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与现实,到底哪个更残忍?
如果人生注定平凡,你还会不会追求成为耀眼的天才?
如果生来就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你是勇敢承担还是逃避?
就是这样的问题牵扯出了这个案件,看起来毫无头绪,但是细节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东野圭吾的书里总是角色众多,但是他总能用自己平实又直白的语言让人记住每一个角色。秋山周治,是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他出现在外孙的葬礼上,平静又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对孩子们的关心,太常见了,好像每个人的家庭里都可能出现这样慈祥的长辈。他独居在有自己庭院的小房子里,日日与花草为伴,讲自己孤寂的时光都倾注在了研究上。他是幸运的,可以一生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又是不幸的,自己和爱人最终都是因为花朵丧命了,人生总是无常又残忍。
假如他能知道尚人和雅哉带来的花种是迷幻剂时,我想他一定马上就想到了如何拯救这两个年轻人,可惜啊,命运这种事情真的很难捉摸,尚人因为坠楼之后才给了他足够的证据证明花种的不同寻常,他难过,但是他更想拯救还活着的雅哉。只是,他自己应该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会不管不顾地杀了他。不过幸好还有人记得他,裕人会把他的信好好保存起来,会记得他的恩情一辈子,幸好去世之前他的孙女秋山梨乃有去看过他,让他人生中最后的时间里并不是完全孤独的。
再来想开始的两个问题,尚人和雅哉为了灵感,为了希望自己能变成别人眼中的天才,服用了迷幻剂。虽然留下了一首超出所有人意料的歌曲,但是代价是死亡和监禁,这样的交易究竟值不值得呢?
迷幻花的种子就是这一切悲剧的原因,最初用来入药的种子,在人类手里慢慢变成了危险的物品,它能让人狂躁,让人失去意识,甚至让人犯下弥天大错,错的是它吗?错的是有非分欲望的人类,如果江户时代的幕府能够彻底销毁迷幻花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但是人类想利用它做出麻醉剂和吐真剂,结果实验失败,而迷幻花种在种种原因之下散落在不知名的地方。
蒲生家族和伊庭家族的负面遗产也从提出制造吐真剂那一刻开始,整整三代人都在为下落不明的迷幻花种奔波,任何有可能的消息他们都要验证,直到花种全部消失,他们身上的重担才能真的放下。人类总是这样,要用数不清的时间为自己曾经的过错赎罪。
前几章看似毫无关系的故事在破案的过程中全部都由线索串联起来了,每次看东野圭吾的书都不得不惊叹,这样的设计,这样复杂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在他脑海里形成的,他的很多作品都传达着值得人思考的要点:人性、家庭、爱情、责任······还有很多,他把每个角色都塑造得无比真实且复杂,但是在看完之后总是能给人正向的启发。
东野圭吾在这本书里还提到了核动力学,还在结尾让蒲生苍太坚持在这门不被人看好的学科上继续做研究,因为日本的核废料问题是他们必须要解决的,没有其他国家的先例,只能由他们自己研究,这样的负面遗产在他眼里是需要自己解决的,不过,当东野圭吾先生知道日本政府要把核废料排入大海时会不会对自己给予厚望的国家失望呢?

何为现实,何为虚幻
《克莱因壶》是日本作家组合冈岛二人的分手之作,于1989年由新潮社出版。冈岛二人是井上泉和德山谆一两位作家的共用笔名,他们用这个笔名从1977年到1989年总共出版了27部小说,《克莱因壶》是其中最后一部。
这一版的《克莱因壶》在其封面上印着科幻推理的字样,但我更倾向于它是一部融合了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未麻的部屋等元素的科幻悬疑小说。当然,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克莱因壶》早于以上这些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刚踏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第一次参加社会征文大赛,就鬼使神差的被一家公司选中成为他们开发的游戏项目的文本。主人公也顺理成章的加入了这个项目,成为一名游戏测试志愿者。
这家公司要做的并不是普通的家用机游戏,而是一种沉侵式的全体感游戏。为参与其中的游戏者创造出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不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连触觉,味觉,嗅觉都能模拟的栩栩如生。主人公为自己能在前期参与这样一个跨时代的游戏产品,兴奋至极,同时也为自己的作品被选中,感到尤为幸运。就这样,带着兴奋和幸运,整天沉侵在虚拟世界中。
和主人公一同作为游戏测试志愿者的同伴突然的消失,打破了这原本看似美好的一切。同时也让主人公对公司的真正目的产生了怀疑,他突然意识到天上掉下来的可能还真不是馅饼。主人公一边假装继续配合测试,一边开始调查公司的背景。当他以为自己识破公司阴谋的时候,却被告知之前发生的都是在游戏中的幻象,其实现实中没有同伴的消失,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一切都是虚构的。也就在这一刻,主人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分不清现实和梦境,最后不得已通过最极端的方式来判断自己到底活在哪个世界中。
