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没有写作灵感,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些方法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0:15

阅读人数: 595

本文主题: 短篇小说灵感素材

获奖无数的科幻小说家奥森·斯科特·卡德曾说过:每个人每天都会与上千个故事灵感擦肩而过。好的作家是那些能抓住其中五六个灵感的人,而大多数人一个看也看不到。

就像很多人都喜欢去旅游,但很多人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只为发一些到此一游的朋友圈,收获点赞及羡慕;而那些旅游博主却能从饮食、文化、四季美景、人、建筑等各方面去描绘或叙述该地方的风情,并为此获得大量粉丝与红利。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看到,甚至抓住我们身边的灵感呢?《短篇小说之所以短》一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要学会“像作家一样思考”,去看、去观察、去发现、倾听、感受、吸收你身边每件事、每个人。

小说的关键是人物,而且人物要足够强大,才能承载起整个故事。那么如何才能找到灵感塑造出功能强大的人物呢?书中这么说:

我选择把奶茶店作为我的观察地点。因为奶茶店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进去只为了点一杯东西,然后快点坐下来玩手机,或者与朋友聊天。当然,这次不同,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任务——找到至少一个人物素材。

去到奶茶店,挑一张靠近收银台的桌子,我开始观察来来往往的人。我的目光一下子被一对刚推门进来的小情侣给吸引了,他们染着一头异常酷炫的头发,搭配街头风十足的衣服,非常亮眼。

当他们走近收银台时,我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扎着几个小彩辫,脸上还有一些厚重的妆容。在市中心或者其他大城市,这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我所在的奶茶店位于一个五线城市的小乡镇上。

也许他们是街舞团的成员,刚参加完比赛回到镇上;也许他们只是刚好路过这里,顺路买一些饮料;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他们的日常妆扮罢了。

我把他们收录起来,作为我的人物素材,也许某一天他们会成为我故事中的重要人物。

如果利用这个故事情节去写一篇短篇小说,你会怎么安排呢?

我会这样写:有个女孩,她自小在继母继姐的排挤下努力成长,期间无数人跟她说,女孩子不需要这么努力,找个好丈夫或有钱人就可以了,更有不少青年才俊对她青睐有加。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努力拼搏,最后成立了一家爱心机构,帮助更多的女孩改变命运,书写属于她们的故事。

许多作家的小说都是基于真实的艺术作品——历史小说家特雷西·谢瓦利埃就用简·维米尔的作品来构思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女孩》。

下面,我将根据下面这张图片进行写作练习:

他曾有一个孩子,在孩子8岁的一天,在放学途中,孩子不幸失踪了,警方经多方查证后,确认孩子是被人拐走了。

他曾跑过很多地方去寻找,可惜还是没能找到。很多人都劝他放弃,包括他的父母在内,但他一直坚信孩子尚在人世。

为了让孩子能看到,他30年如一日地在报纸上发布寻人启事。今天,新的报纸出版了……

除了上面这些寻找写作灵感的方法之外,《短篇小说之所以短》中还介绍了短篇小说创作中主题、结构、人物、情节、开头、结尾、场景和风格等应该如何写,每章后面还有对应的思维拓展,大多角度都非常有意思,如果我们都能对应地一一去进行练习,相信会大有收获。

其中一个思维拓展这样写道:研究一个神话人物,然后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也许山林女神Echo可以在医院接受精神病医生的采访,或者赫拉可以出现在白天的电视节目上,告诉她出轨的丈夫她已经受够了,也许巴克科斯收购了全国所有的葡萄酒零售商……

《短篇小说之所以短》是一本由来自英美的26位新锐作家、创意写作教师打造的创作谈集,不仅是初学者的速成手册,更是专业者的进阶参考。

本书的编辑之一凡妮莎·格比,也是著名的作家、写作指导教师。其诗歌曾获2012年国际民谣诗歌奖。同时著有《玻璃泡沫中的词语》《风暴警告》《懦夫的故事》等多部作品。其中,《懦夫的故事》曾被英国《金融时报》《卫报》等评为全国年度最佳图书。其诗歌曾获2012年国际民谣诗歌奖。

而另一位编辑伊丽莎白·贝恩斯,除了是英国著名作家,也在博尔顿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教小说写作课。

最后,给个温馨小提醒,千万不要被书名迷惑了, 这本书的创作指南同样适用用短片、短视频剧本、微小说、短故事等的创作。

没有写作灵感,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些方法

想写出短篇小说故事,不如学会这几种方法,找灵感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写短篇小说的作家,总是能才思泉涌呢?”

