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疏影新剧关注婚姻与爱情聚焦情感困境
《恋爱先生》登陆深圳卫视 靳东江疏影犀利解读当代爱情观
3月11日起45集都市情感熟龄剧《恋爱先生》在深圳卫视每晚2集连播。该剧由知名导演姚晓峰执导,靳东、江疏影、李乃文、李宗翰、辛芷蕾、倪大红等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讲述了程皓(靳东饰)、罗玥(江疏影饰)、张铭阳(李乃文)等性格迥异、际遇不同的都市男女各自的情感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努力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同时收获成长的故事。该剧融合时下社会热点话题,以独特的男性视角剖析当代恋爱观与婚姻观,书写出一部恋爱成长白皮书。
金牌导演姚晓峰超越自我,再立都市剧新标杆
执导过《小丈夫》《虎妈猫爸》等一系列脍炙人口都市剧的知名导演姚晓峰一直以其真实细腻的作品风格为观众所熟知。此次他与金牌编剧李潇联袂打造的都市情感大戏《恋爱先生》却跳脱出以往的风格,呈现出时尚感与现实感并存的话题性作品。该剧首轮播出期间收视率连续十几天位居同时段榜首,谈及这一现象,姚晓峰将该剧的成功之处归结于“接地气”并且“剧中人物状态、生活逻辑、情感和人物关系都是最真实的”。
对于《恋爱先生》中部分场景超出现实生活,例如靳东的恋爱心理治疗室里的种种高科技设备宛如玄幻剧,姚晓峰也有自己的见解:“其实这是我创作思路的一个转变。我原来的拍摄的作品特别‘实’,都要落地。到了《恋爱先生》我越来越相信除了真实的东西,还要一种命运的表达,营造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氛围。”他随即补充道:“像剧里太空舱一样的心理室,虽然现在没有,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
对于演员年龄普遍大于剧中角色年龄的问题,姚晓峰解释道:“其实《恋爱先生》本身就不是偶像剧,这戏是一部成人剧,比如主人公程皓经历了伤害封闭自己后重新寻找爱情。他不是18岁少年,没有一点沉淀的男人演不出来的。”姚晓峰补充道:“所以《恋爱先生》是熟龄剧,不是青春剧。”
作为一部以男性视角剖析恋爱困境的电视剧,《恋爱先生》开篇围绕剧中的几位男性角色展开。不论是程皓的又贫又痞、张铭阳的游戏人间、或是宋宁宇的斯文败类,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辨识度。靳东、李乃文、李宗翰用精湛娴熟的演技将角色塑造的立体丰满,成功刻画出当代都市生活中迥然不同的男性形象,并通过不同视角对当代婚姻与爱情进行了多维度解读与探讨。
靳东饰演的程皓看似感情经历身经百战,经常帮助别人出谋划策追女孩,其实却是纸上谈兵,从未真正谈过恋爱。谈到这个角色,靳东认为:“这个人物更接地气一些,他有人物的成长,更有情感的成长。他的心路历程、情感路程更复杂更艰辛,所以这可能也是这部剧最好看的一个点。”虽然和剧中人物有很大不同,靳东却十分认同程皓纯粹的感情观:“其实我们这个戏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真心换真情的故事。”并开玩笑的表示:“现在的男女青年,如果爱情上有没解决的问题可以好好看一下我们这个戏。”在靳东看来,《恋爱先生》从戏里到戏外都是男性和女性对情感认知不同的一场博弈。
李乃文饰演的张铭阳对待感情可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位标准的游戏人间的花花大少。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张铭阳的感情观渐渐发生变化,李乃文表示:“这个人物会教给对爱情盲目的年轻人一些见解,告诉年轻人什么是爱,告诉他们为了爱要去做什么。”
李宗翰饰演的宋宁宇有着最为光鲜的出场方式,精英海归、温文尔雅、体贴多金,堪称每个女性的梦中情人。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观众才发现这是一个已婚出轨并隐瞒真相的男人。宋宁宇这个角色矛盾复杂,很难简单用“好”或“坏”来评判。一方面他的“暖”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他的“渣”也让人瞠目结舌。出演这样一个角色,李宗翰也有自己的考量:“其实我对宋宁宇的理解是,他没有绝对的好坏。我想把他演成一个大家可能会骂渣男、但恨不起来的渣男。”对于这个角色,李宗翰表示雷佳音饰演的“前夫哥”陈俊生给了自己不少启发:“剧本会富裕角色一些特质,但也需要演员去把控尺度,雷佳音的‘前夫哥’就把控的非常好,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
