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云雨”是啥意思?为什么古人用来形容男女之事?有什么道理
中国汉字的创造力在世界上可谓是独一档的,很多国家的文字和语言都是以单词为个体去代表某样事物,而我们文字的组成则是一个又一个的方块字,经过排列之后才能富有新意。
比如“牛奶”和“奶牛”两个词的构成虽然完全一样,但是顺序颠倒所指代的东西也就产生了区别,只有中国汉字才能有这样的魅力。
然而古人是十分诗意的,他们在创造词组的时候,总是会避讳一些直面的描写,尤其是在关于爱情和性这方面,很少会有文章中直接使用动词来指代这些行为,而是会使用一些比较隐晦的语言来让读者自行意会。
十分有名的诗句“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这个意思,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云雨”二字,这两个字可谓是文学作品中的常客了,一般被用来指代男女之事。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云雨分开来看,不过就是我们日常中都能够见到的自然景观,但是结合起来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魔力,让人不禁面红耳赤。其实这二字最开始被指代男女之事是起源于
文选·宋玉·高唐赋序》这一作品当中。
在这部作品当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楚襄王和一位名叫宋玉的女子外出游玩。玩了一天之后,宋玉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梦见一个女子,十分的美艳漂亮,这个梦让宋玉印象深刻,在醒来之后便和楚襄王细细地描述了一番。
而且宋玉认为,如果楚襄王和这样的一位女子交合的话,势必会给国家带来不小的收益,一定能让整个国家都风调雨顺,百姓们也都可以安居乐业,楚襄王也可以从中获益,益寿延年。
听到宋玉这么说,楚襄王自然也是很高兴。于是真的就踏上了寻找神女的旅途。
这也是云雨二字,第一次被指代男女之事,其原因便是宋玉认为与这样的神女交合,可以让国家的粮食有更好的收成。
而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农业极度依赖天气,如果没有充足的降雨和适当的温度,是自然不能够丰收的。而云和雨便是农民们所苦苦奢求的东西,因此云雨才被指代了男女之事。
自此之后,人们就纷纷使用云雨来指代男欢女爱之事,一是为了图个吉利,祈祷风调雨顺,而且云雨翻腾之际多是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以这两个字来指代性事,也有
二是这两个字组合起来确实有这一番别样风味,翻腾的云雨看上去确实十分浪漫,以意象化的表达来满足了人们的羞耻心,所以这样的形容才会被流传下来。
故事的刘禹锡,晏几道,曹雪芹等人都曾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使用云雨这个词汇来代指男欢女爱。世世代代的流传之下,云雨二字在今天也经常出现,在网络文学作品当中。中国人含蓄而又内敛的表达,体现了汉字独有的浪漫情怀。
有人说中国人是写意的,是感性的,这句话说得十分有道理,我们在描绘质朴的爱情的过程中,不会用动词和直白的描写来搭建场景,而是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空白,以读者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整个画面。
这样的写作方式可能让人很难理解,但却是能够留下最大想象空间的一种笔法。
正如那“薛定鄂的猫”的理论,在一件事情被直接地描述出来之前,任何东西都是可能发生的。
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中国人之所以用意象化的词汇来描述某些事情,正是体现了一种情绪的内向表达,强调了个体的内在体验,而非是以低级的感官强调来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样的手法无疑是更为高级的。
而且中国人用云雨这个词汇,让人类繁衍生息的这整个过程和自然合二为一,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质,没有让人跳脱出自然,而是以自然的一部分来进行社会活动,既体现了对自然的依赖性,也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本就是和生老病死一样的自然法则,中国人用汉字独有的意象化手法,将原本比较私密的生活变得可以拿得上台面来,这也是任何一种其他语言文学都达不到的。
当然云雨不可能仅仅只带这种男欢女爱,这两个字也有着其他的意思。在汉语中云雨也可以表达离别和分离,“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这样的诗句也是广为流传,就表达了恋人之间对彼此的不舍。
同时这两个字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恩情,“
云雨看施行”这句诗就是诗人叶适对李季章参政的感谢,这样看来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同样的两个字的意思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着实是十分有趣。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由得由衷赞叹老祖宗的浪漫。用只言片语便能构建出一场让人身心愉悦的阅读过程。这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字游戏,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以及窥探其背后的道理,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应该做的事。有着这样瑰丽的语言文化,也是十分让我们自豪。

吕洞宾写了一首云雨诗,被《金瓶梅》引用为开篇诗,画面露骨直白!
