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结局)
突然他眼神一动,身侧泛起涟漪,一群气息强大的身影出现。
为首者竟是王艺雪,身后跟着十多名土星顶级强者。
身上穿着的赫然全都是和徐帆相仿的神灵战衣。
下一秒,另外一个地方也亮起光晕。
走到哪里,战衣身体四周全都笼罩着密密麻麻的像素状电子病毒。
“咳咳,小谣,让兄弟们收了神通吧!”
童谣掩嘴一笑,看向手下,他们赶紧收起了电子病毒。
接着,莉莉丝和她的手下,龙幽幽和她的手下,美姬和她的手下,美絮女王和她的手下都到了。
“诸位,这次行动旨在找到玛雅的族人,是我们第一次使用空间虫洞进行横跨光年的星际旅行,大家要跟紧,切记不可掉队!一有情况,立即启动战衣最大功率,逃出虫洞!多的不说了,咱们这就出发!”
一颗不知何时悬停在众人上空的巨大轨道炮开始凝聚能量。
黑色颗粒在轨道炮的槽口中沸腾!
黑色光束在空间兜入口的乱流中轰击出一道巨大的漏斗,四周的光线全都被吸车进去。
徐帆一声令下,所有人蜂拥而入。
踏入虫洞,整片天地都处在五光十色的旋转之中。
这里面仿佛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徐哥,我一直有个问题不解,玛雅要是外星人,为什么会有和咱们几乎一样的外貌?”
徐帆看着飞行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细细讲解。
大概在九十六万二千年前,也就是蓝星第一个太阳纪,海底火山爆发之后隆起了一个大陆块。
一个名叫根达亚的文明在这个大陆块上逐渐繁盛,距今七十六万年前达到顶峰,后来大陆沉没,蓝星第一个太阳纪走向终结,他们早已掌握了星级航行技术,离开了蓝星,寻找到了更适合的家园。
他们的文明再也没法回来,但是对蓝星还是有怀念和寄托,利用基因技术将代表他们文明的两颗孢子,通过复杂的虫洞传输技术送到了太阳系,这两颗孢子一模一样,却有不同的命运。
一颗飘入空间兜,在进入空间兜的时候,被空间彻底搅碎了灵性,只留下躯壳,另外一颗落到蓝星,成了塔尔国的玛雅公主。
大家听着徐帆的讲述,就感觉在听神话故事。
“徐哥,真是这样吗,相传蓝星有好几个太阳纪,也是真的了?”
“这是五年来玛雅唯一一次传递出的信息,我们想要让玛雅苏醒恢复,恐怕也只能找到那个虚无缥缈的根达亚的文明,至于太阳纪....”
说到这里,一直没说话的美絮女王突然道,
“我们欧磁人其实也起源于蓝星!”
“你们人类记载中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就是我们!”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频道中响起阵阵惊呼。
徐帆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这个他早就知道了。
蓝星上早有记载,亚特兰蒂斯文明,擅长使用欧磁石,这和美絮他们星球的人不谋而合。
几人正说着,前方出现了刺目的光亮。
视线从极致的白昼,逐渐恢复正常。
徐帆眸光扫向前方,瞳孔中倒映着璀璨。
一幅难以言喻的震撼画面呈现在众人眼前。
无数的漩涡状星系如同璀璨的宝石,散发着绚丽多彩的光芒,交织成一幅宏大而神秘的画卷。
有的星系呈现出瑰丽的蓝色,巨大的旋臂中点缀着无数闪耀的恒星。有的则是温暖的橙色,恒星如同跳动的火焰,照亮了周围的黑暗。
空间被无数看不见的力量扭曲着,形成了奇异的形状。
徐帆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河流在不同的宇宙中流淌,速度时快时慢,变幻莫测。
有的地方,时间似乎静止,星辰永恒地闪耀着,仿佛一幅凝固的画卷。
另一些地方,时间如奔腾的洪流,星系的演化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
远处,一道光芒划过,那是一个正在诞生的宇宙。
新的恒星如烟花般绽放,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光芒。
另一个角落,一个古老的宇宙正在走向终结,恒星逐渐熄灭,黑暗笼罩着一切。
徐帆凝视着一切,突然明白了什么。
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我心中有着万千感慨。
这段创作之旅就像一场奇幻的冒险,充满了惊喜与挑战。
感谢陪伴这本书一路走来的读者爸爸们。
你们的陪伴和认可,是我创作道路上最珍贵的宝藏,让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并非独自绽放!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修行,但有了你们,我从未感到孤单!
会有一些番外,讲述老徐和玛雅在根达亚星系发生的趣事,以及老徐和艺雪的结局,还有流浪太阳系最终的结果等等,敬请期待!

