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出自元代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
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诗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读者所能体悟到的,则是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
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省。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植冬青为识。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生平仅略

爱意散尽满星河
更新时间:2025-01-31 11:11:20
都市生活文《爱意散尽满星河》是各位书虫的必看良品,主角岑菱秦松庭的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莫问”大大文笔细腻,剧情十分好看,概述为:“合约还有半个月就到期,我准备和秦松庭离婚。”说这话时,岑菱看着iPad上播放了上百次的视频。里面她老公专注地凝视着小青梅,深情道:“倩倩,我还是忘不了你,回到我身边好吗?”话落,主动吻上对方的红唇。而她十月怀胎拼死生下的儿子秦哲,大声喊着:“爸爸,我要倩倩阿姨当我的妈妈!”她要离开的心,越发坚定了。电话那头,秦母静默片刻,劝她慎重:“你可要考虑清楚,如果离婚,你不仅要放弃现在的工作,有协议在还分不到多少财产。”岑菱毫不犹豫道:“嗯,既然结婚证都是假的,我肯定会净身出户,您放心。”秦母试图挽留她:“如果你执意离婚,抚养权肯定是不能给你的,你舍得以后都不见孩子了?”
如果说A市还有什么她放心不下的人,那就是孤儿院院长了。
院长是个头发花白了一半,但是很慈爱的女人,她听岑菱说要离婚,什么都没问,只拉着她的手,宽慰她。
“你做了决定,那就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别再回头看。”
岑菱点头,从做完决定后就低落的心情,都跟着好起来。
她现在已经换了肝,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健康的身体,舍弃的不过是一些外表的东西,她有智慧有眼光,换个城市,一样能生活得很好。
“对了,圆圆前两天还问你了,这孩子是真喜欢你,你......”院长有些迟疑。
圆圆是一年前岑菱来孤儿院看见的小姑娘,小小的一个,怯生生的,听说是父亲在工地出意外,母亲去求公道,推搡中跌倒,脑出血走了。
岑菱瞧着可怜,就动了收养的心思,于是跟秦松庭商量,养个女孩,秦松庭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只是岑菱打手续的时候,秦松庭总是这里忙,那里忙,一拖再拖,最后她也累了,就这么不了了之。
其实哪里就忙得没时间陪她跑几趟民生办,不过是心思都在林倩倩身上。
跟院长聊了一会,岑菱心情得到缓解,她回去的路上路过商场,一眼就瞧见了玻璃后面,跟林倩倩玩得欢快的秦哲。
还有秦松庭,这个在她面前有些洁癖的男人,此刻半点不嫌弃游乐园里的沙土脏,半蹲在林倩倩身边护着她,生怕有小孩没看见冲撞过来。
她刚生完孩子那段时间,也跟秦松庭有过这样的日子,那个时候她刚当上母亲,生怕自己做不好,又因为生产后身体的不适,总是焦虑,整夜地睡不着。
秦松庭就是这么耐心地陪在她身边,一边哄孩子,一边宽慰她,不管她怎么做,都是秦哲的母亲,他说他相信她。
“恭喜秦哲小朋友获得了第一名,小朋友你好厉害,我能问问你这么厉害是因为什么吗?”
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来,拉回岑菱的思绪。
她看见秦哲握着麦克风,眼睛亮亮的看向台下并肩站立的秦松庭跟林倩倩,骄傲的,不加迟疑地说道。
“因为我爸爸妈妈也很厉害,所以我也厉害!”
岑菱一下笑出声来,眼里有泪花闪过。
幸好,她已经决定放弃秦哲,否则这话她现在听了,得有多难过啊!
岑菱深呼吸,愈发觉得自己舍弃得非常明智正确。
主持人在夸秦哲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宝宝,又说秦松庭跟林倩倩一个俊朗一个美貌,很是般配。
“那秦哲小朋友有没有信心拿下下一局的胜利?”
“岑菱?”林倩倩有些疑惑的声音传过来。
岑菱想装没听见,但林倩倩更大声地喊她,“岑菱,你来了,正好,哲哲还有一场游戏没做完,你来吧!”
她说着话已经上前来把林倩倩拉了进去。
小说《爱意散尽满星河》 3 试读结束。
说点什么吧,您的评论是对本书最大的支持!
《爱意散尽满星河》这本书有血有肉,看了前三章就喜欢了,写得很真实,不浮夸。喜欢这类型。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出自 元代 唐珙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
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
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一、二两句,诗人由对眼前自然景色的深广感受而引起对神话中人的向往,借以对神话的幻想,反映出是时境界的逐渐深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中境界由一“老”字带起。秋风飒飒,洞庭湖水渺渺茫茫。那景象,与轻漾宁静的碧水相较,是和乐世间另一面的深邃的人生。诗人所思所忆渐渐入深。所思所悟如何细言,唯有诉付对白发湘君的神往,那江山与人生的化境,即是这般深沉了!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宿命却如何可及呢?此夜洞庭可老,湘君如约此等情境,复能何言?这等思悟境界深广,洞庭深广的秋色可谓遇到了知音。思绪沉沉,竟至幻象,昼晓和乐尘世,此夜却换了人间。以神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秋风已久,赏景渐忘景,不分是天上星、水中星?夜深思量长,怎知何时已醉?昔心怀长安,所目疮痍,“春水船如天上坐”,但悲其生不能已,故无缘这般深然长醉、安然入梦。泊舟、泊梦,天河或曰星河,景中或曰境中,所思或曰所忘。诗人的梦境,满船清梦,是诗人思量着的人生。然而,秋湖相往来,物我无碍,陶然自在,正是快哉。一二句亦真亦幻,愈是明了,愈是痴然;三四句境中心中,却深沉了,方潇洒了。所以,境界深了,夜即梦了,此真人生佳境也。
唯一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读者所能体悟到的,则是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一、二两句,诗人即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无论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所少见。
: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植冬青为识。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生平仅略
相关资讯
下篇:动漫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