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新锐导演茶羽、著名作家叶辛携全新长篇小说《一天世界》亮相象山

更新时间: 2025-08-07 14:29:20

阅读人数: 277

本文主题: 都市小说著名作家

新锐导演茶羽、著名作家叶辛携全新长篇小说《一天世界》亮相象山

在第九届浙江书展暨2024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以及宁波国际旅游展隆重开幕之时,象山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会。新锐导演茶羽与著名作家叶辛共同携带着他们合作的全新长篇小说《一天世界》,于10月26日至27日,在象山书城及象山影视城与广大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与文学感悟。

新锐导演茶羽、著名作家叶辛携全新长篇小说《一天世界》亮相象山

在第九届浙江书展暨2024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以及宁波国际旅游展隆重开幕之时,象山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会。新锐导演共同携带着他们合作的全新长篇小说《一天世界》,于10月26日至27日,在象山书城及象山影视城与广大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与文学感悟。

茶羽,作为电影导演,曾荣获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最佳新锐导演,其作品多次入围国际影展,并荣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等多项纪录片大奖。叶辛,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孽债》《蹉跎岁月》等深受读者喜爱,并多次荣获全国性文学奖项。

《一天世界》的故事灵感来源于象山影视城,这里不仅是众多影视剧的拍摄地,更是本书灵感的发源地。在书展期间,于小说原型地举办的这场分享会,不仅让参与者领略到象山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理解《一天世界》这部作品的深层含义。

《一天世界》是一部深刻揭示影视制作幕后故事的小说。它讲述了导演田原在拍摄过程中遭遇的重重困难与挑战。在利益面前,剧组成员的多方博弈、拉帮结派、合作背叛,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剧组所面临的夭折危机,都被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一一展现。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影视行业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复杂面的探讨。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茶羽和叶辛与象山的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创作新书的趣事。“看完小说后我提炼出‘剧组小世界,世界大舞台’十个字。”在叶辛看来,《一天世界》不仅是剧组的故事,更是中国许多现实状况的缩影,蕴含深层的象征意义,令人深思。在和读者互动时,茶羽表示这部小说源自于他对影视行业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经历,希望通过作品展示影视行业幕后的故事。

他们在象山影视城与青年导演、编剧和作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还走访了象山编剧村,探讨了文学创作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

象山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前来探访和创作。未来,期待象山能够继续举办更多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为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象山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新锐导演茶羽、著名作家叶辛携全新长篇小说《一天世界》亮相象山

广东十大作家

刘斯奋,男,1944年1月出生,广东中山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现任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职务,著有《白门柳》、《万岳朝宗》等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白门柳》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实现了广东茅盾文学奖的零突破,并获得广东省第二、第四、第六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陈国凯(1938年4月-2014年5月16日),男,广东五华人,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国凯从事文学创作50多年,创作出版长、中、短篇小说20多部计400多万字,作品以情动人,是“伤痕文学”代表性作家。其中小说《我应该怎么办》1979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代价》1980年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好人阿通》1982年获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大风起兮》2006年获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等。

秦牧(1919年8月19日-1992年10月14日),男,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知名作家,文学作品主要涉及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领域,著有《土地》、《长河浪花集》、《花城》、《艺海拾贝》等作品。秦牧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感人,散文作品风集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与杨朔并称为中国散文界“南秦北杨”。

郭小东,男,1951年出生,广东潮阳人,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中国知青部落》、《雨天的曼陀罗》、《非常迷惑》等。曾凭借作品《关系》、《非常迷离》、《红庐——雅加的沉香》实现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三连冠”,所著的长篇小说《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也获得第八届庄重文文学奖。

岑桑(1926年-2022年2月26日),男,广东顺德人,著名出版家、散文家,以散文闻名于世,在小说、诗歌、评论、传记文学、杂文等方面也有创作,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岑桑一生先后出版个人文学作品专集30余种,其中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重印12次,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儿童文学《野孩子阿亭》获1990年新时期优秀儿童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

洪灵菲(1902年-1934年),男,广东潮州人,笔名林曼青、林阴南、李铁郎等,是早期左翼文学的拓荒者和领导者,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之后,与鲁迅、夏衍、田汉等人成为“左联”领导核心,为我国当时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洪灵菲还创作出大量的进步文学作品,以文字唤醒民众、打击敌人,作品《前线》、《转变》及《流亡》“流亡三部曲”是左翼早期“罗曼蒂克文学”的代表作,出版后在文坛上引起不小轰动,甚至一度风行东南亚。

