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是徐霞客写的吗
今天是第十三个“中国旅游日”,这个节日与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着直接关系——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作为古代“游圣”,徐霞客不畏艰险的探险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超越时代的爱国情怀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四百年后的中国人。
浙江宁海的徐霞客雕塑。 视觉中国 供图
从2023年10月开始,互联网上突然开始流传一首所谓的“徐霞客作品”——《青云志》,其中的两句“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更是流传极广。这首看似励志的“热血诗作”真的是徐霞客写的吗?
经过向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多位专家求证,记者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青云志》根本不是徐霞客的诗作,而是现代人托名徐霞客的伪作,此诗不但逻辑思维混乱,作伪水平也相当拙劣,甚至有研究者指出这首诗是“一眼假”。
徐霞客在探索生涯中,写了很多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三十八首
出生于江苏江阴的徐霞客不仅是优秀的地理学家,也是留下若干作品的诗人。在“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考察生涯中,他写了很多诗,有三十八首流传至今,分别是《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游桃花涧》《赋得孤云独往还(五首)》《哭静闻禅侣(六首)》《探白崖堡南岩第二层外洞》《宿妙峰山》《鸡山十景(十七首)》《赠鸡足山僧妙行七律(二首)》,很明显并没有这首《青云志》。《青云志》更非徐霞客“佚作”。近年来,并没有严肃学者考证这首诗是徐霞客散佚的作品,如果真有这么一首新发现的诗歌可以归于徐霞客名下,那将是轰动徐霞客研究界的发现,然而并没有。
《青云志》在网上流传有很多版本,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
身处低谷不自弃,我命由我不由天。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若是命中无此运,亦可孤身登昆仑。红尘赠我三尺剑,酒换瘦马一世街。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九万里。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一朝悟道见真我,昔日枷锁皆云烟。天门将至百运开,拂尘轻笑问仙来。何须扶我青云志,我自凌云至山巅。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青云志》这首诗杂糅了励志、修仙、哲理等文体,将传统意象与现代叙事逻辑嫁接,具有强烈的网络文学特征。诗中很多地方不知所云,比如“酒换瘦马一世街”一句就令人费解。从诗词格律上看,《青云志》采用自由体结构,押韵松散,类似互联网上的“喊麦式押韵”,而徐霞客现存诗作则严格遵循了平仄对仗,规范押韵。从精神内涵上看,《青云志》虽然励志,但从内核上看更多的是出于主观的“逆袭叙事”,这与《徐霞客游记》体现出的“以山川为镜”的客观书写完全相反,更不符合徐霞客“格物致知”的科考精神与“达人所之未达”的探险追求,可见作伪者对徐霞客精神并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读。
另一个更明显的硬伤是,《青云志》中的四句“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九万里”,其实出自清代名臣林则徐。林则徐有一首自励诗《出老》是这么写的:“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恨天低”,和《青云志》中的那四句非常相似。很显然,作伪者照搬林则徐诗句,稍作修改,就用在这首东拼西凑的《青云志》中。
类似于《青云志》,在互联网上有多首所谓的名人诗文广为流传,却陆陆续续被学者鉴定为伪作。比如,托名北宋宰相吕蒙正的散文《寒窑赋》(又名《破窑赋》),托名唐代李白的《青莲剑歌》等。甚至还有这样一首“诗”——“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被宣称为唐代杜甫的作品,骗得很多读者矫情地以为这是“最美最甜”的唐诗。

乘风破浪话宗悫
“乘风破浪”当属这个夏天的热词之一,它营造出的一种光明浪漫的英雄主义氛围,令人难忘。
一个振奋人心的词汇,背后一定有着不同凡响的典故。“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就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名将宗悫。
宗悫的名字不好读,名声却真不小。其后两百多年的一个秋日,王勃登上滕王高阁,写下“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名句,寄托自己的青云志。而另一位诗人李白,在人生至暗时刻,亦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表达自己永不言弃的远大理想和勇气。毫无疑问,在他们心中,宗悫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宗悫出身于南北朝时期南阳涅阳的一个官宦士族之家。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习文是正业,他的叔父宗炳是东晋名士,家族兄弟也都以读书学礼为主业,然而他却整天只爱好舞枪弄棒,年纪轻轻就成为乡亲们口中不成器的典型。
终于有一日,叔父无奈,想问问这个特立独行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志向。此时的宗悫,大约是提着一柄剑,云淡风轻却又声重万钧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一个终日混迹于练武场的“粗野”少年,居然能说出如此文采斐然的话来,实在出人意料。然而,这个“乘风破浪”的梦想,却着实把叔父吓了一跳。宗炳长叹一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他担心,这小家伙语出不凡,一定不会走寻常路,说好听些是抱负远大,说难听了就是不安分守己,长大后要么人生有大成,建功立业,要么搞得鸡犬不宁,家道败落。
所幸,宗悫选择了前者,他的一生都在践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八个字。
