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只适用于人与人?
前面我讲了两个误区:第一个,儒释道并列;第二个道家出世,儒家入世。
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儒家非常注重名实,主张知行合一,王阳明提炼出践行儒家的心法,就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提炼非常准确,你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义是一个心理内在标准,礼智是做事外在标准,信是内外就是内外均有,要没有水分。
所以,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知行合一。
第一,儒家用来社交,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个毫无疑问,不同的关系要达到什么状态才是合理的,这个叫作伦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个伦理最关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名实,要名副其实、有名有实,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只不过在儒家这里需要以“名”作为中介。
第二,儒家用来治国,也就是国与人的关系
儒家也是治国的主流思想,那个时候可没有马列主义,其实主要用的就是儒家。
1、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内外一体,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你看汉代有察举制选拔人才,主要考察孝、廉的品行,主要靠县官推荐。
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调中央的权威,追求一种大一统秩序,但同时又主张和而不同,承认各地的特殊性。
4、重视教育和教化,德治为主,刑罚为辅
5、协和万邦,但又主张华夷之辨。
第三,儒家还可以用来修身,也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虽然儒家的修身也有一定的进阶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不是儒家的野心,而是希望发挥自己的价值贡献。
因为儒家也强调素位而行,不要名不副实,追求跨越。
1、仁义礼智信本来也可以修身,用现在的话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身心愉悦。
2、儒家也讲究个人独处时候的修身,包括反省、克己、慎独、改过、力行、主敬、养气。
3、王阳明更是厉害,将修身放在事上磨炼,强调在事上去除私欲、恢复良知和天理。
和儒家不同,道家注重实,但不注重名,如果注重名,就会有人追求虚名,甚至以此来谋取私利。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那道家注重什么东西呢?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家主要是写给领导者看的,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当然这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按照市场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人为过多干涉。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核心不是说简单,而是说不要乱翻。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家也适合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做该做的事,但不要图名,这就有点像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比如孝顺,这是我的自然的人性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更不是外在的需求,比如道德规范、社会口碑等等。
道家同样适合人与自己的关系,虽然主要是讲治国,但是对于个人修行也是一样的,要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其实就是朱熹和王阳明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满足需求,而不是欲望。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道家的社交其实也是顺其自然,不必去追求一种刻意,比如老乡、同学、同事等关系,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
1、自然无为,不强求关系,不道德绑架,不刻意表现;
2、顺性而为,不改变他人的性格,能处则处,不能处则断,相信缘分,减少社交压力;
3、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不争而胜,像水一样包容和化解冲突;
4、尊重包容、平等相待,没有分别心,尊重多样性,这与儒家的等级秩序有一定差别,庄子的齐物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5、少思寡欲,超脱功利,保持自我独立和内心的平静。
佛家是不是人与自己呢?也不是。
佛,比较注重克除私欲,王阳明认为儒家也有这一块,只不过儒家是人与人的关系中修炼人与自己的关系,其中很大一块就是克己复礼。
