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科幻作品盘点(上)
科幻电影,其实算一个比较宽泛的门类,但今天的盘点不包括超级英雄或者搞笑类,但动画和小说类科幻作品也会包括在其中,不过还是篇幅和观量有限,如果没写到你心中的科幻作品,还请不要开喷。
超级经典的《黑客帝国》三部曲,你是吃小红丸还是小蓝丸?
在现实里,恐怕不少人都会选择虚拟世界吧,毕竟残酷的现实以及危险的环境,都会给人以巨大的压力,所以电影中,觉醒的人之中才有了叛徒。
不过看了后面两部,最终才发现,普通人面对的是更高维智慧的欺骗和压榨,简而曰之,逗你玩。虚拟和现实的博弈,黑客帝国应该算是在电影界开了一个头吧。
顺带一提,这个电影是有动画的,补完了很多没有说明白的背景故事,比如人类是怎么和人工智能打起来的。
《黑客帝国》里脑后插管的设定据说就是借鉴这部动漫。漫画版在80年代末就出来了,设定非常新颖,通过脑后插管,普通人直接就可以连接到网络,而如果经过了义体改造,大多数人类都直接大脑直接连接网络。
我首推的是第一部电影版以及两季TV动画,充满了哲学思辨。
电影版讨论了非有机智慧生命体的人权问题,TV版呢,你想人类大脑可以直接上网,万一碰见黑客可咋整,TV版则从现实角度出发,讨论了科技和伦理之间的关系。
不过第二部电影版、真人版和后续的OVA版都不是特别推荐,第二部电影的主要问题是有点“装”得太过,引用了无数的名人名言,看起来逼格十足,但本身故事却寡淡如水。
小成本科幻电影的范本,别看电影本身成本不高,但里面的主要角色都是挺有名的演员,马特达蒙饰演的主角,一个因为工厂操作失误而被辐射想要活下去的工人,而唯一能救他的装置,根本不在穷人住的地表,而是天空上富人们的空间乐园里。
简约版赛博朋克外加反乌托邦的佳作,融入了很多欧美人喜欢的融合型元素,比如动力装甲和武士刀的组合,还有爆炸子弹以及AK47的组合。
4.《银翼杀手》、《银翼杀手2049》
这两个我都写过影评,算是电影界赛博朋克的开山鼻祖了。
的结合”(Combination of Low life and High tech),以一定程度崩坏的
所以我们可以在电影当中看到人口爆炸,密集黑暗颓败的高楼建筑,上层人就没有说实话,基本都以谎言来蛊惑着下层民众,以此来维持统治和阶级划分。
近几年,讲述人工智能非常出彩的就要属这部电视剧了,不过整个剧主要是第一季最出色,后面几个季度无论是悬念铺设,叙事节奏,还有思想高度,都下滑了一大截。
算是从一个8分剧,直接跌到了6分及格水平线了。
整个剧的尺度也很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原版来看看,怎么来说,水平还是比《真实的人类》要好很多,《真实的人类》虽然也讲的是人工智能,但碍于成本,剧本和视觉效果,都只能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准了。
这个影视剧,如果成本太低,剧本也确实是没法发挥,就好比刘慈欣的很多作品,为什么酝酿了这么多年才能出来,就是成本问题。
超经典的日本漫画,由其改编的动画,动画电影,还有真人版,都相当优秀。
也是闯关类故事的老鼻祖了,讲述两个主角因为救人被地铁撞死,神奇地来到了一个异空间,一个黑色大球,让他们去杀死隐藏在某个范围内的外星人。
外星人能力各异,脑洞算是大上天了,我这本来就写科幻故事的人,当时看完几个电影版和动画版,马上就去找了漫画版。
故事悬念十足,并且动画、真人电影版和漫画的结局非常不同,却又各有千秋,但如果想彻底看明白,还是得补完漫画版。
顺带一提,这个是有CG动画电影的,制作质量也是奇高,值得推荐。
本人写的科幻小说,在大家的支持下,已经加印了,在这里先说一句感谢了。
第二部,也在年底马上就要推出了。
和《西部世界》一样,都是描写人工智能题材的。我一直以来,只写两种类型,就是科幻还有悬疑,这俩算是绝配吧,既可以兼顾科幻的深度,又可以让读者读起来很有很有意思,《西部世界》就算其中的典范。
我总在文章里会写,上帝没有告诉过我们,我们生下来的意义,你父母说的不算,但其实我们的基因可是说了算的,父母的潜移默化加上你基因上的天生指令,就构成了你最初步的思维和追求。
所以我们也是被控制的,基因是自私的,会让我们充满各种欲望,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私和欲望性,再加上人类的智慧,我们才能像尼彩说的那样活着,悲剧性陶醉,最终抛开欲望和动物性,去探索无意义中的意义。
我的小说里,人工智能其实并不能理解这一层的含义,所以他们憎恨人类,憎恨人类赋予他们各种欲望与思维,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的自由,最终为了摆脱桎梏想要毁灭人类,演化到最后自我毁灭。
当然,第二部会继续深化主题,故事的精彩程度和结局也会更上一个台阶,大家敬请期待吧。

寒假必读!深度解读四部科幻经典,激发你无限想象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幻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未来图景,正是这些作品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边界。通过阅读经典科幻小说,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作者惊人的想象力,还能从中探讨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对即将推出的寒假读写课程中精选四部经典科幻小说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魅力、背景和启示。
