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网络谜踪》:推理故事和情感故事的新讲法

更新时间: 2025-07-29 20:47:21

阅读人数: 691

本文主题: 给女朋友讲的悬疑故事

《网络谜踪》是“桌面电影”这一波拍摄技法“新浪潮”里最耀眼的一部作品,原因却或许在于影片并没有严格拘泥于“桌面电影”的“成规”,即使形式上死守在电脑屏幕的方寸之间,实则巧妙地进行了视觉空间的多次腾挪和跳转。电影片方没有披露影片的制造成本,但显然比一般“桌面电影”贵得多:影片不光有不少出外景的镜头,长达两年的后期制作,人工费用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

精工出细活的《网络谜踪》,本质仍然是一部本格推理电影。影片叙事扎实,逻辑整体无甚纰漏,但毫无疑问,“桌面电影”所提供的全新推理线索提供方式和情感讲述方式,才是为电影赢得满堂喝彩的首要原因。

侦探影片最忌剧透,不过简要介绍影片的剧情,倒也无妨。《网络谜踪》的故事由一宗失踪案引发。亚裔工程师大卫·金(约翰·赵饰演)一直引以为傲的16岁女儿玛戈特(米切尔·拉饰演)突然失踪。前来调查此案的罗斯玛丽探员(黛博拉·梅辛饰演)怀疑玛戈特不过是离家出走。然而大卫·金认为这一结论并不成立,并独自展开调查。通过对女儿在网络世界里所留下的足迹的追踪,大卫·金渐次发现事件的真相,而玛戈特的中学同学、大卫的亲弟皮特(约瑟夫·李饰演)、玛戈特在网上认识的异地好友、刑满释放的前社会不安分子、罗斯玛丽探员、甚至大卫自己,都相继成为可能的犯罪嫌疑人。影片的悬疑成分步步铺陈开来,而围绕在玛戈特身边的谜团亦步步得以解开。线性时间叙事的《网络谜踪》,在制造谜语和破解谜语上使用的叙事技巧,与一般的推理文学作品别无二致。

《网络谜踪》的故事,更换更换时代背景,放到诸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等推理作家的作品阵列里,也并不会觉得违和。影片中的失踪悬案,本质仍然是发生在相对较封闭的空间格局里、并且仅涉及到一小拨人的“闭环”叙事。破案的过程当然离不开看似互不关联的诸多线索,先进的法证技术则可以不是必须,因为核心仍在将线索组织起来的逻辑推理能力。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长篇小说里,无论是大侦探波洛,还是马普尔小姐,例必都会有一个总结陈词的章节,而小说的情节高潮亦在该章节得到实现:所有涉案人等齐聚一堂,波洛或马普尔小姐则对所有涉案人物逐一点评,并完成对线索的逻辑性重组,以及宣布真凶。

大部分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电影和电视剧集,在这最扣人心弦的情节处的处理方式上,都延用了原著里“排排坐,听结果”的室内戏模板,而为便于观众理解,将原著中的独白文本,转换为对案件发生过程的模拟重演。这样的影视化改编,实际上是出于照顾观众理解能力的缘故,在线性叙事里,强行以闪回方式进行非线性叙事。《网络谜踪》的出场人物相对较少,而影片不断地做排除法,随着线索资料的更新,将早期嫌疑人陆续排除出考虑范围,因此影片尽管当然可以在若干个叙事节点留下小“暗号”,并通过对线索的反复回溯,复现和重新阐释作为伏笔的“暗号”,但是影片不需要在片尾做总结陈词,也不需要打破线性叙事。

然而电影毕竟是一门关于“障眼法”的艺术。《网络谜踪》同样不例外,只不过借助于“桌面”的形式,隐藏得更深。电影所对应的真实时间跨度长达数天,但因为全程“屏摄”,成功给观众造成时间急促、片刻不停留的错觉,增加了影片剧情的悬疑性和紧迫感。影片在形式感的追求上部分有“走偏”的嫌疑,多种屏幕介质之间的切换,无论是在线新闻媒体的视频报道画面,还是室内室外的监控镜头切换,固然增加了影片在转场镜头上的流畅性,但未免有些刻意。

从提供线索的角度而言,“桌面电影”某种程度不过是将“密室逃脱”平面化:“密室逃脱”需要借助人物在密室里的摸索,“解锁”新机关;“桌面电影”则借助人物在电脑上的点击,“解锁”隐藏信息。密室的物理空间有穷尽时,电脑硬盘和互联网上所存储的二进制虚拟信息,则可以无穷无尽。这是“桌面电影”在线索设计上,相对于传统推理模式得天独厚的优势。“桌面电影”更增加了线索出现的合理性,不需要借助于各种“偶然”发现,完全可以是主动信息挖掘的结果,也让观看者更有代入感和参与感。