吴季携硬科幻《太空探针》探索宇宙奥秘,未来与外星生命的对话
在北京的一场跨界对话中,著名空间科学专家吴季首次推出了他的硬科幻小说《太空探针》。随着话题"寻找外星智慧生命:科学还是科幻?"的深入探讨,现场嘉宾们不仅交流了关于外星文明的可能性,同时对人类文明的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这场活动不仅是科学与科幻的相遇,也为人类命运与宇宙奥秘的提问打开了新的篇章。吴季的《太空探针》以2045年为背景,以K01项目失败后空间科学家林一的奇妙旅程为核心,展现了科学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故事中,林一萌生将未完成的科研项目——一台太空望远镜,建造于青藏高原的愿景。这一设想开启了他探索外星生命的冒险旅程,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兼具科学真实性与科幻梦境的世界。
吴季在对谈中提到,这部作品源自他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入思考。他表示,书中的“太空探针”项目通过真实的科研细节,揭示了科学家的奋斗与探索精神。尽管目前人类还未找到外星智慧生命,吴季依然强调“假如遇见外星文明,将会如何”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其不仅关乎人类的好奇心,更是与人类未来命运密不可分的议题。
另一位嘉宾,沈爱民对吴季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是“硬科幻”的典范。沈指出,吴季以极高的专业度和原创性内容,首次将真实的科研过程与科学幻想结合,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堪称科幻领域的一次创新。书中的高塔建设设想与寻找外星生命的叙述,虽源于科幻思维,却通过纪实的笔触让人感受到深厚的科学底蕴,给予读者一种亦真亦幻的阅读体验。
周忠和院士也对该书的科学性和可读性表示肯定,同时期待吴季的后续创作能在其中继续深化。韩国科幻作家韩松则表示,《太空探针》用科学严谨性和勇敢的宇宙想象,将震撼人心的问题融入故事中,此作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
此外,林佳馥代表出版方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拥抱科幻文学,创作形式也愈加多元化。科幻与历史、推理等元素的结合,使得文学创作的边界不断拓宽。吴季的《太空探针》不仅为科幻小说增添了新的视角,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科学普及价值,令人期待其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从科学家到科幻作家,吴季的跨界尝试,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延伸,更是对当代宇宙探索与人类未来命运交织的深刻反思。随着《太空探针》的面世,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对话,将为探索未知世界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
《沙丘》:为什么几万年后的未来是封建社会?
随着维伦纽瓦版《沙丘》电影的上映,全球越来越多的观众被吸引进这个由弗兰克·赫伯特在半个多世纪前建构的科幻史诗宇宙中,也给这个随着欧美科幻迷年龄层逐渐上涨而淡出主流视线的科幻ip重新焕发青春的机会。
然而当许多中国的普通观众观看沙丘系列时,由于其对科幻的印象普遍被刘慈欣所代表的黄金科幻,以及好莱坞爆米花大片式的当代科幻所塑造,理解一个“几万年后的星际社会还在使用冷兵器决斗”就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挑战。
而对这种“老套”设定的解释,在营销号和许多自以为是的半吊子“科幻迷”充斥网络的发言里,又被简单粗暴地归因为“成书时间太早,设定被后续许多作品借鉴,已经过时了”,或是诸如“中国人写的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外国人写的科幻都是套皮”这类粗制滥造的昂撒阴谋论。
在此,本文将详细地引领读者回顾弗兰克·赫伯特创作这部巨作时的心路历程,还原小说中隐藏的背景设定,并努力不使用廉价的“过时论”和粗暴的“套皮论”解释沙丘系列这个最大的问题:
弗兰克·赫伯特1920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他曾参军、当过摄影师、报社记者,甚至曾接触政界,给当时在美国政坛如日中天的政客们写过演讲稿。最后他选择成为一位科幻作家,经过一系列挫折和磨难,最后厚积薄发,出版了在科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科幻长篇——《沙丘》。
由于童年的经历和与政客合作的经验,反对救世主和克里斯马、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成为贯穿赫伯特创作的一条主轴。他很早就意识到,政客们的个人魅力可以吸引乃至控制大批选民,从而达成一些罪恶的目的。随着对政治的逐渐深入了解,赫伯特对权力以及权力的持有者持有的怀疑态度越来越强烈。正如赫伯特自己所说:“我的历史观表明,领导者所犯的错误,或以领导者的名义犯下的错误,会被不加思考跟随者的数量所放大。”
