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系出同源,也曾并肩战斗,如今只能兵戎相见
中东乱局,是因为在这个连接“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存在五大地缘力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犹太人。
其中,波斯人有唯一的国家伊朗;土耳其人有唯一的国家土耳其;犹太人复国成功也有一个国家以色列;库尔德人没有国家,散居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而阿拉伯人有许多国家、群龙无首。
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之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争;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之争;库尔德人的独立之争;巴勒斯坦地区之争;石油和地缘(苏伊士运河、波斯湾)之争等等使中东成为世界上争斗最为惨烈的地区,没有之一。
而悠悠乱世,又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巴勒斯坦地区之争最为激烈。巴勒斯坦地区,古称“迦南之地”,包括今天的两个国家,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但巴勒斯坦国尚未正式加入联合国。二战之后的五次中东战争均源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对此地的争夺。
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历史并非一直如此,二者其实原本系出同源。
1、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源自闪米特人(闪族)
亚伯拉罕,是古代闪族的一个族长,其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同先知,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迁徙至迦南之地。
亚伯拉罕与其妻子撒拉的儿子是以撒,以撒这一支是犹太人的祖先。
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的儿子是以实玛利,以实玛利这一支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后来夏甲被撒拉所不容,赶至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便是以实玛利这一支的后裔。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这两大分支中,犹太人首先进入文明阶段,这得益于其生活的地区在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之间,而阿拉伯人则长期以游牧方式生活在阿拉伯半岛。
犹太人有一点跟中国人很像,就是喜欢记载民族的历史,这便是《旧约》。
没错,就是基督教的《旧约》,基督教的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而《旧约》便是犹太教的圣经。
《旧约》是一部神话了的犹太人的历史,简单地说,就是由于饥荒,亚伯拉罕率领犹太人从迦南之地来到了古埃及,并沦为奴隶,数百年后摩西率领犹太人重新返回迦南,并定立《摩西十诫》,这便是犹太教。
之后,公元前1028年,以撒的儿子雅各的后人扫罗(Saul)在今天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犹太王国国,其继承者大卫(David)则在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迦南之地,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军队大举入侵迦南,犹太王国亡,大多数的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王国不复存在。
3、犹太人为何不招待见,又能存活至今
犹太王国灭亡之后,迦南之地先后被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所统治,犹太人则散落欧洲,再也没能建国。
犹太人是不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所欢迎的,自古如此。
三者都是一神教,基督教是犹太教的2.0版本,伊斯兰教是犹太教的3.0版本。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的区别关键在于犹太教是排他的,犹太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上帝的选民,其他民族都不是,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是“普世”的,只要信上帝或者安拉,就都是教徒。
犹太人如此强烈的优越感甚至超过了华夏民族,可是华夏民族有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为基础,但犹太人没有,所以便只能在世界各地流浪。
犹太人没有被同化是由于强烈的优越感和历史记忆(就是《旧约》),被其他民族排斥也是因为强烈的优越感,而能存活至今还有一点就是犹太人后来改成以母系为准,即犹太人母亲生的后代便都是犹太人。
东南亚的华人,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犹太人的处境。
阿拉伯人的崛起很晚,它崛起于我们都认为世界的几大文明板块都已定型之时。
公元7世纪,曾经游牧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崛起于中东,从此彻底改变了整个西亚和北非的信仰,波斯帝国被摧毁,整个中东全部成为伊斯兰教世界。
但是,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从公元11世纪开始便沦为突厥人的傀儡,至公元1299年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阿拉伯人逐渐被突厥人所统治。
奥斯曼帝国立国600余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才解体。
5、犹太人复国成功,得益于一战和二战,得益于美苏的支持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唤醒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也唤醒了犹太人的复国运动。
为了在一战中对抗德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英国选择了支持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的统治,于是阿拉伯人的两大势力汉志王国和内志王国崛起于阿拉伯半岛。
与此同时,犹太人也找到了英国人,表达了想要回到迦南之地的梦想。
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不仅英国人,阿拉伯人也没有反对,于是犹太人回来了,犹太人不愧是经商的天才,其回归迦南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便是买地。
这一方式在西方是有效的,当有了足够的土地,差的就是一个国际承认的政权。
公元1917年,英国攻占巴勒斯坦地区,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
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只是,当德国人和土耳其人在一战中战败之后,英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阿拉伯人明确表达了不希望犹太人建国的态度,阿拉伯人想要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而巴勒斯坦地区正好处于西亚和北非的交界处,所以阿拉伯人不可能同意。
英国人需要在阿拉伯内部汉志王国和内志王国玩平衡,还要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玩制衡,于是英国人一方面理解犹太人建国的意愿,另一方面则开始限制犹太人移民的数量。
二战之时,中东属于北非战场,应当说犹太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选边都是相当有眼光的。
二战之后,大英帝国国力衰落,美国和苏联职掌世界,中东这个地缘重要的石油产地自然成了必争之地。
苏联想要在中东插入一个红色犹太国,美国也想建立一个自己的盟友,于是犹太人建国便提上了日程,至于阿拉伯人的态度,谁在乎?
