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美艳的女主播,竟然是乡村支教老师,一个人到底有几副面孔?
作者:大将军郭|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
如果做个街头采访,问问大家对性感女主播的看法,大概都逃不开几个刻板印象:
卖弄风情、打擦边球、不算正当职业,甚至是搞H色。
如果再进一步延展,你觉得她在镜头外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我想,没几个人会有积极的联想,在固有的思维脉络里,她们也一定是私生活混乱,不求上进,萎靡困顿的。
就像前几天从欧洲旅游回来的女大学生,即便以学生身份为前提,也没绕开大家的惯性疑问:
甚至有人直接默认她的行为不检点,旅行的钱也并不干净。
用一个侧面去评判一个人的全貌,很简单,但也很不公平。
我前几天看到另一条新闻,有人扒出一位女主播的微博,镜头里的她是这样的,性感热舞。
镜头之外,她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她曾多次在假期前往乡村支教,山区条件确实恶劣一些,她晒黑了,也长了一身湿疹,但合照里,依然笑容明媚。
我的第一反应可能跟大多数人一样,这是不是作秀?为了热度为了赚钱的博眼球行为?
女主播从未在直播间里提及她去支教,包括微博也并未跟直播平台关联。
要不是有网友“扒皮”,镜头外她的生活会永远是个秘密。
新闻发出后,又有一些网友发挥了强大的调研能力,发现女主播不仅在假期支教,前一阵子还去到湖北做志愿者。
当有人质疑她是否有资格去做老师教学生的时候,扒出她是研究生毕业,硕士学历。
这种巨大的反差,放在电影小说里可能才会有人相信。
那个警署里最卖力最认真的,可能是卧底;那个总是帮你保护你的人,可能是伺机而动的坏人;那个为人师表的教授,可能恋童。
你讨厌的游手好闲的小人物,危难之时反而最有担当,那个平时说话刻薄凶狠的领导,其实正义感爆棚还特别有人情味。
往往不到最后一集,你猜不到事情的真相,看不到一个人的全貌。
影视剧里你可以开上帝视角,你能窥探到每个人最幽暗的心底,但真实生活里,大朋友们还是会有很多问号。
“做性感女主播这么没有原则的事,怎么会有爱心去支教呢?”“硕士毕业不找正经工作,却去当女主播,不就是为了赚快钱,会去免费教学生吗?”“如果不是为了作秀,那是不是有其他见不得人的目的呢?”
这些疑问中,也许假设可以成立,但推导出的结论,却未必是100%成立。
别说用一面去概括一个人,有时两面、三面,都难以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
每个人都有太多的切割面,也可以把它们叫做“人格面具”。
我们并不总是时刻表现出全部真实的自我,有时囿于环境差异,有时囿于对象的不同。
我们需要这层面具的保护,它带给我们游刃有余的安全感,让我们在不同情境下能更快适应和融入,并且感到舒服。
就像不同场合适合不同着装一样,我们挑选着适合的衣服,也挑选着适合的人格面具,这是“社会化”的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
女主播的新闻,让我联想到去年看过的一部电影《受益人》。
柳岩也饰演了一个在直播平台打擦边球的性感女主播,直播时她确实会发嗲会卖弄风情要打赏要礼物,甚至私下也会跟打赏的用户见面。
但直播之外,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小天地。
她善良多情,爱钱但也有自己的原则,为了留住爱情,她决定不再做主播,声泪俱下在镜头前卸妆跟大家道别。
为了生计做这份“拿不出手”的职业是真的,利用用户的好色心理赚钱是真的,但有自己的苦衷和原则,也是真的。
说句实话,用我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做性感主播这样的行为,我确实不觉得体面高尚。
甚至我会用否定的态度去对待这个职业,但这份“否定”也只是针对这个行为本身,只针对这一面。
我们有什么权利去全盘否定一个人呢?
看到人性中浮光掠影的一面罢了,它并不能覆盖厚重的人生曲折。
我不知道,也许没有,她就是要做这个职业,就是以此为生想多赚钱。
主动也好,无奈也罢,这是她的选择,表象留给他人,真相归她所有。
真真假假,自己的人生自己才能去解释。
至少我看到,当有人知道她去支教后,想转钱要支持她,她却不收,我心里有种微妙的敬意。
不欣赏她的职业是真的,觉得她该有更好的去处是真的,但欣赏她的磊落善良,也是我的真情实感。
被曝出支教的事情之后,女主播关闭了微博,也暂停了直播。
在最有热度的时候能暂时“全身而退”,再次让我看到了,在我们所了解的世界之外,每个人都有运转自己人生的独特规则。
人心是比宇宙还浩瀚的地方,而人的复杂性远超任何科学,它没有公式可以计算,也没有精确的工具可以测量。
我们都是在一寸一寸的体验自己人格的不同面,比喻成盲人摸象也不为过,它是立体的、富有弹性的、充满奥秘的。
如果你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多面复杂性,对待他人便会有不一样的宽阔眼光。
只是,人们总是习惯在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时候,就用一些标签和自以为是的评价为对方打上一个烙印,还往往以为这就是确定的真实。
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确定性”否定了所有的可能性,或许才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大障碍。
那下一次,当跟惯常的认知不符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不可以先问问自己,
“我以为的就一定是我以为的吗?”