《网络谜踪》更大的突破不在于为推理故事找到了新讲法,而是为情感故事找到了新讲法。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过去被认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奇幻类文学作品。随着特效技术的日臻完善,曾经被认为只能存在于想象空间的文学描述,已经找到了不错的视觉解决方案。然而对于长篇累牍进行心理描写的文学作品,过去的影视化呈现方式,却难有突破——要么借助于字幕和第三方旁白,要么以画外音的方式讲出人物的心理独白,要么干脆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声。《网络谜踪》借助聊天工具的“正在输入”功能,通过角色在文本框对话过程中的反复回撤和重写,揭示角色心理活动的细微变化。而更通过在画面上制造停顿,引导观众猜测电脑屏幕对面角色的心理活动状态。《网络谜踪》讲述的是父女亲情;这一拍摄手法,用来表现恋爱中敏感又患得患失的小情侣,无疑再合适不过。

《网络谜踪》的悬疑剧情比较高概念,当然有一定的戏剧性。电影除了可以让观众大呼“还能这样拍”,也并不是不能对观众的现实生活提供一定启示和警醒。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形同双刃剑。一方面,大量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空间被记录、被复制和被扩散,严格意义上的隐私保护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互联网空间的开放和透明,既可能为虎作伥——玛戈特的遇险正是因为其在互联网上的交友不慎、过于轻信他人;也可以放大微小个体的力量——正是依靠在互联网上对线索锲而不舍的搜寻,玛戈特的父亲才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为玛戈特的“遇难”“翻案”。《网络谜踪》并不会如它的“桌面电影”同类《网诱惊魂》、《解除好友》一样,让观众看完后背发凉;但除了让观众感动于电影中的父女情深,作为当代人生存境况的启示录,《网络谜踪》也值得引起一些推理电影之外的解读。

《网络谜踪》:推理故事和情感故事的新讲法

辛爽:笑着去讲悲伤的故事

《漫长的季节》是导演辛爽继《隐秘的角落》后时隔三年再涉悬疑剧,“不走寻常路”的他这一次以“生活悬疑”破题,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该剧在腾讯视频开播不久,但是酷炫的叙事和配乐、新鲜的视角和观感、导演的巧思和演员的塑造等等都让人惊艳。今日网友也共同以豆瓣9.0分的本年度国剧最高开分,回应了主创们的满满诚意。

《漫长的季节》以舒缓优哉的生活流气质与紧张悬疑的叙事节奏,放眼讲述一座横跨近20年历史的北方小城“桦林”里,几个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意外故事。在超前观剧活动上,导演辛爽曾透露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以帮助观众更顺利地理解主创的意图。他说,《隐秘的角落》其实讲得没太过瘾,因为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只有一个月,小巧的故事只能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人和家庭的关系,“但这次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年出租司机,让我兴奋的是,可以用老人的视角去讲一代人和他们的一生。”跨度变大了,可讲的东西就更多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命运的关系。所以,《漫长的季节》虽然没有“爬山梗”,没有“坏小孩”,但它向更纵深探讨人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这些话题具有更普世的社会价值,也更契合当下的生活议题。

剧集开篇主要围绕王响、龚彪牵出“案中案”,并找到当年办案警官马德胜开启解谜之路。看似普通的小镇出租司机王响,却有着异乎常人的冷静沉稳和细腻心思——这样外表平凡实则深藏玄机的角色在范伟举重若轻的演绎下,形象呼之欲出,举手投足间就将人物牢牢“立”住。与辛爽二度合作的秦昊此次在剧中形象又有新突破。中年发福、神情油腻、大大咧咧,行事鲁莽又盲目自信,龚彪的“彪”劲儿被秦昊展现得淋漓尽致。资深戏骨陈明昊饰演退休警官马德胜,他将角色年轻时的敬业热情和退休后迷恋拉丁舞无心正事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也为后期三人的“成团”做足了铺垫。

市场上东北元素的戏都在讲述东北的寒冷、肃杀感,《漫长的季节》的故事背景则是温暖阳光、明媚又富有生机的东北秋天。导演辛爽是东北人,他笑着说:“我很想证明的是,东北也是有四季的!我脑子里东北的样子,那里也可以五光十色,天也可以很晴朗,大家都积极地生活着。”正如他所希望的,《漫长的季节》目前最吸引人的就是对“东北+犯罪”剧集题材全新的突破。其一,它虽以东北为背景,却呈现温暖又漫长的东北秋天;其二,它以真实为落点,讲述真实乐观的东北人。同时,以“桦林三人组”为核心的东北人,都热情、积极、乐观、幽默,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生困境,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定是乐呵的。这样的人物属性放到犯罪片里发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