相较于剧中形形色色的男性角色,《恋爱先生》中的女性角色也极具鲜明特色。不论是江疏影饰演的身在异乡独自打拼的毒舌女青年罗玥,或是辛芷蕾饰演的可怜“坏女人”顾遥,这些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当代女性情感困境的影子。
江疏影饰演的的罗玥嘴硬心软、倔强可爱,与靳东饰演的程皓可谓是欢喜冤家,二人一路从国外吵回国内。对于这样一个浑身带刺却内心柔软的角色,江疏影对她有着另一层解读:“罗玥是一个外表像仙人掌的都市女性,也是现实中很多女孩的一个缩影。虽然她是仙人掌、是刺猬,但是内心也是有非常柔软的一面,渴望被爱、渴望安全感,渴望有一个温暖的角落。 ”江疏影也表示了对这个角色的喜爱:“相对于以往演的角色,从人物经历和性格上来说,罗玥这个角色和我契合度是最高的。”
辛芷蕾塑造的顾遥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年少时带着女神的光环,嫁去美国做了全职太太,人到中年却遭遇婚变,自此正式走上了报复渣男的道路。辛芷蕾也一针见血的指出:“顾遥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从小就带着太多的光环,突然人生遭遇了这么大的转折,她心里是很难过得去的。”顾遥一边为了能让出轨的丈夫净身出户用尽手段,另一边贪恋程皓年少时的温柔、不断靠近他,同时对张铭阳的殷勤也来者不拒,感情经历十分复杂。辛芷蕾直言不讳的表示顾遥在感情上“幼稚与缺失”,她补充道:“顾遥感觉自己经历背叛才知道谁真的爱自己,觉得自己很懂感情,其实她完全不懂爱情是什么,我觉得她一直就是在学习爱的过程中。”
愿以真情换真心,3月11日起45集都市情感熟龄剧《恋爱先生》在深圳卫视每晚2集连播,敬请期待。

《翠湖》再掀“滇浪潮”多元云南大有可观
当《去有风的地方》将大理古城包装成都市人的精神疗愈所,当《一点就到家》在普洱茶山上演绎电商创业神话,云南在主流影视叙事中始终扮演着“异域奇观”的角色。这种被简化的表征背后,是云南本土影视创作者“身份焦虑”——他们生活的土地,在他人镜头里只是背景板。
2022年以来,两部由云南本土导演创作的电影《翠湖》与《不游海水的鲸》相继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卞灼与汪迪这群“野生”电影人的崛起,标志着“滇浪潮”正冲刷着“云南想象”的刻板堤坝。
2025年6月30日,在卞灼拿下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归来不久,汪迪即将动身前往西宁参加FIRST青年电影展之际,就云南本土创作怎样从“单点爆发”迈向“持续输出”,与两人进行深度对话。
这几年,在云南开拍或者讲述云南故事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不少的关注。在《一点就到家》建构的乡村振兴图景中,云南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田园牧歌;《去有风的地方》则延续了“秘境云南”的旅游宣传逻辑,将风花雪月转化为都市焦虑的解药。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影视作品的热播,让云南成为全国观众向往的“诗与远方”,在旅游推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证明影视IP对旅游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但这些外来视角的作品共享同一种视觉语法:少数民族服饰、梯田雪山、古镇小巷成为标配,而真实复杂的云南城市生活却被排除在镜头之外。比如,昆明、曲靖、玉溪等城市的现代性、市井文化,在这些作品中是缺失的。
汪迪的《不游海水的鲸》恰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这种符号化的创作惯性。
这部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的作品,以非传统叙事的手法,记录当代云南青年的情感困境。令人惊讶的是,全片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云南景观镜头,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日常场景。“我的镜头单位是10分钟”,汪迪所说的这种反商业的长镜头美学,刻意规避了所有旅游宣传片式的视觉奇观。在昆明生活多年,又喜欢有水的地方,让他把电影发生地设定在阳宗海,也让他对这片土地的理解超越了地理范畴:“云南不能仅仅在别人眼里是外景地,我们的生活节奏与中原不同。”
卞灼的《翠湖》则更进一步,讲述一个家住昆明翠湖畔的丧偶老人,试图抚平三代人的情感创伤和重构家庭纽带的故事。影片以家族旁观者的视角,勾勒当代中国家庭代际之间的情感裂痕。