底下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个高赞回答深得我心:“因为他们懂得“偷故事”。”

这让我想起最近一段时间在看的一本关于写短篇小说的书籍《短篇小说之所以短》,里面有个章节解答了我们对短篇小说作家灵感来源的疑问。

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凡妮莎·格比编辑而成,作家伊丽莎白.贝恩斯等撰写的。

本书结合了多位英美作家以及多位创意写作教师联合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作书。

灵感、主题、结构、人物、情节、开头、结尾、场景和风格等角度,向读者进行讲解,通过拆解作家本人的作品,以及其他名家的作品,来探寻出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不由得感慨,原来,短篇小说家是这样找灵感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短篇小说家是这样找到灵感的,想写出短篇小说故事,不如学会这几种方法,找灵感。

01 人物是短篇小说里最重要的一个灵感来源

无论是对于成熟的小说家,又或者是新手小说家,最重要的还是小说人物的塑造,可这个问题却也是令很多作家头痛的的大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找到灵感塑造出非常完美的人物呢?

灵感无处不在,想“看到”它们并意识到它们可能发挥的作用,你需要采用作家的视觉。

比如,当你每天出门上班,出门散步、与朋友出去逛街,或者在外面吃饭时,虽然是在上班路上,虽然是在散步,虽然是在逛街,虽然是在吃饭,但目的却是为了在茫茫人海里,观察周围陌生人的动态,找到符合自己小说的人物。

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顺便问自己几个问题:谁?什么?如何?为什么?什么时候?

比如,某一天(什么时候)我和朋友在餐厅前等位吃饭(如何),此时,我身旁有一对夫妻在聊天(谁),他们在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我就可以偷偷听他们在聊什么,就恍然大悟原来夫妻也会在等位的时候,聊人生大事(为什么)。

正如书中作者举的例子:周日、祖母的蜘蛛、路边的动物、不忠的、被盗。

找到触发自己的词汇后,开始不间断的自由写5分钟,不能用其他词语代替,也不能用回避任何想法,包括所有负面的想法,都不能回避,写出来。

其实,无论是小说作家,还是写新媒体文章的作者,所有写作素材里的故事素材都是从别人那么来的,从我们的朋友、家人、同事、报纸、在路上无意间听到的对话、神话传说、书本、影视剧来的。

但偷和借是有区别的,偷的话就是把你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对原故事进行加工,直到最后形成连原作者都无法辨别的成品,据为己有。

也许,你会好奇这么做会不会成为洗稿或者抄袭,其实不然。

书中,作者是这么解释的:“我“偷”故事的动机从来不是为了剥夺属于别人的想法,而是为了去了解故事中到底是什么强烈激发了我的联想。正是后者,才让我无法控制地去“偷窃”故事。”

而那些可以“偷”的故事一般分为三类:陌生人的故事;我们出生之前发生的家庭历史故事;新闻故事。

这3类故事有两个非常关键的点:

第一点,是我们没有以任何方式参与在故事中。

意思是,你所“偷”的故事和你没有半点关系。

第二点,是这些故事中的某些部分不会脱离我们而存在,即使我们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叙述方式呈现这些故事。

意思是,所有“偷”来的故事要能落地,不能浮夸,要现实中能挖掘到的真实故事,否则你写出来,无法让读者的信服。

所以呀,无论写什么体裁的,除了科幻以外的写作,一定不要忘记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现实。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说,所有的成功都有迹可循。

确实如此,无论是多么厉害的小说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法则。

愿你我都能在这本写作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

伟大作家的创作之道:好的故事都是偷来的

1943年,张爱玲从香港辍学回到上海,带着她的成名之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去拜见《紫罗兰》的主编周瘦娟。

周瘦娟拜读了张爱玲的作品之后,说她的风格很像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

张爱玲承认她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她还曾因为收到朋友送的一本《毛姆传》,而觉得喜从天降,连照片都看了又看。

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成就斐然的重要作家,享有“故事圣手”,“英国的莫泊桑”,“20世纪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盛誉。

