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静心许家国 笔下有雷霆

更新时间: 2025-08-01 12:52:23

阅读人数: 485

本文主题: 著名军旅作家韩静霆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

一张普通的作品使用费结算单,报酬只有0.01元。

作为收款人,韩静霆已记不清对方的身份和沟通细节,但这笔象征性的稿费因何而来,他是知道的。

1989年,时任原空军文艺创作室创作员的韩静霆作词,创作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从那时起,每逢纪念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日子,动人心弦的深情旋律总会在神州大地一次次响起。

“这是写给祖国的歌,也是写给每一个热爱祖国的普通民众的歌。”韩静霆说,“大家唱着它给祖国庆祝生日,我比收到多少钱都高兴、自豪。”

韩静霆是吉林省东辽县人,1944年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新中国成立前,韩静霆家一贫如洗,母亲甚至乞讨维生,年幼的他虽表现出对艺术的喜爱,家人却无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韩静霆迎来好日子:初中一年级,他凭着假期打工的钱,拥有了人生第一把二胡,踏入民乐之门;同期,他随美术老师四处绘制壁画,打下绘画功底;初中毕业,他只身离家求学,得到二胡名师王恩承的帮助与教诲……

19岁那年,韩静霆以全国4个社会考区唯一录取的“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期间及毕业后,韩静霆先后师从被称为“中国柴可夫斯基”的张肖虎、音乐理论老师李大士、齐白石弟子许麟庐,并与著名诗人贺敬之、柯岩夫妇结成忘年交。

音乐、绘画、文学,“三驾马车”齐头并进,韩静霆的艺术造诣与日俱增。

“没有整个国家的发展巨变,就不会有我一直走到今天的从艺之路,那些成绩也就无从谈起。”谈及个人与国家,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韩静霆说,伟大祖国70年间从贫穷走向富强的每一段征程,他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唯有尽心尽力回报祖国和人民,才不负良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解放军在南部边境进行自卫反击作战,韩静霆不顾右腿膝关节受伤未愈,以作家身份两赴前线采访。

那天,韩静霆和一位战友前往金鸡山溶洞指挥所采访。韩静霆走在前面,刚刚进入指挥所,就听见后面传来爆炸声。他转头一看,战友已经倒在血泊中。

战争的残酷、战友的牺牲、参战官兵的英勇,韩静霆深受震撼。将近两个月时间,他深入“敌人子弹就能射击到”的最前沿,采访挖掘创作素材,竟没顾上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千里之外的北京,一些文艺界的朋友传言他“光荣”了,甚至成群结队到他家里吊唁、慰问。

韩静霆平安回家,带着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灵感,还有火一样的创作热情。

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凯旋在子夜》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时收视率高涨,电力部门甚至为此调整用电指标;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放映时,电影中原型部队的许多家属看得哭晕过去……一部部经典作品,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2018年——《凯旋在子夜》首播31年后,仍有公司上门洽谈重拍事宜。

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韩静霆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他的长篇小说《孙子大传》先后9次再版,被翻译成韩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出版发行,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也被一再翻拍。

韩静霆的画作,多次作为礼品无偿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友人,这些“充满了东方艺术特有的精神和魅力”的作品,被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古老传统艺术的天才传承,给人一种身临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的感觉”。

除此之外,韩静霆还先后担任庆祝澳门回归、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山东省运动会开幕式等大型仪典的文学创意与总撰稿人,感染无数观众。

“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为祖国而歌,文艺工作者才有成长成才的沃土,作品才有经久不衰的可能。”韩静霆说,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当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用手中的笔发出文化自信的雷霆之音。

心有所衷,行有所笃。香港、台湾的出版社引进《孙子大传》版权时,韩静霆分文未取;空军成立60周年,他以520字的辞赋讴歌航空百年史,镌刻在空军博物馆英模墙上,他坚持不署名,无偿奉献;艺术品市场行情看好时,他出于历史责任感,将自己不满意的几千张画作全部撕毁……

近年来,已过古稀之年的韩静霆主要把热情投向绘画和音乐剧的创作。大型民族歌剧《玉堂春》以“大写意”风格为基调,在具体表达呈现上赋予传统题材全新的精神和气质,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

“创作出青史留名的画作,创作出既具有东方传统又产生世界影响、能够长演不衰的音乐剧,是我人生的两大梦想。”韩静霆说,“这是一名文艺老兵的‘野心’和冲锋。”