元嘉九年,宗悫告别家乡,投江夏王刘义恭麾下,由此展开了他的军旅生涯。在江夏军府的十五年间,他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剑能当百万师”的将帅之才。
元嘉二十三年,宗悫迎来了自己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彼时,已归顺刘宋王朝的林邑国发生叛乱。宋文帝授宗悫为振武将军,随主帅围攻区粟城。宗悫作为主将,分兵数道,偃旗潜进,进逼至象浦。林邑国倾全国之力来战。他们摆出了大象阵,这是中原宋军见所未见的场面——身披铠甲的象阵浩浩荡荡地杀过来,宋军不能抵挡,节节败退。
好在宗悫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史书中只记载了他的一句话:“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他想到了用百兽之王狮子来对付大象。可两军对垒,上哪儿去找狮子?宗悫又灵机一动:自己做!他让士兵们赶制出一批狮子模型,推到阵前与象群对峙。林邑国的大象们一见假狮子,都受惊而奔溃。就这样,林邑军大败,宋军长驱直入,一举拿下敌国都城。
其后,宗悫又参与了多次讨伐地方叛乱的战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造反,他声称宗悫是他的助手,起兵时会支持他。宗悫听说后,立即请旨去捉拿刘诞。等朝廷大军兵临广陵城下,宗悫纵马绕城大呼:“我是宗悫!”刘诞的部下顿时军心瓦解,终被打败,城破人亡。
公元465年,宗悫病逝,被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肃侯。
纵观宗悫的一生,生逢乱世,四处征战,却可谓战无不胜,少年时代“乘风破浪”的誓言,在攻坚克难中愈发掷地有声。这除了源于他的勇武和智慧,还和他的胸襟与德行分不开。征服林邑国一战,宋军攻破敌方城池之后,在林邑国不可胜计的金银财宝面前,宗悫严明军纪,要求部下不许抢劫、私藏私分。而他自己率先垂范,对战利品“一无所取,衣栉萧然”。一心只为高远志,金钱财宝这些身外之物,绝非他之所求。
谁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是不靠谱的空想呢?在数不清的烈日炎炎中滴下的汗水中,在无数个中宵舞剑无人观赏的深夜里,梦想的种子正一点点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史学杰)
乘风破浪的典故从何而来
“乘风破浪”当属这个夏天的热词之一,它营造出的一种光明浪漫的英雄主义氛围,令人难忘。
一个振奋人心的词汇,背后一定有着不同凡响的典故。“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就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名将宗悫。
宗悫的名字不好读,名声却真不小。其后两百多年的一个秋日,王勃登上滕王高阁,写下“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名句,寄托自己的青云志。而另一位诗人李白,在人生至暗时刻,亦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表达自己永不言弃的远大理想和勇气。毫无疑问,在他们心中,宗悫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宗悫出身于南北朝时期南阳涅阳的一个官宦士族之家。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习文是正业,他的叔父宗炳是东晋名士,家族兄弟也都以读书学礼为主业,然而他却整天只爱好舞枪弄棒,年纪轻轻就成为乡亲们口中不成器的典型。
终于有一日,叔父无奈,想问问这个特立独行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志向。此时的宗悫,大约是提着一柄剑,云淡风轻却又声重万钧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一个终日混迹于练武场的“粗野”少年,居然能说出如此文采斐然的话来,实在出人意料。然而,这个“乘风破浪”的梦想,却着实把叔父吓了一跳。宗炳长叹一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他担心,这小家伙语出不凡,一定不会走寻常路,说好听些是抱负远大,说难听了就是不安分守己,长大后要么人生有大成,建功立业,要么搞得鸡犬不宁,家道败落。
所幸,宗悫选择了前者,他的一生都在践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八个字。
元嘉九年,宗悫告别家乡,投江夏王刘义恭麾下,由此展开了他的军旅生涯。在江夏军府的十五年间,他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剑能当百万师”的将帅之才。
元嘉二十三年,宗悫迎来了自己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彼时,已归顺刘宋王朝的林邑国发生叛乱。宋文帝授宗悫为振武将军,随主帅围攻区粟城。宗悫作为主将,分兵数道,偃旗潜进,进逼至象浦。林邑国倾全国之力来战。他们摆出了大象阵,这是中原宋军见所未见的场面——身披铠甲的象阵浩浩荡荡地杀过来,宋军不能抵挡,节节败退。
好在宗悫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史书中只记载了他的一句话:“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他想到了用百兽之王狮子来对付大象。可两军对垒,上哪儿去找狮子?宗悫又灵机一动:自己做!他让士兵们赶制出一批狮子模型,推到阵前与象群对峙。林邑国的大象们一见假狮子,都受惊而奔溃。就这样,林邑军大败,宋军长驱直入,一举拿下敌国都城。
其后,宗悫又参与了多次讨伐地方叛乱的战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造反,他声称宗悫是他的助手,起兵时会支持他。宗悫听说后,立即请旨去捉拿刘诞。等朝廷大军兵临广陵城下,宗悫纵马绕城大呼:“我是宗悫!”刘诞的部下顿时军心瓦解,终被打败,城破人亡。
公元465年,宗悫病逝,被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肃侯。
纵观宗悫的一生,生逢乱世,四处征战,却可谓战无不胜,少年时代“乘风破浪”的誓言,在攻坚克难中愈发掷地有声。这除了源于他的勇武和智慧,还和他的胸襟与德行分不开。征服林邑国一战,宋军攻破敌方城池之后,在林邑国不可胜计的金银财宝面前,宗悫严明军纪,要求部下不许抢劫、私藏私分。而他自己率先垂范,对战利品“一无所取,衣栉萧然”。一心只为高远志,金钱财宝这些身外之物,绝非他之所求。
谁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是不靠谱的空想呢?在数不清的烈日炎炎中滴下的汗水中,在无数个中宵舞剑无人观赏的深夜里,梦想的种子正一点点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史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