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野战兵团的司令员与政委都是谁?
众所周知,1948年11月1日,根据军委指示,解放军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原华北野战军部队划分华北军区。
相对于1948年整编时期野战军级建制,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的最高建制是兵团,这里所说兵团并不是48年整编后的兵团,而是一级军事指挥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共有十大野战兵团。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由晋绥野战军与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
晋绥野战军(1945年8月—1946年11月)
晋绥野战军是1945年8月由晋绥军区主力部队编成,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1946年11月,取消晋绥野战军番号。
,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震),第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1947年2月—1947年3月)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由原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与陕甘宁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合编而成,下辖6个旅,同年次月并入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兵团
,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新编第4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警备第1旅(旅长:贺晋年,政委:王世泰),警备第3旅(旅长:黄罗斌,政委:李鹤邦),教导旅(旅长:罗元发,政委:黄振棠)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由南征野战军与陈谢集团在1948年5月合编而成
南征野战军(1947年6月—1948年5月)
南征野战军是1947年6月为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而组建的,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六纵队)
,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段君毅)
陈谢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挺进豫西协防陕甘宁而组建的,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与第九纵队)及西北军起义军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汪锋)
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由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同年7月华东野战军又分拆成陈粟的西兵团与许谭的东兵团。
陈粟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南下而组建的外线作战兵团和,下辖六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八纵队,第十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 政委:谭启龙),第三纵队(司令员:何以祥, 政委:丁秋生),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 政委:王集成),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政委:江渭清),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 向明),第十纵队(司令员: 宋时轮 政委:景晓村)
许谭兵团是1947年7月负责山东地区内线作战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二纵队,第七纵队,第九纵队,第十三纵队)
部队编制:第二纵队(司令员: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第七纵队(司令员: 成钧 政委: 赵启民),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
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编而成,辽沈战役期间分拆成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与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围困长春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二纵队)及六个独立师
,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
部队编制:第六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独立第8师(师长:王人贵,政委:邹衍),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政委:钟民),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政委:崔国辉),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
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塔山阻击战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及两个独立师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热河独立4师(师长:李道之,政委:王晓生),热河独立6师(师长:韩梅村、政委:钟辉)
华北野战军是由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合编,其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被编成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晋察冀军区部队被编成晋察冀野战军
晋察冀野战军是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组建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1946年12月撤销,1947年5月二次重建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第三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志民),第四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李昌)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是1948年5月组建,因为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的留守部队合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下辖三个纵队(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四纵队)
司令员兼任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员:周士第,副政委:王新亭
部队编制:第八纵队(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新亭),第十三纵队(司令员:曾绍山,政委:徐子荣),第十四纵队(司令员:韦杰,政委:甘渭汉),
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元帅),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张宗逊(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南征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陈谢集团司令员:陈赓(大将)
陈粟兵团司令员:陈毅(元帅),许谭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大将),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未授衔52年评级相当于中将级别),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元帅),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肖克(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原创苏德战争:中央集团军群势如破竹,为何南方集团军群进展缓慢?
1941年7月16日,苏德战争刚刚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就势如破竹,拿下了通往莫斯科的西大门-斯摩棱斯克,把战线推进到离莫斯科不过200英里的地方,当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都得到了物资补充准备扑向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时,希特勒却下定决心,命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放弃进攻莫斯科,转而向南,协助南方集团军群拿下乌克兰首都基辅。
众所周知,德军进攻苏联的三大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一直担任主攻的任务,也最有可能进攻莫斯科,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展又如何呢?希特勒为何要让担负着进攻莫斯科重任的中央集团军群舍近求远,去进攻乌克兰呢?南方集团军群有没有能力单独拿下基辅呢?
