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没想到,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

更新时间: 2025-08-23 18:51:37

阅读人数: 220

本文主题: 一口气读完的书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很独特的书,名字是《我不擅长的生活》。

它是一本非虚构故事集,收录了十一个故事。很不一样的是,这本书是由小红书主编的,所有的作者都是小红书上的普通用户。

翻开书之前,我以为它可能就是一个碎片信息的集合。但没想到,它还蛮反直觉的,完全没有网红味,而且内容非常多元。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真。

这种真实的质地,是非亲历者无法再现的。当我们每天摄入的信息都过度集中,充满滤镜和套路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文字,还是会被吸引。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别的需求。他们写这些故事,不是为了起号,不是为了当作家,他们只是因为有话要说。

第一个故事是《星星之旅》。作者叫冯过来,2018年,她从应用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入职了一家孤独症康复机构。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她在这里遇到的一个个小朋友,以及她的工作经历。这里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这些孩子们的日常,另一条则是这份工作本身的磨损。

作者写得很诚恳,她既没有刻意煽情、不自觉地升华,也没有掩盖这份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像她所说,“初心很美好,但现实非常琐碎,面对鸡毛蒜皮,心态会崩,易燃易爆。”

甚至还不只这些,这份工作工资极低,压力极大。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但一线的工作人员却没有办法得到体面的收入与支持。工作了四年之后,她终于选择了离开。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广州做电销》,作者是奔跑吧蜗牛。

这篇文章有一些琐碎,但却非常现实,写出了一个中年人的压力和生存境遇。

作者三十多岁,因为父母生病,负债几十万。去广州打工,屡屡碰壁,很难找到工作。每一天都是疲惫、紧张,不断地尝试。没有什么成功故事,不过是在生活的逆潮中游泳。

有一个细节,他想去特斯拉做汽车销售,面试的竞争者都是海归、硕士,而他连英文名都没有,第一轮就被刷了下去。

最后,他进入了电话销售公司。依然紧张、疲惫,但生活还在继续。

第三个故事,则有点神奇,题目是《重生之我在英国当陪读》。作者叫toni的福,是一个英国留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当雅思老师。

有一天,一个之前联系过的家长姚女士找到她,请她帮忙去看一下自己的儿子。据姚女士说,她儿子英语不好,第一次出国,无法适应,有轻生的想法。作者怀疑对方是骗子,但姚女士很爽快的付了钱。最后,作者还是接受了姚女士的委托。

之后,姚女士便常常向作者求助。慢慢地,作者甚至成为一个专职帮助姚女士儿子处理问题的助理。一个月两千英镑,接受两次线上和两次线下委托。

但是,这份赚钱很容易的工作,却越来越不对劲。作者被姚女士和儿子之间的捆绑在一起的畸形关系影响到了。就像她说的,“这对母子制造出的混乱好像远远超过了在外留学这件事本身的难度,让我一度觉得他们之间有某种让双方都失去独立性的共生关系。”

最后一次,姚女士又声泪俱下的找到作者,让她去看看她的儿子。她这才第一进入男孩的房间,这个空间被外卖盒、奢侈品和垃圾塞满。男孩把手机给她看,上面有他和妈妈的聊天记录,非常窒息。

他妈妈一方面好像很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又安排好一切,否定他的主体性。比如她会时刻期待儿子的报备:

靠自己你能做什么?你算个什么东西?!摆脱你搞清楚,如果没有我们给你铺路,像你这样的人只能去讨饭吃!

在这一次之后,作者就退出了这个工作。因为她意识到,姚女士正在通过她,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进行操控。

以上三个故事,完全是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人生。但都有一种复杂的生活况味。有些细节比小说还要离奇,却又无比真实。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故事和小说不一样,故事更古老,人们渴望了解别人的故事,也总是想要讲述自己的故事。

故事是生命经验的一次反刍,它不一定会带来什么利益,但是讲述故事和听故事本身,就是一件让人们连接在一起的事情。

或许,我们都不擅长生活,但我们都必须经历生活,也必将有自己的故事。

Ps.这种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我之前还推荐过一本,那是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们写的故事。

原标题:《没想到,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没想到,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看得停不下来!

