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大师口中的“软硬科幻”到底是什么?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0:48

阅读人数: 935

本文主题: 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

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现实的设定,甚至违背当前的科学认知。

那么,这样的科幻作品还算是合格的科幻作品吗?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首先得搞清楚科幻作品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以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显然都属于艺术作品。艺术的表达往往是复杂的,并且采用各种手段来支撑其表达的主题。

就科幻而言,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能够探讨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比如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科技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在科技的反衬之下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甚至包括在科技背景下突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科技背景下映射出的极端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些主题中,科技可以是故事发生的舞台,可以是推进故事的关键道具,也可以是故事的主角本身。

我们能要求话剧舞台上的每件道具都是真的吗?我们能要求凡高或毕加索的每幅画作都必须是世界的真实写照吗?我们能要求《三国演义》中的关二爷把温酒斩华雄的功劳还给历史上的孙坚吗?为什么我们可以对所有其他艺术形式都很包容,却唯独对科幻不能包容呢?或许,这恰恰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科学,不理解科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与界限。

在数学中,有一个分支称为群论。在群论中,你可以重新定义一种运算为“加法”,相应地再去定义“减法”“乘法”“除法”。无论这些运算看起来多么莫名其妙,它们还是可以形成一个完备自洽的“运算体系”。更容易理解一些的例子是非欧几何。在欧氏几何中,两条平行线没有交点,这是不变的公理。

然而,如果两条平行线一定有一个交点呢?如果两条平行线一定有两个交点呢?这些看似“胡言乱语”的话,却诞生了非欧几何这样的伟大数学分支。事实上,在类似地球表面这样的球面上,两条经线就是两条平行线,而它们在南极和北极一定有两个交点。

比具体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系的自治与逻辑的严谨,而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之美”所在,也是科幻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

事实上,很多科幻大师都写出过在科学知识方面离经叛道的作品,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科幻小说《猫的摇篮》。他在这部小说中幻想了一种“9 号冰”,是故事得以推进的重要线索。它一旦与水接触,就会让周围越来越多的水自动结冰。实际上,水的确有多种相态,其中也的确有“第 9 号冰”,但是却要在极端的实验室条件下才能存在,也不具备那种神奇的“传染性”。而冯内古特赋予9号冰的这种古怪特性,倒是很像“过冷水”在遇到结晶核时扩散结冰的现象。无论如何,恐怕没有哪位读者会去跟冯内古特讨论 9 号冰的科学合理性问题。

这种“科学的失真”需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就好像我们胡乱涂抹出来的一幅画与莫奈的印象派作品之间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如何算是会让读者反感的伪科学?如何又算是会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架空科学”?这恐怕是对科幻创作者自身科学素养的极大考验。

其实,搞清楚了科技在科幻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软硬科幻”之争也就大可不必了。无论作品中的科技是否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无论作品中的科技是宇宙物理还是种花种草,其实它们都只是为作品主题服务的工具。一位好的科幻创作者更看重的一定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不会是为了这个主题而选用的工具。无论科幻作者被读者划分为“硬”还是“软”,他们内心大概都不会认同这种划分。

科幻的软硬之争很可能还取决于其他一些硬性条件,比如某一篇科幻小说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对于某一位读者而言是陌生还是熟悉。以我曾经写过的一篇生物技术主题的科幻小说《画骨》为例,我所收到的反馈就很两极化:不懂神经科学的读者通常都把它当成了硬到家的硬科幻,但是学过神经科学的读者却会觉得它的科幻硬度指数远远不如太空歌剧。

再比如大刘的《三体》,在我们大多数没学过太多物理学的人看来是硬科幻的典范,但是在专门研究物理学的人看来则是漏洞百出。说白了:你觉得一部科幻很硬,大概率只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个领域。

大师口中的“软硬科幻”到底是什么?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最近市场上接连有两部好莱坞科幻大片公映,其中《太空旅客》是一部科幻爱情片,而《降临》这部影片以语言学为影片的哲学基础,讲述了一个在跟外星人接触过程中逐渐拥有预测未来能力的女性内心复杂而伤感的故事。

