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孙皓晖:两千余年对秦的评判,基本丧失了客观性

更新时间: 2025-08-15 13:59:52

阅读人数: 755

本文主题: 《大秦帝国》孙皓晖重拍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7-03-31 08:04:00

2月9日起,由宁静、张博、王小毅等主演的《大秦帝国第三部之崛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许多网友高呼此剧为“国产良心剧”,豆瓣评分也达到8.6。原著作者孙皓晖则告诉第一财经:“从原著角度来说,第二、三部(电视剧)与原著的重合率不超过10%,按照论文查重的标准,已经是与《大秦帝国》原著分离开来的一部独立作品了。”

稍早,小说版《大秦帝国》由中信大方推出了6部17卷的“全新升级版”,定价依然是598元,与2012年世纪文景11卷“全新修订版”持平,在这个书价年年“通胀”的时代,算得上良心价了。考虑到如今的中信大方高层,很多都是从原先的世纪文景跳槽而去,将这部长年高居畅销榜的“巨著”带到新东家,并在重新分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延续前一版的营销策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信2016全新升级版 《大秦帝国》

这部5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主要讲述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的历史。从战国到秦朝的160余年间,六代君臣不断开拓,最终横扫八荒,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像这样将某一个时代单独作为描写对象并全方位呈现的小说,在中国文坛并不多见。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孙皓晖在小说序言中,开篇就写下这句话。记者查阅孙皓晖近8年来的公开发言时发现,对于司马迁、董仲舒及其他古代文人针对“暴秦”的抨击,他从来都不认同。打破“暴秦论”,推翻“儒生骂秦”的“传统”,是他念兹在兹的事情。

在3月25日由观察者网主办的“观天下”论坛中,孙皓晖甚至提到他曾发出这样一个倡议:“希望中国以国家层面的权力去保护和明确具有历史标示性的中国历史人物,明确几个历史坐标。”然而,他真的希望动用国家权力来为历史人物“定位”吗?具体又该如何操作?记者在邮件中就此向孙皓晖提问,他给予的回复却颇具“秦风”,就是简单霸气的三个字:“不回答”。

孙皓晖不止一次在公开发言中提到,《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人们能在《上海世纪版〈大秦帝国〉,我做了哪些修订?》一文中,体会他所说的“精神本位”的具体含义:“一部历史文学作品,最大的难点不是其所叙述故事的史实性,而是能否以新文明理念重新解读历史。解决了这个最大难点,这部作品的基本面就完成了。”具体到这部小说,孙皓晖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评价秦帝国,第二个是如何评价儒家”。

孙皓晖曾“翻遍二十五史,做出了相对细致的整理与摘录”。他说自己想搞明白历代对秦的非议,究竟有多少理由和证据。这番检阅的结果是:“‘非秦’言论的水准令我很失望,说到底,他们提出的总概念只有一个——暴秦。其余十分之八九,都是论断性地分类指斥秦如何暴政。”

那些反秦言论中,孙皓晖觉得,最重要的“原发性理论”,就是秦末六国贵族的反秦言论,以及西汉董仲舒的批秦理论。在小说最后的《祭秦论》中,孙皓晖考据和分析了这些理论的“虚假性”。在他看来,西汉之后,攻击秦朝的言论都是以这些资料作为基础而不断追加,“没有任何创造性,没有任何史料价值”。接受本报采访时,孙皓晖强调说:“两千余年的中国学界对秦的评判,基本丧失了客观性,已经不愿意将秦帝国当作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来进行认真的讨论了。”

孙皓晖曾是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出版了《金色的农业帝国——中国经济法制史》。成为小说家后,他也始终未脱法学学者的自觉。“可以说,如果没有进入法学领域,我对秦的认识肯定不会完成第一个理性评判——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上唯一的一段古典法治社会。”

既然历代学者对秦的批判经不起审视,孙皓晖希望通过一部5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来重塑秦的“精气神”,拨开历史的迷雾。“(小说中含有的)虚构,历史研究著作是不能写进去的,但是作为文学作品我就能把它写进去。这个只要推理可靠,历史坚实,表现出来的一切自然进程都符合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我认为那它就是合理性的。”

