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蓝军旅长满广志:让一切敌人没有打赢的机会

更新时间: 2025-07-23 17:55:40

阅读人数: 81

本文主题: 有从军校到部队的小说

当满广志带领中国陆军第一蓝军旅在“跨越·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中,取得32胜1负的战绩,气得红军喊出“活捉满广志”的口号时,他应该感谢自己在人生紧要关头的每次选择。

1、放弃学习汽车专业,一心报考军校

1992年,满广志高中毕业,生长在沂蒙革命老区的他,一门心思想报考被称为“东方西点”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但体检时因视力不合格,满广志与梦想失之交臂。

彼时,发家致富的观念已经在人们心头迸发。满广志成绩优异,原本有机会学习汽车专业,而后在市场大潮中搏击。

然而,满广志绝不回头,选择了“曲线圆梦”,报考了视力只要0.8就达标的国防科技大学指挥自动化专业。

入学后,当满广志得知自己学的是个技术专业,毕业分配主要面向科研院所,不是带兵打仗时,满广志萌生了退学的想法。

队长李国民找满广志谈心。他说,未来战场,指挥员不仅要会指挥,还要懂技术,你可以先打好技术的底子,再报考指挥类研究生。

四年后,满广志考取军事科学院的国际战略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成绩名列第一。

2、放弃留校北京,打起背包奔赴基层

1999年,满广志硕士毕业。被确定留校的他,递交了到基层部队任职的申请书。

满广志作为军科历史上第一位到基层部队任职的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奔赴原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

然而,正如许多“学生官”都会遇到,也有许多人反复向满广志提醒过的,基层部队迎接他的首先是“一记闷拳”。

“标图不会、训练不懂、表达能力不强,基本的这些素养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成了一个旁观者,这时候失落感肯定非常强。”满广志陷入了困境。

3、申请调离机关,下到连队驾驶坦克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痛苦挣扎后,正连职硕士参谋满广志申请调离机关,“下放”到连队从代理排长干起。

连队指导员怕他学历高不好管理,说了一句:“他来干什么?”而满广志也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他从学习坦克驾驶开始融入基层。

“老驾驶员有时候不愿意开了,他老是转圈,你不开我开!我就开,多开几圈。包括校验射击,射手或者炮长,有的老炮长就不愿意上,我就抢着上。”

4、全程参与陆军三级部队信息化建设

精通信息化知识,具备军事战略视野,如今再补上基层这一课,满广志很快接任连长,随后又到师信息化办公室工作,接着成为装甲营营长。

他带领我军第一支信息化装甲合成营,奋力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而后,满广志出任平江起义团团长。

2010年,满广志选调到了我军最早实现机械化的某机步师,承担起了率先探索陆军部队整建制迈向信息化转型的重任。

满广志参与了我军营、团、师三级部队信息化转型的探索全程。

5、蓝军旅长:让敌人没有打赢的机会

2013年,朱日和训练基地信息化建设完成,全军第一支专业化“蓝军”旅正式亮相。

2015年,满广志出任蓝军旅旅长。在“跨越-2015朱日和”演习中,蓝军旅与10个红军旅连战10场,十战十胜。红军旅喊出了“踏平朱日和,活捉满广志”的口号。

朱日和“跨越”系列演习引发了全军红蓝对抗实战化训练的热潮,陆军“火力”系列演习、海军“蓝鲸”“机动”系列演习、空军金头盔、红剑实战化训练、火箭军“混合蓝军”对抗演习相继展开。

满广志说蓝军的角色定位是陪练员,起好“磨刀石”的作用,演好这种角色,发挥好这种作用,就实现蓝军的价值,不要从输赢或者个人荣辱去考虑问题。

从军27年,满广志赶上了中国军队改革转型的机遇期。他全程参与陆军3种规模的信息化部队建设试点,先后探索创新出40多种新训法新战法,媒体称他为陆军信息化、实战化建设的“探路先锋”。满广志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与祖国同行。

个人和国家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我们要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强军梦,融入中国梦。一个人一定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够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蓝军旅长满广志:让一切敌人没有打赢的机会

原创军校学员初到老山:师医院女兵年纪轻轻,却一个比一个“油”

战火青春:军校学员赴老山前线参战纪实3

1984年8月,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我接到命令前往老山前线进行代职实习,并被编入了32师工兵营1连。初到连队时,我们并没有明确的任务安排。闲暇之际,我不禁思索起这场战争的战术。根据几天来听到的情况,以及我对当前战局的理解,我认为我们的部队并未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眼下的作战看似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我方阵地时常出现减员,这对我们极为不利。从目前战场态势来看,双方似乎都处于防御状态,但敌方的防守部署显然更为灵活,随时可能发动反攻;而我方则只是被动固守阵地,防范敌军进攻,显得有些防守过度。

