇:御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