孙皓晖当然也承认秦帝国有历史缺陷,就现实而言,帝国政策的制定操之过急、没有充分的修法准备,法治出现失衡。但他更强调的是,“若从文明史的立场评判,秦帝国没有什么重大缺陷,有小缺陷”。在他看来,秦的政策远比后世屡屡出现的暴政清明平和得多。可惜的就是秦覆灭太快,使得这个王朝失去了为自己辩护的机会。

孙皓晖写了整整16年,完整出版也已过去9年。而从2006年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之裂变》播出算起,改编自小说的电视剧也已播出至第三部,历时长达11年。但关于秦、关于《大秦帝国》的小说与电视剧,总能掀起波澜,引人关注。

春秋战国至秦这段历史的阳光、变化及雄浑,是孙皓晖希望在小说中着力传达的。而小说受到读者赞赏的,也正是其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当时军事、生活、风俗细节极为精微的刻画。孙皓晖说,他爱看杂书,也把自己的知识分类,像中国的四大实用名著《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以及《水经注》,他都读过。老秦人当时都种什么,收成如何,食物如何烹制,这些细节,他都有过详细研究。在他看来,“推理可靠,历史坚实”是文学作品可以血肉丰满的基础。

不过经中信大方的责编核实,最新的17卷本“升级版”,主要改动只是加入了一本《进阶手册》,将小说所涉及的经典战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简要列明,以便读者对照、查看。另外,就是使用了更轻的纸张、更大的字体以及新的排版,全套册数由11卷增至17卷也是因此之故,而非内容上有何增补。

《大秦帝国》之后,孙皓晖又于2012年出版了《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以及《中国文明正源新论》,2016年又再版了《强势生存》、《战国:大争之世》,另一本《国家时代》也即将出版。这位68岁的作家目前还有一个新计划:启动《大秦帝国》电视剧的重拍。预计将于今冬开机,明年完成《大秦帝国之国命纵横》。事实上,在央视已经播出的三部《大秦帝国》中,只有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为孙皓晖编剧,此后他就没再参与。

孙皓晖:两千余年对秦的评判,基本丧失了客观性

标题“大秦帝国”受著作权法保护吗?

序言:著作权法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作品的标题通常难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那么对于经过签订合同授权的系列作品,超过授权期以后使用该授权作品的名称是否能算侵权行为呢?

在此前的文章当中,笔者曾经探讨过著作权法保护的内容,亦即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因此,一个智力成果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否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独创性。

我国著作权法对于标题是否应当受到保护,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要辨析标题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应从其是否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来进行判断。

通常情形下,我们认为,一部文字作品的标题较难构成一个独立的作品。因为文字作品的标题通常是在对作品内容高度浓缩后由较为简短的文字组成,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一般不具有独创性。同时,在标题的独创性问题上,应当以标题本身作为客体加以评判,而不能结合标题和其他作品内容一同进行判断。

在《大秦帝国》小说及《大秦帝国》(136集)影视文学剧本的作者及著作权人孙皓晖诉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大秦帝国公司”)著作权权属案件中,一审法院便认为,大秦帝国公司与孙皓晖签订的合同当中约定了大秦帝国公司在合同期内对孙皓晖的小说及文学剧本《大秦帝国》享有排他的电影、电视剧改编拍摄权,同时约定了若在2017年3月18日之后,大秦帝国公司持续经营期间仍需使用上述作品的电影、电视剧改编拍摄权,则由大秦帝国公司与孙皓晖另行协商上述作品的许可使用事宜并协商签订相关协议。而双方在合同期满后,均同意终止协议,则至此,大秦帝国公司对涉案作品的电影、电视剧改编拍摄权终止,除非重新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而大秦帝国公司于2015年3月在广电总局电子政务平台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之东出》申报了重大历史题材立项并获得同意的行为,属于合同约定的权限的前置程序之一,其本身亦来源于合同约定的权限。虽然基于合同约定和著作权法的规定,摄制完成的影视作品亦具有相应的著作权,但合同期满后,涉案的《大秦帝国之东出》尚未开始拍摄,即合同期限内基于授权立项的《大秦帝国之东出》并未产生新的影视作品,故应认定大秦帝国公司在合同期满后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以《大秦帝国之东出》立项的行为构成了侵害孙皓晖的著作权。同时,我国著作权法对作品名称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作品名称属于作品的一部分,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大秦帝国”虽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独创性,但在本案中,正是因为《大秦帝国》小说及《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推广使得“大秦帝国”在本案中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指向,现大秦帝国公司在合同期满后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继续以“大秦帝国”为名称拍摄电视剧的行为亦构成了侵害孙皓晖的著作权。

