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的武俠作品
之前有人推薦除了金庸外的武俠小說,梁羽生頗受稱道,於是我在圖書館見到《萍蹤俠影錄》,便借回家一閱。
本書背景跟架構相當的傳統,國仇家恨串在一起,以土木堡之變為主,加入了朱明與張周的百年恩怨。而男女主角則分別是其子孫,偏偏王子又跟公主相愛了(打個比方),於是就成了矛盾,故事也在這之中進行。其中再加入了些師門的情仇,就構成了這篇武俠小說。
說實的,真的不是很有特色。 雖說男主角張丹楓的個性塑造的頗有魏晉狂士之風,不過,女主角雲蕾,還有其他配角就相形不足,跑龍套的味道很濃,讓讀者說不出他們有什麼特色跟形象。 說情,男女主角就算了。雲蕾在對石翠鳳這邊就顯的很亂來,雲重這條線也很膚淺,感覺像是為了劇 情需要而存在而已。 而整個故事的架構,個人認為頂多只能跟《雪山飛狐》相比。而且梁羽生在故事中夾雜了濃濃的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運用的方式卻讓我個人感到有點敏感,顯得有點狹隘,反不如金庸在《天龍八部》中處理遼宋之間問題的超越性。當然,本書在某些部分更像是《碧血劍》,不過我覺得《萍蹤俠影錄》也還比不上吧。上官天野、玄機逸士這些前輩的恩怨跟個性的強烈感還比不上夏雪宜這個偽男主角。
不知不覺整部小說我都拿來跟金庸作品比了。這點我承認是有點糟糕,不過以武俠小說來講,能被拿來跟金老的作品比即代表有一定水準了,不上檯面的根本連沾邊都難!
《萍蹤俠影錄》還有其餘的作品,梁羽生本身也有其他的長篇大作。不過,我也許應該不會想再讀吧。

老派武侠作家的新作,功力不减当年
老派武侠作家的新作,功力不减当年
读初中的时候正是武侠的天下,那时候校门口的租书店和小书摊,密密麻麻地全是武侠小说和武侠杂志,也是在那里,读到了王晴川老师的书~《雁飞残月天》《御天鉴》等,后来学习压力大了就没怎么再去光顾小书摊了~ 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当年喜欢的作者大大出新书!先前在新浪读书的页面试读,竟然一发不可收!悬念一个接着一个,节奏推进得很快,作者行文一点都不拖沓,阅读体验真真是极佳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爱他好比打扫一座神庙
哎,莲花楼。不管是去年看完的剧,还是今晚读完的书。一年了,还是没能走出这个故事,每每想起总是泪撒几把却欲辨忘言。
跟剧相比,亮点与不足几乎一致。单元性的破案几乎是主角“开天眼”似的推断,许多证据几乎等于送上门来,巧合太多难免会剥夺推理迷所重视的严谨和客观。但这一部分的写作基调本属于说书型表达,作者在小茶几后敲一下竹板,各位看官吃着瓜子听个乐。随着一阵一阵的鼓点高潮迭起,精彩和离奇才赚得上打赏和吆喝。
亮点自不必说,这本书有如今的口碑全靠“李莲花”的塑造。诚然,书花和剧花是不一样的。剧花是江湖白月光的人物传记,书花则更像是主角小花的日志和散文。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执着和牵绊,破案更像是他的日常爱好,好比吃饭买菜凑热闹。他一个人过得风风火火,有朋在侧也很开心。如果说看剧的心路历程是从希望他重返武林巅峰到只愿他长命百岁,那看书的心理变化则是从一开始我希望自己可以陪伴他,粗茶淡饭也开心。后来觉得有王八十这样听话的小弟也不错,帮他做做饭跑跑腿。到最后我想有狗也行吧,毕竟每每想到他独自一人,总是于心不忍。他虽是谪仙,却也是凡人。
想到看书第一次掉泪的时候,是提到李莲花偷偷告别四顾门。书里是这样描述的:方多病一脚踢开李莲花的药方大门,只见房内桌椅书卷摆放得整整齐齐,窗棂擦得干干净净,有一个窗户贴了新的窗纸,两个空的陶盆叠放在药房一角。看到此处不禁泪目,陶盆里种的是小花悉心栽培的“杜鹃”,后来被乔姑娘提醒是农民种的黄花菜。这里作者一笔带过的空空陶盆却是走之前都要把误摘的花菜还给农民的善良小花。就像剧中被人骂过半夜咳嗽扰民,第二天莲花楼的场景就改在了郊外。而这些若有若无的表达,但凡粗心一点总是会忽略。不像很多书对于人物的刻画恨不能力透纸背,而这种静水深流的寥寥几笔反而正中靶心。
书里的小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朋友。冬天快到了,他会担心要置办棉被和冬衣。热爱看戏本,日常浇花散步、读书睡觉。衣服虽有补丁但整洁,可以喝粥吃白菜,也会下馆子喝豆花吃五香豆。时常没钱请客,偶尔去偷庙里的兔子下酒。在不在家都热爱打扫,洗澡的时候还会洗捆在身上的锁链。即便最后他神智不清,右手残疾,双目失明,仍然是下棋耍滑捕鱼晒网的乐天派。如果说剧花看淡生死,那么书花则是热爱生活到骨子里,即便身无片甲也要赤手空拳。所以断 “刎颈” 和断 “少师”的刻画角度完全不同,后者更侧重牺牲与成全,而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花花会想到的活路,他在道德伦理的取舍中更自由自在。
也正是因为这种刻画,才更突出了李莲花和李相夷的对比。这次我读到小花和云彼丘最后的对话时,打开手机播放《红绸慢》。李相夷有多么万众瞩目不可一世,李莲花就有多么跌入尘埃。他说从东海回来最不适应的一件事就是每到吃饭的时候才想起自己没钱,比起仇恨和报复最难的是如何体面的填饱肚子。读及此处,真比我自己没钱还要难受。他可是天之骄子啊,作为读者只想将他捧起来,把那些碎掉的尊严沾好。他不是该供奉起来的神,但有他的地方却是我想要保护的神庙。
说回剧本的改编,我觉得刘芳能拿到优秀改编奖也算实至名归。因为抛开花花不说,三人组的化学反应的确更适合影视化。剧里的人物包括方多病、笛飞声、乔婉娩、角丽谯等都设计了人物弧光,他们各自有变化和成长。案件部分尤其是女宅更是上升了立意。原著的话更像是老派的武侠小说,人物设定鲜明,但也贯穿始终。另外,我心里隐隐期盼过剧版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对肖紫衿进行了偏激的改编,看书时才领悟到有些事情果真不该心存侥幸。“肖紫衿怎么不去死”这句话也就说了个几十遍吧。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我看书里来 “小人长戚戚” 排行榜的 top 3。云彼丘反倒没有剧里那么可恨,大约是书里淡化了碧茶之毒的分量。
总归这是属于莲花的故事。剧花是传奇,是叹息,是江湖的一个惊叹号。而书花是游荡市井的谪仙,最具烟火气的六边形战士。但李莲花就是李莲花,剧本和原著都是这个人物的一体两面。每当我想怎么样最适合总结书花的时候,难免会想国外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原著里给出了更具中式意境的完美答案:
“ 若山水有七分,看在他眼里只剩一二分。但他仍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