卞灼透露,下一部电影正在谋划中,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故事,寻求云南城市文化的身份认同。影片以自己的二伯、云南省首位戏剧学博士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用公路片形式展现21世纪90年代人们在滇东南漂泊的精神世界,虽然与《心花路放》同为公路片,却是完全不同的城市肖像。“我更关心‘当理想与现实冲突,人们会如何选择’这样的哲学命题。”卞灼说。
在卞灼、汪迪看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提供给观众另一个视角,不依赖风景奇观,而是聚焦城市中的个体命运。
2023年,云南省推出的“保姆式”剧组服务和《影视拍摄指南》,确实为《去有风的地方》这类外来影视制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但这份指南中,“少数民族元素应用场景”单独成章,而“城市题材创作建议”仅占3页篇幅,这种资源配置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政策导向的深层逻辑:云南仍在扮演“服务者”而非“言说者”的角色。
汪迪说:“我们需要更多云南本土的创作者,关注我们自己生活的土地。”只有当云南人自己掌握影像话语权时,云南的形象才能超越刻板的标签,呈现更丰富的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正在出现转机。2024年云南省委宣传部新设立的“新锐导演扶持计划”,首次将“当代城市题材”纳入重点支持范畴。
“理想状态下,外来创作与本土表达应该并行不悖。”卞灼说,云南既应欢迎商业剧组来取景,也应扶持本土导演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仅支持“风光+少数民族”题材,也应鼓励城市、现代、知识分子等多元叙事。
反观西安凭借“西北影像计划”在5年内培育出10余名青年导演,其成功关键在于形成“政府基金+电影节+高校产学研”的生态闭环。
但“滇浪潮”的独特性或许正在于其野蛮生长的力量。当北上广的影视人深陷内卷时,昆明创作者松弛的状态反而成就了其独特的电影气质。汪迪那些反商业的长镜头,卞灼团队在翠湖边即兴的拍摄方式,都彰显着与云南生活节奏同频的创作哲学。这种“松弛感”不是懒散,而是对工业化制片体系的温柔反抗,就像影片中坚守戏曲理想的二伯,保持慢创作的尊严。
谈话中,卞灼和汪迪均表达了构建可持续生态面临的三重挑战。第一,资本短缺。《翠湖》获奖后虽获得更多宣发机会,但前期孵化支持仍是空白。另一个客观事实是,短视频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挤压了严肃电影的空间。第二,人才虹吸。以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为例,每年毕业生中仅15%坚持影视创作,且多数流向北上广。卞灼从北京回归昆明的逆向流动仍是个案。第三,认知断层。当算法推荐主导内容消费,汪迪们“十分钟长镜头”的美学坚持,正在成为对抗文化快餐的“异类”。但这并不应该只是汪迪等导演的坚持,因为他们坚持的意义还在于打破观众快刷的观影习惯,更在于重建云南影像的语法体系。
从《五朵金花》的民歌到《翠湖》普通家庭三代人的肖像,云南影像正在完成从“被观看”到“自我言说”的艰难转身。或许真正的“滇浪潮”意义不在于又一部获奖作品的诞生,而在于让世界通过云南人的眼睛重新发现云南。
当云南不仅是取景地,更是万千世相的一面镜子成为共识,这片土地才有望从“中国最美外景地”蜕变为“亚洲原创故事工坊”。
原标题:《深读昆明 | 《翠湖》再掀“滇浪潮” 多元云南大有可观》
《绝密较量》聚焦当代谍战风暴
由刘江执导,张鲁一、高圆圆主演的当代国安反间谍剧《绝密较量》正在央视一套和爱奇艺播出。该剧是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剧情聚焦境外间谍组织窃取我国核电技术的阴谋,展现了国安干警与之展开的生死较量。作为刘江导演继《黎明之前》后时隔十余年回归谍战题材的作品,《绝密较量》将视角对准当代隐蔽战线,通过科技感与生活质感的交融,展现了一场“无声却惊心”的当代谍战风暴。
《绝密较量》讲的是和平年代的谍战故事:燕平国家安全局三处副处长杨光(张鲁一 饰)在一次行动中意外卷入一场涉及国际间谍组织的阴谋,调查中一个名叫赵亚苧(高圆圆 饰)的女人引起了杨光的注意。赵亚苧的身份和行为都充满了谜团,与整个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事件升级,貌似不同阵营的杨光与赵亚苧双双卷入复杂的谍战漩涡……
《绝密较量》以近年来国内披露的多起针对我国安全的海内外真实间谍案例,以及众多隐蔽战线国安干警的亲身经历和历史资料为素材,还原当下各境外间谍势力在暗中对华展开的“情报战”,剧集开播后创下收视佳绩,印证了荧屏谍战剧的吸引力。在刘江导演眼中,同样讲谍战故事,《绝密较量》与《黎明之前》最大的区别在于时代背景的跨越。民国谍战剧因历史距离感可以充满各种假定性,而当代国安剧需直面观众对真实性的严苛审视,也因此成为荧屏稀缺品。“当代谍战没有硝烟,却更考验创作者的现实洞察力。任何细节的失真都会让观众瞬间出戏,因此我们必须在技术手段、生活逻辑和情感表达上做到极致真实。”
