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街巷骨架、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清远拟这样保护传承地域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魅力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近日,清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了《清远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草案)》和《清远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从规划基础、总体格局、保护要求、传承利用等方面进行划分,目标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2025 年初步构建具有清远地域文化特色的
清远历史文化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大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重要景区等。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
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村民赶鸭子从古树下走过。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沈连清 摄
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草案》明确要求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清远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构建具有清远地域文化特色的分级分类保护传承体系,形成一批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清远活化利用示范案例和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基本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现代化美好清远建设的总体格局和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良好态势。
到2035年,充分贯彻落实城乡空间全覆盖、资源要素全囊括、古今时间全贯通、保护展示全方位、社会公众全参与的“五全”保护要求,全面建成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充分利用、活态传承,清远历史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构筑“两带两轴,两核六区多点”
为充分展现清远的历史文化胜景,《草案》提出,构筑“两带两轴,两核六区多点”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格局。
其中,“两带”包括北江历史文化带和连江-滃江历史文化带; “两轴”是以茶盐古道文化和壮瑶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两核”是发挥连州和英德两大历史资源富集优势核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清远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体系的支撑极核;“六区”包括浛洸镇历史文化片区、壮瑶文化片区、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片区、 阳山历史文化片区、佛冈广客混合历史文化片区和洞穴遗址文化片区,以各类特色历史聚落为主要载体,依托历史建筑、文物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展示清远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体系;“多点”是依托北江、连江、南粤古驿道等跨区域线性载体,将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点“串珠成链”,加强与邻近区域在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丰富区域人文精神内涵。
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其文化基因,《草案》围绕完善保护名录和分类保护重点两大类别提出要求。如何完善保护名录?在挖掘潜在保护对象方面,以自上而下的普查和自下而上的建议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挖潜具有价值内涵、潜在的保护对象。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合理推进市级保护对象“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拓展保护传承空间范围和完善保护传承对象类型,以体现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鼓励全市各地建立地方保护名录制度,对本辖区内历史城镇村等资源的保存状况、价值特征、资源数量、发展瓶颈、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逐步实现“市市有街区、县县有地段” 。
而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草案》提出,划定与保护对象相互依存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范围或协调范围,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和与之相关联的山水格局、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不破坏遗产周边地形地貌,不移栽、砍伐老树,不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保护能够反映因地制宜营建智慧的形态轮廓,街巷骨架、建筑肌理、轴线视廊、空间标志等要素,留住地域环境特色风貌;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延续场所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另外,清远将整合既有数据成果,优化完善各类保护对象数字化技术标准,录入新增的各类保护对象信息,推动保护名录的常态化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的保护对象“一张图”,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矢量数据库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衔接,并完善数据共享与动态维护机制。
两份规划《草案》自2023年11月9日至2023年12月8日进行公示,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
电子邮件:qyzjcxk@163.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关于《清远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草案)》和《清远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字样。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北江二路30号建设大厦808室,邮编511500。
信封注明“关于《清远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草案)》和《清远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字样。
原标题:《保护街巷骨架、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清远拟这样保护传承地域文化特色》

洛阳市深入挖掘以非遗为主的河洛文化资源探索推动非遗跨界融合
争创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的重任,也是洛阳“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日前,《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正式出台,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擘画了时间表、路线图。
近年,洛阳市深入挖掘以非遗为主的河洛文化资源,在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跨界融合新模式,为非遗插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金翅膀”,将非遗文化巧妙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在洛邑古城景区“汝阳刘”毛笔店内,“汝阳刘”毛笔传承人刘建国现场展示毛笔制作绝技,娴熟的手法与精湛的技艺引来不少游客的围观与叫好。
“以前,非遗传承只是手工技艺者一代一代之间的传承。如今,通过与景区结合,更多人可以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也进一步提升了‘汝阳刘’的知名度。”刘建国说。
雕叶为画的左丘叶雕、笛箫漆艺坊的传统民俗乐器体验、六千剧院的河洛戏曲吟唱……走进洛邑古城景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遗活态展示,满足了游客体验性、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如今,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汇聚于洛邑古城景区,吃、穿、用、玩应有尽有,让游客在认识非遗的同时,走近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为直观地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
“洛邑古城景区已进驻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了‘用园区涵养非遗,以非遗浸润园区’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目标。”洛邑古城景区相关负责人说,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赋予旅游业更多活力。
走进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街道旁、农家小院的屋脊上、门楼上,到处都有精美的唐三彩摆件,仿佛进入了一座露天的唐三彩陈列馆。
唐三彩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南石山村的众多三彩工艺美术师,将非遗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开发出“唐宫夜宴”“动漫大白”“卡通十二生肖”等特色文创产品,不仅让非遗“活”了起来,也让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近年,洛阳市注重探索非遗跨界融合,让古老非遗“活”起来的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增添无限可能。
