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更新时间: 2025-08-20 23:12:58

阅读人数: 100

本文主题: 科幻小说素材灵感

  用情感弧线描述小说人物叶文洁的情绪波动,为AI应用设计具备自由意志的剧情支线,在重庆轨道列车穿楼瞬间构思时空折叠方案……这些“脑洞大开”的跨界场景出现在重庆大学中文系的“创意写作”课堂上。让文科生学编程、理科生写小说的“跨界导师”正是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同时他还是一位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当年填报志愿,我所有批次都只填物理系,就因为从小爱看科幻小说。”少年时的“科幻后遗症”,引导刘洋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但他也一直没放下手中的笔。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凝聚态物理博士期间,他白天在实验室研究超导新材料,腾出夜晚的时间在电脑上写科幻小说。

  2012年,刘洋将研究生期间的科幻写作课作业《时振》投给杂志社,故事里的二战物理学家在荒岛破解了时间跳跃之谜。这篇处女作登上《新科幻》杂志,也就此开启刘洋的科幻文学人生。

  他的小说被称为“硬科幻”,内容遍布材料特性、原子结构、数学逻辑等相关科学知识,这是他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带来的影响。“我的小说都是科研的‘边角料’。”刘洋指着书架上的作品说。

  在刘洋看来,实验室经历是科幻作家的“作弊器”。“在描写科学家调试仪器时,我知道离心机的声音像猫打呼噜,培养皿的反光会在地板上投出彩虹,这些细节AI永远编不出来。”刘洋说。

  人生转折发生在2018年,入职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两年的刘洋,收到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的邀请。“他们需要一个懂量子力学的小说家,来设计科幻游戏的世界观。”刘洋毅然从物理系跳槽到人文学院,也就此实现了从物理到中文的学科跨越。

  2023年刘洋入职重庆大学中文系,在他的“创意写作”课上,学生来自文理各科。“科幻小说里的奇思妙想是否符合物理学规律”“主人公在各种情况下的人性挣扎”……这些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思想碰撞正是刘洋期待的:“科幻是连接文理科的桥梁。”

  如今,数字人文(文学计算)是刘洋的重点研究方向。他秉持“新文科”视野,将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熔于一炉,把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人类的主观想象融为一体,以此探索新的认知模式,获得关于世界与自我的全新启迪。“通过带学生用计算机分析一千多篇科幻小说和网络小说,我们团队发现了科幻小说中情感叙事的隐藏模式,我们还分析了各类小说中的分形结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自然》子刊上。”刘洋介绍道。

  尽管已是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依然保持着物理学者的习惯,用半年的时间集中从事教学科研,用半年的时间来创作小说。“搞科研和写小说都需要想象力,前者破解自然之谜,后者探索人性边疆。”刘洋这样解释自己的“多面生活”。

  教学之余,刘洋还承担了创意写作、复杂系统等方面的科研课题,目前已发表多篇CSSCI、SCI论文,研究成果涉及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呈现鲜明的跨学科性。

  刘洋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繁荣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也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目前,他正在筹备一部新的长篇科幻小说。“现在,有了好的科幻小说灵感要赶快写,因为说不定过不了多久,科幻作品里的构想就成为了现实。”刘洋说。

  新华社重庆5月23日电

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科幻文学沙龙

8月25日,太古科幻学院举行了以“科幻的创作思维与灵感”为主题的第二十九期科幻文学沙龙。郭可心、尉磊、扈逸文老师于腾讯会议进行对谈交流,参会者为翼时空科幻社及太古科幻协会的同学。

沙龙伊始,郭可心老师首先道出此次选题源起,希望各位创作者能针对科幻创作中遇到的灵感和点子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与讨论。郭老师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科幻的灵感从何而来,如何筛选“可用”的灵感?

尉磊老师将灵感的获取上升到生命层面,认为灵感来自生活和阅读,但归根结底还在生活。生活中的情绪波动会让人产生表达欲,创作时也多是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去体会、思考和表达。

扈逸文老师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给出回答,表示自己创作之初可能只有零散的画面和人物,然后根据题材去收集资料,进行有机联系,最后输出成篇。这就好比点、线、面的关系——抽象的人物、画面或情绪是“点”,沿着题材和方向收集资料和构建人物关系、联系人物的过程是将点连接成“线”与“面”,最后通过叙述和讲述,使故事成篇,形成一个3D立体模型。但这种抽象灵感驱使下的创作可能会有写偏的风险,或使科幻完全沦为大背景,没有与人物产生深入连接等。

郭老师做出总结,灵感来源有二,其一是通过阅读、观影和游戏等鉴赏获取的间接经验;其二是来自个人的生活经验。尉老师提出“游戏会不会产生灵感,哪一类游更容易激发灵感”的问题,三位老师展开讨论。郭老师表示,体验剧情游戏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在摄取优秀作品,因为游戏强调的沉浸感和互动感,其收获有时甚至可能超过单纯的观影或是阅读。扈老师表示,社交竞技类游戏强调与玩家互动,不容易激发;单机剧情类更适合鉴赏,更容易触动人的情绪,令人沉浸其中,所以会激发人的灵感。

同学们在此环节踊跃发言,黄嘉胜同学表示自己的创作也多是来自阅读所获得的抽象画面,比如《海伯利安》;有时也是来自现实中的场景,但在零碎的灵感中选择可用的灵感并不简单,所以对于故事作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具备筛选和联系各种散碎灵感的能力。