两部影片都不算是那种爆款的科幻片,在春节档前稍显冷清的市场中,两部影片的票房也不温不火。不过相比票房,两部影片的口碑都很不错,其中《太空旅客》的豆瓣评分是6.9分,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至于《降临》,早在北美公映时,就被很多影评人认为是今年最烧脑的科幻太空片,其在豆瓣的评分达到了7.8分。

如果以科幻片的类型来划分,两部影片其实都属于软科幻的范畴。《太空旅客》只是把一对孤男寡女的故事搬到了一艘飞船上。虽然这艘飞船做得很炫很酷,但其本质,就跟有影迷说的,“跟在万达广场发生没有什么区别”。

《降临》也一样,突然而至的12艘外星飞船,几个看起来像八爪鱼的巨型“七爪怪外星人”,如果从硬科学的角度来看,都完全禁不住推敲。它们的设定,主要是为了让故事有一个发生的前提,让作者和导演的哲学思考得以继续下去。

对于喜欢硬科幻的观众来说,他们往往对于软科幻的片子感到不满足。比起上面两部片子,他们可能更加喜欢像《火星救援》和《星际迷航》这样的硬科幻电影。当然,即便是最有说服力的硬科幻电影,如果真的推敲起来,很多细节也是不成立的。

我个人很喜欢《太空旅客》这部影片,影片中一开始,男主角醒来后发现,自己比同飞船的其余5000名旅客提前了90年醒来,这意味着他只能孤零零地在飞船上度过余生,这时候,他一个人背对着观众,看着飞船外浩瀚无际的星际,这让我想起了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时此景,作为沉迷其中的观众,的确感同身受。

所以,当男主角最后在经历了内心煎熬后,将另一名心仪的女主角唤醒时,影片的情感逻辑是非常成立的。虽然《太空旅客》的结尾部分看起来非常滥俗和煽情,但我觉得,能够在两个小时中体味到面对浩瀚宇宙时的那种苍凉和寂寞,也算是找到了内心深处的一丝触动和共鸣,足矣!

至于《降临》,有不少观众反映,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就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她反复梦到自己未来的婚姻和女儿。这跟小说中写得不一样,在小说中,女主角是在跟外星人语言沟通过程中逐渐拥有了预测未来能力的。很显然,喜欢硬科幻的观众们,往往以逻辑为前提,总是希望故事的情节发展严丝合缝,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合情理之处。

这有点像看历史片,很多人总是喜欢拿历史跟电影中的历史去比较。但我们知道,符合真实历史,是纪录片应该做的事情,对于电影来说,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打动人心,这才是导演最该干的事情。

《降临》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角拯救地球;而另一条,则是纠缠她内心深处很久的困惑:当她越来越预测到她未来婚姻的破裂和女儿必然去世的命运时,她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生活。第一条情节线其实是为第二条情节线服务的,只有把第二条情节线做足了,影片的情感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所以我觉得,导演一开始就把大量的预测未来的镜头放在里面,就是不断提示观众,女主角面对命运的早已注定时,她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科幻电影中,真正硬科幻的电影其实是不多的。《星际迷航》和《火星救援》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降临》是带有哲学思考的软科幻,它的成本是5700万美金,但目前在全球的票房也才刚刚过亿美金,这个成绩其实也不算理想。在国内,《降临》最后的票房应该在1亿人民币左右,相比之下,观众还是更加喜欢看《太空旅客》这样的爱情故事。

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包括《E·T》和《第三类接触》等早期爆款科幻片,走得都是软科幻的路线。斯皮尔伯格本人也说得很明白,他的电影,科幻只是一个外包装,其本质,还是讲人类内心的孤独和爱的渴望,尤其是《第三类接触》,跟《降临》在结构上有点类似。这样的影片,还包括泽米吉斯的《接触》,巧合的是,《接触》这部影片中的女主角朱迪·福斯特,跟《降临》中的艾米·亚当斯在气质上还真有点像。只不过《接触》是女主角在科幻包装下跟死去的父亲在外太空的一次对话,而《降临》中女主角跟外星人的“接触”,其最终目的,还是在内心深处拯救自己,重燃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最近市场上接连有两部好莱坞科幻大片公映,其中《太空旅客》是一部科幻爱情片,而《降临》这部影片以语言学为影片的哲学基础,讲述了一个在跟外星人接触过程中逐渐拥有预测未来能力的女性内心复杂而伤感的故事。

