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糖水”里的甜蜜回忆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海南的特色小吃中,街角巷尾的“糖水小吃”,是老海口们最甜蜜难忘的儿时回忆。色泽鲜亮、粗面筋道、甜而不腻的糖水面,糖水与豆花碰撞出甜蜜爽口的糖水豆花,香甜四溢、浓香可口的黑芝麻糊,入口即化、软糯爽口的芋头糖水……每一碗糖水都诉说着老街的故事,传承着质朴又甜蜜的老街回忆。
老海口的糖水担当首先要数“糖水面”。70、80后对于孩童时代的糖水面记忆总是非常深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最经常吃的“甜品”就是糖水面。家里自己做的糖水面是用粮店里凭粮票买来的“面饼”(面条)加红糖和姜片煮开,能够加鸡蛋算是奢侈的了。
海口的老街一直都有糖水面摊,和家里日常做的不同,面是加入碱水的手工鲜面,“咸甜”搭配有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却又十分开胃,全无单一甜味的那种腻。姜也是必不可少的配料,街边摊往往很大方,整块整块地拍扁往锅里扔。孩童时代嘴很馋,幸运盛到一碗有大姜块的面都很兴奋,不怕辣地捞出来嚼一嚼才吸吸气吐掉渣。街边摊还有一种“豪华版”糖水面就是加入鸡蛋和“噶佬粿”(汤圆),咬开弹牙的汤圆,流出的是浓浓的芝麻浆,那是绝对在家里没有的美味了。
糖水面制作工艺看似简单但蕴藏着只有摊主阿姨通晓的玄机,做好的粗面放入红糖水中烹煮,再放入适当淀粉与糖水调和,煮至糖水粘稠、冒泡沸腾,这其中的火候就是味道的秘诀了。外观色泽鲜亮,粗面筋道醇香,口感甜而不腻,一碗糖水面诱惑着你的眼球,挑逗着你的味蕾,让你吃一碗还想第二碗。
除了糖水面,糖水豆花也是不少老海口们的最爱,糖水与豆花的碰撞,甜蜜中带着爽滑。打开锅盖冒着热气,伴随着黄豆香,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卖豆花的叫卖声。
黑芝麻糊也是不少80后儿时记忆中最温暖香浓的回忆。那时候,没有现在种类丰富的零食,只要闻到那阵芝麻糊的香味时,馋嘴的小伙伴们就开始疯狂分泌唾液。如今,在冬天,寻老街的一处糖水摊点上一碗香浓的黑芝麻糊是再好不过的了,一口芝麻香,香甜四溢,回味无穷。
除了口味绝佳,黑芝麻还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用,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是有口皆碑。一般素食者应多吃黑芝麻,而脑力工作者更应多吃黑芝麻。都市白领们下班后,去老街点上一碗黑芝麻糊作为夜宵,也是一种时尚保健的选择。
新鲜芋头与牛奶的邂逅,加上西米的细腻Q滑,完美地创造出温暖的味道。冬季是吃芋头最好的季节,而在海口街头巷尾的糖水铺中,芋头牛奶西米露成为吃货们的必点。丰富而饱满的芋头颗粒满足你的所有食欲,直捣心田,让舌尖上的味蕾大开。冷的天气里,捧上这么热乎的可口甜点,不时地喝上一口,香甜绵滑顿满舌尖,真是醉了!(记者 侯赛)
1、西天庙:西庙菜市场南北通道的最南端
2、盐灶:盐灶路和八灶街的交叉路口处
4、秀英小街:麦香村蛋糕店旁边卖童装的巷子里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杭帮菜大厨吴顺初:传承舌尖上的老杭州味道杭州新闻中心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在杭州,有这样一群人,用汗水和热情默默呵护着这座城市的“体温”。他们的名字平凡而伟大,已成为城市文明的风向标。即将迎来G20峰会的杭州,你我身边的文明正期待着向世界展示一座城的精神风貌。
我们愿意为时代记录下这样的文明。我们相信,文明是一盏灯,灯亮一些,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们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我们相信,每人迈出文明的一小步,社会将迈出文明的一大步。
楼外楼的前政总厨、南宋官府宴技艺传人
浙江在线8月27日讯 “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许多来到杭州的文人雅士,必要到“楼外楼”去品尝下杭邦菜。尤其是西湖醋鱼、宋嫂鱼羹、龙井虾仁,更是传承数百年,经过无数饕餮检验。
而说起这些杭帮菜,不得不提吴顺初,他是楼外楼的前行政总厨、南宋官府宴技艺传人。今年72岁的吴顺初从厨近60载,练就杭帮菜“匠艺”,从他身上能看到老辈厨艺人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能看到一位杭州人为弘扬家乡传统饮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吴顺初是老杭州,家里有兄妹5人。16岁时因家境贫寒被送往山外山做学徒。虽然辛苦,但在饭店打工却不愁吃住,省下的工资吴顺初都贴补家用。
那时刚刚公私合营,拜师学艺还是老一套,师父和徒弟要签《合同》,期限三年,三年内师父要把徒弟教成什么样的水平,合同都有详细规定。“当学徒规矩多得很,我们要先学3年,头年洗菜洗碗,第二年扒煤灰洗灶台,第三年才能上灶炒菜。凌晨要收拾饭店打烊、天一亮就要替师父开店门,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在天外天学完厨艺后,吴顺初开始在南屏菜馆担任厨房小组长。