提起《金瓶梅》一书,很多人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想到许多其他的画面,嘴角也露出“怪异”的笑容!这部成书于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的长篇小说,一直都给人以“白话世情小说”的印象,甚至衍生出许多的电影。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或者片面的看法,《金瓶梅》能够位列“四大奇书”之一,自有其“过人之处”,其中其他方面描述只是最浅显的表层,真实目的是通过再现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揭露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序言写的极好“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读金瓶梅而生畏惧心者,君子也;读金瓶梅而生喜悦心者,小人也;读金瓶梅而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金瓶梅》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可以肯定的是,《金瓶梅》的本质绝不是“情色”,其实此书开篇一首诗就已经点明了主旨: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乍一看,这就是一首“云雨诗”,描述场景,其中“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等字眼极为露骨直白,读来令人面红耳赤,但这首诗与《金瓶梅》一样,写男欢女爱是假,警示后人是真,暗藏深意。 首诗的重点在于后两句“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意思是女子腰间的风情就像一把利剑,斩向沉迷美色之人,表面上没有“人头落”,实则暗中骨髓都“枯”了,以此来警示后人切勿沉迷美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金瓶梅》以这首诗作为开篇诗,就是警示读者不可舍本逐末,过于关注书中的“其他场景”。
那么如此蕴意深刻的一首诗是谁写的呢?
说出来你都不敢信,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 吕洞宾乃“八仙之一”,虽不是“八仙”的头号人物,却是“八仙”中“热度”最高的一位神仙,他一袭白衣,仗剑惩恶的英姿令人神往! 但鲜有人知的是,历史上确有吕洞宾其人!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蒲州永乐县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出生时异香满室,有白鹤飞入帐中不见,自幼头角峥嵘,文武双全,27岁时高中进士,入朝为官,但有感官场黑暗,心生厌恶,辞去官职,散尽家财,与妻子隐居九峰山修行,改名吕洞宾,道号“纯阳子”,夫妻两口为“吕”,所居洞穴为“洞”,二人身份为“宾”,合起来便是吕洞宾!
吕洞宾修炼有成后下山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游庐山时遇火龙真人,学得天遁剑法,年过六旬游长安时得八仙之首“铁拐李”点化,随其学习道术,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学有所成的吕洞宾游历天下,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留下无数传说!北宋时应铁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成为八仙之一。
当然,后面的学习道术,位列八仙见于民间传说,当不得真,但吕洞宾此人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他为人淡泊名利,乐善好施,又喜行侠仗义,为世人所敬仰,这才有了他“羽化成仙”,飞天遁地的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吕洞宾经常劝诫世人切勿沉迷于美色。“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一典故就与此有关!
话说吕洞宾还未“修仙”时,家大业大,经常接济贫民,他有一同乡苟杳,极为好学,但家境贫寒,无以为生,吕洞宾便将其接入家中,让他专心读书。
一日,吕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看中了一表人才的苟杳,要将女儿许配于他,吕洞宾以苟杳要读书为由拒绝了这门亲事,但苟杳在得知林家小姐非常漂亮后心动不已,吕洞宾沉吟片刻,说道“成亲可以,但前三宿由我与新娘子度过”,苟杳寄人篱下,只能答应,三日过后,苟杳见到新娘子后才知吕洞宾这三日从未上床,只是对灯读书,这才懂得吕洞宾的一番好意,从此更加发奋读书,终于高中进士,做了大官!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几年后,吕家家道中落,吕洞宾寻求苟杳接济,没想到苟杳不为所动,吕洞宾有感世态炎凉,黯然回家,没想到家中已经盖起了新房,堆满了金银,吕洞宾方知这是苟杳在报当年“三宿之仇”,故意“捉弄他”,从此便有了“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说法,因为“苟杳”与“狗咬”同音,传来传去竟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之人看似愚蠢,实则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有太多的人只关注表象而忽略可事物的本质,就像有人直到现在还将吕洞宾的这首《警示》当作“云雨诗”,甚至称其为“污诗之王”!
吕洞宾写了一首云雨诗,被《金瓶梅》引用为开篇诗,画面露骨直白!
提起《金瓶梅》一书,很多人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想到许多其他的画面,嘴角也露出“怪异”的笑容!这部成书于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的长篇小说,一直都给人以“白话世情小说”的印象,甚至衍生出许多的电影。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或者片面的看法,《金瓶梅》能够位列“四大奇书”之一,自有其“过人之处”,其中其他方面描述只是最浅显的表层,真实目的是通过再现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揭露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读金瓶梅而生畏惧心者,君子也;读金瓶梅而生喜悦心者,小人也;读金瓶梅而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金瓶梅》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可以肯定的是,《金瓶梅》的本质绝不是“情色”,其实此书开篇一首诗就已经点明了主旨: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乍一看,这就是一首“云雨诗”,描述场景,其中“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等字眼极为露骨直白,读来令人面红耳赤,但这首诗与《金瓶梅》一样,写男欢女爱是假,警示后人是真,暗藏深意。首诗的重点在于后两句“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意思是女子腰间的风情就像一把利剑,斩向沉迷美色之人,表面上没有“人头落”,实则暗中骨髓都“枯”了,以此来警示后人切勿沉迷美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金瓶梅》以这首诗作为开篇诗,就是警示读者不可舍本逐末,过于关注书中的“其他场景”。
那么如此蕴意深刻的一首诗是谁写的呢?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