之后,郭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写作时应秉持何种心态?我们应追求完美主义吗?老师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进行了分享。尉老师表示自己当下的写作心态是短期不完美,长期完美。是将写作当成一种生活常态,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化写作。既然是生活,是常态,就好比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走路,没有办法每次都追求完美,但可以每次写一篇的时候都使它尽量完美。总而言之,不要求每段都达到非常完美,惊为天人,这样往往容易卡文,也追求不来,所以状态常态化,只要最终写出来的东西贴合内心就好。同样,这不怕偏离主题,就好比在枪战,如果要求每一发子弹都完美,可能无法顾及战场形势,我们能做的就是慢慢调整,直到状态最后可以调整到正中靶心。

扈老师深以为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流程,即使是赶长篇进度,也要先写一遍草稿,再根据语感逐字逐句润一遍,再换个阅读器通读一遍,调整个别字句,如此勉强算作完成。这或许只能算语言叙述上的完美主义,但对于情节,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关节,否则写到哪儿算哪儿,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就是创作的妙味,令人喜悦。同时,创作时的“气”很重要,创作讲究一气呵成,断断续续会磕磕绊绊。所以,要相信自己偶尔的灵感可能就是最好的安排。

黄嘉胜同学表示自己基本就是一口气写完,边写边改,仔细修改语序,如此一遍下来,就放在一边等过几天再看。对于创作起始前思考的完善程度,黄同学表示差不多有头有尾,但如果想到更好的解法,会与之前所想有出入。郭老师和扈老师表示赞同,因为落笔之后,人物进入了情境,情节也会随情境中的人物变化,自己跑起来,或许比之前预想得更好。

张育玮同学表示自己创作的时候会用第一人称想象,将自己带入人物,思考如果我是这个人物,我会怎么做?但是这个代入并非是将自己当成主人公,去让主人公替自己经历故事,而是通过角色视角思考,每个角色都带入一下,看看行为动机是否合理,反应是否真实。

第三个问题,写作时的侧重点应该是合理性还是戏剧性?如何取舍?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相当庞大,对她来说,戏剧性或许更重要。因为人们为求生活平稳,总会祈求日常生活中事物的合理程度不要脱出自己的掌控范围;而人们看故事,有时就希望看到违反合理性、同时又能让自己的情感收到刺激的东西,比如反派大声密谋恰好被主角听到,主角破局,或者恋爱故事里男女主一定会因为意外亲到。这些情节本身都很有意思,但因为观众看得太多了,才会被归为烂俗。

尉老师则认为,戏剧性和合理性二者手心手背都是肉,要做的就是让二者相互配合。一部好作品中,此二者不可或缺。如果细分的话,世界观和人物动机一定要合理。作品要先满足一个戏剧性和合理性兼顾的基本线,过线之后,作品能如何继续发展就要看它自身了。比如陈可辛的《武侠》,合理性稍弱,但不影响观众的喜爱。

郭老师表示自己会比较偏向把控作品的合理性。尉老师则举例《流浪地球》和《乡村教师》的合理性BUG,合理性到六七分,对于一部幻想作品来说就够了。而对于扈老师所关注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合理性与戏剧性之辨,杨悦同学给出自己的见解,在动笔之前我们要确定作品的类型与侧重点,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以调节合理性和戏剧性的偏重,所以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黄嘉胜同学举例特德·姜的《前路迢迢》戏剧性较弱,但能让人醍醐灌顶。张育玮同学则认为,很多网文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底层逻辑上,比如一个人要看圣经,就要先相信一个神的存在——哪怕只是假设——只有这样,圣经中的内容才能在阅读时被合理化。这种逻辑或许更适合创作奇幻小说,但《星空王座》做的非常优秀。

终审 | 申宏伟 扈逸文 尉磊 郭可心

读完科幻作品的一些灵感

速读完《科幻作品》(牛津通识读本),对新学期要开的社团课和阅读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原本结课时我和依依不舍的学生们说“下学期上生成式AI辅助写作,因为你们的老师也需要面对现实做一些妥协”。今天下午去看了科大讯飞和学而思的AI学习机辅导作文部分,AI起到的作用是替代教师批改作文,精准进行知识训练的作用,对于人创造力的解放上还没让GAI的生成交互性发挥作用。于是被刺激着,怎么迈出更有探索性的一步。 上学期我一直只把AI当做文学/人文的对立,后来拧巴着把AI工具化理解,但现在见识到数字艺术的魅力、科幻作品的挖掘空间,特别想开一门课,就叫《科幻作品欣赏与创造》。 我工作前一年,正好是生成式AI元年。于是,语文教师这个制度化身份为我在关注AI时带来了很多解读空间的张力。从最开始“学校评价你还是看语文教学(成绩)”到后来“你知道那个小学部的金仪璠,人家语文老师跨界关注AI”。AI和文学两个领域理论和操作上是否具有相通性也是我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回到想开的这门课上,既然是欣赏,那就视野打开,把科幻作品中异域文化、现代文明批判、生态与政治、女性主义、科技伦理、人机关系、灾难与瘟疫……关注过的主题都拿出来讨论!欣赏后再一块用AI创作好的文本,再一块用AI根据文本创作动画,一边创作一边打磨文本。 “科幻故事是最入世最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类型,是对现代技术环境最敏感的文学类型” 把过往的好多碎片整合了起来,都快想象不出来这门课会多好玩!期盼我们的年轻聪明的才华在课程中互相激荡!

标签: 游戏 老师 科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