毛姆一生创作21部长篇小说、31部戏剧、短篇小说150多篇,小说题材包括爱情故事,间谍故事,悬疑故事,恐怖故事,童话故事,历险小说,艳情小说、赌场见闻、幽默小品等,他的文学体裁异彩纷呈,名篇荟萃,每一篇都堪称经典之作。

每个人都只有短暂的一生,不可能走完所有的路,经历所有的事,为什么毛姆一生能写下那么多的经典之作?他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短篇小说之所以短》一书中写到:“平庸的作家借故事,伟大的作家偷故事。”

《短篇小说之所以短》是由英国作家、编辑及写作指导教师凡妮莎·格比编辑而成。

本书分为26章,由26位英美当代新锐作家、创意写作教师创作谈的合集,26位作家分别从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有何本质的区别、短篇小说的结构与形式、语言、情节、如何创作短篇小说等方面教给了我们不同的写作技巧,还为我们推荐了他们心目中精彩的短篇小说。

无论是刚开始接触短篇小说写作的新人,还是富有经验的老作者,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在创作短篇小说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在书中对应的章节找到答案。

关于如何寻找灵感,创作短篇小说,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这样的答案:

我们的故事素材是从别人那儿来的,从我们的朋友、家人、一起共事的人、报纸、无意中听到的谈话、神话传说、课本……也就是作家T.S.艾略特所说的:平庸的作家借故事,伟大的作家偷故事。

我们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偷”故事呢?

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一个巧妙的“偷”字上,关于偷和借,书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借了一辆车,我们使用完毕之后,只能原封不动地归还给主人。

但如果是偷了一辆车,你会想尽办法据为己有,可以把它刷成粉红色,或者拆解配件,让人看不出原来的样子,达到据为己有的目的。

偷故事也是这样,我们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故事,要充分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对原故事进行不断的加工,最后的成品连原作者都无法辨识。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有一对贫穷的乡下老夫妇,尽管他们财产少得可怜,但他们总觉得放弃一件东西没有什么关系。

他们穷得只剩下一匹马了,但仍然把马借给邻居用以换取一点报酬。

最后他们不得不决定把马卖掉,换一些对他们更有用的东西。

赶集的那一天,老头子骑上马到城里去卖,老太婆无条件的相信:老头子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

老头子在路上遇到一个牵着牛的农夫,把自己的马交换了对方的奶牛,想着能产出最好的奶。

老头子继续赶路,遇到一个赶羊的人,他想羊也挺不错,又交换了一头羊。

之后老头子又把羊换成了一只鹅,换成了一只鸡,最后换了一袋烂苹果。

故事没有这样结束,因为老太婆对老头子无条件的相信,老头子不会出错,他换来的每一样东西对他们家都是有用的,即使是一袋烂苹果,幸运的是他们也得到了命运的馈赠,他们赢得了一袋金币。

老头子换东西的过程,就像我们写作当中偷故事的过程,把一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该添的添,该减的减,换上一个又一个对我们写作目的有用的细节,最后得到我们想要的成品,你就成功了。

我们都喜欢听故事,也会听到别人讲的那些陌生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普通人,故事听过也就过了。

但作为一个作者,哪怕是一只蝴蝶从你的眼前飞过,你也会在心里想一想,这只蝴蝶遇到了什么,它之后又会遇到什么?

别人的故事就是你的创作素材,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用上。

古老的家庭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家庭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对过去的事又是一知半解。

发挥你的想象,去填补那些剩余的空间,说不定就成了《百年孤独》这样的史诗巨著。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每天的新闻都在报道各种各样的生活故事,那是我们最好的素材来源。

韩国小说《熔炉》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家孔枝泳就是根据一系列新闻报道而改编的小说。

这些故事我们都没有参与其中,是脱离我们而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想象,添加一些色彩,添加一些配件,寻找到最佳的叙述方式去呈现这些故事。

别人看不出这是属于他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就是你的了。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偷来的故事,只是一个素材,至于怎样加工,取决于每一个作者自身的修养、素质、经历,只要掌握了偷故事的技巧,就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诸如“偷故事”这样获得灵感的技巧,书中还有很多。

短篇小说短小精干,内容紧凑,要在如此小的篇幅里讲述一个生动故事,让读者喜欢并且明白一些道理,需要不断学习创作的技巧。

《短篇小说之所以短》就是这样一本写作指南,为你的写作之旅随时答疑解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