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群师傅:剃头增加官运
在清朝的时候,上海著名的官宦世家,都是姓王的,上海人按照他们住的地方,分成了东王和西王。西王在明朝时候,已经发迹,而东王则是从清朝初年才开始发家的。说起他们的发家史来,就更有意思了,因为王家发家的祖先,是靠和尚的指点,才得以发达的。
王家这位发家的祖先,叫王广心,是上海金山张堰人。他的太爷爷和爷爷,都是当地的大名士,但到了他父亲这辈,因为父亲早死,家道一下就中落了下来。不过王广心写得一手好文章,仍然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还加入了松江的一个文社“几社”,这个社里面,后来很多人都成了抗清英雄。
王广心某天碰到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看了他的脸,端详很久,叹息道:“ 你是个大贵人的格局啊,唯一缺点就是额头太低,被头发压住了,影响了你的贵运。要不然,你跟了我去做和尚吧, 你如果入我佛门,刘秉忠算什么东西?”
刘秉忠就是子聪和尚,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师,北京城就是他主持建造的,是中国历史上功业最盛的和尚。王广心听了也是大笑:“我父亲早逝,我还得传宗接代呢,怎么可能跟你走?”
没想到,这句话过了几年以后,改朝换代了。新的皇帝发布了命令,大家都得剃头,剃掉前半部分的头发。
几社的很多同仁,都拒绝接受这种奇耻大辱,所以参加了抗清义军;王广心倒不是这种人,因为他家条件比较贫寒,为了能活下去,他什么都能干,甚至赘婿都做过,剃个头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况他一想,新的王朝也得要人来做官吧?这些同学们都抗清,空缺的位置,岂不是该轮到我去了?于是他痛快剃了头,积极参加科考,准备做大清朝的官儿。
他备考的时候,和尚又碰到了他。一看他半个光头,笑了起来:“如何?我的话应验了吧?你这脑门剃光了,就该做大官了。”
王广心就问他:“那你说我大贵人,我能做多大的贵人呢?”
和尚脸上现出一种局促为难的神色:“ 本来你如果剃了光头,那你肯定跟刘秉忠一样,一品高官。现在你剃了半个头,看上去又像一品,又好像不是一品
正在此时,王广心的儿子王顼龄,一个八岁的孩子,学着大人样端着茶送上来,给和尚喝。
和尚看见这小孩,眼前一亮,一拍大腿:“我懂了! 能够官居一品的是令郎!你自己是靠儿子做了一品官,你封赠的一品!是假的一品
王广心笑道:“我还有两个儿子呢,你要不要一起看一下?”
老二叫王九龄,和尚判断说,他也是一品官,但是比哥哥要差一点。
还有个老三叫王洪绪,和尚也说,他比哥哥官位要低,但是发贵却更早一些。
果然后来这三个人都成了高官。王顼龄是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宰相,正一品。王九龄是左都御史,是从一品。王洪绪呢,他考中了榜眼,所以的确官途更加顺利一些,比哥哥更早当上了左都御史,但他是个贪官,被免职了。
王广心虽然自己做官才做到五品,但他三个儿子都是一品高官,所以他作为老太爷,也享受到了一品之家的待遇。

非翰林出身的进士如果官运好,多少年能爬到从一品的尚书?
当然,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改写版本,保持原意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一旦中举成为进士,便意味着拿到了正式入仕的“入场券”。不过,做官和做大官之间差距甚大。在清代,虽然进士是官场的基本门槛,但能进入公卿阶层的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进士一生也难以突破正五品的限制,成为高级官员。
以二甲留京任职的进士为例,假如官运亨通,他们从殿试成绩公布开始,到升任尚书这样的重要职位,中间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又要花费多少年头?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这里说的是普通进士群体,自然不包括翰林院成员。根据清代殿试的统计,每一科二甲进士人数都不多,大概占进士总数的三成左右,通常每科只有40至70人之间。
因为人数稀少,二甲进士显得尤为珍贵。如果他们未能通过朝考成为庶吉士,往往会被留在京城,开始官场生涯。
康熙中期以后,进士的授职变得更加困难。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新科进士平均要等候约8年才能真正入仕,也就是说,无论是二甲还是三甲进士,都需在吏部冷板凳上苦熬数载。
雍正皇帝即位后,针对新科进士授职缓慢的问题,推出了一项“帮扶”政策,允许他们以“试用”的身份进入各部实习,这种试用职称称为“额外主事”,试用期为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额外主事名额有限,并非所有新科进士都能享受这个待遇。通常只有殿试名次靠前且年龄较轻的进士,才有可能获得这份殊荣。
了解了新科进士的入仕路径后,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大致的背景:以额外主事为起点,来算算二甲留京进士的仕途进展。
