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惊心动魄又精彩万分的纪实文学
读完了《熬》,蛮喜欢的呢,终于不像看《故宫物语》那么尴尬。说来也巧,恰好在这本之前读了《梅里雪山》,是再版的寻找遇难队友的故事,算是一起形成一个完整了。
谈到探险或者稍微冒险,我发现确实我不敢呢,比如让我去爬个雪山,南极探个险,沙漠徒个步,热带雨林找个路,这些对于自然,对于不确定性,对于蛇虫鼠蚁,我都不行,想了想也就顶多是像《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那样公海间建个岛了。对于自然的未知比对于人的未知多我来说探险性质更强。
读的过程中其实困在浮冰上的部分比遇到陆地更吸引我,中间还一直在想如果我需要丢弃一些东西会丢弃什么?其实说到这里,昨天去收拾才发现,居然4个月前跨城发的快递丢了一个,是整理了发现少了两样东西才想起来可能是快递包裹吧。这样反过来,其实那些一起丢了的还有什么呢?不得而知了,不过希望捡到的人会得到帮助吧。所以现在家里是不是要开始试着丢一批东西了呢?
本书对人物的描写相当出色,是因为全员写日记的好习惯提供了很多素材吗?不过作者的素材资料整理再编写能力却也相当强大了,喜欢。整个用了两天时间读完,恰逢在没有wifi没有电脑只能读书的环境,是不是有点搭了。
不过其实想说,还好他们走出来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艰辛的一部分,虽然不能感同身受,却也感慨万千。比起来《梅里雪山》里,直接就是一年年的返回来寻找尸骸,融入乡里和一些文化与思考,当看到尸骸的照片,还是吓了一跳,从来没有想过在冰封后的是什么样子的,而与之一起的还有帐篷们,物资们,睡梦中遭遇雪崩而无法逃生。人在自然面前虽然说的是征服,其实表现的却继续是渺小的无知的不堪一击的。
一直想读《海鸟的哭泣》,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

为什么不写成纪实文学?
故事的开头就像2003年的北京,病毒肆虐,人心惶惶。作者医学出生的北京,从事文学创作的背景让其当仁不让的站在了抗战的第一线。应该说,前面关于是不是要公开真实的死亡数字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群众知道真相后只能更加恐慌,官方的数字游戏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有的时候需要控制舆论来引导事件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白岩松的书中,也提到了非典时期卫生部长张文康隐瞒死亡真相,也不是从谴责的角度。这本书前言也提到,距离非典已经过去了8年时间,因此有些话当时不该说,现在应该可以了吧。 后面的发展向着科幻小说奔去,神奇康复,元素治疗,国外势力,双胞胎兄弟等等,让人瞠目结舌,我想看的不是非典背景下的恶俗偶像剧,而是想开头的争论一样,当时的决策者有过怎样的头脑风暴,当时的民众又是何种状态,最后事态究竟是怎样控制住的? 毕老师的书看过昆仑殇,阿里,感慨于西藏高原的壮丽,大自然的奇幻,女兵与世隔离的苦中作乐,还有红处方中毒品的诡谲诱惑。从我有限的医学知识中,红处方和本书的一些病毒,毒品的功能被夸张放大了,元素的作用,医学(中医+西医)的无能,病毒的传染性等等,这给本来神秘的学科又蒙上一层厚厚的批纱,让大众更加远离真相。 也许毕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吧,有些事实真相的解密不过三十年是无法知晓的。
一本平淡的纪实文学
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书封上写一句‘让村上春树都无地自容的天才作家’ 就算是被村上推荐过这样写也有点夸大吧。何况这本书完全属于纪实文学,和村上的作品类型压根就不在一个赛道,我觉得无可比较。
这本书罕见的让我没什么写说的话,可能因为纪实文学就是这样的。他平白又利落的将一切铺陈在你面前,无法发挥任何多余的想象。
按我本人非常主观的想法来看,关于克拉特一家生前的故事写的真的好平淡,凶手的流亡旅行也很没味道,看书的时候甚至能幻听到不带感情的ai男声再给你念纪录片弹幕:说真的,书很好,但无法让我产生更多兴趣了。
想了想,或许也因为是纪实文学,作者仿佛把自己也剥离出去了。我在书里共鸣不到太多感情,所以很无聊。或许有人会喜欢,但对我来说有这时间不如去看犯罪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