面对当前不利局面,如何扭转战局,成为了我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增强前沿阵地的防守工事建设至关重要,步兵应在牢固的工事中进行防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示假战术。在战场上设置假目标,诱使敌军进行轰炸,从而消耗敌人的弹药和暴露敌军的火力点。

再者,应主动出击。除了依靠密集炮火摧毁敌方阵地、打乱敌方部署外,针对对我方前沿构成重大威胁的敌阵地,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争取占领或摧毁敌方阵地,把压力转向敌方。

此外,防渗保密工作也不可忽视。当前部队的防渗保密工作相对松懈,特别是前线和二线部队,许多重要目标已经暴露,导致敌人频繁进行偷袭。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确保信息不外泄。

另外,要加强军事民主。各部队应深入动员前线指战员,鼓励他们多思考,围绕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总目标,积极研究和总结可行的战法。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尤为关键。前沿阵地条件艰苦,部分指战员可能会产生厌战情绪,这种情绪必须及时引导和转化。除了加强后勤保障、改善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消极情绪,解决指战员的实际困难,确保部队始终保持战斗意志。

或许明天,我就会被派往前沿执行任务。那么,在执行任务时,我应如何应对?

首先,任务执行前必须充分准备,不能盲目行动。认真研究任务,做好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其次,夜间对答口令时,务必保持隐蔽,先确保安全再回答。

再次,排雷和埋雷时,无论昼夜,必须保持冷静、稳定的情绪。既不能恐慌,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小心谨慎,切勿让他人插手自己的任务。

最后,执行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力求趋利避害。根据战场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应对策略,避免固守旧有战法。

8月18日上午,连队通知我前往师医院验血。师医院设在师部前面的小河沟旁的陡坡上。我们来到一个工棚,由一位女卫生兵为我们取血样。验血过程非常简单,使用针刀在无名指上扎一下,取一滴血后几分钟便能得到结果。我是O型血,早在大学时就已经知道自己的血型,因为我曾积极响应号召去献过血。

与我一起去验血的,还有其他来自不同学校的战友,有工程兵学校的,也有武汉通信学院的。大家聚在一起,不禁热烈交谈起来。医院里的几位女卫生兵也加入了我们的聊天。通过交谈,我们得知其中一位负责取血的女卫生兵姓马,祖籍山西。她告诉我们,自己家境贫寒,1980年高中毕业后便参军了。在部队几次参加招考都未能通过,每次考试她都在两分钟内就匆忙离场,只是为了每天能领取一块多钱的伙食费。她甚至开玩笑说,自己是去混饭吃的,但最后却成为了卫生兵。后来,她又透露,自己父亲是32师的一位退休老首长,而她的哥哥现在也在师司令部工作。我们听后半信半疑,直到她忍不住笑着说这只是开玩笑的,她家背景其实很不简单。我们的谈话持续了很久,几个女卫生兵虽然年轻,但每个人都谈吐风趣,给人一种“老成”的感觉。

下午,我随连队的一部分战士前往师部进行施工。师部位于曼棍洞内,洞口较窄,只有一个人能通过,是天然形成的防御门。洞内却异常宽敞,经过十几级台阶,来到一个平整的场地,面积约一百平方米。洞的一侧是深沟,沟内有水,像是地下河流;另一侧则是斜坡。洞上方悬挂着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时不时有水滴从上面滴落。洞口上方有一道较宽的石缝,白天光线能从石缝中照射进洞内。师部的三大机关就设在洞内,政治部位于洞口左侧,后勤部在右侧斜坡上,通信与勤务保障分队则位于后勤部上方。师首长和司令部则驻扎在平整的场地中。洞口外面的丛林中,驻扎着师直属分队,师工兵营的机械连也驻扎在洞口附近。

自从来前线后,我与驻扎在师部附近的部队有了一些接触。当他们得知我们是从军校前来实习的大学生时,师机关的干部和基层官兵大多谦称自己是“大老粗”。这一点让我有些尴尬,心想,或许“大学生”这个标签并非完全适合我们。我们也不过是前线的一名普通战士,来这里学习,不应该将自己与他们拉开距离。如果我们过于张扬,反而难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实战经验。所以,我也开始思考,如何融入这个集体,避免让自己的身份成为阻碍。

8月20日,我们与工兵连的其他同学一起被分派任务,其中三位战友被派往老山和那拉方向的前沿阵地,而我却被单独留下。当天,我被派去师部修整出入口道路。听说几天后有大首长要来视察,师部洞口需要修建一个像样的门。这让我有些不解,战时还要搞这样的形式主义,真的是浪费时间。

