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三部曲》,抗战时期万众传唱的爱国歌曲
《流亡三部曲》是在抗战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一组爱国歌曲,对激励民众走向抗日战场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流亡三部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第二部《流亡曲》和第三部《复仇曲》(又名《上前线》),创作者均为刘雪庵。
之后东北人民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心头郁结的悲苦怨愤通过歌曲传唱到全国。《流亡曲》是继《淞花江上》'整天在关内流浪'之后,提出了'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的责问,以'心的颤动''灵的叫喊',向千千万万的同胞发出民族危难的警报。
张寒晖(1902——1946)
张寒晖,男,河北定县人,“九一八”事变后来西安省立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执教。曾在北平人艺剧专学习。1925年加入中共,1930年加入左联,组织剧社等。他耳闻目睹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他的友人姚一征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竟呜咽地哭了。”
《松花江上》先在省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张寒晖还参与省民教馆组织的救亡宣传,成立实验剧团、铁血剧团,自导自演,演出了《不识字的母亲》等许多话剧。编辑出版《老百姓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41年8月,他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委员等职。1946年3月11日病逝延安,时年45岁,长眠于宝塔山麓。
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随萧友梅、黄自学习作曲与和声学。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理论作曲,师从黄自,与贺绿汀等被称为“黄自四大弟子”。
“九·一八”事变也惊破了刘雪庵悠悠扬扬的抒情乐曲,他不再歌吟风月,代之而起的是铁与血的呐喊。他先后创作的《出发》《前进》《前线去》等歌曲,向千千万万的同胞发出的抗战号召。空军歌、海军歌、我是军人等歌曲,成为激励军人英勇抗战,奋勇杀敌的战歌。但在抗战歌曲中,最为激动人心的,还是他的《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以及《长城谣》,这三部歌曲可称当时的扛鼎之作。著名音乐家刘雪庵因《何日君再来》一曲蒙冤数十年,《流亡三部曲》便一直“残缺”了三分之二。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
《1944:龙陵会战》《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是余戈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文津图书奖、“2014中国好书”等殊荣;《1944:龙陵会战》则更上层楼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846
《1944:龙陵会战》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战场的战事——中国远征军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过程。全书中心在远征军以重兵三战龙陵,其间还粉碎了日军“断”作战攻势,终于以硬碰硬的攻坚方式攻克龙陵古城,创造了抗战史上中国军队以大兵团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实施攻坚作战并赢得完全胜利的全新战例。
《1944:腾冲之围》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1944:松山战役笔记》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具体的战役战斗——1944年发生在滇西的松山战役。就内地半个多世纪来研究抗日战争史而言,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何种程度。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实践,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
抗战铁三角对垒抗战三部曲小张铎《战天狼》双重挑战中寻突破
国庆临近,央视的抗战剧《战天狼》算是给祖国69岁的生日预了个热。枪炮不绝的战斗场面,扣人心弦的剧情,让一众小伙伴看的是热血沸腾。更让大家激动的是,在这弥漫的硝烟中,那个熟悉的身影回来了——当年的五连“扛把子”武十三回来了!
你没看错,真的是《生死连》中的武十三——《战天狼》又名《生死连2》。该剧讲述了武十三浴火重生后,再次建立新五连的故事。在《生死连》中饰演武十三的演员小张铎这次依旧是主角,以大家熟悉的形象,继续演绎武十三的奋斗故事。
携带老角色回归新故事,小张铎坦言既感到无比亲切,又觉得压力倍增。对于小张铎来说,《战天狼》中的武十三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而他自己,更是如此。这部剧的拍摄,不仅有天沐影业先前出品的“抗战三部曲”会作为标杆被拿来对比,更有于震、张光北、林江国这组“抗战铁三角”与小张铎实力飙戏。在拍摄的过程中,武十三这个角色让小张铎既熟悉又陌生。演绎铁血英雄是他的强项,但不同的英雄又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战天狼》中的武十三初心不改,只是浴火重生后的他,在走向光明的路上,多了几分拼劲儿,几分渴望——就如同再次决定出演武十三的小张铎,期待在新挑战中寻求突破,与角色和故事一同成长。
于震、张光北和林江国共同出演过多部抗战剧,因此被圈内称作“抗战铁三角”。《战天狼》有了这组铁三角的加入,让整部剧的演员实力大大提升,演技派们的强强对话,让小张铎无比兴奋,每一次对戏都能碰撞出新的灵感,与“铁三角”的这次合作也成了他无比难忘的经历。
小张铎曾说过,《生死连》中的武十三奠定了他的角色走向,给了他更加准确的角色定位。几年来,他出演的多部战争题材电视剧,亮点不断,好评如潮。作为《战天狼》中整个故事的串联者和推动者,角色对于小张铎的演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再次展现武十三英勇无畏,积极奋斗的战士形象,还要更深入的诠释“武十三精神”的内涵:勇敢,团结,坚定,顽强。武十三的故事曾经未完待续,而这一次,将是他的浴火重生。
在剧中,有很多战争场景和打斗场面,对于这一切,小张铎虽然已经非常熟悉,但他始终绷着心中的那根弦儿,从看剧本到说台词,所有环节都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力争把每一次的斗争画面演绎不同出不同的感觉。他希望自己留给观众的硬汉形象不要那么千篇一律;即使抗日剧相似的地方很多很多,他也在努力把自己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呈现给观众不同的效果,让大家对自己所饰演的几个看起来差不多的角色都能印象深刻。小张铎说,与抗战铁三角同场飙戏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每一场戏都促使他对角色做更加细致的揣摩,在一定的压力下寻求更大的突破。
天沐影业曾经出品的《生死连》《炮神》和《东风破》被认为是抗战三部曲。而这三部剧中,有两部是由小张铎主演。抗战三部曲的口碑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从故事的选择到演员的演技,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而《战天狼》延续了它们的故事风格,同时也力求寻找更好的切入点,有更多看点可以吸引大众目光。
作为《生死连》和《东风破》的主演,小张铎在《战天狼》的拍摄难度其实非常大。因为前有抗战三部曲作为对比,同为抗战题材的《战天狼》想要有所突破,面对的是前所未有之挑战。同样是从小人物入手,同样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同样传递正能量——三部曲与《战天狼》相似或相同的地方真的很多,而一旦相似,想来演绎点儿新花样就更不容易了。
“如何演出两个不同境遇之下的武十三?”是摆在小张铎面前的全新课题,也是整部剧能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关键所在。昔日的武十三只是为报仇而参军抗日,而今日的武十三,逆境中的求生欲望就是为了重建新五连,重新带着新五连的精神计入到抗战中。这样一来,武十三铁血硬汉的形象变得更加扎实和清晰,他的一言一行,更能触动人心。继而由这个角色传递出的正能量和普世价值,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小张铎在《战天狼》中的演绎,可谓立足于整部剧,超越了武十三这个角色本身。他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最走心的演技,彻底将这个角色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之中,还原给观众最真实的战争场景和战争年代——枪林弹雨的考验,大敌当前的无畏,誓死争胜的决心,都被小张铎以最佳的状态一一表达。他的突破与创新,便是《战天狼》的一次次飞跃。
武十三重建新五连的道路,挑战重重;小张铎重塑武十三的道路,同样如此。面对实力派的抗战铁三角,面对口碑爆表的抗战三部曲,张铎表现地谦虚而诚恳——化压力为动力,更不会畏惧迎面而来的挑战。作为一个演员,小张铎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于挑战之中突破演技,突破自我,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都能让观众看到一个崭新的小张铎,就好像时隔四年,他终于通过努力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更好,更新,更积极向上,更英勇无畏的武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