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格非《隐身衣》

更新时间: 2025-07-23 17:56:04

阅读人数: 533

本文主题: 有声小说中篇

2016年,中国著名作家格非的中篇小说《隐身衣》( The Invisible Cloak )英文版由纽约书评出版社(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 近日,由全球数字出版商黑石出版(Blackstone Publishing)制作的《隐身衣》的英文有声书版本上线。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代理海外版权并输出英文版权的第一本外文有声书。

由纽约书评出版社(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的《隐身衣》英文版本 The Invisible Cloak 译者为Canaan Morse,曾获得苏珊·桑塔格国际翻译奖。 作为格非的第一本英译作品,小说一经推出便形成热潮,广受读者好评,受到包括《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等多个媒体的推荐。Kirkus书评曾给予小说高度评价: “书的情节也许简单,但作者赋予它智慧、社会思考和情感深度,带给读者精神升华;这一点当下的英语作品很少能够做到。”

《隐身衣》英文版本 The Invisible Cloak

由于《隐身衣》所获的巨大成功,纽约书评出版社(New York Review Books)随即出版了格非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的英文版。 2022年初,《人面桃花》英文版 Peach Blossom Paradise 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翻译文学奖”短名单。 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是美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与普利策小说奖一起被称为为美国最重要的两个文学奖项。 这是中国文学首次参与角逐该翻译文学奖项,《人面桃花》与《隐身衣》也成为为数不多被美国主流文学奖项所认可的中国小说。

鉴于读者对于作品的喜爱程度,全球数字出版商黑石出版(Blackstone Publishing)提出对《隐身衣》及《人面桃花》英文版进行数字化出版,推出有声书版本。 近日,黑石出版(Blackstone Publishing)制作的《隐身衣》英文有声书The Invisible Cloak已开始发售,线下CD与线上平台同时上线。这是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版权输出的第一本外文有声书。有声书配音演员由作家格非亲自挑选,具有录制多部有声书的经验;其声音贴合作品风格,能够最大化展现原文的意蕴。

《人面桃花》( Peach Blossom Paradise )的英文版有声书也正在制作中,即将与大众见面。

格非,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望春风》《月落荒寺》等长篇小说,以及《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博尔赫斯的面孔》等论著和随笔集。

格非 |《隐身衣》| 人民文学出版社

《隐身衣》讲述了“我”通过买卖音箱器材设备,而意外闯入了黑社会头目丁采臣的家庭生活,并最终和丁采臣家里的女人“毁容女”结婚生子的故事。小说代表着格非小说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现代日常生活成为其尤为重要的表现题材。通过对两类“隐身者”在日常生活中处世特征的抒写,格非在小说中建构出一种独有的隐身哲学。

格非 |《月落荒寺》|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一段充满遗憾的男女情事为主线,以典雅的学院派笔触,细密勾勒出都市知识分子与时代同构又游离于外的众生相。同时又不断以华美的古典诗词穿插其中,营造出迷离惝恍亦中亦西的间离效果。小说在具有神秘感的故事中蕴含对人生和社会的隐喻,探寻人性内部隐微深邃的复杂性,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格非《隐身衣》

《边城》:山水为魂,人性为镜沈从文经典文学作品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宛如一盏被岁月磨亮的青瓷灯,静静悬在湘西的吊脚楼上,照亮着人性最本真的模样。这部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篇小说,以茶峒小镇为舞台,将湘西的青山绿水、渡船白塔、龙舟号子编织成一首关于爱与命运的牧歌。温柔的叙事底色下,沉淀着对人性、命运与文明的深刻叩问,九十余年来,这部作品始终以其独特的美学气质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

《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陲小镇茶峒为背景,通过描绘少女翠翠的成长与情感波折,展现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这种独特的美学艺术,使《边城》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边城》的魅力首先源于沈从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诗意描绘。小说开篇便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茶峒的地理位置与宁静氛围。著名画家黄永玉说:“在作品中,他时常提到故乡的水和水上、水边的生活。”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水不是背景,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命体。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是沈从文对人性之美的极致诠释。翠翠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如同湘西山水间的一朵野花,纯净而自然。老船夫是传统劳动者的化身,他清贫自守、乐善好施,展现出古朴淳厚的人性光辉。天保与傩送兄弟同样真挚坦荡,面对共同的心上人,他们以磊落的方式公平竞争。这场纯粹的爱情角逐,既彰显人性之美,也为悲剧埋下伏笔。沈从文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将人性的美好与纯粹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部反映湘西地区风俗习惯的作品,《边城》犹如一座民俗文化的博物馆,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端午节赛龙舟、月下唱歌求婚等传统习俗,人物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边城》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茶峒小镇是一个封闭的田园环境,它与世隔绝,生存状态是原始的,远离主流社会和现代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浪潮必然会冲击这片土地,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也受到了这种冲击的影响。

合上书页,茶峒的溪水仍在潺潺流淌。今天,当我们身处城市森林,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时,再读《边城》,就像一次灵魂的返乡之旅。这不仅是一座真实的边陲小镇,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代表了我们心中那个未曾改变的角落——在那里,时间缓慢,人心温暖,故事还没有结束。或许这就是《边城》能够“常读常新”、值得反复品味的根本原因:它不仅属于湘西,更属于所有在尘世中寻找精神家园的现代人。

有声读物,中篇小说《不能吃的螃蟹》连载(九)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有知识、有文化、有能量、有趣味

老杨品谈>>>>>

往期目录,点击链接回看(收听)

《不能吃的螃蟹》一       

中篇小说《不能吃的螃蟹》,创作于2006年。那时我已离开温州到珠海了。2000年从黑龙江南下到温州打工,那些年民办贵族学校正热,以江浙最为突出,老杨到温州的一所民办学校里当了老师。