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1918年5月3日),男,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学名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中国近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一生能诗擅画,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成就,其中《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等小说以爱情为题材,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这些作品 保留中国小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等优点之外,又吸收了西洋小说注重描写自然环境、人物心理、人物外貌等长处,提高了小说的文学性。

丘东平(1910年05月16日-1941年7月28日),男,广东海丰人,中国“左联”早期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是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的开拓者。早年在家乡参加过海陆丰农民运动,1927年从事革命文艺创作活动,1938年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丘东平所的作品以短篇小说、战地报告文学为主,以笔为枪,通过作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战斗生活和抗战意志,最后为保护华中鲁艺师生而不幸以身殉国,他的作品被郭沫若称赞为“一个新时代的先影”。

草明(1913年6月15日-2002年2月16日),女,原名吴绚文,出生于广东顺德,1931年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重要作家之一。草明通过扎根工厂,创作出了《原动力》、《乘风破浪》、《火车头》等意义重大的工业题材小说,用女性独有的纤柔笔触和手法为工业题材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勾勒出了中国工业建设的发展史,198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作家称号。

陈残云(1914年-2002年),广东广州人,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是现当代广东文学最重要的本土作家之一,著有《香飘四季》、《山谷风烟》、《羊城暗哨》、《热带惊涛录》等作品。其中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创造性地将自然风光、乡土气息,与“为时而作”的深刻主题有机融合,体现出纯正的“粤味”,在新中国红色文学谱系中别开新风,被誉为“岭南文学的一座丰碑”。陈残云对于广东小说形成不同于北方的“南国风格”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被当代学者、作家称赞为珠江文化的典型代表。

陕西作家安黎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在美国出版西安新闻网

著名作家安黎的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9月初由美国查克斯出版社出版发行。

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是一部既具有逼真的现实内容,又具有深厚的思想容量,更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厚重之作。它以寓言般的故事,以显微镜般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与庖丁解牛般的铿锵刀笔,向读者展示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某一个横断面,并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形而下”的烟火人间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无缝衔接与有效融合,从而营造出一种极其罕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冲击力。

作品站在更高的视点上,探讨了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命题,比如故乡与人的关系、东西方观念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断裂、人在环境中的处境等等。该部小说成稿于2005年,先是刊发于《钟山》杂志,其后由作家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文艺报》在刊发多篇评论文章之外,还开辟出三分之二的版面,刊出作品研讨会的专家发言摘要。该书还登上“新浪网好书榜”,被《春城晚报》评为“2010年不能不读的全国十部优秀图书”(之一),并获得柳青文学奖。

作家安黎1962年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当过期刊编辑,在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累计700余万字。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长篇散文集《石头发光的地方——回望耀州》《那些家长》,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丑陋的牙齿》《耳旁的风》《别样的发现》《与故乡握个手》,小说集《丑脚丫踩过故乡路》,中小学写作示范与讲解集《安黎开讲——新语文读写公开课》(三卷六册)等二十余部书籍。有上百篇作品编入十多个省市的语文辅导教材,也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杂文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青年博览》等转载,并收入各种文集。获得过柳青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西部文学奖、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等。

记者获悉,《时间的面孔》的翻译与海外出版,是由陕西省翻译家协会组织实施的一项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在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陕西文化,让中国的声音被世界听到,让陕西乃至中国作家的作品被更为广泛的人群接纳。为此,陕西省翻译家协会委托西安交大英美文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杜丽霞和张敏组成合作小组,对作品进行长达两年多的翻译。翻译完成后,又经过十多遍的审校,包括经过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外籍专家的审校,才正式进入出版程序。该书本身的质量和翻译的质量,都具有颇高的水准。

对于自己的著作英文版的出版, 作者安黎表示,“一部书从翻译到出版,经历了十几年的漫长过程,期间众多的学者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把一部文学作品从汉文转化为英文,并在美国出版,绝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中隐含着太多人齐心协力的配合与付出。任何一根链条的松懈与断裂,都可能导致半途而废的结果,我要对他们真诚地表示感谢。”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世湘 

标签: 现代 西方 未来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