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金庸没续写段誉的故事,他在枯井中抱着王语嫣时,已面露死相
第一次翻开《神雕侠侣》,当郭靖、黄蓉以中年人的形象登场时,笔者仿佛有种与老友见面一般的感觉,哪怕此时的郭靖已不算是主角,只是新一代主角杨过的人生导师一般的角色,那也无妨,能看到这些老面孔,对于读者而言就是一种幸福。
对于经验老道的金庸而言,他自然也知道比起开启一个全新的故事线,围绕老角色展开新的剧情,更容易让读者快速接受故事,同时作者创作起来,也更简单一些,毕竟有些人设、武功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于是如读者所见,金庸写了“射雕三部曲”,也写了“飞狐系列”,可说来奇怪,要论金庸最经典的作品,无疑是《天龙八部》,金庸为何没有围绕书中的第一主角段誉展开一段全新的故事?
《天龙八部》末尾的那场宋辽大战称得上是大气恢宏,不过不同于《神雕侠侣》的襄阳大战,这一次的结局不太圆满,金庸是安排萧峰在辽帝退兵后做出自戕之举。
初读此段时,只觉得诧异,为何萧峰要被写死?后来转念一想,萧峰自幼活在谎言之中,又亲手杀死了挚爱,还没法为自己的母亲报仇,更对辽帝做出了以下犯上之举,这俗世对于他而言有太多的痛苦记忆,他选择在此时自行了断,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不过段誉和虚竹的故事却值得被续写,当然,金庸在新修版中其实是对虚竹的故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的,书中明确提到他继续当着他的灵鹫宫主,并且为萧峰收了一位丐帮少年为徒,传了那少年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
最终的他则是下落不明,或许他早已与梦姑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就此退隐江湖了,毕竟后世武林之中也不见他们的后人。
而段誉则不同,尽管他顶着“不爱习武”的人设,但他其实退无可退,因为后世武林之中是明确提到了他的后人的,也就是那登场于“双雕”之中的“南帝”段智兴,根据段誉的历史原型来看,段智兴正是他的孙子。
可段智兴为何只会一招一阳指,而不会爷爷当年所使的那精妙绝伦的北冥神功、凌波微步以及六脉神剑呢?
正如前文所言,段誉这个角色并非金庸原创,或者说,不是纯粹虚构的角色,他是有历史原型的,这一点,金庸在新修版末尾也明确提到了。
书中是这么说的:“据大理国史籍记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史称'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贞’。他做了二十五年皇帝后,也避位为僧,传位于其子。”
这里提到的“段正兴之子”,就是后来的段智兴,可别说“避讳”什么的,人家大理不讲究这个,就连段誉本人的历史原型,也叫“段正严”。
无论如何,段誉这一脉是传承到了后世,从段智兴也就是一灯大师的人设来看,他可是对习武有极大的兴趣的,照理说,他都难免会去闹着找爷爷段誉传他武功才是。
可怎么大理段氏好似在段正兴这一代断了传承一般,以至于南帝没法继承到段誉的那些强大武功?