公元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在美苏的支持下通过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
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这一方案,犹太人同意了,阿拉伯人断然反对。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犹太人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两天后,1948年5月16日凌晨,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所以,以色列宣布建国之日,便是中东战争爆发之时。

“大国崛起必有一战”思维过时了战争已不是必要选择
正在崛起的中国军力,随着整体国力的上升而日渐强大。在此背景下,每当遇到领土争端或边境摩擦事件,就有人提出应“适时”打一仗来显示我们的强大。好像不打一仗,“大国”就当得名不正言不顺。
钟情“大国崛起必有一战”是刻舟求剑
不得不说,这种“大国崛起必有一战”的思维相当陈旧,源头还是“修昔底德陷阱”那套逻辑。虽然它映射出20世纪中叶之前人类历史的运行轨迹,但当时代在20世纪下半叶因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而快速进化后,很多人的思维却没能与时俱进。19世纪末叶中国历千年而衰落,再次崛起已是百年后的20世纪尾声。当时下国人重尝久违了的大国崛起滋味时,因千年衰落而生的自卑和雪耻之心,便使有些人对历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些所谓“规律”情有独钟。
但这种“钟情”是刻舟求剑,枉顾世界已然发生的变化。首先,以传统战争形式解决领土和主权问题的做法已成历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缔结,现代民族国家诞生,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国际关系准则确立。虽然在那之后很长时期,国家主权遭侵犯的案例仍屡见不鲜,但世界的总体趋势是不断进步向前。及至二战后,人类社会开始普遍尊重国家主权原则,一个国家通过强权改变另一国家物理版图的事已鲜有发生,虽然不能说完全绝迹。
其次,战争形态和目的也已发生演变。近代之前,不管因何理由生起战端,几乎所有战争最后都会落到扩张领土这个目的上,因为彼时人类的生存与土地关系至为密切,更大版图带来更大利益。近代以后,情况生变,战争不再只为扩大版图,而是为了攫取资源,这也是近代以来殖民战争的主要特征。现代世界则更进一步,虽依旧战争不断,但战争目的既不仅仅是为争夺资源,更非仅仅为争夺土地,而是为了通过扩张资本获益。这种转变,主要因之于美国人自二战后在全球建立起来的美元体系。
正因这些变化,现代人在看待战争时,就不能再简单地认为它只事关领土主权问题,更不能将国家兴衰系于一场边境战争的胜负。这是今天的人都应具备的现代意识。
既然美国通过美元全球化的方式,将整个世界带入了通过资本获得利益的新形态,那么在面对与周边一些国家的纠纷时,我们就应多一个思考维度:国家利益在今天的表达,主要是可见的领土争夺还是无形的资本争夺?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和利用国际资本最多的国家之一,这对同样亟需资本的对手而言显然非其所愿。但如果依照传统思维,同实力已显著增强的中国打一场“修昔底德陷阱”式战争,肯定得不偿失。经过精心盘算,对它最有利的方式,是通过在中国周边制造动荡来恶化中国投资环境,进而抽走资本,迟滞中国的发展。
面对如此心机叵测的对手,难道我们还能简单地以“打一仗”的思维去应对吗?那不等于直接中了对方的圈套和陷阱吗?过去几年,我们最强劲的对手在需要资本向其国内回流时,煞费苦心地推动了一轮又一轮对中国的代理人遏制。它先鼓动日本制造钓鱼岛危机;接着推动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争端;如此这般仍未奏效,于是干脆亲自出马,派军舰军机直接闯我南海岛礁周边海域。目的是什么?就是给中国挖坑。
如果对手挖的这些坑我们跳进去了,结果必定是自身投资环境恶化、资本流失。所幸,面对接二连三的领土争端或边境摩擦,我们并未轻率选择兵戎相见,使对手盘算落空。
应该说,这个维度的问题在古代并不存在,因为那时根本就不会有确保投资环境安全这样的概念。古代史上几乎所有帝国都是通过战争和领土扩张的方式,获取事关国运的重大利益。但在资本主导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三四百年后,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如何驾驭资本已经变得比扩张领土更为重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明白为何战争在今天不是最好的选项。
从世界军力排行看,美国军力最强应无异议,中国则排在第二和第三之间。我们跟俄罗斯互为伯仲。有些方面俄罗斯稍强而有些方面中国更强。以中国今天的军力和综合国力,可以说发动一场战争并非难事。
难的是如何计算一场战争的得失。过去战争的成本和收益显而易见,损兵10万拿下一个百万人口的国家,那就是赚了。但现在这个问题要复杂得多,战争除了直接成本还有间接成本。如果打仗只是换来一场荣耀,而让一个国家丧失重大发展机遇或更大规模利益,那么要不要打这场仗,就需充分和理性的算计。现代没有一个国家打得起一场不考虑成本和权益的战争。谁不考虑谁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就是对其不计代价发动战争的惩罚。
从这个角度,反观去年的某次边境对峙事件,从军事角度讲,我们打败对手几无悬念。但要知道,现在世界上很多视中国为挑战的西方国家都在盼着中国出错。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中国陷入战争将会面临什么情况?只要看看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后,欧美对其施加联合制裁的后果就明白了。
所幸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决策者的战略远见和战略定力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才使我们与每一场迎面对撞、不可避免的危机擦肩而过。回过头看,真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因为通过外交努力,我们几乎与每个一度剑拔弩张的对手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关系缓和。这些结果,对中国是更好还是更差呢?结果不言自明。
战争史告诉我们,无论何时,战争甚至战争胜利本身,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不顾一切追求的目标。一个国家真正追求的应该是切实的利益。而打不打仗,只能取决于对国家利益的充分考量。当然,如果有人非要把战火烧到你家门口,你除了奋起反击别无选项的话,那时,战争当然就成了你唯一正确的选择!