本文并不认同该案一审法院判决的观点,诚然,该案当中,大秦帝国公司基于授权获得《大秦帝国》小说及影视文学剧本的电影、电视剧改编拍摄权。但在合同期满,合同终止后,大秦帝国公司创作的《大秦帝国之东出》电视剧剧本是其自行创作完成,并非孙皓晖授权使用的作品,因此基于大秦帝国公司自己创作的剧本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东出》并未侵犯孙皓晖的著作权。而作品名称“大秦帝国”亦不属于著作权法上意义上的作品,尚不具有独创性,并不能为某一个人所垄断,因此一审法院对于大秦帝国公司以“大秦帝国”为名称拍摄电视剧的行为亦构成侵权的认定并不恰当。

该案经上诉以后,二审法院认为,作品名称能否享有著作权,取决于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独创性。一般而言,“大”,是通用文字,通常形容面积、体积、容量、力量、强度、规模等超过一般对象;“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的惯常称谓,也引申为秦朝、秦国、秦王、秦地等;“帝国”,泛指国力强大的国家,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体系和人文价值观,如罗马帝国、法兰西帝国、秦帝国等。“大”与历史朝代、统治王朝及“帝国”组合的记载和使用,在文献、著作权等文学艺术领域较为常见,如大秦、大唐、大清、蒙古帝国、大汉帝国等。涉案作品名称为“大秦帝国”,其中的“大”、“秦”、“帝国”均为通用文字、词汇,孙皓晖采用“大秦帝国”作为其创作的小说及影视文学作品、电视剧本等系列作品名称,虽包含着作者对作品素材、标题名称的研究分析和提炼加工,但“大秦帝国”这一字、词组合缺乏必要的长度和深度,无法充分、完整地表达和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研究成果,也无法体现作者的智力创作,不符合作品独创性的要求,不能构成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另外,单独存在的通用文字、词及词汇是社会公众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工具,如果将通用文字、词组及其简短组合作为“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就会导致该文字词组等被个人垄断,排斥他人再创作同题材的作品,思想交流和文艺创作等必然受到阻碍,无疑会给社会文明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有悖于著作权法的立法本意。

本文改编自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陕民终695号。

高口碑低热度,《大秦赋》也难逃历史正剧的魔咒吗?

来源:雪球App,作者: 话娱,(https://xueqiu.com/4842861514/164788834)

时隔三年多,历史迷久等的年度大戏终于回归。12月1月,《大秦帝国》系列终章《大秦赋》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

从“裂变”到“纵横”到“崛起”再到“天下”,《大秦帝国》系列已经走了11年。超长的制作、良心的剧本、紧贴历史的还原,让这个系列在国产剧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有媒体甚至评价该系列承载的东西是以往电视剧都没有承载过的。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终章,《大秦赋》的回归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后的众望所归。

2018年8月,《大秦赋》在新疆乌尔禾开机,拍摄辗转那拉提、赛里木湖、昌吉、乌尔禾、象山、都匀、横店、仙居等地。2019年3月下旬,该剧在都匀杀青,历时235天的拍摄,并宣告系列剧永久关机。

目前, 《大秦赋》在豆瓣上还未出分,但从满屏的五星短评来看,这部长达78集的历史正剧一经开播,似乎已经有了争夺年度国剧第一的底气。

无论是演员演技、剧本剧情,还是服化道方面,对比前三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在制作成本和对战争场面的精细程度上,《大秦赋》的质量水平甚至超出前几部远矣。

全剧开篇以邯郸之战为起始,故事层面双线并行是亮点,嬴异人、吕不韦、嫪毐、华阳夫人,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轮番登场,每一条叙事线索通过强、弱情节的相互穿插,剧情冲突不断。

而在制作层面,开场一段秦军攻打邯郸城的战争戏足以称得上“史诗级别”。攻守双方的战斗、投石机的使用,弓弩陷阱的战斗等等,无不感觉经费在燃烧。

制作上,《大秦赋》确实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例如造型团队为剧中各诸侯国、各阶层不同身份的角色设计和制作服装11000余套、盔甲4000余套。

