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熊育群《金墟》:在赤坎古镇看百年历史风云
最近,作家熊育群推出长篇小说《金墟》。小说从侨乡赤坎的旅游开发切入,在一百多年、横跨太平洋两岸的长时空线索中,以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代表人物为主角,展现其跌宕起伏的命运。两个家族的历史既是古镇的历史、华侨的历史,也是广东、中国的历史风云缩影。
值此书出版,《金墟》的研讨会在京举办。本书作者熊育群为一级作家、教授,曾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现任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熊育群出版有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西藏的感动》等。
《金墟》的跨度长达一百年,从东方到西方,书写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据悉,在创作中,熊育群多次深入广东湛江赤坎古镇甚至美国西部华侨的家里,这让《金墟》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写真性,“就小说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而言,是否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就是历史的断裂’?《金墟》的这种讲述,所证实的恰恰是历史没有断裂,尤其在中国。”评论家孟繁华谈道。
评论家贺绍俊同样关注《金墟》中对于真实与虚构关系的处理,他注意到,在形式上,熊育群以奇数章写现实,偶数章写历史,引出两个主题——重建古镇的力度、难度,和古镇的侨民文化、侨民精神。此外,贺绍俊对《金墟》中的两个人物颇感兴趣,一个是历史中的司徒文倡,一个是现实中的司徒誉,“两个人物面对的困难背后的原因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又有共同之处。情怀和责任心可以说是侨民的文化精神,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对应着小说的形式,《金墟》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以开平碉楼为原型的保护问题,也是乡村振兴问题,另一条是华侨的问题,包括华侨的历史、华侨的现状等。“这两条线涉及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国际和本土等诸多问题,这样的复杂性客观上对作者的统筹能力、结构能力、叙事能力都是挑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谈道。
杨庆祥从“虚构和非虚构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到世界去和寻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阅读《金墟》的感受。“海量的调查材料如何转化成长篇小说,赤坎建城史如何与当下联系?熊育群以调查者和讲故事的人两种声音把材料和叙述融合在一起。”
《金墟》重新发现了赤坎这座百年古镇,并着重书写了兴于民国十五年和新时代的两次赤坎城镇建设,以司徒氏两代人,主要是司徒文倡和司徒誉两位代表性人物贯穿起来。
评论家李一鸣谈道,熊育群以文学打造文学建筑学中一座极为厚重浪漫、包含深厚文化底蕴、金光闪闪的“金墟”。在李一鸣看来,《金墟》也是一首抒情长诗,用钟声、骑楼、碉楼、图书馆等独特的意象,成就了意象丛生的华章。
评论家李朝全介绍,《金墟》中有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也有碉楼、骑楼这些文化符号的涅槃与重生。“此外,作为一个在广东生活多年的湖南籍作家,熊育群对广东方言和地方知识的自如运用,对广府文化、疍家文化、侨乡文化的开掘和弘扬,都是这部小说的珍贵之处。”
“本来赤坎这个小镇是固定的,但是他通过情感的流动和回忆的流动,使金墟变成今天非常具有生命和活力的文学地标,《金墟》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很新的视角。”此外,张莉表示《金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到了两难情感的平衡点。
李壮从《金墟》和《平安批》的比较中阐释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认为,陈继明《平安批》以动写静,因为寄托物是批、信,《金墟》则以静写动,因为寄托物是楼,由此引出或者发散出人的迁徙和奋斗。《金墟》里面有一种动与不动的辩证,结合了乡土中国和世界中国两种书写方式,通过对骑楼等建筑装置的刻画,完成了从家族到民族、到国家的小说主题的转化。
刘大先也谈道,《金墟》揭示了司徒文倡、司徒誉为代表的两种现代化途径,《平安批》写的是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而《金墟》填补了和北美之间丝绸之路的记忆空白。刘大先指出小说首尾呼应的钟声是非常有意思的隐喻,“《金墟》实际上是一部文化遗产的展演,它告诉读者历史也在前行,正在前行当中,历史当中的人背负历史和现实向前探索”。
熊育群谈道,“这是我人生中最难的一次写作,我也是有一点野心,希望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像著名作家陈忠实说的,想写一部垫枕头的书。《金墟》的题材非常好,我好像抓到一个宝贝,时间跨度一百多年,空间从中国到北美大陆,非常复杂,光是小说结构就想了两个多月。”

我校应邀参加“追溯四皓共话长安”
3月22日下午,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王家民教授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阅读分享启动仪式,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举行。
本次活动由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理工大学主办。陕西省人大原副主任邓理和主办单位领导贾平凹、齐雅丽、郭建树、郭晓锋、张存库等莅临现场。我校作为本次活动协办单位之一,执行校长贺俊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恒受邀出席并参加本次阅读分享活动。陕西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银河主持本次活动。
