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共享读书乐
——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三小学第五届“书香作伴阅读·悦美”活动纪实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2024年暑期,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三小学开展第五届“书香作伴,阅读 ·悦美”同读一本书活动,校园里飘溢着深远绵长的书香,师生们沉浸在书香中,喜乐无穷。
以一本好书收获万本精彩,同学们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体验阅读的快乐与幸福,与书为伴,爱上读书,享受读书,沉醉于书海。
“其身正不令而从”。培养阅读习惯,家长以身作则。看看家长和我们一起在阅读!
经过同学评选,班级推荐,学校于9月19日早上对评选出的60名暑假“阅读小明星”、5位书香教师以及10组“书香家庭”进行表彰。
本学期学校继续开展"共读一本书"系列活动,各班根据共读书籍,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世界上最美的姿势,是手捧一本书阅读的姿势;世界上最好闻的香味,是书中的淡淡的墨香。与书成为朋友,让书陪伴着我们成长,带我们去认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今后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三小学将继续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让校园润书香,让快乐伴成长!(图文供稿:西安高新区第三十三小学)

杨本芬新作《豆子芝麻茶》:一部老年女性的生存纪实
在旁观者看来,杨本芬笔下的事似乎都是芝麻豆子般的小事,但正是在这些豆子与芝麻里,藏着事关婚姻、生死与爱的情怀,那里往往寄居着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伤心的极限。
《豆子芝麻茶》,杨本芬 著,乐府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看杨本芬老人的《豆子芝麻茶》,阅读的过程,简直跟读《秋园》一模一样:一开始,它是那么朴素,平淡,好读,可是读着读着,我就慢了下来,阅读带来的感慨和忧伤也在慢慢增加。到最后,仿佛所有的朴素、深情和忧伤都沉淀下来,沉淀到书的最后那段话里。读完最后一句,我的眼睛里充满了泪。那个时刻,不知道为什么,很想抱一抱我的妈妈。
这本书仿佛是我妈妈、我姥姥说出来的话,讲出来的故事。我妈妈总在一遍又一遍地讲她自己的故事。妈妈讲述的习惯,跟《豆子芝麻茶》出奇地相似。姥姥讲得更少些、更片段些。我想,假如姥姥会写字,她会怎样描述自己的一生,会怎样讲自己作为童养媳的童年,又会怎样评价我那个不务正业又多愁善感的姥爷呢?可惜的是,91岁的她,这辈子应该是不会书写了,她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只能飘零在日常言语中,而不能以文字形式凝固下来了。
我妈妈70岁,我姥姥91岁,她们这个年龄的女性,能够以文字的形式讲述自己的人生,并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极少极少,简直是凤毛麟角一样地少。这个意义上来说,杨本芬老人的这本小说无比珍贵。这是一本普通人之书,女性之书,老年之书,回看人生之书。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使得这样的书写,在当代中国,是极其稀少地存在。
于是,我买了一本《豆子芝麻茶》寄给我妈妈。这应该是我70岁的妈妈的读物。她会脱下围裙,戴上老花镜,靠在椅背上,带着让我极为陌生的严肃表情慢慢读完这本书,然后告诉我:写得真好啊,就是这样的啊……
杨本芬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出版社供图)
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在老年人眼里,岁月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老年人用这样的方式讲述她们的故事。她们不停地回忆,慢慢地讲述,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在这不停地摩挲中,往事逐渐失去了它们粗糙尖锐的表面,渐渐露出了它沧桑温和的质地。