将非遗与文创产品研发结合起来,打造“洛阳礼物”“洛阳三彩”“平乐牡丹画”等特色文创品牌,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将非遗与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结合起来,形成了爱和小镇、青铜器小镇等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以非遗体验为重要内容,策划推出了“文明之源,根在河洛”等精品旅游线路……洛阳市将非遗与大众审美、科技创新、时尚设计等融合创新发展,衍生了大批“非遗+”新业态,促进“老树”发“新芽”。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将潜力巨大的非遗资源变成“资产”,做好“非遗+”这篇文章至关重要。日前出台的《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提出,实施河洛文化融合发展工程,推动非遗与旅游、文物保护、生态保护等融合发展。
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以河洛非遗项目、河洛文化遗址作为支撑点的专题特色旅游带,打造行知古今、洛阳八大关、河洛非遗行、思想闪耀之旅系列旅游线路,让游客充分感知洛阳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促进非遗与文物保护融合发展。秉承非遗活化传承和文物合理利用的理念,将非遗与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相结合,强化非遗实体支撑,建设主题鲜明、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传承空间。
促进非遗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村落、乡愁韵味特色村落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合理利用古村古镇、民族村寨、文化村镇及其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动自然风光类景区与非遗深度融合,发展集自然观光、生态体验、文化互动、环境教育、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态旅游。
江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庄规划》批前公示
由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的《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庄规划》已于2022年11月完成,现根据《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进行批前公示,有意见与建议者请与祝塘镇
规划范围为景阳村行政管辖范围,村域面积计139.53公顷,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内面积为26.55公顷,本次重点规划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范围,面积为112.98公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年修正)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8 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修订)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9 修正)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21 年修订版)
《江苏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2020 年版)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
《无锡市乡村规划深化工作操作指南(试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 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 号)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 号)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办发(2020)57号)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非监督实施的意见》(苏发(2019)30号)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自然资发(2019) 233 号)
《江苏省关于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的指导意见(试行)》
《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年)》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祝塘镇总体规划(2012—2030)》
《江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初步成果)
《江阴市祝塘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初步成果)
《2022年度江阴市预支空间规模指标落地上图》
《江阴市镇村布局规划(2019 版)》
《江阴市镇村布局规划(2022 版)》(征求意见稿)
备注:本规划将在《江阴市镇村布局规划》(2022版)获批后报批
规划期限到2021-2035年。
景阳村发展愿景:打造一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舒适宜居的幸福家园。
“以徐霞客祖居为文化内涵,以萦水绕田的生态环境为基底,将景阳村村发展建设成为集生态居住、乡村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村庄内工业逐步腾退,产业主要以一产为主,内部有威特凯鸽业养殖和苏威牧业两处特色农业。以“大国粮仓”为抓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特色农业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农产品加工展销、乡村美食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空间,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优化乡村环境,推进农房建设。保护山水格局,提高保育水平,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尊重场地的基底条件,加强村域生态环境的改造,延续江南水乡沟渠交错、水路交错的田园特征。以新时代新江南人家为特征,集中建设农村住房,高标准完善设施配套,着力增加村庄绿量,从而实现“美在田园风光、贵在田园生活”的宜居目标。
拾忆乡村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围绕徐霞客祖居和古银杏树,深入挖掘地区名人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明,提炼景阳村特有的文化特色,构建与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特色相协调的风貌环境,维护乡愁记忆的同时,与现有文化融合发展,将原有自然人文叠加经济产业价值。
强化村民自治;注重规划管控。规划编制充分尊重民意,多方位开展现状调研,结合实际解决新村庄布点等问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企业家等参与村庄规划的编制及建设,有效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规划创新利于治。
规划成果以图文结合、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表达,易于理解和实施。同时建议将规划成果重点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既加强规划的管控,又可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幸福民生。通过统筹建设规划,乡村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集体兴办合作农场,“农业+电商”、“农业+研学”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模式,盘活村级资源,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单一问题。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如“四好农村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建设等,吸引年轻的原乡人回归创业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景阳村已经划定基本农田29.28公顷,永久基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切实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需实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需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相关管理规定。
规划范围内一般农业空间61.04 公顷,主要为规划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林地、其它农用地。规划期内加大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坑塘水面保护力度,综合整治养殖池塘,统筹规划,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
景阳村不涉及生态红线的相关管控,本次生态保护主要指一般生态功能区,包括规划范围内的陆地水系及生态绿地两部分,面积为5.32公顷,占村域总面积的4.70%。
包括村庄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划定总面积为17.34公顷,占村域总面积的15.35% 。
规划村庄居民点集中布置,充分集约利用土地。
政策,新建宅基地户均用地面积不得超过135平方米。为促进人口集聚、节约集约用地,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限制宅基地和其他现状建设用地。
建筑形式采用江南新中式风格,符合村庄整体景观风貌的控制要求。
村集体统筹建设的村民住宅,应符合本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控制要求。
规划景阳村住宅用地面积15.63公顷。安置约410户。
年5月22日——2023年6月22日。 (有效反馈意见时间为公示时间)
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民委员会公示栏
江阴市祝塘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科(联系电话:8608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