《商山四皓》小说,取材于《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四位传奇人物。东园公唐秉、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隐这四位先生知进知退,隐而复出,稳定汉初政局后摒弃名利,再度隐居。这种高风峻节操守,体现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相互统一的士人精神,践行了隐逸现象的正向价值,为后世所推崇。
这部小说是一部以史为鉴,彰显高标人格精神的优良之作,也是秉持文化自觉自信理念、讲好中国故事的难得一见的好书。该书获得了陕西省社科联2021年度的出版立项,荣获陕西省版权协会、陕西日报等单位主办的2022年度IP新锐价值传播奖,被陕西人民出版社列为重要出版书目。2023年2月在北京参加全国第35届图书博览会,已在全国新华书店上架发售。
启动仪式上,陕西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朗诵艺术家陈洁、孙凯朗诵了小说节选内容,现场发布了主题歌曲《皓风歌》,读者代表李辉民的分享发言情恳意切,令人感动。著名作家贾平凹、文艺评论家李星、李震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朗诵艺术家陈洁、孙凯朗诵小说节选内容
作者王家民教授在致辞中说道,“这几十年,从商山到长安,来来回回的路走得多了,总觉得脚下的路就是历史,身边全是文化。但如今历史的痕迹越来越少,仅有的遗存弥足珍贵。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周礼、秦制、汉风唐韵……这些民族的集体记忆,是需要反复提及、不断讲述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遗忘。有幸生在商洛,商洛山的故事车载斗量,而商山就在我家的对河,四皓墓冢就在故乡的街西。《商山四皓》这本历史小说的面世,是时代的召唤,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没有国宝级的的文学家支持不行,没有昆仑玉般的当代文学磨刀石的打磨不行,没有家人、挚友和年轻人的支持不行,没有学校、作协、社科联和出版社的关心和鼎力相助,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个隆重的阅读分享活动。”
执行校长贺俊波与张恒院长同作家贾平凹、王家民教授合影
在阅读分享启动仪式的现场,还陈列展示了王家民教授的《商山四皓插画展览》。插画作品和主题音乐融入小说,既体现了不同一般的书装设计理念,又形成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全新的传播样式。
执行校长贺俊波与张恒院长参观插画作品
最后,邓理宣布本次宣读分享活动正式开始,与会嘉宾进入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继续举行座谈讨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教授和相关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商山四皓》小说既是精彩的历史故事又是难忘的文化记忆,呈现着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于坚持文化自觉自信,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省人大原副主任邓理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座谈会后,与会嘉宾进行合影留念。随后,一同参观了石羊文化博物馆并参加交流晚宴。
新华荐书丨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一段不为人知的革命历史
上世纪30年代,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总部遭到严重破坏,时任中央局做出了一项绝密的重大决策:即“安全地将中央有关领导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除了领导人,其他人员、机关、文件、电台、经费都要做好相应的安排”。为此需重建一条绝密交通线,并组织了若干特别行动小组负责打通从上海到汕头这段距离三千多公里的通道,这次行动因此而被命名为“千里江山图计划”。孙甘露的这部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就是以此为题材创作而成。
作者创作时参考了当时的城市地图、报纸新闻、档案、风俗志等真实材料,力求靠近历史真实,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广州、南京的社会环境、风物和生活,重点还原了当时上海的建筑、街道、饮食、风俗和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一条马路、一件大衣、一出戏、一部交响曲、一道菜抑或穿街走巷的脱身路线,建构出了令人身临其境的小说空间感,给读者创造了沉浸式阅读氛围。
整部小说结构缜密,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语言冷峻、克制、简练,人物形象生动,心理描写细腻,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阅读快感和英雄史诗的感怀。作者调动数十年的文学积累,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在高密度的跌宕情节中,以迷宫般的叙事,高速率的语言,拼图般层层递进小说,将叙事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文学艺术高度,创造了重要小说家书写现实题材的全新范式。
孙甘露,1959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山东荣城,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1977年进入当地邮政局工作,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随后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则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先锋派”。1988年孙甘露发表中篇小说《请女人猜谜》,该作品也被视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集《访问梦境》,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等。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种译文,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
相关资讯
上篇:长生从双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