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汤因比与他的巨著《历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出生在伦敦一个历史学世家,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就读温切斯特学院(Winchester College)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这些都为他在历史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并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奠定了基础 汤因比曾分别于1929年至1967年两度来华访问,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评价。 汤因比是用文明史观进行历史研究的大师。他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他认为,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他认为,人类各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在旧文明中生成起来的新生文明会比旧文明有所进步。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9] 汤因比认为,各个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恰恰是相互接触的。在汤因比看来,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历史著述也不是对这些事实的叙述。历史学家必须不断地通过分类,判断什么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而且,在研究事实时必须抓住要点,并加以比较。和对历史的决定论的解释不同,汤因比相信,人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人类的这种选择是切实可行的。 汤因比指出,人类社会必须实现政治与精神的统一。在过去的五百年中,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类并没有在精神上和政治上取得同样的发展,而是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现在,人类已经有力量终结人类历史甚至全部生命。当代人类正共同面临着许多迫切的问题。汤因比期待并预言人类将在历史发展的下一阶段实现政治和精神上的统一。但是,他强调,这一巨大变革必须以全人类的平等为前提,以自主的方式加以实现,而不是继续以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方式去实现。西方将把它过去五百年中的主导权转交给新兴国家。 汤因比十分看重中国在历史上和未来的作用,对中国充满了期待。他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大加赞赏,而且很盼望并认为中国一定能够在未来对世界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的统一做出主要贡献。汤因比很欣赏中国长久保持国家统一的政治与文化传统——尽管历经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但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他认为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大一统的局面。 在汤因比看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他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曾问汤因比希望出生在哪个国家,汤因比说他希望出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经传入的中国新疆。汤因比对中国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汤因比在这部著作中,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对已知的至少三十一种文明,汤因比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加以描述;在此基础上,汤因比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碰撞、接触和融合。由于技术上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逐步消除了在空间上的距离,他不仅看到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深感人类的相互残杀给后世带来的紧张、不安、沮丧和暴力正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正是出于这种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对人类文明的无限希望,汤因比以其杰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热情,为我们这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这笔精神财富。 此外,汤因比不仅从时间的纵向层次考察了人类历史,而且还在各个文明地理分布的横向层面保持了“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这种看待历史和各个文明的宽广视野,自然不同于那些将整个人类历史仅仅看作西方历史的狭隘偏见。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采用的这种“大历史”的宏观叙述手法,是对二十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史学界分工日益细化的回应。在本书的第一章“历史思想的相对性”中,汤因比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历史思想,深受思想者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导体制的影响。”由于各个文明所处的环境不同,那种试图在历史文献的故纸堆中发现人类历史整齐划一轮廓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 阅读《历史研究》,在钦佩汤因比渊博的学识和精彩的分析之余,我们可以徜徉在令人着迷的历史海洋之中,不仅吸取知识,丰富思想,而且能充分获得思考带来的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84368.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原创历史上的今天
1936年的今天,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年仅32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风靡全球,在中国这部小说也是家喻户晓,书中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苏联文学中卓越的英雄形象之一,激励了无数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笔者也大致回顾下这位苏联作家的传奇一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他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在11岁的时候就开始进入社会当了一名童工,1919年加入了共青团,15岁的时候参加红军奔赴前线。16岁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战斗中身负重伤,23岁的时候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