“每个人都只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

支教老师说心声:单靠支教很难改变农村幼教现状
山里的孩子最喜欢和陈娇老师在操场做游戏 本报记者 邓小卫 摄
华商报讯(记者 杜俊岭实习生 周静)自从去年参加支教计划,在临潼穆寨中心幼儿园,陈娇已工作快9个月了。支教马上要结束了,陈娇心情却有些沉重,她说:“单凭几个月的支教经历,很难彻底解决农村幼儿园的问题。”昨日下午,西安市第二保育院院长王淑君和院里年轻老师带着图书、玩具、演出服和作业本,给临潼区穆寨中心幼儿园的61名小朋友送去了节日礼物。穆寨中心幼儿园在穆寨中心小学里,去年9月穆寨才建成幼儿园,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最远离校有八九公里。目前,幼儿园除了园长和两位支教老师,剩下的老师都是小学老师转行当幼教。
陈娇就是支教老师,今年25岁,2009年大学毕业在二保担任幼教老师,去年8月自愿参与支教。另外一位支教老师是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的郭蔚。穆寨中心幼儿园坐落在塬上,从临潼城区开车到幼儿园需半小时。2011年8月31日陈娇第一次到穆寨,觉得幼儿园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才建起的幼儿园,只有几张桌椅和空床铺,连一张纸和一支笔都没有。”陈娇就和幼儿园园长及其他老师一点点地将幼儿园布置起来。没有教案,陈娇和郭蔚自己编教学大纲,还要帮扶其他老师。西安第二保育院不时地给捐赠来一些书、本子、教具和玩具。
与条件简陋、需要自己做饭等这些生活上的困难相比,工作上面临的问题让她们更着急。“硬件不到位能理解,农村和城里意识冲突,处理起来比较麻烦。”陈娇说,农村家长不是非常重视上幼儿园,沟通起来困难很多。成熟的教学大纲,在这里帮不上忙,因为“水土不服”。
“另外孩子也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陈娇记得,第一次给孩子上课,因为孩子们听不懂普通话,有些孩子在家里叫小名,叫他们大名都不知道是叫谁。“孩子们比较调皮,开始让他们出去上厕所,就满院子乱跑,我试图去拉他们,他们还给用脚踢我,或者往我身上吐唾沫。但现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让我觉得很欣慰。”
陈娇说,单靠支教改变农村幼教现状还有点难。要彻底解决问题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幼教毕业的大学生能长期投身农村幼教工作。
昨日下午记者从西安市教育局了解到,随着政府越来越重视幼教工作,他们也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帮助农村幼儿园改变现状。
李丽丽:选择支教,我会是上百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丽丽老师
“相信可能”这四个字,一直激励着李丽丽。每次遇到困难时,她都告诉自己:坚持了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现在她支教的学校——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水美小学是根据情况匹配的,但一切好像命中注定。像名字一样,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她在这里遇到了一群可爱善良的孩子,也是一群急需引导和改变的孩子。学校规模不小,每个班四十人左右,但令她惊讶的是留守儿童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缺失、学习基础薄弱,更别提课余生活了,李丽丽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可不少!但她没有退缩,“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是她一贯的行为指南。 对于学生,她更是相信可能。“因为他们还这么小,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坚持下去,克服一切困难,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事实也如李丽丽所期待的那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从刚接手时平均分60多分提高到现在的80多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她利用网络资源,补充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数学知识,还通过数学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孩子们真正地研究数学、爱上数学。 一次,有个学生突然给她写了一张小纸条:“老师,我们都很喜欢你,你能不能留下来不要走呀,你走的时候我肯定会哭的。”看到纸条的瞬间李丽丽眼眶湿了,她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群懂事又让人心疼的孩子总会给李丽丽带来各种各样的感动,同时也让她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大。她带给学生们培养兴趣爱好和拓宽眼界的机会,孩子们带给她的则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不断的自我成长。 丽丽一直坚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可能,她愿意像一路以来帮助自己的好心人一样,花两年的时间在他们心里埋下爱心和善良的种子,等待在未来的某一个春天生根发芽。 今年,李丽丽被广东团省委评为“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之——扶贫助困好青年”,潮州市电视台更是将她的支教故事在学雷锋系列报道中播出,这大概是对她两年支教工作最大的肯定。 “我们还年轻,不怕尝试不怕折腾不怕失败,最怕的就是随波逐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她想对每一个打算来支教的申请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