一战后德国崛起,英国为什么只能采取妥协和绥靖?张伯伦说了不算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花费了巨额资金。而作为战胜国,虽然获得了一部分原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但这些国家就是现在也还是很穷的,非但不能给英国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持,加重了负担。
那时的英国是相当的牛气,土地面积扩张了3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人口更是高达4.5亿。也就是说,在当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达到了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但实际情况是“摊子铺得越大,实力被摊薄得越多”。因为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办事机构和外派驻军,这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撑。随着“入不敷出”的财政,越来越力不从心,而糟糕的是,这些殖民地趁其衰落,纷纷争取独立。
爱尔兰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频繁不断的独立运动,早已让英国为之头疼,一战后的国力削弱,英国已无力进行镇压。无奈之下,让其南部的26个邦独立,只留下了北部较为发达的6个郡。这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由来。
爱尔兰自由邦的成立,是大英帝国衰弱的标志,也是其分裂的开始。随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提出自治的要求,二战前,英国放弃了对这些国家的殖民,成为相对独立的英联邦国家。然而,这些并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的危机是,印度也要求独立。加拿大等国的自治并不影响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反而还使英国减少了防务负担,可谓是“俩好搁一好”。但印度不同,英国是靠赤裸裸的掠夺,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财。印度一旦独立,英国就真剩下空架子了。
一战时,印度派了120万人部队参加了战争,就是为了英国战后答应其独立。可最后,英国还是食言了,愤怒的印度人独立运动更加高涨。从某种角度说,英国自己的事情还未“处理干净”,哪里还有“闲心”警惕德国的崛起。
于是,绥靖主义成了英国的主流民意。
作为历史人物的张伯伦等人,能成为国家的首相,自然有着过人的精明和智慧。在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采取的妥协和绥靖,就当时而言,应该是正确的。这不仅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更要顺应主流民意,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原因吗?
一是,德国的“动作”是合情合理的。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的自由;作为一个大国,对不平等条约也有抗争的权利,相对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德国吞并奥地利、苏台德,也是实现民族统一。
也就是说,在武装入侵捷克前,德国的“动作”似乎都有合理的解释。而作为同在一个地区的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一个主权国家,始终采取监视和敌对行动,否则将是更大的威胁。只是,张伯伦等人没有料到,德国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二是,绥靖是唯一的方法。一战后的英国可谓是“内外交困”,国力始终没有得到完全恢复,无力再应对下一场战争。在张伯伦的主导理念中,“维护欧洲和平,而不是要赢得一场战争”。说白了,不绥靖和妥协,就意味着战争爆发。
更重要的是,主流民意影响着国家的战略。一战中,英国共有890万人被征召入伍,几乎占尽了全国的青壮年,动摇了英国社会对战争的看法,尤其是伤亡200多万人,致使几十万妇女成了寡妇,几十万适龄女青年找不到丈夫。
一战的恐怖,让英国上下痛恨战争,对和平有着疯狂的渴望。也就是说,只要不打仗,无论如何都可以,甚至不顾及盟友的感受。尤其是作为民主制国家,顺应民意就意味着支持率高,如果张伯伦不绥靖,可以换一个愿意绥靖的首相。
当然,绥靖并没有挡住德国的野心,在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时候,民意又一边倒的指责张伯伦,将其作为挑起战争的“替罪羊”,并推举丘吉尔担任战时首相;二战后,丘吉尔大搞冷战被弹劾,都是民意所致,也是民主制国家的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绥靖,而是整个国家绥靖。作为“事后诸葛亮”似的去评论一段历史,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对当时的客观状况,以及风土民情等因素综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当时的状况,英国民众会支持和换上丘吉尔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资讯
下篇:叶凡轩雨妃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