其实正如书中所言,段誉后来出家了。
别说大理段氏有“皇帝避位”的习俗,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段智兴,就没有出家,他可没有成为所谓的一灯大师,他固然也崇佛,但也只是在他在位期间兴修佛庙而已,至死都是俗世之人,而金庸笔下的他选择出家,则是因为经历了瑛姑和周伯通那件事的打击。
所以回头来看,段誉的出家之举,还缺乏一个符合武侠小说逻辑的理由。
而这件事,或许与他修炼的几门邪功有关。
段誉修炼的三门武功里,六脉神剑源自大理段氏,谈不上是什么邪功,但那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却是实实在在的邪功。
毕竟新修版《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就提到过这么一句:“我这门神功,始创者是北宋年间的'逍遥派’,后来分为'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两门(作者按:请参阅《天龙八部》)。修习北冥神功的是大理段氏。那位段皇爷初觉将别人毕生修习的功力吸了过来作为己用,似乎不合正道,不肯修习。”
你看,段誉也认为那是邪功,一开始是不肯修炼的,后来是读了李秋水的遗书,才选择修炼,但那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就拿北冥神功来说,书中明确提到,这神功可能会反噬修炼者本身,说是:“世人练功,皆自云门而至少商,我逍遥派则反其道而行之,自少商而至云门,拇指与人相接,彼之内力即入我身,贮于云门等诸穴。然敌之内力若胜于我,则海水倒灌而入江河,凶险莫甚,慎之,慎之。”
他在西夏枯井之中吸走鸠摩智的内力时,就一度顺带吸走了王语嫣的内力:“原来段誉的'北冥神功’不分敌我,难做选择,连王语嫣一些浅浅的内力也都吸了过去。过不多时,段誉、王语嫣与鸠摩智三人一齐晕去。”
而扫地僧说过,一个人的武功越高,积累的戾气就越重,难免会进入武学障,这一观点在萧远山、慕容博以及鸠摩智身上都得到了验证。
等于说内力越来越深对于段誉而言不是什么好事,他走火入魔只是时间的问题,他在西夏枯井中的表现已让他面露死相,就因为他这北冥邪功是不可控的。
因此后来的他会选择遁入空门,以佛法化解体内的戾气,也就合情合理了,这也是为何段誉没把自己的几门武功传到孙子那一辈的原因。

这部连城诀,舒畅、何美钿两大美女,是她们颜值巅峰之作!
《连城诀》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并不突出,其名气相对于《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要小很多,被搬上屏幕的次数也远远不及其他作品,但这部上映于2003年内地版《连城诀》,导演经过对其内容进行改编和对剧情进行了增加,使得其结果更显合理,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是由王新民执导,吴樾、舒畅、何美钿、六小龄童、杜志国等联合主演的武侠剧,这部剧整体来说太过压抑,太黑暗太苦逼了,整一部狄云苦难史,虽然剧情不太喜欢,但对于剧中两个美女还是很养眼的。
的师妹,一个生长于乡间的丫头,书中说她是千娇百媚,如花似玉。想来是不错的,能引得万震山座下八大弟子集体垂青自然是个美女,但这也成了她悲剧的起源,在被万圭设计之后,狄云入狱,父亲下落不明,突然变的无依无靠,只得嫁给了万圭,最后还是因为心中那一丝善念,死于万圭之手。
剧中的何美钿实在太美,但除了前期少年时期的活泼欢快,后期生活实在太过压抑,加上她性格太过圣母,实在是不太喜欢戚芳这个角色。
2、舒畅,在剧中饰演水笙,她是江南大侠水岱之女,自幼被众人吹捧,自以为是一个女侠,书中说她二十岁上下年纪,脸容白嫩,相貌甚为俏丽,而狄云初见她时,忍不住喝一声彩:“好漂亮!”,以狄云当时的处境和性格,如果不是实在太美,估计他不会有这种反应。
本剧中的水笙戏份明显增加,书中自雪谷之后她就失去了消息,直到最后才出现在雪谷里,这样的结尾显得太过草率,水笙去雪谷等狄云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她和狄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善,二是她也并不知道狄云一定会回去。本剧中雪谷之后她戏份仍然很多,帮狄云洗脱冤屈,一起去救戚芳,最后合情合理的带着小空心菜先回雪谷等待狄云。
舒畅拍摄这部剧的时候只有不到17岁,一颦一笑都那么美,那么纯洁善良可爱,特别是眼睛,真的太美了,而且演技也好,完全没有青涩之感,不愧是从小演戏的小童星。
的万震山,计春华的血刀老祖,王海地的丁典,他们的演技都让人难忘,对于15年前的这一部电视剧,两大美女舒畅和何美钿你喜欢哪个?
《鹿鼎记》和《天龙八部》那部是金庸的巅峰作品?
倪匡说“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第一。金庸小说,鹿鼎记第一”
《鹿鼎记》解构从梁羽生发轫,由金庸亲自带到巅峰的新武侠小说。这部书里江湖人士的侠义是虚伪的,江湖儿女的爱情是庸俗的。这样的解构,依赖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深刻理解以及突破武侠小说局限的勇气。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书迷认为这是金庸最好的一部小说呢?
