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鉴书团
人类最高效、最可靠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是空想,而是去观察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自然界中绚丽缤纷的各类物种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我们通过观察抹香鲸的身体结构,设计出了性能优异的攻击型核潜艇;我们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态,设计出了用特殊病毒消灭具有抗药性细菌的疗法;我们在观察鸟类的鼻孔结构时得到了启迪,大大改进了飞机发动机的进气结构。类似的这些灵感,仅靠人类自己拍脑门空想是想不出来的,即使真的想出来,也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从工程和医学,从艺术到体育,很多人类社会中的棘手问题,其解决方案就在大自然中,就在大自然万千物种的身上。

豆瓣鉴书团
写得挺俏皮的仿生学科普小书,主角是植物们。作者假设了自己“能与植物直接对话”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帮虚构的客户们(有的还做着不怎么能见光的生意)寻找符合需求的特定植物——从征服宇宙到非法开采到永葆青春——来介绍植物在进化的大实验室里做出的一切努力,譬如柚子为了保护果实不被摔伤而进化出的厚皮、天堂鸟(那种常见的花)只为织布鸟才“敞开怀抱”的机制、荷花等植物叶片表面形态带来的自洁功能等等。
“我们所谓的‘优雅’‘讲究’‘曲折’,于它们而言其实仅用一个词便可概括:实用。每一个植物的形态结构,其实不过是它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的、适应某一特定地点或某些特定条件而形成的实用结构。”
豆瓣鉴书团
之前长期看的科普是《环球科学》杂志,科学领域都有涉及,但是读的最多的还是基础学科相关的,毕竟和最本质的好奇心最为贴切,生命科学相关的内容关注度确实没那么高。
这是一本关于植物的科普,更确切的说是关于植物的哪些功能能够为人类所借鉴的科普,但是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童书,因为很多介绍是通过植物作为第一视角给出的,或者是一本商业用书,因为植物介绍自己实际上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某个机制或者某种结构,以获得人类公司的采纳。在书的结尾作者也极力强调,自然并非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而是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但是比例太小了,还是容易有一种人类中心论的错觉在其中--植物的这些功能,也只不过是为了人类更好的模仿,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需求而已。
其实在学习基础学科的时候,我自己会偏向于避免讨论“学这个有什么用”这个话题,会觉得这个理论已经有了足够的魅力,但是感觉老师会很乐于告诉我们学这个东西是真的有用的,但是老师的所谓的应用,往往又会觉得很苍白,因为那些应用真的可能和理论本身的重点没有什么关系。(就比如说我选的一门课伽罗瓦理论,这个理论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古典数学问题,一般的高次方程是否有解析解,看上去确实很没有用,老师为了跟我们说这个理论真的很有用,最后一次课讲了一下用域的知识相关的AES算法,伽罗瓦理论主要是自同构群和分裂域的关系,其实就是用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概念。)
在这本书中,可以很好的告诉你,学植物学到底有什么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每一种生物,其实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而且都是经过筛选后所留下的,大自然不会思考,但是却能够创造出如此多彩的世界,人类也是其中之一,人类的思考,人类的探索与创造,也一直与自然密不可分,哪怕只是深入地学习自然,都能够收获颇丰。这其实可以引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自然是无意识的吗?也许能量守恒等等一些定理,可以是它的思考原则,只是我们的思维无法理解它的思考和运作方式而已。
与其说是植物,不如说是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灵感,也促使着我们在不断探索。作者的担心的问题之一是,人类的破坏力使得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不断的有生物在灭绝。但是在讲述中,除了最开始部分有提出之外,并没有特别强调灭绝这一问题。而且我觉得这类担心虽然应该有,但是又好像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就算人类毁灭一切之后自己也弄没了,地球还是会遵循着它所遵循的规律运动,地球上还是会有微生物继续存活下去,开始新一轮的演化,我们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会思考的尘埃而已,是很重要,也没那么重要。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书的绘本中的植物是根据拼音字母排序的,如果能根据章节排序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