额外主事的试用期为三年,若表现出色,会得到各部官员的考核评语,由吏部引荐,顺利转为正式六品主事。
正式进入仕途后,下一关就是升迁。根据清代官制,京官每隔三年须参加一次名为“京察”的考核,参加者必须完成三年任职期。
获得京察一等成绩的主事,有两条晋升道路:一是进入军机处记名,成为候补人员;二是顺利晋升官阶。假如官运顺畅,自然会选择晋升。
一般情况下,主事升至员外郎需六年时间,也就是从新科进士起步,到升至从五品的员外郎需要耗费六年。
接下来,员外郎的目标是正五品郎中,这一步相对容易,通常两任下来必能晋级,最快三年即可达成。因此,从主事升至正五品郎中,最短约需九年时间。
然而,升至郎中之后,再进一步晋升便非常艰难。京城内仅有极少数从四品的职位,如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以及国子监祭酒。
行家一看便知,这些四品岗位中有三种是翰林专属,唯独国子监祭酒岗位对非翰林进士开放,因此竞争异常激烈。
那么,正五品是否能直接跳升正四品?理论上可以,但主要针对旗人官员,汉族臣子仍需按部就班升迁,毕竟违背官场潜规则会让吏部难以推行人事工作。
当然,对于官运旺盛者来说,所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京城从四品的官缺紧缺,通常会先派他们到地方历练一段时间。
从清代京官的升迁经验来看,各部郎中外放担任知府、道员非常普遍,尤其户部、刑部的官员,他们外放至地方的职责与原岗位相符。
虽然道员也是正四品,但这一安排并未违反升迁秩序,因为明清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同级别的京官地位普遍高于地方官,因此正五品郎中外派为道员,属于正常调动。
郎中外派到道府,其实是一条曲线救国的晋升路线。若在地方任职表现优异,有望迅速晋升为按察使、布政使甚至督抚。
通常情况下,京城各部司官外派地方也带有过渡性质。如果在道员任上表现突出,获得道员一等功绩,有机会调回京城担任正四品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都察院佥都御史或六科掌印给事中等职位。
突破正四品后,仕途前景大好,只要官运顺畅,不久便能晋升从三品的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跻身京堂重臣之列。
随后再进一步升为正三品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或太常寺卿。
正三品是文官体系的重要分水岭,官员一旦达到这一等级,就可以称为“大臣”,享受各种优厚待遇。
可以说,只要登上正三品,未来升任六部侍郎几乎指日可待。粗略计算,从二甲留京进士开始,走到侍郎位置,最短大约需要18年。
这18年已是理想状态,中间不能有丁忧等必须遵守的停职守制。至于从侍郎升至尚书,难度仍然不小。
因为新晋侍郎通常是右侍郎,多来自工部、刑部或兵部。即使运气极好,也至少需要6年才能升迁。因此,从二甲进士一路升至尚书,前后大约需24年。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不排除有快速升任尚书的例外,但总体来看,20年内能从进士晋升到尚书的,仍属凤毛麟角。
需要我帮你改写成更简洁或者更正式的版本吗?
四柱预测官运篇羊刃、伤官、带禄的八字
劫财羊刃有官杀,位禄高显震四方。
金神带刃并坐官,官居一品拜金銮。
注解:劫财和羊刃同样帮扶身强,可胜任官煞,如组合得当,可做内务高参之职。
金神带刃遇火地,官居内阁掌大权。
羊刃持权边庭帅,一身正气为清官。
注解:金神带刃居火地,乃金刃格。柱中有羊刃行火地,主官居内阁高参之命,羊刃为兵器,有杀方能显贵。
官星带刃官遭险,必作边疆大官员。
羊刃逢刑带魁罡,为官发迹镇边疆。
注解:羊刃遇三刑或自刑,再遇魁罡定主在外发迹。羊刃主劫夺,如身弱力不胜财不忌羊刃。有羊刃的人性情刚直,无侧隐之心。故三刑或自刑带魁罡而发迹边疆,如日支坐刃更好。
柱中羊刃带七杀,职守边陲保家乡。
柱中羊刃重见刃,有计有谋能安邦。
注解:羊刀与七杀相见,为煞刀相并,互相制约,有职守边陲之命。柱中羊刃重见,主四海扬名。
伤官透出不见官,煞印相逄执大权。
命中伤官逢劫刀,身为将相大官员。
注解:柱中年月时干透出伤官、正官隐于地支,如遇才印和七杀全者,主贵命。如遇伤官有羊刃帮身,乃官居极品。
伤官带印又逢财,若逄生旺拜金銮。
伤官有制边疆帅,伤官伤尽掌高权。
注解:伤官带印逢财,须财印旺相为好,为官可以制法。伤宫遇印为制,名叫伤官佩印,主威镇边疆。
禄多有印来相扶,职高位品官特殊。
禄到长生原有印,为官清白镇京都。
注解:禄岁有印,官位必高,禄怕冲克,如有印来相扶,可以力敌冲克。禄又带印,必主官压群僚。
建禄遇官官则贵,为官胜似包龙图。
拱禄拱贵为将相,官居一品天下呼。
注解:建禄为月令之禄,禄遇官则贵,所以为官清白。禄乃临官之禄,贵是官星之贵,或指天乙贵人,拱的是临官贵人和天乙贵人。如柱中禄贵清纯,乃是将相之命,所以称为官居一品。
一些朋友读到文章会提出一些疑问或咨询一下问题,因为大部分白天上课,晚上才有时间。比较忙,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没能及时回复大家。有空的时候我会尽量给大家回复,望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