提到《绝密较量》的创作初衷,刘江说北京曾举办过一场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几位英模的事迹感人肺腑,其中一位来自国安战线的英模是“侧面出镜”,为了保密不能显露真容,“那位侧影出镜的国安英模让我震撼。他们守护着平静生活,却连面容都不能公开。我们创作《绝密较量》一方面是普及国家安全知识,让大众深入了解国安工作的重要意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向隐蔽战线的国安战士、无名英雄致敬。”
以《黎明之前》奠定谍战剧标杆,此次《绝密较量》将战场从历史拉回现实,在刘江看来,不变的是对信仰内核的坚守,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潜伏者,还是当代国安干警,他们守护国家利益的信念始终如一。“这种无声的牺牲与奉献,是跨越时代的英雄底色。”
为呈现隐蔽战线的暗流涌动,《绝密较量》采用高强度类型化叙事,故事节奏凌厉迅猛。剧集开篇即抛出投毒、跳楼、坠崖等多重谍战情节,平均每集破解一个间谍阴谋,呈现了色诱、暗杀、威逼利诱、策反、自杀式窃密、网络远程侵入等间谍活动的渗透和破坏手段。剧中的动作戏摒弃“飞天遁地”的好莱坞式夸张,聚焦真实格斗与追车场景:狭窄楼梯间的生死搏杀、公路飙车的连环碰撞,均以实拍结合快速剪辑营造令人紧张的窒息感。
《绝密较量》中有大量涉及现代谍战的细节,刘江透露,剧组在国安部门指导下,对核电站安检流程、技术窃密手段等进行了严谨还原,剧中的远程拷贝、监控窃听等高技术间谍手段,均基于现实案例进行艺术加工,既体现现代情报战的科技升级,也传递“国家安全无小事”的警示意义。
刘江坦言,拍摄国安题材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尊重隐蔽战线的特殊性,又要满足戏剧张力需求。好在国家安全部门全程指导,帮助剧组在保密框架内完成了艺术创作。剧中关键场景的实景拍摄,以及翼装飞行、潜泳等高难度动作戏的呈现,均得益于多方支持。“特技量是普通剧集的两倍以上,但所有设计都需扎根现实逻辑,避免为炫技而悬浮。”
人物塑造上,杨光与赵亚苧均有两层甚至三层身份设计,表面职业、隐藏身份与终极真相层层递进,令剧情悬念充满神秘感。“演员必须精准把握每层身份的细微差别,让观众在后续反转中感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震撼。”刘江特别提到高圆圆的突破性表现,“她将角色复杂的情感挣扎诠释得极具说服力,完全跳脱了以往形象。”
刘江多年来深耕现实主义创作,作品风格细腻且饱富生活质感,《绝密较量》在创作上尝试将“强情节类型化”与“现实主义”深度融合。剧情以核电技术为核心,辐射间谍渗透、国安反制、人性博弈等剧情走向,既保留传统谍战的悬疑基因,又注入现代动作片的视觉冲击。剧中,曹炳琨饰演的国安侦查员黎剑被逃逸车甩飞,镜头以360度旋转呈现汽车翻滚,堪称大场面设计。
同时,通过“生活流”叙事,《绝密较量》又打破了国安题材的神秘感。剧中田子薇加班讨要炸鸡奶茶、杨光被母亲催婚等情节,将国安干警还原为“会疲惫、有烦恼”的普通人。剧情还深入表现高科技时代的谍战特性,揭示身份证盗用等安全隐患,与日常生活紧密交织。
“在强情节的类型故事中展开生活化叙事其实并不容易,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情节传递一个理念:国家安全不仅是宏大叙事,更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刘江说,现代谍战剧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提供类型化的观剧爽感,也要完成主流价值的深度传播。刘江特别强调“反派不降智”的原则:“现实中,隐蔽战线的斗争远比戏剧残酷,只有尊重对手的强大,才能凸显胜利的珍贵。”
对于未来谍战剧的创作方向,刘江认为“科技与人性的双重纵深”是关键。“现代情报战已从物理对抗转向技术博弈,但最终决定胜负的仍是人的信念。这种科技理性与信仰感性的碰撞,将是类型剧进化的新空间。”
作为国产谍战剧从“历史怀旧”迈向“现实观照”的一次创作实践,《绝密较量》通过高密度叙事与人性温度的结合,实现了类型叙事的进化与创新。正如刘江所言:“影视创作的价值,在于让观众在享受故事的同时,看见那些‘隐秘而伟大’的身影。”
相关资讯
《花路》:伊北最新长篇小说,聚焦当代都市女性生活
伊北善于描写复杂又真实的生活环境,在《花路》中,三位女主人公,杜冬爱、刘晓芸、戚问儿,分别是80后、85后、90后,杜冬爱与刘晓芸通过考学来到北京,并抓住机会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