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诗句

更新时间: 2025-08-15 13:59:40

阅读人数: 555

本文主题: 《凌云志》全诗

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诗句-爱问教育培训

2021-08-24 15:00:55

“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这是出自满清遗老吴庆坻的诗集《悔余生》中的一首诗。 1、男人向来有阳刚,不可无谓逞豪强。心中拥有凌云志,海纳百川胸怀广。 2、身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3、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2021-08-24 15:00:55

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诗句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我独自放声高歌,白白地浪费时光;如此张狂不羁,究竟是为谁逞英雄呢?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狂放自得的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感。诗人以狂歌度日,似乎对世事已无所求,又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

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凌云:高耸入云。直待:直等到。始道:才说。

此句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人生际遇的写照,表达出诗人不受重用、空怀抱负的苦闷之情,以及诗人终将苍翠凌云的雄心壮志。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