首先先来比较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下辖部队的区别,最显而易见的是中央集团军群有第2和第3两个装甲集群,而南方集团军群只有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中央集团军群还有第4和第9两个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则有第6、第11和第17三个集团军,从兵力上来说,两大集团军群差距并不大,但对于闪电战术铁钳攻势来说,中央集团军群更有优势,例如明斯克战役正是两大装甲集群南北穿插突进才将西方面军大部包围,进而击溃,而南方集团军群只有一个装甲集群,根本不可能像中央集团军群那样发动铁钳攻势。
再来比较南方集团军群与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坦克数量上,南方集团军群根本没有任何优势,据战前统计,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群仅有600辆坦克,而且这些坦克都是三号、四号中型坦克,而苏军西南方面军下辖至少有2400辆坦克,其中不乏KV系列重坦,而且方面军下辖装备有T-34坦克的坦克旅,这两款坦克是当时德军装甲的克星,早期苏德战场上T-34和KV坦克都是以一当十的存在,相比之下,克莱斯特那600辆坦克有点捉襟见肘。
所以,直到中央集团军群攻克斯摩棱斯克,打开莫斯科西大门时,南方集团军群还在与苏军西南方面军进行着小规模的战役,离基辅的距离还相当远,更别说包围苏军西南方面军了,对于这样的局面,希特勒极为不满,按他的设想,中央集团军群在中路实现突破后,位于南北两线的苏军必然会采取后撤措施参与到保卫莫斯科的行动当中,这样会给两线的集团军群减轻很大压力,像南方集团军群就应该快速进攻把南方战线与中央集团军群的前线拉平。
对于这样的构想,伦德施泰德有苦难言,西南方面军并没有因为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失败而后撤,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依然是独木难支,虽然第11集团军成为铁钳攻势的另一边,但是作为步兵集团军,进展速度相当缓慢,根本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穿插,铁钳攻势没有起到效果,幸亏第2装甲集群及时南下,克莱斯特才大胆的向着基辅南部穿插绕过基辅,一路向北与古德里安会师,才将基辅和苏军西南方面军团团包围,进而成就了举世震惊的基辅战役。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三大集团军群因为其作战目标不同,部队规模和装备也就有所差别,从德军进攻苏联的第一阶段来看,中央集团军群的确是进攻主力,本来中央集团军群完成进攻第一阶段帮助另外两线目的是稳扎稳打,但这毫无疑问给了苏军以充足的时间来守卫莫斯科,另外德军一向以闪电战术进攻而闻名,显然此时放弃莫斯科而协助南方集团军群不符合闪电战理论,只能说此时的希特勒考虑太多,导致丧失了进攻莫斯科最好的机会。
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野战兵团的司令员与政委都是谁?
众所周知,1948年11月1日,根据军委指示,解放军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原华北野战军部队划分华北军区。
相对于1948年整编时期野战军级建制,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的最高建制是兵团,这里所说兵团并不是48年整编后的兵团,而是一级军事指挥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共有十大野战兵团。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由晋绥野战军与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
晋绥野战军(1945年8月—1946年11月)
晋绥野战军是1945年8月由晋绥军区主力部队编成,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1946年11月,取消晋绥野战军番号。
,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震),第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1947年2月—1947年3月)
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由原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与陕甘宁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合编而成,下辖6个旅,同年次月并入新组建的西北野战兵团
,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新编第4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警备第1旅(旅长:贺晋年,政委:王世泰),警备第3旅(旅长:黄罗斌,政委:李鹤邦),教导旅(旅长:罗元发,政委:黄振棠)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由南征野战军与陈谢集团在1948年5月合编而成
南征野战军(1947年6月—1948年5月)
南征野战军是1947年6月为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而组建的,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六纵队)
,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段君毅)
陈谢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挺进豫西协防陕甘宁而组建的,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与第九纵队)及西北军起义军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孔从周。政委:汪锋)
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由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1947年3月合编而成,同年7月华东野战军又分拆成陈粟的西兵团与许谭的东兵团。
陈粟兵团是1947年7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南下而组建的外线作战兵团和,下辖六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八纵队,第十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 政委:谭启龙),第三纵队(司令员:何以祥, 政委:丁秋生),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 政委:王集成),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 ,政委:江渭清),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 向明),第十纵队(司令员: 宋时轮 政委:景晓村)
许谭兵团是1947年7月负责山东地区内线作战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二纵队,第七纵队,第九纵队,第十三纵队)
部队编制:第二纵队(司令员: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第七纵队(司令员: 成钧 政委: 赵启民),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
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改编而成,辽沈战役期间分拆成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与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围困长春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二纵队)及六个独立师
,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
部队编制:第六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独立第8师(师长:王人贵,政委:邹衍),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政委:钟民),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政委:崔国辉),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政委:宋景华)
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是辽沈战役中负责塔山阻击战的野战兵团,下辖两个纵队(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及两个独立师
部队编制: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热河独立4师(师长:李道之,政委:王晓生),热河独立6师(师长:韩梅村、政委:钟辉)
华北野战军是由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合编,其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被编成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晋察冀军区部队被编成晋察冀野战军
晋察冀野战军是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组建的野战兵团,下辖四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1946年12月撤销,1947年5月二次重建
部队编制: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第二纵队(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第三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志民),第四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李昌)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是1948年5月组建,因为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的留守部队合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下辖三个纵队(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四纵队)
司令员兼任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员:周士第,副政委:王新亭
部队编制:第八纵队(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新亭),第十三纵队(司令员:曾绍山,政委:徐子荣),第十四纵队(司令员:韦杰,政委:甘渭汉),
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元帅),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张宗逊(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南征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陈谢集团司令员:陈赓(大将)
陈粟兵团司令员:陈毅(元帅),许谭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
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大将),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未授衔52年评级相当于中将级别),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元帅),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肖克(上将入选大将15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