我刚刚度过了自己的年轻时代,还没有进入真正的老年。年轻的时候,我们对时光的感觉是碎片式的,我们永远只向前看——仿佛时光无穷,世界永远年轻,所有的人都将以这副面貌永存,而幸福就在未来不远处。只有活到了一定的年龄,被岁月敲击和捶打一轮,我们才能对时光、对时光的残酷程度有那么一点系统性的认识。这要到什么样的年龄呢?也许,我妈妈的年龄还稚嫩了些,也许只有到了杨本芬老人的83岁,我姥姥的91岁——我猜测,只有到了这样的年龄,我们才算终于获得了回溯时光,凝视和打磨往事的资格。
也许,只有到了这样的年龄(已经可以预测那个命定的终点),我们才会频繁地转过身去,回看那过去的岁月。过去,也许是一条浩浩荡荡的河,也许是一片浩渺的深海。在这河流或者深海里,漂浮着你的童年,你逝去的亲人们,你的各种清晰或者模糊的过往。你一遍又一遍地回看,揣摩,沉吟,于是,那些过往在你每天的摩挲中,逐渐被磨去了表面的粗糙,浮躁,逐渐露出它的底色和本质来。
杨本芬老人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想象着,她就跟一个手艺人一样,用回忆、感受、思考以及书写,来细细打磨自己的过往。于是,故事在她手下就慢慢出来了,所有的这些故事都是过去时的,都是慢的,几乎都是以“人的一生”为叙述单位的。这些故事啊,就跟一枚坚果一样,在岁月中长时间存放,也被反复注视,摩挲,它们渐渐释放出了自己那苦涩又馨香的味道。
《豆子芝麻茶》同样是一本女性之书,它尤其关注到了老年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灵状况。如果要给书里的女性颁奖的话,我觉得,应该把“自由女神”这个荣誉,送给秦老太。垂暮之年的秦老太送走了自己的先生。这个倔强独立的老太太,寡居,每天捡垃圾,给自己的垃圾整理房命名为“工作室”,在自家的小阳台上晒半裸体的日光浴,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会》,吃简陋的食物,却感慨着:这是再好也没有的人生了,因为“如今的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再没有人伤害我了”。
秦老太太的人生似乎有那么一点点波西米亚式的风格,她有那么一点点不羁,有那么一点点对精神世界的追逐。但我们都知道,这点不羁,这点自由,是她经由了多少苦难才获得的那么一点嘉奖。这个嘉奖是她自己给自己发的。她值得这半裸的日光浴,值得这饭后看看《故事会》,不用伺候男人,没有闲事在心头的暮年岁月。对普通人来说凄凉孤独的老年寡居生活,对秦老太而言,却是身心舒泰的自由人生。
她脱离了男人,脱离了家庭,终于看到并且获得了她自己。她终于“活出来了”。
《豆子芝麻茶》里,尤其让人不能忽略的,是死亡。
杨本芬与哥哥杨自衡。(出版社供图)
杨本芬老人送走了自己的老妈妈,告别了大哥,自己也一直遭受着膝盖痛的折磨,恨不得“早日归去”。可以说,死亡这个话题,弥漫在后半部书的角角落落。死亡是沉重的,让人无比痛苦的,但是,在死亡发生之前,所有那些包含着爱意的生活细节,那缓慢悠长的叙述节奏,以及对死亡的思考和认识,都让死亡变得庄重而深刻。
在书里,杨本芬老人写了自己妈妈跌倒、卧床、昏迷乃至临终的点点滴滴,中间穿插着关于妈妈、关于自己以前的种种回忆。这些叙述虽然哀伤,却并不可怖;尽管涉及衰老和死亡,却倒满溢着人情、人性、生机和爱意——这真是极奇妙的阅读体验,这些叙述如此质朴,如此平淡,却又如此深情,它虽然在说死之苍凉,却也时时在书写着生之美好,爱之满溢。
陪护老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杨本芬老人陪护自己妈妈的方式,就是跟妈妈一起慢慢回忆往事。妈妈走后,她倾诉道:“对你的想念深嵌在我心中,回忆联翩而至。我椎心泣血写下我们共同度过的琐碎日子,那些事情让我的童年不无幸福,中年有着牵挂,老年有了回忆……”死亡并不是一个瞬时事件,对生者而言,从逝者离去的那一刻起,死亡这个事件才算真正开始,往后余生,生者都要生活在失去的遗憾和哀痛中。但,正是因为有这些爱,这些陪伴,这些回忆的装点,死亡本身才不再荒凉——它变成了一个苍凉、哀伤、温情与爱恋等诸种滋味交杂的复合体。
哥哥年老体衰,双脚无力,不能走路,只能卧床,到了不能言语的状态时,杨本芬老人写信给哥哥说:“……活人争不过命,到了这个份上,你什么都不要留恋,尤其是你的亲人……哥哥,死亡并不是离别的尽头,而是相逢的契机。”这些语言,让冰冷的死亡,有了爱的烛照和陪伴。死亡永远不可能被战胜,但死亡可以被理解,可以被接纳,可以以一种更温暖更通达的方式被完成,善哉!