但是两个的重点不一样,佛家是为了去除欲望而去除欲望,儒家还是偏向于往外扩,在事上磨炼,去除自己的私欲。
当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佛家认为本质上也是人与自己的关系,要面对和消除自己贪嗔痴慢疑的有毒念头。
从治国角度,是不是也要去除各种欲望,虽然没有欲望,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欲望过分,整个社会也会不安定。
从修行的角度而言,儒释道可以并列,但如果从大的层面,加上治国等,就只能是儒道法了。

难得一见的佛道儒三合一寺庙,不过供奉的神仙都藏在洞穴中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千年的岁月中不知道留下了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对研究古代历史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也展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千年来中国历代的很多帝王都信仰宗教,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至今都留存着很多的宗教建筑,甚至有很多都是留存了千年的古建筑。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些著名的宗教建筑也成为游客们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到一些节假日寺庙中就会涌入很多的游客有些是来参观游玩的,有些则是真的来烧香祈祷的。
不过不同的宗教也会有不同的宗教建筑,在旅行的过程中大家应该也会见到寺、庙、观、庵等等。例如“寺”其实就是中国佛教建筑的代名词、而“观”则是中国道教的建筑称为道观、“庵”就是中国尼姑们居住的庵堂,所以不同的宗教建筑里也都供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在中国还有佛道儒三合一的寺庙,虽然很少但是确实存在。也就是说你来到这里朝拜不仅可以拜佛教、还可以拜道教以及儒教,花一样的钱,能见识到三种不同的宗教多好。
这座三合一的寺庙叫做兴龙寺,也叫盘龙洞。因为寺庙就位于乔岔滩乡桃柳沟寨山的顶部,准确的来说不是一个位于山峰顶的寺庙,而是峭壁悬崖上的洞穴。洞窟应该和黄河的石林一样形成于第三世纪末第四世纪初的地质时期,因为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原因形成了黄色砂砾岩为主的一个天然洞穴。盘龙洞大约深16米、宽13米、高只有4米左右。因为洞窟能够保持常年恒温,所以温度在17度左右。就是因为内外的温差太大每到春天与秋天这样的季节,早晚期间就会有雾气从寺庙中散出来,自古有个传言是“有龙必有云,云为龙口之气。”所以这个洞穴才叫做盘龙洞。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天然的一个洞窟被称为是寺庙呢?这就要从清朝的嘉庆元年开始说起也就是1796年,当时盘龙洞附近的龙湾村村民非常信仰佛教。但是他们当时没有钱建不起寺庙,又觉得请来的佛像不能放在家里。一定要找个地方供起来,于是就放在山上的这个洞穴里面并且把盘龙洞称为兴龙寺。于是在以后的很多年间,盘龙洞就成为了附近村民们信仰的宗教之地。因为是人们的信仰之地,所以历朝历代村民们都会对这里进行修缮。
毕竟是村民们的信仰地,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代的修缮。附近的村民们又往佛教供奉的佛祖、菩萨等里面,放入了道教信仰的玉皇、三清六御、财神等,以及儒教的孔子等人。寺庙的内部所存在的壁画都是民国时期的手笔,在寺庙里还存在一个咸丰年间铸造的铁钟,每到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应该都有人在这里敲钟,钟声在空谷中回响。
但是后来寺庙也遭到毁灭,现在所见到的寺庙是后来当地的龙湾村村民再次自发修建的。兴龙寺由五个天然的洞穴组成,正中间的洞窟是佛洞,里面供奉着竖三世佛也就是过去佛、现生佛、未来佛,以及十大护法。西面的洞窟是百子宫,也就是当地人为了求子供奉的送子观音、各宫娘娘之类的神仙,都说在这里求子很灵验哦。
东边的洞穴供奉着当地的土地神,这个洞穴中还放有神龛。神龛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古时候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雕塑以及当地祖宗们的灵牌。这些神龛的大小不同,上面还有雕刻着吉祥如意的图案或者是英雄人物的图像。还有的洞穴里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等的道教信仰以及儒教大家们。最神奇的是有个洞窟的顶部是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周围的砂石像是无际的与众看起来非常的神秘,据说古时候的很多村民都会来到这里打坐静心凝神。
在洞穴对面的山峰上还有一个浅浅的手印,这个墙壁上的手印与洞窟寺庙里的佛像手印相对。就像是寺庙里的佛像出手打上的,被当地人称为“绝无畏印”。虽然地理位置有点背,但是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反正当地人是非常信仰这处寺庙的,不然他们也不会一直维护这处寺庙,甚至在被毁之后还一起再次修建。