为了更好地展现壮美山河和先秦美学,该剧的场景设置达1000余处,内外置景及改造面积达113000平米,剧组甚至在新疆乌尔禾搭建了一座完整城池。而在造型设计方面,光是盔甲剧组就制作了近4000套,嬴政一人的服装就多达80多套。

不过历史正剧还是存在那个老问题,有口碑却缺少热度。

12月1日CSM全国网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显示,《大秦赋》在中央台8套的收视率为0.62,排名第4;猫眼12月2日全网热度榜显示,《大秦赋》的实时播放量为943万,排名第9。

历史正剧能否打破“较好不叫座”的魔咒,最重要的是在不丢失原有观众群体的情况下吸引到更多的年轻女性观众。显然,这部过于庄重的历史大戏不太具备这样的气质。

当然,不谈播放成绩谈情怀、谈精神力量,谈影视文化的意义,回顾这个历经曲折的经典系列,《大秦赋》能够顺利与观众见面,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1993年,《大秦帝国》系列的原著作者孙皓晖开始动笔书写大秦帝国的兴衰史。2008年,经过无数史料的考证挖掘,《大秦帝国》终于出版发行,全套书共6部11卷,504万字,并读者圈引起巨大反响。

这部讲述秦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被读者称赞为巨著。在此之前,关于秦朝的小说都是从他人视角看待秦帝国,大都比较负面,而《大秦帝国》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孙皓晖创作初衷是希望通过小说让中国人更了解秦王朝真正的历史,随着中国影视剧行业的发展,影视化无疑能让更多人知道秦王朝的真实故事。

2009年,首部《大秦帝国》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在陕西、东南、河南、河北卫视同步首播。由黄健中执导,孙皓晖本人担任编剧,侯勇、王志飞、高圆圆、杜雨露等领衔主演,出品公司为陕西国风影业投资有限公司。

“裂变”的主角是侯勇饰演的秦孝公,主要故事线索为商鞅变法,实现了大秦崛起。

2013年,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由丁黑执导,张建伟担任编剧,富大龙、宁静、喻恩泰等领衔主演,出品公司包括中央电视台、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视投资有限公司、陕西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

“纵横”的主角为富大龙饰演的秦惠文王,主要故事线索则是合纵连横时期的战国局面。

2017年,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首播,由丁黑执导,张建伟担任编剧,宁静、张博、王小毅、邢佳栋等领衔主演。出品公司为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

“崛起”的主角为张博饰演的秦昭襄王,主要故事线索为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辅佐下,弱六国、纳九鼎。

“崛起”堪称整个系列最曲折的一部,该剧本该在2015年就与观众见面,但作为重大历史题材,播出前的流程比普通剧目要长。

其次,由于饰演白起的王学兵涉毒,直接导致当时已经制作完成并送审的《崛起》如果希望如常开播,所有关于他的镜头必须重拍。王学兵在剧中出现时长是239分钟,最后剧组请来邢佳栋救场,耗时整整14个月,硬是把白起的戏全都补上了。

在豆瓣上,《大秦帝国》三部曲的评分分别为:9.3分、9.2分和8.5分,被网友评为“国剧历史剧的扛鼎之作”,不仅斩获了飞天奖、金鹰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三部曲的播出更是让《大秦帝国》成为资本抢手的热门IP。

出资1亿元与孙皓晖持股51%的文明东方成立合资公司,占股70%。文明东方以《大秦帝国》六部剧本的著作权经评估后作价4,280万元出资,占股30%。合资公司将进行《大秦帝国》系列精品影视剧的开发。成立合资公司可以更好地绑定原著作者,在剧本改编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据悉,100集的新版《大秦帝国》由孙皓晖担任总编剧。虽然三部曲获得观众的高度赞许,但孙皓晖对后两部并不十分满意,他认为第二部和第三部都不是他本人担任编剧,电视剧情节和小说重合率不到10%,偏离原著。

孙皓晖此前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新版《大秦帝国》预计2018年开拍,2019年底或2020年初。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项目的重启难度显然比想象中大。

孙皓晖曾坦言原来的制作方效率不高,11年之间只拍出了3部。新版《大秦帝国》何时能与观众见面,能否超越经典,效果拭目以待。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