我坐在一家咖啡馆的吧台,吧台对着玻璃窗,窗外是马路,没有好风景,只有工业区的丑陋楼房,和很多停在马路上的汽车。声音被隔绝了,只有店里的音乐声,说唱,听不太清歌词,一会儿抒情,一会儿热烈。

桌子上放着电脑,我正在敲击键盘。旁边是手机,喝完的咖啡杯,没用的纸巾,和半杯水。还有两本书,以及两张纸片,纸片上画着大象。纸片是夹在书里的,它们属于《身后无遗物》。

这些纸片很好看,摆在眼前,好像生活的空间被荡开了一点。我有时候逛文具店,会买一些纸片,不知道有什么用,但还是买了。纸有一种奇妙的能力,能够抚平情绪。如果上面有好看的画,就更好了。

这两张画着大象的纸片,如果作为封面,应该是很好看的。不知道为什么出版方没有这样做。

《身后无遗物》的作者是伊藤比吕美,她是日本的一位诗人,但国内读者知道她,可能是前两年出版的散文集《闭经记》,写得是她50多岁的生活日常。

这本书,可以说是《闭经记》的续集,写的是60岁之后的生活。大概持续了好几年,是在杂志上的连载。

连载专栏现在不多见了,因为纸媒都不多见了。我还蛮喜欢看的。它没有那么重要,作者往往不需要谈论什么大事,只写写日常生活,就够了。轻轻的,但因为和时间绑在一起,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化学反应。

我记得马家辉有好几本书都是专栏合集,闲时翻翻,挺有意思的。这种专栏连载,很有一点文字版vlog的意思,事情都是寻常的,但是在寻常中,又会有一些击中人心的时刻。

伊藤比吕美说,这本书本来想取名为《寂寞》,因为60岁之后的生活,实在是太寂寞了。现在的书名,日文直译过来是《暮色渐至》,让人想到戴安娜·阿西尔的那本书。主题也是相近的,关于衰老与死亡。

但,读起来和戴安娜·阿西尔的《暮色将尽》还是蛮不一样的。戴安娜·阿西尔有一种回看的视角,更加坦然。而伊藤比吕美的这本书写的是现在进行时,衰老和死亡正一点点靠近,就在当下。

所以,书中有很多很多的寂寞、孤独,以及一种关于正在经历死亡和衰老的喟叹。

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是丈夫的病。那时候她六十岁,丈夫八十七岁。丈夫迅速衰老,“如疾风骤雨”。孩子们一个个都出去了,她必须承担起照顾丈夫的职责,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折磨。

然后,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去世,是一连串的死亡中的一个。先是母亲死了,然后父亲死了,然后丈夫了。狗也死了。事情比她预想的还要糟糕:“我五十多岁时度过了快了的更年期,现在六十多,感觉人生在褪色。老去这件事,实在太寂寞了。实在,实在,实在,太寂寞了。”“以前我知道会出现虚空,但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竟然如此虚空。”

在虚空中如何重建生活呢?写作是一种办法,用文字解救自己。但更多的是接受,你没有办法,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伊藤比吕美说,“人终有一死,没办法。但我舍不得。”这看起来没有那么洒脱,没有那么酷,但或许是很多人都必须面对的真实图景。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就是伊藤比吕美关于六十多岁生活的体会。或许,等到七十岁,她又会有新的体验。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蛮爱看老人写作的日常,大概是这一方面在文学中本来就很少呈现吧。我们都年轻过,但还没有老过。我们对老年的世界了解得太少了。这本书是一个样本,一种补充。

Ps.在书中有一篇,伊藤比吕美给出了自己的人生建议,大概四条,如下:

2、粗粗拉拉马马虎虎吊儿郎当。

3、反抗父母。不只是青春期,即使进入了更年期,也该尽可能的去反抗父母。

4、运动和有一些爱好。游泳,慢跑,坐禅,学书法,等等等等。

原标题:《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看得停不下来!》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太痛了!