静心许家国 笔下有雷霆

静心许家国 笔下有雷霆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

一张普通的作品使用费结算单,报酬只有0.01元。

作为收款人,韩静霆已记不清对方的身份和沟通细节,但这笔象征性的稿费因何而来,他是知道的。

1989年,时任原空军文艺创作室创作员的韩静霆作词,创作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从那时起,每逢纪念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日子,动人心弦的深情旋律总会在神州大地一次次响起。

“这是写给祖国的歌,也是写给每一个热爱祖国的普通民众的歌。”韩静霆说,“大家唱着它给祖国庆祝生日,我比收到多少钱都高兴、自豪。”

韩静霆是吉林省东辽县人,1944年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新中国成立前,韩静霆家一贫如洗,母亲甚至乞讨维生,年幼的他虽表现出对艺术的喜爱,家人却无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韩静霆迎来好日子:初中一年级,他凭着假期打工的钱,拥有了人生第一把二胡,踏入民乐之门;同期,他随美术老师四处绘制壁画,打下绘画功底;初中毕业,他只身离家求学,得到二胡名师王恩承的帮助与教诲……

19岁那年,韩静霆以全国4个社会考区唯一录取的“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期间及毕业后,韩静霆先后师从被称为“中国柴可夫斯基”的张肖虎、音乐理论老师李大士、齐白石弟子许麟庐,并与著名诗人贺敬之、柯岩夫妇结成忘年交。

音乐、绘画、文学,“三驾马车”齐头并进,韩静霆的艺术造诣与日俱增。

“没有整个国家的发展巨变,就不会有我一直走到今天的从艺之路,那些成绩也就无从谈起。”谈及个人与国家,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韩静霆说,伟大祖国70年间从贫穷走向富强的每一段征程,他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唯有尽心尽力回报祖国和人民,才不负良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民解放军在南部边境进行自卫反击作战,韩静霆不顾右腿膝关节受伤未愈,以作家身份两赴前线采访。

那天,韩静霆和一位战友前往金鸡山溶洞指挥所采访。韩静霆走在前面,刚刚进入指挥所,就听见后面传来爆炸声。他转头一看,战友已经倒在血泊中。

战争的残酷、战友的牺牲、参战官兵的英勇,韩静霆深受震撼。将近两个月时间,他深入“敌人子弹就能射击到”的最前沿,采访挖掘创作素材,竟没顾上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千里之外的北京,一些文艺界的朋友传言他“光荣”了,甚至成群结队到他家里吊唁、慰问。

韩静霆平安回家,带着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灵感,还有火一样的创作热情。

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凯旋在子夜》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时收视率高涨,电力部门甚至为此调整用电指标;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放映时,电影中原型部队的许多家属看得哭晕过去……一部部经典作品,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2018年——《凯旋在子夜》首播31年后,仍有公司上门洽谈重拍事宜。

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韩静霆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他的长篇小说《孙子大传》先后9次再版,被翻译成韩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出版发行,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也被一再翻拍。

韩静霆的画作,多次作为礼品无偿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友人,这些“充满了东方艺术特有的精神和魅力”的作品,被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古老传统艺术的天才传承,给人一种身临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的感觉”。

除此之外,韩静霆还先后担任庆祝澳门回归、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山东省运动会开幕式等大型仪典的文学创意与总撰稿人,感染无数观众。

“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为祖国而歌,文艺工作者才有成长成才的沃土,作品才有经久不衰的可能。”韩静霆说,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当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用手中的笔发出文化自信的雷霆之音。

心有所衷,行有所笃。香港、台湾的出版社引进《孙子大传》版权时,韩静霆分文未取;空军成立60周年,他以520字的辞赋讴歌航空百年史,镌刻在空军博物馆英模墙上,他坚持不署名,无偿奉献;艺术品市场行情看好时,他出于历史责任感,将自己不满意的几千张画作全部撕毁……

近年来,已过古稀之年的韩静霆主要把热情投向绘画和音乐剧的创作。大型民族歌剧《玉堂春》以“大写意”风格为基调,在具体表达呈现上赋予传统题材全新的精神和气质,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

“创作出青史留名的画作,创作出既具有东方传统又产生世界影响、能够长演不衰的音乐剧,是我人生的两大梦想。”韩静霆说,“这是一名文艺老兵的‘野心’和冲锋。”

挑灯看剑挥毫壮怀

新年伊始,我收到一本题为《挑灯看剑》的书法艺术展作品集,全书分“挑我青灯、八角灯光、仰看故里、剑胆琴心”四个版块。一百多页的集子,我从头至尾,认认真真欣赏一遍,足足用了两个小时。是什么如此吸引我的眼球?这其中,既有作者独树一帜的艺术才华,也有作者仰望星空的探索精神。此书的作者正是军旅书法家张维忠。