两部影片都不算是那种爆款的科幻片,在春节档前稍显冷清的市场中,两部影片的票房也不温不火。不过相比票房,两部影片的口碑都很不错,其中《太空旅客》的豆瓣评分是6.9分,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至于《降临》,早在北美公映时,就被很多影评人认为是今年最烧脑的科幻太空片,其在豆瓣的评分达到了7.8分。

如果以科幻片的类型来划分,两部影片其实都属于软科幻的范畴。《太空旅客》只是把一对孤男寡女的故事搬到了一艘飞船上。虽然这艘飞船做得很炫很酷,但其本质,就跟有影迷说的,“跟在万达广场发生没有什么区别”。

《降临》也一样,突然而至的12艘外星飞船,几个看起来像八爪鱼的巨型“七爪怪外星人”,如果从硬科学的角度来看,都完全禁不住推敲。它们的设定,主要是为了让故事有一个发生的前提,让作者和导演的哲学思考得以继续下去。

对于喜欢硬科幻的观众来说,他们往往对于软科幻的片子感到不满足。比起上面两部片子,他们可能更加喜欢像《火星救援》和《星际迷航》这样的硬科幻电影。当然,即便是最有说服力的硬科幻电影,如果真的推敲起来,很多细节也是不成立的。

我个人很喜欢《太空旅客》这部影片,影片中一开始,男主角醒来后发现,自己比同飞船的其余5000名旅客提前了90年醒来,这意味着他只能孤零零地在飞船上度过余生,这时候,他一个人背对着观众,看着飞船外浩瀚无际的星际,这让我想起了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时此景,作为沉迷其中的观众,的确感同身受。

所以,当男主角最后在经历了内心煎熬后,将另一名心仪的女主角唤醒时,影片的情感逻辑是非常成立的。虽然《太空旅客》的结尾部分看起来非常滥俗和煽情,但我觉得,能够在两个小时中体味到面对浩瀚宇宙时的那种苍凉和寂寞,也算是找到了内心深处的一丝触动和共鸣,足矣!

至于《降临》,有不少观众反映,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就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她反复梦到自己未来的婚姻和女儿。这跟小说中写得不一样,在小说中,女主角是在跟外星人语言沟通过程中逐渐拥有了预测未来能力的。很显然,喜欢硬科幻的观众们,往往以逻辑为前提,总是希望故事的情节发展严丝合缝,不容许有丝毫的不合情理之处。

这有点像看历史片,很多人总是喜欢拿历史跟电影中的历史去比较。但我们知道,符合真实历史,是纪录片应该做的事情,对于电影来说,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打动人心,这才是导演最该干的事情。

《降临》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角拯救地球;而另一条,则是纠缠她内心深处很久的困惑:当她越来越预测到她未来婚姻的破裂和女儿必然去世的命运时,她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生活。第一条情节线其实是为第二条情节线服务的,只有把第二条情节线做足了,影片的情感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所以我觉得,导演一开始就把大量的预测未来的镜头放在里面,就是不断提示观众,女主角面对命运的早已注定时,她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科幻电影中,真正硬科幻的电影其实是不多的。《星际迷航》和《火星救援》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降临》是带有哲学思考的软科幻,它的成本是5700万美金,但目前在全球的票房也才刚刚过亿美金,这个成绩其实也不算理想。在国内,《降临》最后的票房应该在1亿人民币左右,相比之下,观众还是更加喜欢看《太空旅客》这样的爱情故事。

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包括《E·T》和《第三类接触》等早期爆款科幻片,走得都是软科幻的路线。斯皮尔伯格本人也说得很明白,他的电影,科幻只是一个外包装,其本质,还是讲人类内心的孤独和爱的渴望,尤其是《第三类接触》,跟《降临》在结构上有点类似。这样的影片,还包括泽米吉斯的《接触》,巧合的是,《接触》这部影片中的女主角朱迪·福斯特,跟《降临》中的艾米·亚当斯在气质上还真有点像。只不过《接触》是女主角在科幻包装下跟死去的父亲在外太空的一次对话,而《降临》中女主角跟外星人的“接触”,其最终目的,还是在内心深处拯救自己,重燃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标签: 未来 星际 科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