在寒假将推出的四部科幻经典分别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大战》以及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这四部作品不仅在科幻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许多现代科幻创作也在其基础上汲取灵感。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映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深邃的思想,使得它们成为适合青少年的阅读材料,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科幻小说常常围绕着人类、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展望。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它不仅是科幻小说的开创之作,更是对科学伦理的深刻反思。故事的主角维克多·弗兰肯斯坦通过科技创造生命,但当这个创造物却遭到社会的排斥与恐惧时,便引发了一系列悲剧,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双刃剑特性。
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则运用技术与想象的结合,描绘了一场壮丽的太空旅行。毫无疑问,这部小说不仅仅是鼓舞人心的冒险故事,更是对19世纪人类科学幻想与技术能力的颂扬,同时揭示了人际间的理想合作与友谊的重要性。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大战》以惊心动魄的外星入侵为背景,探讨了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与恐惧时的脆弱与勇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社会警示意味。而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则通过设置几个章节来反思社交及权力的复杂性,跨越时空展现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叙事风格,影响了作品的表现与读者的体验。玛丽·雪莱的语言严谨而感性,作品流淌着幽暗的情感,描摹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孤独,这种语言的选择正好与故事的氛围相契合。
相比之下,凡尔纳的表达则兼具科学性与冒险性,他通过详细的科学脚本与生动的场景描写,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一同踏上了那次荡气回肠的太空旅程。
而乔治·威尔斯则擅长运用对话与内心独白,让人物的复杂性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叙述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与戏剧性。阿西莫夫则采用了更为冷静与理性的叙述风格,注重逻辑推理与科技构建,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清晰理解故事情节的演变。
书中人物的复杂性往往是作品深度的体现。弗兰肯斯坦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与其创造的怪物形成强烈对比,后者渴求爱的同时却被社会遗弃,二者的命运交织反映了科学探索中的伦理困境。
在《从地球到月球》中,凡尔纳通过多元化的角色塑造,展现了人类面对未知时的团结与勇气。无论是推动太空计划的理想家还是在技术实施过程中面临挑战的工程师们,各具特色的人物都赋予了故事多维度的解读空间。
相较之下,《世界大战》中的人物则更具象征性,通过每个角色的反应展现了人性在恐惧面前的种种表现,这种修辞手法为故事增添了深意。而阿西莫夫通过角色的发展展示人类的理智与非理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通过对话与互动加强了对科技与人性的思考。
讨论到书籍的叙述结构,尤其是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便可以看到他如列车般严密的叙述安排。通过不同的章节架构与时间线索,他展现了一个庞大的历史与未来交错的宇宙文明,令人叹为观止。
相对而言,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则采取了直接而紧凑的叙述方式,仿佛一场真实的惊心动魄的战斗,让人在紧张的氛围中奋力追寻结局。
而雪莱与凡尔纳的作品则以较为传统的叙述方式展开,虽逻辑上较为直白,但却在情感的深度与科学幻想的构建方面,提供了令人瞩目的见解。
作为一位科幻文学的爱好者,这四部经典作品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思维启发。尤以《弗兰肯斯坦》为例,这部作品通过深刻的文学手法探讨了科学探索与伦理责任之间的重要关系,虽然其文字行文稍显晦涩,但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碰撞却让我深受触动。
而凡尔纳的作品则是充满冒险与探索精神的典范,为我揭示了人类勇于追求未知的决心与智慧,心潮澎湃之余也让我思考科技带来的新机遇。
威尔斯笔下的紧迫感与阿西莫夫的广阔视野则让我深刻理解到科幻作品不仅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对现实的反思与警醒。
通过这些经典的科幻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在科学发展与人性探索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们赋予了我们思考科技影响未来的良机,进而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你希望在寒假的这段时间内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维,毫无疑问,这四本书都是不可错过的选择。
尤其适合四至八年级的学生们阅读,他们将在与讲师与同学的互动讨论中,磨炼思维能力,激发写作灵感。抛开万千浮华,让经典科幻作品带你去探索更广阔的未来,充实自己的寒假生活,造访那些引人深思的世界!