张维忠是当代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成名已久,早在2006年就摘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桂冠。近年来,他更是凭借在楷书和行草书两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成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为书坛带来一股新风。

受父亲影响,张维忠从小便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以挥毫写字为乐。他学书路子正,长期坚持以先贤经典碑帖为师,临池不辍。18岁携笔从戎,公务之余,无数个夜晚,伴随青灯一盏,宿墨一池,孤笔一支,他的书法技艺不断精进。30余年的军旅生涯,他曾四进军校,六易驻地,这期间学书际遇颇佳。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时,他如鱼得水,系统学习书法艺术;在西安学习期间,他曾一次次在业余时间流连忘返于碑林。后来,他调入驻京某部工作,依然锲而不舍地探寻艺术真谛,周末经常在各大艺术馆、博物馆汲取养分,且先后与李铎、沈鹏、刘艺、孙伯翔、聂成文等名家结下深厚师生情谊。经过几十年的兼收并蓄,集百家之长,张维忠的艺术才华得到全面展现,先后获得30多个国家级书法奖项。除获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外,他还夺得了“林散之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奖、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创作奖,先后5次在全军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入选中国书协“三名工程”和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60人展,当选中国书协理事,多次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大赛评委,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品被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张维忠书法艺术根植传统,远追魏碑墓志,深尊晋唐帖学,游于楷、行、草等诸体,追求面貌多样、高古浑穆、空灵典雅的艺术境界。他巧妙处理博取与专攻的关系,从深钻细研《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入手,从颜、欧、褚到二王、明清行草以及孙过庭、米芾的书法中汲取营养,在笔法、章法构成上对魏碑墓志进行淘洗和提炼。他深入研磨,大胆突破,正之于心,宗之于灵,得之于手,经过不断熔铸、提炼、取舍、化合,终有所获,创立出碑帖结合、空灵活泼、独具面貌的魏楷书风。这种书风写出了一种清新雅致、逸气灵动的气象,极具节奏韵律和意韵情趣,赋予魏碑墓志以生命的律动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以魏碑墓志为根,掺之以帖,用行草笔意书写魏楷书,形成空灵淡雅书法风格”——兰亭奖的简短颁奖评语道出了这位书法家数十年对楷书的执著追求。

以行入碑的楷法,是张维忠在楷书创变上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既是心血铸就,又是水到渠成。值得称道的是,在楷书式微的当下,张维忠擅长写楷,喜欢写楷,能够以楷成名,其中有持之以恒、笃学精研的意志品格,更需要有不负时代、舍我其谁的艺术担当,正如著名作家韩静霆所言“这更需要一种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定力,生命的搏击力。”纵观张维忠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灵动飘逸的艺术享受,充盈着时代精神和正大气象。在结体上,因势造形,变化多端,具有奇思遐想的神态、遥相呼应的点画和表情达意的字势,极具艺术表现力;在用笔上,中侧并用,挥毫迅捷,产生的是跌宕起伏的节奏、内涵丰富的笔墨和耐人寻味的意韵,令人目不暇接;在章法上,巧妙呼应、顾盼生姿,字里行间挥洒着自然轻松的情绪、步步为营的激情和跌宕生动的期待,贯穿着生命气息。

张维忠的书法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楷书和行草两种书体。楷书作品将六朝碑版的远古气息和当代书者的思想情怀巧妙结合,亦古亦今,亦今亦古,割玉剥金,碑中见帖,平和中见豪情,飞动中见静穆,彰显遒丽、清新、俊逸、自然、灵动的特点,令观者为之心动不已。行草作品取法魏晋,兼揉明清,高古秀逸、气度不凡。在艺术处理上,总是信手拈来,欹侧有度、大小任意、粗细随心、浓淡相间、虚实有度,展现出线条的律动、气息的贯通,充盈着魏韵儒风和人文气象。

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张维忠谨守“君子不器”之训,始终坚持艺术与工作各行其道,绝不以钻研书法而轻忽手中的工作。入伍30多年来,先后5次荣立个人二、三等功。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把繁荣军事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无偿为基层、机关、部队院校创作书法作品,被北京市文联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

“醉里挑灯看剑”,抒发的是词人时刻不忘平乱安国的壮志豪情。张维忠的《挑灯看剑》则以笔为器,挥毫壮怀,流露的是一位当代军旅书法家的使命担当。

标签: 轻松 学院 老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