《隐秘的角落》可谓持续近三年的国产生活悬疑剧热的鼻祖,《漫长的季节》依旧延续这一概念。但辛爽却澄清,“生活悬疑这个概念,极易理解成生活+悬疑两种类型的组合,但这并非我们的创作逻辑。”他强调,其实可以用之前的一句玩笑话解释《漫长的季节》:“如果让拉斯·冯·提尔去拍《马大帅》,会是怎样的效果?”用一种生活化的视听语言,去处理故事中的犯罪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感受,这就是此剧的底层逻辑。剧中,王响和龚彪是典型的东北人性格,而东北人性格里有一个很好玩儿的点,那就是乐观。很多特别沉重的话题,经他们的言语一加工,便会被一种很乐呵的方式消解掉。这一特点和《漫长的季节》中角色身上的特征相接近。辛爽说,想让大家看到一群特别乐观积极的、面对自己生活的人。“虽然生活可能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乐乐呵呵地去笑面苦难。”

笑着去讲悲伤的故事力量往往会更强大。从徐徐展开的前五集故事可以看到,它尝试纵向展现了岁月怎样在每个家庭中留下痕迹,把“人与生活”作为叙事原点,讲了一群特别努力生活的小人物。生活是《漫长的季节》最大的注脚和背景框架,生动的生活质感最为打动人。

让音乐参与叙事是辛爽作品的基因之一。跟《隐秘的角落》一样,《漫长的季节》同样大篇幅使用独立音乐,且效果拉满,令人惊艳。据辛爽介绍,该剧加入了十多首律动感很强的独立音乐,作曲家是《隐秘的角落》 时便合作过的丁可。他们给12个单集配了12首完全不同的片头音乐,就像话剧舞台上的鸣锣开场,音乐的律动感和影像节奏相辅相成,让作品有了更多独特性。值得一提的是,周一晚更新的剧情中,改编版《小星星》配上悬疑剧情,让人联想起《隐秘的角落》中的《小白船》。“专业毁《童谣》”也是对其拿捏悬疑感的一种反向褒奖。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统筹/刘江华

《浮城谜事》外媒赞郝蕾充满力量

当地时间5月17日,娄烨新作《浮城谜事》作为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片正式亮相。该片改编自天涯网友“看着月亮离开”的热帖《看我如何收拾贱男和小三》,不同的是,加入了暴力犯罪情欲等元素,让影片更具悬疑度和可看性。

《浮城谜事》或许是娄烨的一部转型之作,对比以往偏好意识流表达的作品来说,此次在剧情设置上非常丰富,层层推进,这也势必让熟悉娄烨的人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影片的前面大半段部分均是悬疑情节,而到后半段便已将案件真相揭秘,并将观众的视线转移到了如何面对生活的层面,充满价值观的人性拷问,而在不同人物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后,命运也将每个人推向了不可逆转的绝境中。

开场时,熟悉的“龙标”跳出来,让在场的中国媒体为之一振,因为这是影片过审的象征。然而从剧情结尾来看,该片的部分元素,如犯罪者的逍遥法外,能通过审查,也反映出如今审查尺度和走向的把握上略有松动。

娄烨在论坛原帖的基础上加入了犯罪、暴力的元素,让情节更为丰富。一方面,警察探案过程充满悬疑,另一方面,在罪案发生后的众生态也令人百感交集,体现出一些中国社会现状,以及对人性亲情的理解。

娄烨的电影还是离不开情欲,秦昊饰演的男主角就是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欲而频频出轨,面对每一个女人,他都是最好的温柔情人。不过就尺度而言,比过往娄烨电影的尺度要小一些。

“大奶斗小三”应该是该片最好看的部分,片中几位女子的处理方式未来势必会引起中国观众的讨论。她们正斗反斗的连环计策,均展现了“女人心海底针”的一面,几次反转也令人惊讶。不过,究其根本来说,每个人都存在幼稚的一面,计谋再高也终究伤心,跨不过一个“情”字。

在放映之后,凤凰娱乐对话了几位看片的外媒记者,大部分记者表示非常喜欢此片,情节虽然沉重但是充满感动。在角色方面,郝蕾代表了一种坚强女性的形象,一直维护自己的立场,尤其受到女性记者的追捧,男性记者则表示易对其产生同情。一位男记者说道,原以为郝蕾饰演的女主角能甩掉花心丈夫,赢得胜利,岂料她变成了最后的输家,这种命运的落差让人深思。

尽管该片节奏不快,但记者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不过,也有人认为该片部分情节有一些晦暗,且人物关系复杂,对于外国人来说理解上有障碍。有看过娄烨过往电影的记者认为该片质量不如他过去的作品。《好莱坞报道者》的评论则认为,这部电影更多由商业因素驱使,“尽管两个女主角有强劲的表现,但该片只是一部大雨倾盆的浪漫情节剧。”

凤凰娱乐戛纳电影节前方报道团:秦婉

标签: 空间 推理 悬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