小说以文字为载体,让读者经历了一次全体感游戏的非凡体验。同时,虚拟和现实的交织错乱,层层嵌套,仿佛未麻的部屋里的多重梦魇,难怪这次简体中文版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超前盗梦空间20年”。不禁感叹,冈岛二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超越时代局限性的题材立意。遥想初版发行的1989年,那个时候大部分中国家庭可能还在看黑白电视,家用游戏机还没有普及,没有人见过电脑。就在那样一个吃大锅饭,住集资房的纯真年代,隔海相望的日本已经在思考游戏与现实的结合了。
除了小说本体带给我们的惊艳以外,这次简中版还给读者送上一枚彩蛋,一篇以小说主人公口吻写的对小说本体的解读。换句话说是,小说主人公跳脱出故事,以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角度,评价和分析了自己的遭遇以及基于自身遭遇改编的这本小说。更有意思的是,这篇解读还记录了小说主人公与小说作者关于小说内容的面对面交流。同样的设计如果放在其他小说里,一定会被认为是故弄玄虚,可是加到这部小说里,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特别效果。
首先,这篇解读里提到了很多小说出版之后的书和电影,会让一部分读者产生难道作者有预知未来能力的感觉。其次,小说主人公跳脱出来,以亲历者的身份来回忆补充内容,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小说正文,甚至还有对小说作者“不留情面”的吐槽,活生生的把一个小说中虚拟的人物拉到了现实世界中。这个效果和小说的主题完美契合。站在读者角度,通常认为小说是虚构的,而这篇解读把虚构与现实连接起来,让读者有一种难辨真假的感觉。如果说小说本体为主人公构筑了一个克莱因壶,那么解读就是给读者搭建的克莱因壶。
解读的最后部分还给读者下了一封挑战书,能否猜出作者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写下了这篇解读,在网上引起了读者的广泛讨论。首先,最容易想到的是小说作者冈岛二人为大陆首次出版特意送给中国读者的礼物。可是出版方真有如此大的魅力,能邀请到这对早已分手的作家组合为三十年前的作品写后续,倘若果真如此,恐怕这次的买点就不是什么“超前盗梦空间二十年”了。考虑到解读中存在大量的中国元素,比如引用了中国科幻小说作家王晋康的作品,提到了大名鼎鼎的刘慈欣,把小说的故事与庄周梦蝶类比,让小说主人公逃出日本,来到终南山调养恢复,躲避“公司”的骚扰,而且在解读中也有不少日语,所以应该是位熟悉中日文化,尤其是精通两国科幻推理小说的作家。到底谁才能担此重任呢?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这次简中版的译者身上。译者的豆瓣签名是这么写的“张舟,因推理而结缘的旅日二人组——小张和小舟,联名“张舟”。小张主翻译,小舟主创作,相得益彰,天下安康……执着推理二十年,热衷所有费脑子的事,最爱费脑子的书。”,惊奇的发现译者竟然和小说作者都是二人组合,各取所长的创作模式。带着好奇,本人给译者发了一封私信,并得到以下回复。
感谢译者的答复,帮我们排除了小说作者和译者本人,看来解说背后的操刀人可能永远是个谜。不过,也说不定解说的作者就是书中署名的上杉樟彦,小说本身也许就是根据其亲身经历改编,就好像谁能证明我们是存在于现实,而非虚幻中呢?
迷雾深处,是无尽光明,还是诡谲深渊?
在作者的设定中,迷雾世界对应现实世界,更像是一种人性的绝佳展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夙愿,以另外一种形式在迷雾世界中找到答案,只不过,这并非只是变换一种形式,而是充满了无限危机的。
由网文作家夜来风雨声著作的《诡舍》是一部充满了古怪离奇、现实和虚幻无限交融的悬疑类小说,通过一个个单元剧似的闯关任务来实现剧情的推动,这就像是一个网络游戏,只有闯过关卡、获得积分后才能前进,非常符合当下社会中广大读者的兴趣。
宁秋水收到几封极其怪异的信,然后跟随神秘的大巴车来到了诡舍的迷雾世界之中,他只有通过一扇扇“诡门”并且完成门后世界的任务后,才能够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还需要再任务中战胜强大的诡物,夺取拼图碎片,才有可能挣脱这命运的牢笼,他会怎么做?
故事的看点在于每一次进入诡门之后的世界,每一个场景的设定和通关方法都不一样,极大的考验了人类的智慧、思维、逻辑以及人性的险恶。诡物设定为根据门的级别不同而能力不同,并且参与的人们必须要淘汰一部分,这就使得参加任务的人们逼得不合作,却又不得不堤防,虽然规定人们之间不能直接互相攻击,但在合理的规则下,还是有很多办法的...
宁秋水是一个神秘的人,无论是在迷雾世界里,还是在现实世界中,他都有着自己的打算,他突然发现对这两个世界都有了新的认识,而一直缠绕在他心中的迷惑,也随着一扇扇诡门的进入,逐渐的清晰起来。
书中每一次诡门之后的场景对决都有始有终、张弛有度,推理层面则逻辑缜密、有理有据。作为故事本身来说,能够讲好一个阴谋诡计非常重要,至少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再有序的嵌套在整个小说架构中,谜题、计谋相互叠加,有序进行,最终成为整个故事,这是非常好的表达。
但是,在阅读的几个故事当中,总觉得每个故事都有点小缺憾,就好像是节奏感不对,有的地方感觉缺条件,或者剧情过渡有些突兀,不太流畅的样子。希望后面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