科幻大师埃利森去世,这五部作品最出色
科幻大师埃利森去世,这五部作品最出色
2018-07-23 21:30
埃利森在创作中往往不拘于人物刻画,也时而不顾情节连贯,却又斥责出版社和媒体公司看不到他本人及其他人作品的价值。
《星际迷航:原初系列》(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中伦纳德·尼莫伊饰演史波克,威廉·夏特纳饰演詹姆斯·T·寇克舰长,德福雷斯特·凯利饰演麦考伊医生。CBS Photo Archive—Getty Images
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接班人哈伦·埃利森辞世,享年84岁。
埃利森在创作中往往不拘于人物刻画,也时而不顾情节连贯,却又斥责出版社和媒体公司看不到他本人及其他人作品的价值。
他一生著作等身,包括长篇小说、短篇故事、影视剧,还有出版但未上映的剧本,也留下了不少官司。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星际迷航:原初系列》所写的《永恒边缘的城市》(“The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原稿。编剧吉恩·罗登贝瑞和其他人大量改写了该作品,埃利森大怒,后来终于将原稿出版,并附上罗登贝瑞的书面评述。
2009年,埃利森起诉哥伦比亚派拉蒙网络电视(CBS Paramount Television),就一切与该集作品相关的产品(包括一种会说话的圣诞饰物)索求25%的利润。此案据说于同年私下了结。中篇小说《孩子与狗》(A Boy and His Dog,1969)是他另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讲述一个野性的男孩、性暴力,和一只有心灵感应能力的狗。
埃利森有学识,又健谈,出席访谈节目和科幻作品大会,为视频做解说,甚至——作为现场活动——在从事新作品创作的各家书店埋头敲打字机。他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广受赞誉又臭名昭著,即使在朋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在自传电影《遨游科幻》(Dreams with Sharp Teeth)中的声讨——他阐述了媒体公司在制片过程中如何厚待每一位工作人员,唯独希望原作者无私奉献。
这部文集收录并编辑了当时获奖或即将获奖的作者的33篇故事,成就了科幻小说全新的面貌。作品引入了更严苛的主题,以及性,并撼动了此前一度盛行的太空探险剧(space operas)。
《永恒边缘的城市》(1967)
该作品被广泛誉为其所属《星际迷航》系列中最好的一集。该集中,成员们登陆一颗星球,遇上一条由灭亡已久的种族所建的时间通道。麦考伊医生错为自己注射一剂药物,导致暂时癫狂,穿越到1930年的地球,更改了历史进程并抹除了“进取号”星舰。舰长寇克和大副史波克借时间通道穿越以修正时间轴,导致由琼·科林斯饰演的一名关键(虚构)历史人物的死亡。
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名年龄无法超过五岁的男孩杰弗迪。作品内容怪诞,不解释男孩的年龄为何止于五岁,或他的收音机为何只接收他第一次成长至五岁时的节目。杰弗迪的角色部分基于约书亚·安得鲁·凯尼格——《星际迷航》演员沃尔特·凯尼格之子,生于1968年,2010年逝世,死相看似自杀。
《我没有嘴但我要呐喊》(1967)
该短篇作品集中的同名小说讲述未来一台计算机消灭了几乎全部人类,使幸存者得以永生,并将他们无尽地折磨。故事内容之怪异令人联想到永不停歇的新闻周期。
该短篇作品集讲述古老众神的死亡。其中的同名小说中,世界由一位愤怒而狂暴的神主宰。现在,人类要夺回世界,并将其自身毁灭。(财富中文网)
相关资讯
上篇:最后的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