2006年到珠海创办远名企策工作室,从事企业形象策划。

人总是怀旧的,在温州的时候,老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想起来了,写了一个系列的东北民俗作品。到了珠海,在温州当老师的人和事又都跳出来,并且日益清晰,写了这个以民办打工教师为题材的中篇小说《不能吃的螃蟹》。

主人公是个西北汉子,有原型,但小说的内容都是虚构的。

只想说那个时代,人跨不过时代;只想说人本身,老师也是人。

作者:老杨  编辑/校对/朗读:盛唐羽衣

太阳快落到西面山洼洼里的时候,老同学胡助理骑着自行车来了,老婆的饭菜也都做好了。三个男人坐下,都倒满了一杯酒。秦向东刚举杯又想起了什么,跳下炕在带回来的旅行包里翻腾了半天,拿出了一个透明的塑料盒,打开了端过来给大家看——里面四只鸡蛋大小的干螃蟹,红红的,就像活的一样。

“这螃蟹鲜得很了,那地方的人天天都吃,我带回来这干的,让大伙尝尝鲜。”秦向东说完叫老婆过来,把做好的面汤再放回锅里,把这四只螃蟹放上煮。

老婆和女儿又到外屋煮螃蟹去了,三个男人在桌上喝酒。

胡助理两杯酒下肚有些兴奋忙着问秦向东:

“向东啊!讲讲,人家是咋看上的你,那面有什么新鲜事儿,咱这同学里啊还真数你了,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当老师,不简单啊!”

秦向东往老丈人的碗里夹了一筷子菜说:

“能看上咱个啥了,人家看上了我的字,看上了我的这句话,看上了咱这个身材。”

秦向东人长得高大魁梧,方方正正的脸,浓眉大眼。当初老婆也是看好了他这长相才死活地跟了他。

“你的字写得是好哩!上学的时候你什么不学,天天上课练字,这还真的用上了,看来什么学好了都有用啊!他们那的人说什么话?听说南方的人个子小,他们都长多高啊?”

秦向东举起杯,三个人又干了一杯酒。秦向东兴奋地说:

“要说这个头啊,他们那的人哪叫人啊,都长得驴球马蛋的,个子小不说,那个头都长得三扁四不圆的,看了那是真难受,走遍一条街也难找到咱这四方大脸的。说的话就更不用说了,不知道像什么鸟叫,比那外国话还难听,和你们说一句吧,‘解麦罗!’知道什么意思吗?”

秦向东说就是吃饭的意思,胡助理骂了一句,这是什么鸟话呢!

桌上三个人正说得热闹,外屋女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老丈人伸长了脖子喊:“这娃咋了!打她干什么?快进来上桌上吃饭了。”

女儿哭着跑进来,满嘴都是血。老婆慌慌张张跟在后面嘟囔着。

几个人都慌着起了身,秦向东瞪着老婆问。

“你个臭婆娘,这娃的嘴是咋弄的。”

“骂我做个啥了,都是你带回来的什么东西,娃子要吃,我叫她咬了一口就这样子。”

大家这才知道是让螃蟹把嘴扎破了。秦向东端了碗清水让女儿漱了漱口,又扒开女儿的嘴说。

“无大碍,无大碍,这螃蟹哪能这个吃法,快把面都端上,我教你吃。”

秦向东用筷子在面盆里拣了一只小一些的螃蟹,先摘下螃蟹的脚和钳子,用手指甲把螃蟹上下两个壳撬开一条缝,两手一掰整个螃蟹分成了两瓣,把分好的两瓣放在桌子上,把手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两下说。

几个人把脖子伸了过来看,又都抬眼狐疑地看着秦向东说:

他又拿起一半螃蟹来,用筷子挑起壳里薄薄的一层皮,放在嘴里细细地品着,又把剩下的壳放在嘴里舔了舔,嘴上吧嗒得直响。放下吃完的螃蟹壳,又拾起了一条螃蟹腿,用牙小心地嗑开,把里面一条细得像丝一样的肉抽出来放在嘴里嚼,嚼了半天,才看他硕大的喉结向下慢慢地蠕动了一下。叫老婆拿来了抹布,擦了擦手。

“看到没有,就是这样的吃法,南方人吃东西斯文着嘞,哪像我们那么啃骨头,活像狗一样。都吃吃,鲜着呢!”

胡助理和老丈人都夹了一只,模仿着秦向东的样子吃起来。吃了一会还是把螃蟹壳吃到了嘴里,都一齐往地上唾着说:

“有嘛吃啊?什也没有,臊叽叽地不好吃。”

“看看看,土了吧,那不叫臊,那就叫鲜。”

“鲜嘛鲜,我们吃的羊肉汤才叫鲜。”

“他们人管那叫膻,有的人也叫臊,还有的人叫臭。”

秦向东看说服不了大家,就又举起杯叫大家喝酒。

傍晚时分,饭吃完了。老丈人抹着油嘴回去了,走的时候还看着秦向东笑了笑。胡助理却骑上自行车又下来了,拉着秦向东的手说。

“我那个小姨子高中刚毕业,你看到那能给寻个啥事儿不。”

“这事有点难了,人家要求得太高。不过,我看能不能有什么机会,有了机会也许就成了。”

胡助理又拜托了几句上了自行车走了。

秦向东望着远去的胡助理和老丈人,心里无比的感慨。我秦向东活了三十多年,今天才活出来了个人样。

回到屋里,老婆已把桌子都收拾干净了,又给秦向东倒了杯水说。

“昨晚回来那么晚,我们今天又忙活了一天,也没拉上个话儿,你给说说这半年的事啊。”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