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以口述的形式,由他的妻子以及家人整理,在1933年写出著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再版了41次,并发行了100万册,并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也是靠这部著作一举成名并获奖无数。但是他本人却依旧很谦逊,笔者也搜集了一些关于他亲人对他生前的回忆,让我们从细节中去全面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妻子回忆他丈夫的生前经历的一些文字资料就能感受到他本人对知识的求知欲是多么强,当时他们曾多次搬家,每次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奥斯特洛夫斯基首先要求的是要有书籍,他每周会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也正是靠着他的前期积累,才能创作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如此知名的文学作品。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临终前,曾对妻子说:“无论你在哪里工作,无论你做什么,也不要放弃学习。不学习便不能进步。”这既是对妻子的劝勉也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一生的写照。
文末,我们以奥特斯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经典片段作为本文的结尾,实际上这也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道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让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苏联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传奇人生》斯维特兰娜·莎莫杰洛娃 木子译
《一部成为斗争武器的长篇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宁宇译
《左传》的作者到底叫什么名字?历史上竟然有六种说法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自唐代以来,关于《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可谓是众说纷纭。大体来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左传》为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二是东汉刘歆伪造之说,三是战国吴起所作之说,这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左丘明所作之说。关于左丘明,学术界至今仍对他的姓氏议论纷纷,简单总结了一番关于他的姓氏说法居然有六种,而且每种听起来都有那么点道理。
提起左丘明,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姓左,名丘明。这种说法最早起于东汉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该文写道,“春秋,左氏丘明所作。”此外,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均以作者姓氏来取名,那么《左氏传》也应该以作者的姓氏为名,所以左丘明确应姓左。这种说法比较容易为大众接受,因为毕竟左作为姓氏依然在使用,历史上的左姓名人有左光斗、左宗棠等。
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氏族略》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 ”。清代学人朱彝尊也非常支持“左丘”复姓说,他认为之所以不起名为《左丘氏传》,是为了避孔子讳,“ ”。朱彝尊的说法虽然也能说通,但是问题是百家姓没有收录“左丘”这个姓,人们也不知道其他有姓“左丘”的人的存在。姓左丘,名明的左丘明似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多认为“左”应该是“左史官”的意思,实际上左丘明姓丘,名明。学历史的应该都知道古代史官分左右,其中“ 。”春秋末期时左丘明的祖父倚相任楚国左史,后因楚国动乱携家带口迁到鲁国肥邑(近山东省肥城市)居住,并在哪里继续担任史官。古代史官大多世袭,左丘明继承了左史官的职位,故“左”指官职。有人认为此说比较牵强,但古代确有此种将官职与名字联系起来的传统,例如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而他并不姓史。
民国时期的学者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左丘明即为左丘盲,“ 以官为氏而省称曰左。……丘为其名。因失明而称之曰盲,曲饰之则曰明。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所以后世一般认为左丘明是盲人。郭沫若的这种说法是从中国人内敛性格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的,一般来说有人去世的话,我们不太会说人死了,而是会隐晦的说这个人“走了”。而面对一个失明的人,称其“明”大约也是在为盲作曲饰。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只有名有姓,而在过去男子成年之后,不便直呼其名,一般会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例如曹操字孟德、胡适字适之。为显示礼貌,一般来说若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多称其名;在下级对上级或者平辈之间,则称其字以示尊重。比如在《论语》中,孔子在其学生面前自称丘,对学生则称其名,孔子的学生在夫子面前则互相称字。有学者考证左丘明与孔子同处一个时代,但是左丘明比孔子稍微年长些。《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知礼且守礼,面对长者,他不可能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所以“丘明”应当为字,而名可能在历史发展中散佚了。
六、以“丘——左——丘”为氏的变迁
近代学人张为民认为,左丘明一家的姓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而左丘明正处于以左为氏的阶段。左丘明先祖出自姜姓,太公封于营丘,其支子印遂就以“丘”为姓氏。后来印遂的后代因杀人而逃往楚国,在楚国世代为左史官,此时遂改“左”为姓氏,及至楚国动乱逃往鲁国,依然以“左为姓氏”。到了王莽篡汉时期,征召不就,怕惹祸上身,于是去左袭丘,隐居陶阳。到了后世,姓氏逐渐合一,其后代皆以丘为姓。
中国史学界推崇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作史不虚美、不隐善、不为尊者讳、长者讳、亲者讳的美德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史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梳理左丘明姓氏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视角不能发现的东西,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历史解释并非一元化的。
1、滕新才:《左丘明姓氏名字新探》。
2、张为民、王钧林:《左丘明姓氏推考》,《管子学刊》,2001年第1期。
3、张恒涛:《究竟谁是左丘明》,《文史博览》,2017年第9期。
4、余敏辉:《俞正夑的左丘明考述评》,《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5、耿天勤:《左丘明及其后裔姓氏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