8月21日,连队从盘龙江钢桥附近搬到了师部下方的石拱桥边。这里地势较低,敌军炮火很难打到,安全性相对较高。搬迁后,我对连队有了新的认识。在之前的实习中,我在武汉军区河南信阳的工兵第11团实习,那时无论白天黑夜,大家都充满干劲,部队的战斗力很强。而此刻的连队,部分士兵表现出懒散的态度,令我对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产生了些许担忧。特别是一位排长常常感慨:“现在的兵啊……”不断摇头,显得有些无奈。

带我们来前线实习的陶吉荣队长,今天正好路过我们连队。自从麻栗坡告别后,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他了。今天的相遇让人感到格外亲切,队长离开时还殷切叮嘱我,并把一副绑腿送给我,让我感到一股温暖。

蓝军旅长满广志:让一切敌人没有打赢的机会

当满广志带领中国陆军第一蓝军旅在“跨越·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中,取得32胜1负的战绩,气得红军喊出“活捉满广志”的口号时,他应该感谢自己在人生紧要关头的每次选择。

1、放弃学习汽车专业,一心报考军校

1992年,满广志高中毕业,生长在沂蒙革命老区的他,一门心思想报考被称为“东方西点”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但体检时因视力不合格,满广志与梦想失之交臂。

彼时,发家致富的观念已经在人们心头迸发。满广志成绩优异,原本有机会学习汽车专业,而后在市场大潮中搏击。

然而,满广志绝不回头,选择了“曲线圆梦”,报考了视力只要0.8就达标的国防科技大学指挥自动化专业。

入学后,当满广志得知自己学的是个技术专业,毕业分配主要面向科研院所,不是带兵打仗时,满广志萌生了退学的想法。

队长李国民找满广志谈心。他说,未来战场,指挥员不仅要会指挥,还要懂技术,你可以先打好技术的底子,再报考指挥类研究生。

四年后,满广志考取军事科学院的国际战略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成绩名列第一。

2、放弃留校北京,打起背包奔赴基层

1999年,满广志硕士毕业。被确定留校的他,递交了到基层部队任职的申请书。

满广志作为军科历史上第一位到基层部队任职的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奔赴原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

然而,正如许多“学生官”都会遇到,也有许多人反复向满广志提醒过的,基层部队迎接他的首先是“一记闷拳”。

“标图不会、训练不懂、表达能力不强,基本的这些素养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成了一个旁观者,这时候失落感肯定非常强。”满广志陷入了困境。

3、申请调离机关,下到连队驾驶坦克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痛苦挣扎后,正连职硕士参谋满广志申请调离机关,“下放”到连队从代理排长干起。

连队指导员怕他学历高不好管理,说了一句:“他来干什么?”而满广志也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他从学习坦克驾驶开始融入基层。

“老驾驶员有时候不愿意开了,他老是转圈,你不开我开!我就开,多开几圈。包括校验射击,射手或者炮长,有的老炮长就不愿意上,我就抢着上。”

4、全程参与陆军三级部队信息化建设

精通信息化知识,具备军事战略视野,如今再补上基层这一课,满广志很快接任连长,随后又到师信息化办公室工作,接着成为装甲营营长。

他带领我军第一支信息化装甲合成营,奋力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而后,满广志出任平江起义团团长。

2010年,满广志选调到了我军最早实现机械化的某机步师,承担起了率先探索陆军部队整建制迈向信息化转型的重任。

满广志参与了我军营、团、师三级部队信息化转型的探索全程。

5、蓝军旅长:让敌人没有打赢的机会

2013年,朱日和训练基地信息化建设完成,全军第一支专业化“蓝军”旅正式亮相。

2015年,满广志出任蓝军旅旅长。在“跨越-2015朱日和”演习中,蓝军旅与10个红军旅连战10场,十战十胜。红军旅喊出了“踏平朱日和,活捉满广志”的口号。

朱日和“跨越”系列演习引发了全军红蓝对抗实战化训练的热潮,陆军“火力”系列演习、海军“蓝鲸”“机动”系列演习、空军金头盔、红剑实战化训练、火箭军“混合蓝军”对抗演习相继展开。

满广志说蓝军的角色定位是陪练员,起好“磨刀石”的作用,演好这种角色,发挥好这种作用,就实现蓝军的价值,不要从输赢或者个人荣辱去考虑问题。

从军27年,满广志赶上了中国军队改革转型的机遇期。他全程参与陆军3种规模的信息化部队建设试点,先后探索创新出40多种新训法新战法,媒体称他为陆军信息化、实战化建设的“探路先锋”。满广志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与祖国同行。

个人和国家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我们要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强军梦,融入中国梦。一个人一定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够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