色达神秘寺庙,高僧闭关9年足不出户,与宗教无关只因信仰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卷一上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是明朝撰著的佛典,兼攝晚期密教、三教合一思想與道教籙法,義理極為豐富。密教方面,舉凡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宇宙本初,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文殊菩薩、烏賢大聖等諸佛體系,大乘中觀學派「轉識成智」等義理皆已論及;曼荼羅(設壇、圖像)、陀羅尼咒語、雙修法、輪脈觀、字輪觀等「護摩壇法」、「三密」、「四曼」等實修儀軌,亦敘述詳盡。此外,經文有一段專論儒釋道融合,據此繪成「儒釋道三尊像」一圖。其他不少文義,諸如書符吞符、持咒、移山海動地、移物除災、治病等,與道教的煉養方術、醮事活動相似;文中亦有多處道教人物與術語,諸如「西王母」、「日月精」、「月衣水」、「三足烏」、「日烏月兔」、「八大鬼神」、「化生」、「紅日白月」,以及道教慣用的術語「煞」字的運用。
經文並未標明撰譯者姓名,相關藏經亦未載錄。民初佛學家周叔伽(1899-1970A.D.)認為本經乃明初釋智光(1348-1435A.D.)所譯,但細查文義並考智光生平,應為智光「撰述」較為合理。據卷首經牌贊,寫繪本於宣德三年(1428)完成。第三卷經末款署「臣沈度(1357-1434)敬書」,拖尾畫左下角款署「臣商喜(-1426A.D.-1435A.D.-)敬繪」。
全經凡三卷,書衣外包黃綾地織團花金錦﹐上貼墨底金書題籤,典雅端莊。內葉經文硃勾上下雙欄,每半葉六行,每行一至十八字,每冊卷首、卷末朱書經名卷次;正文部分為墨書楷體,字體端勁飄逸;文中凡觀修誦持的咒語,另以朱、青、白、金、綠等五色梵體字,書於彩底金邊圓輪內。經文段落空白處,繪以金鉤彩繪如意、珊瑚、犀牙、法螺、法卷、環飾、錢銀、寶卷、玉磬等七珍、八寶。卷首經牌一對,左右雙龍抱柱、上有如意雲籠蓋頂,基座兩旁飾有神獸,台座式樣帶有印度建築風格,牌記青地金書:「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大明宣德三年(1428A.D.)三月十五日製」。
附圖一百零三幅,是本院典藏佛經中,插圖最多的一部。
收傳印記: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秘殿珠林、秘殿新編、珠林重定、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乾清宮鑑藏寶、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扉畫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如意祥雲的湧現紛呈,與三道瑞氣的裊裊飛註,架構出一片莊嚴肅穆的傳道說法氣氛;人物的神態,則表現出說法者的神聖和藹,受業者的虛心虔誠,以及脅侍者同受濡染之益。雖然作者筆墨之中不帶絲毫言語,但是全畫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卻如鐸聲陣陣瀰漫紙幅,使觀畫者有著暮鼓晨鐘的深刻感動。衣紋線條的流暢精緻,手印姿態的細膩傳神,都使得畫中人物更為生動活現,栩栩如生。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冊 經摺裝 紙本 彩繪 縱21.4x橫19cm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須彌」,傳說中的山名,為四寶所成,高過眾山,「處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萬里」,或稱「妙光山」、「彌樓山」、「蘇迷盧」。「三十三天」,係眾仙所居的天界名稱,在須彌山頂上,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併至高至上的「大羅天」,合為三十三天,再加三清所居之三天,共計「三十六天」。「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即是畫幅中的三十六宮殿。在汪洋浩瀚、濤浪翻騰的湛海,以及冉冉瀰漫、鋪地接天的捲雲之中,高妙的寶山與重重的洞天,更是難以蠡測究竟,更富深幽神秘的傳說色彩。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釋迦牟尼(Sakyamuni),名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北印度迦毘羅城(Kapilavastu)主之子,為尋求解答世上所見諸苦的根源,毅然放棄了世俗貴族生活。經過致志專心的思維,「不得等正覺,不起此坐」,淨絕虛妄之慾念,以及擊退魔鬼之誘惑後,終於大悟大徹,圓滿覺悟。畫中的釋尊,五官柔順,神采飛揚,高髻象徵覺悟,項上三道線條為美的標誌,軀幹肌肉比例協調,充滿著生命活力與冷靜沉著的完美融合,華美亮麗的袈裟,線條流暢有致、緊弛有度,強化了生命力的表現。從整體形象來看,則顯現出覺悟得道後的圓滿智慧與博大慈悲。兩側的脅侍受業者,神態虛心虔誠,面貌散發著如沐春風的愉悅,論其造型,亦皆生動傳神,精美雅緻,與主尊之間,相互輝映。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滔滔的湛海廣漠無涯,巍巍的峻嶺直指天際,朵朵的捲雲環抱四野。在高深莫測、變幻無端的瀚海、高山、彩雲三者映襯之中,一縷淡淡白煙裊裊盤註,煙霧末梢朦朧之際,浮現出火輪般的紅日,日輪內有三足金烏,昂首雄立,傲視宇內。「日中有烏,卦屬南方,謂之離女,故曰日居離位反為女。」日者為陽,陽內含陰,烏乃日精,象徵著天地之本初,萬有之元神。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冊 經摺裝 紙本 泥金彩繪 縱21.4x橫19cm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明宣宗宣德三年 (1428)沈度寫本 商喜繪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冊 經摺裝 紙本 彩繪 縱21.4x橫2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