去年开始,我陆续读了好几本安妮·埃尔诺。可以说,从第一本开始,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作家。

她的文学不是虚构。没有那些结构、技巧,反而像是不节制的书写,只是不断地吐露,去写那些不能不写之事。她把生活变成孕育文学的蚌壳,而这一本本书,正是它吐出的珍珠。痛苦。当然痛苦。她的文字里有一种残忍,对自己的残忍。

她从不自欺,把文字变成手术刀,一刀刀割开记忆和生活。

读她的书总是有痛感。这种痛感如此真实,让你晓得自己生活的重量或者没有重量。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了几本安妮·埃尔诺的新书,我首先读完了《我走不出我的黑夜》。

这是一本日记,一本探望日记。关于母亲的衰老、疾病和死亡。

80年代初,安妮·埃尔诺母亲出过一次交通事故,两年后开始出现记忆衰退的症状。一开始,母亲独自住在自己的公寓,但是到1983年夏天,母亲感到不适,住进了医院。人们才发现她已经好几天不吃不喝了。

那之后,安妮·埃尔诺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她本来以为母亲和自己住在一起可以缓解病情,但她的记忆力仍然持续恶化。她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她不记得很多事情,没有办法正常生活。她总是搞错房间,她把脏内裤藏在枕头里,在台阶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1984年,她因为拒绝进食,被送到医院,接着在一家私人养老机构短暂过渡,之后又再次住进医院的老年部。此后,她一直住在这里,直到1986年去世。享年79岁。

母亲去世后,安妮·埃尔诺开始写一本关于母亲的书,就是那本《一个女人的故事》。

不过,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安妮·埃尔诺并没有重读母亲生病时她写下的纸片。她说,这些纸片对她而言是不可触碰的,因为这些文字记录了下母亲最后的岁月,甚至,正是“这本探望日记以某种方式把我引向我母亲的死亡。”

她沉浸在回忆中,去写一个过去的母亲。这些日记一直尘封,直到1996年,她才将它们拿出来,原封不动地公开。过了这么多年,她终于可以重新面对这些记忆碎片,面对母亲去世前的那段时光。

她说,不能把这些文字解读为养老院居住的见证,也不能当做是揭露,而“只能是一种痛苦的残留”。

是的,只要你翻开它,就会感受到这种切身的痛苦与残酷,以及深深地愧疚和无能为力。

1983年,只有一页,在这一页纸中,母亲还住在家里。她已经忘记很多事,但是,相处之间,还有一些亲昵,一些趣事。

之后,她去到医院,事情只有持续的恶化。那一次转院,安妮去医院接她,母亲以为自己要回家了,兴奋不已。但是,她的目的地是另一家医院的老年部。

生活进入封闭和无聊的重复。她一无所有了。衣服是医院提供的,更方便清理。她不断地丢失东西,她的眼镜,她的日用品,甚至她的假牙。

她不断地衰老,慢慢地不再走路,不再记得安妮是谁,无法正确的把食物放到嘴巴里,身上到处都是磕碰的淤青。她被系在椅子上,无法自由活动。

每一次探望母亲,对安妮来说都充满愧疚。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做好了日后内疚一辈子的打算。但留下她和我一起住的日子是过不下去的。不管是她还是我。”

这种生活的重量,比虚构作品更加具有冲击力,特别是老年医院中衰老与死亡的味道,那种空洞的牢笼,“现在,除了吃饭,别无其他。”

有时候,母亲会清醒过来,事无巨细地讲述死去多年的姐姐来看她,讲述她想象中的生活,然后来一句,“我将很长时间都走不出这个鬼地方。”

这本书的书名《我走不出我的黑夜》,是母亲写下的最后一句话,那时她还没有住进医院。但她对以后发生的一切似乎早有预感。

这本书很薄,但翻起来却很重。文字,特别是安妮·埃尔诺的文字,比电影中关于衰老,关于阿兹海默症的讲述,更加切肤。读起来,也更加不忍。

但或许,没有人能逃过这一切。所以,安妮·埃尔诺的这本书,虽然只是私人的记录,却将生活的沉默,一字一字镌刻下来。引领我们去看见。

读了新晋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几本书

原标题:《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太痛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