正因如此,设定在封建社会的沙丘故事便有了它的寓言意义:一个最初为了复仇和改善恶劣环境而行动的善良少年,在阴差阳错成为众人眼中的救世主之后,被命运裹挟着犯下了滔天的罪孽,即便这罪孽不是他有意犯下的。而在这个意义上,封建社会的设定更使得作品的核心能够聚焦在人物内心的挣扎和人与人、族群与族群、社会与社会之间爆发的巨大张力之中,而并非像彼时一般的科幻小说那样,探讨人类科技的未来。
同时,弗兰克赫伯特也对所谓“封建社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制度的名头一变又变,从奴隶制到独裁制、民主制、君主立宪或者社会主义,哪怕是几万年后的星际时代,实际上人类文明的内核也从来不会改变,那就是封建制。在他的眼中,封建制的内核不在于所谓国王、封臣、农奴和骑士,而在于两条最根本的原则:
社会是分为多个阶层的,统治阶级统治着被统治阶级。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无法直接实现对所有被统治者的治理,必须经由另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来实现他或他们的统治。
社会是分为多个阶层的,统治阶级统治着被统治阶级。
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无法直接实现对所有被统治者的治理,必须经由另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来实现他或他们的统治。
只要满足这两大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就会像赫伯特一样惊讶地发现,人类社会似乎自文明萌芽以来,一直都是这种广义的封建制度。现代政府用来统治国家的庞大而冗杂的官僚机构,难道不是某种现代化了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吗?现代的公司给不同等级员工不同份额的股权和分红,和古代国王将土地分给不同爵位的贵族,有多么遥远的距离吗?甚至当前世界各国,乃至先进的欧美民主国家,那依靠血脉传承的财产和政治资源,难道和封建制下的世家大族有天壤之别吗?只是我们的国王不叫国王,皇帝不叫皇帝,改叫总统或是其他什么罢了。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弗兰克赫伯特对于封建制度和现代文明的理解,那么广义的封建制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那么未来几万年后的星际时代还保持着“复古”的封建制,似乎也不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可能性。更何况沙丘世界观中的封建制(正式名称为法夫鲁什(Faufreluches))并非对地球历史上封建制的简单复刻,而是一种混合了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亚伯拉罕式神权政治和大资本巨型企业统治的制度,帕迪沙皇帝在封建伦理下是理论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在宇航公会这个庞大的企业中只是一个持有股份的股东。从这个意义上说,沙丘的设定并不像很多观众想当然的那样“古老而过时”。
从科幻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沙丘》可能是第一部“往回写”的作品。
这并不是说沙丘是第一部讲述在太空上演的古典故事的小说,早在20世纪初“纸浆杂志”的年代,”英雄到外星历险最终打败外星人迎娶外星公主“或是”星际版西部牛仔“的故事已然层出不穷。这也并不是说沙丘第一个将古典的隐喻和历史融入未来设定,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和《基地》细节在沙丘之间就已经奠定了影响后世无数作品的“星际帝国”设定。沙丘的开创性在于,它是第一本有意”把故事往回写“的科幻,刻意描写的正是发达的科技背景下文明的衰颓,科技的发达和古典的风格之间极具张力的反差正是沙丘设定的魅力之所在,是有别于许多文笔乏味、内核简单,全篇都是硬梆梆的“科学”的硬科幻的另一种美学感受。(实际沙丘中的科技细节描写也一点不比许多
中,人类经历了与思维机器的”巴特勒圣战“,曾经高度发达的科技在战争之后要么是被摧毁,要么是被禁止,只能用生物和人脑来取代机械与电脑,转而攀登另一条科技树。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说,未来的技术或许都和魔法无异,无论是简单地将背景设定为奇幻和魔法,或者砍去沙丘设定中那些“不科学”的地方,都无法达成沙丘中的浪漫效果,唯有这种“高科技”和“复古”的强烈反差,才是沙丘这个世界最为引人入胜之处。
在这个意义上沙丘更像一部宇宙尺度上的废土科幻和后启示录科幻,一反之前黄金科幻重视技术而轻视人文的特点,转而将大量的哲学、历史、宗教和政治的思索融入到科幻的肌理之中。后续的诸多新浪潮科幻和太空歌剧,例如《光明王》《海伯利安》等等,其灵感与风格无不以沙丘为肇始。”用更形象的说法,沙丘是科幻中“科技发展靠考古”这一类型的开山鼻祖之一,后世的《星球大战》《战锤40K》无不受其影响。
现在的许多只看过三体和刘慈欣的“科幻读者”,不能接受沙丘与其说是因为沙丘的设定古早而过时,不如说是他们不能接受任何“复古科幻”,包括这类有口皆碑的科幻名作。希望这次沙丘电影的成功,可以让科幻的大门向更多爱好者敞开,而非抱残守缺,守护着自己刻板印象中的“科幻”而固步自封。
相关资讯
空间科学权威专家吴季推出硬科幻《太空探针》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场主题为“寻找外星智慧生命:科学还是科幻?”的跨界对话日前在京举行。对谈嘉宾共同探讨外星文明的可能性与人类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