金庸老先生写到《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的时候,已经是到不碍于物那个水平了。
《天龙八部》的写法就已经很难了,三个主要角色。大量人物图谱。几代恩怨情仇,描绘的相当细致。
多故事线肯定难在哪呢?在剧情分配上,比如三人都要有感情线,但是都要不同,而且要有的篇幅大点,有的小点。可是小篇幅怎么让人记忆点深刻呢?那就篇幅越小的相遇越奇幻。
比如堪称魔幻爱情的虚竹,经历虽然匪夷所思,但女角的个性很不鲜明。
萧峰的阿朱有个性,但是不算特殊。因为聪慧温柔的女孩不算少见。所以剧情给了一个高潮。把最柔情的写法给了最刚毅的萧峰。更突显出铁汉柔情的矛盾感。
这还只是感情,剧情还要跨越几代人,更要跨过家国这个概念。大部分作者对这种偏背景的内容写的会比较轻率,节省空间。但金庸把这些细节用设置悬疑的方式很详细的写出来。
这相当于把重剑无锋发展到一个高度。
但鹿鼎记是另一种状态。鹿更随心,更随意。他的发展是不按常理的,但总能用合适方式解决。所以鹿里没有倚天的三僧或者天龙的扫地僧这种机械神降世却依然能有不少逢凶化吉的场面出现。
这都立足于韦小宝本身的个人特质。而这个特质在以往都是武功,到这本书里则是人性。
这代表在长枪火炮已经初具规模的时代。真正的胜负手是人而不是术。而萧峰则可以依靠一身武艺擒住对面首领逼迫撤军。韦小宝则用另一种方式劝退了雅克萨军。
以《天龙八部》为例,主角们的品性基本是非成长的。
开局的性格也约等于他们末期的性格。哪怕是虚竹这样前后变化比较大的,也都是非常被动的改变。让我觉得并非他因为某件事某个环境改变自己,而是有人强迫他非要改不行。
令狐冲是大侠,萧峰是大侠,郭靖是大侠,张无忌是大侠。他们最后只能成长为大侠。
这是他们开局就定死的。我们看武侠,哪怕知道狄云多惨,知道杨过多无赖,但是我们也明白他们最后肯定是一代侠客。
但韦小宝不是,他从一登场金庸老先生就反复提醒我们,他生在江湖,但不是个大侠。
所以他会变,不应外力也会改变自己的心意,会向往天地会但又偏向小皇帝,会爱慕阿珂但最后心心念念双儿。
金庸用这种笔力,把他前面塑造的脸谱化侠客江湖推翻掉。
。 这五个字是我对鹿鼎记的最大印象。
大家都知道《鹿鼎记》的高潮在陈近南的死。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家都喜欢着,向往着这样的英雄人物。
但在《鹿鼎记》中,这个梦破碎了,陈近南这样的大侠,死于小人和火枪。只有韦小宝这样的无赖痞子,才能左右逢源。金庸就是直截了当的告诉读者,大侠那一套在现实根本行不通,会死的很惨,韦小宝的生存法则才能混得风生水起,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世界。
陈近南的死即为侠的死。陈近南武功盖世,在朝堂惧他是“台湾三虎陈永华”,在江湖敬他是“生平不见陈近南,尽做英雄也枉然”,于公德私德近乎完人。金庸一定是煞费苦心,才让他死的毫无价值。
就像是《堂吉柯德》一样,之前的作品里塑造的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鹿鼎记》里,全部被推翻了。
武侠的故事到此结束了,因为已经没什么可写了,欢迎回到现实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相关资讯
历数金庸作品的八大巅峰之战,最后一个改写历史!
金庸作品中的许多战役,都叫人印象很深,时隔多年,还能大致记得。画面感强,招式好看绚丽,所以屡屡被改为影视剧,拍好了真能让人看的热血沸腾。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金庸作品中的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