读完这本书,我想跟我的妈妈说:妈妈,我给你寄了一本书,这是写《秋园》的那位老人家写的。当你骑着三轮车去老集村探望我姥姥的时候,当你坐在大门口跟隔壁婶子打牌的时候,当你去田里收花生的时候,你可以跟别人聊一聊这本《豆子芝麻茶》,聊聊里面的故事。你可以跟大家说一说,杨本芬,这个83岁的老太太,她如何生活,如何回忆人生,如何老去,如何爱人,如何对待离别。假如你愿意,妈妈,你也可以写一写你的故事呢。
一封特殊的志愿军信件一段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淮南师范学院党史教育馆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烈士忠骨埋他乡 一纸证书祭英魂
“这个青年人是我们淮南市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英雄牺牲的烈士,叫做杨校。”淮南师范学院党史教育馆负责人苏正礼正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一沓微微泛黄而又分量沉重的书信,认真地向同学们介绍。在党史教育馆陈列抗美援朝物品的展柜里,有这样一封特殊的志愿军信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六六六支队写给淮南市兵役局局长的来信,信件主要内容是帮助杨铁生夫妇寻子遇到困难,希望兵役局协助调查。
1959年2月15日,一封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部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给等待六年的杨铁生夫妇一个关于其子杨校的回音。据苏老师介绍,杨校同志牺牲前只为我们留下寥寥几条资料。其生前所在军队查不到他的简历,查不到他的入伍时间,甚至连他的年龄也查不到……能查到的只有杨校烈士的牺牲时间和地点……
杨校父亲杨铁生同志给总政的去函中描述道,“已数年未接其子杨校同志来信,不知其下落”,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予以援助。总政接到来信后,非常重视此事,特令杨校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六六六支队调查相关情况。经查,杨校同志已于1953年2月13日在朝鲜上涧洞战役中光荣牺牲。杨校同志走了,走得那么匆忙,甚至都没顾上一纸书信跟远在淮南老家的父母道别,就匆匆地走了……
“六年的时间,两千一百九十个日日夜夜,骨肉分离那么久,要是放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不敢想象的,如今的父母和子女几天不视频聊天都会失落和焦虑。”提及此事,苏正礼老师感慨万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部于1959年2月5日给杨铁生夫妇转去了杨校同志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以奠祭英灵并告慰其家属。“当时的淮南市人民委员会非常重视此事,找到杨校家人,严格按照证书里要求做好烈士家属的抚恤工作。”苏正礼这样说道。“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享受烈属优待”……杨校和千千万万个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一样,置生死于不顾,为了保护身后的祖国不再受人欺凌,用血肉之躯直面敌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
“青山处处埋忠骨”,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杨校,淮南人民不曾忘记杨校!
一件件珍藏的纪念品 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
《志愿军英雄传》、搪瓷杯、志愿军军帽、朝鲜战场纪念奖章……一个个老物件静静躺在展柜里,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段历史的故事。
“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 保卫和平——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老旧的搪瓷杯上印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党史馆中一幅幅微微褶皱的画报上,被大火吞噬却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用身躯挡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拯救朝鲜落水儿童的罗盛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倍感亲切;金光灿灿的纪念奖章摆放在面前,思绪仿佛拉回到了70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套三集的《志愿军英雄传》,岁月不曾让鲜艳的红色褪去,致敬战争中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
一个个藏品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士为国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七十年的时间沧桑了岁月,却无法改变历史留下的种种印记。
七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七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
七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建立的不朽功勋!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马上拿起枪,一起上前线去为国保家。”爱国青年们的歌声回荡在历史的齿轮中经久不息……
岁月不曾尘封历史,我们永远铭记英雄!(戎萌萌 特约通讯员: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