70年代末厨师开始评定职称,吴顺初凭借精湛的厨艺和丰富的餐饮文化知识直接跳级评定成为2级厨师。“文化我是硬着头皮学上去的,杭州传统名菜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吴顺初说,为了更好地掌握杭帮菜的精髓,他也不断研究传统文化。
1981年吴顺初正式进入楼外楼。当时,杭帮菜并没像今天这么出名,只是中国8大菜系排名靠后的一个分支,让更多的人认可杭帮菜,是吴顺初这一辈传统厨师的最大期望。
9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经济猛烈地推动着餐饮业的变革,很多楼外楼的厨师被社会餐馆挖走,由于青年厨师流失,楼外楼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吴顺初和许多老师傅们毅然挑起了大梁,又招收了几十名学徒,授艺传承,不辞辛劳。如今楼外楼的行政总厨高征刚就是吴顺初的徒弟。
其实,吴顺初这样的大厨也是很多餐馆的争抢对象,面对高薪的诱惑吴顺初告诉自己,要守住百年老店,守住传统,守住内心。
一名出色的厨师,不但要把菜做好,更应该为弘扬杭州传统饮食文化做些事。吴顺初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美食节,或讲学、表演,传播杭州经典名菜、弘扬传统饮食文化。2000年,吴顺初代表楼外楼应邀去新加坡莱佛士酒店的“帝后宫”餐厅,举办为期17天的美食节。楼外楼带去了半成品的东坡肉,才三四天都卖完了。喜欢吃东坡肉的人实在太多,后来“帝后宫”顺势办了杭帮菜厨师课,每周两堂课,连上两周。看着杭州名菜能在海外这么受欢迎,这是吴顺初最自豪的事情。
楼外楼在195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定为杭州首家接待外宾、侨胞的菜馆,也促成了这家老字号成为了中外宾客必到之处。吴顺初曾多次主理国内外重要宾客的宴席,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和其子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
如今,楼外楼依旧人流如梭,各国宾客慕名而来,为杭州味道而倾倒。“外国人来到中国,能给其以最直接、最深刻印象的,味觉的冲击是其中之一,到杭州来那是一定要吃楼外楼的。”吴顺初说。
然而接待外宾却不是件容易的差事,每次领到“大任务”的吴顺初既兴奋又感到肩上的压力。“做菜前要充分了解宴席上宾客有哪些忌口,有些宾客不吃无鳞的鱼,桌上就不能有黄鳝、有些宾客不吃味精,甚至有些宾客布台不能放黄瓜。”吴顺初说。
1994年,金庸到楼外楼,曾经提了三个“不吃”:两条腿的不吃,四条腿的不吃,不文明的不吃。不过这恰好对上了楼外楼的路子,“湖上帮”的楼外楼用料以鱼虾为主。1997年,金庸再次来到楼外楼,又点了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对菜品赞赏不已,饭后还留下题词:“杭州佳肴南宋以来名闻天下,楼外楼此中翘楚名不虚传。”
除了了解宾客的饮食习惯,作为总厨吴顺初还要全面考虑一些细节,比如楼外楼最著名的“西湖醋鱼”,一般选用的西湖草鱼作原料,但是草鱼的刺小而细,考虑到外宾不如中国人会吃鱼,宴会时会改用刺少的笋壳鱼。笋壳鱼和草鱼的口感不同,为了保证“西湖醋鱼”的传统风味,每改一道菜吴顺初和楼外楼的大厨们都要经过几百次的试验。
杭帮菜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当时临安作为繁华的都城,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各方商贾云集于此,杭帮菜达到鼎盛时期。早年的杭帮菜,主要分为“湖上”、“城厢”两个流派。前者用料以鱼虾和禽类为主,后者用料以肉类居多。1848年,绍兴落第秀才洪瑞堂在西湖边,取南宋诗人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名句起家楼外楼,成为杭帮菜“湖上帮”的代表。
伴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杭州老字号餐馆渐渐式微,曾经辉煌的老菜、街角巷尾的小吃也已渐行渐远。由于失传、泛滥等多种原因,许多杭帮名菜不是消失,就是口味正在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正在失传。一个个西湖传统老菜佳肴,如今却只是众多老杭州人的记忆味道。
为了恢复西湖老味道,把杭州饮食文化传承下去。在杭州地方史专家林正秋教授的考证下,吴顺初和楼外楼的师傅们经过多次试验,挖掘了楼外楼著名的“乾隆宴”、“东坡宴”,使古代宴肴重现光彩。“清乾隆皇帝南巡到过杭州,留下许多美食传说。楼外楼仿制了龙凤呈祥、五子登科、脯雪黄鱼、八宝鸭羹等乾隆皇帝南巡时爱吃的菜点二十多种,在西湖画舫上供应。”
吴顺初觉得,除了传承老底子的杭州味道,杭帮菜也需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一些菜谱经过时代的变迁,也要与时俱进。”吴顺初和楼外楼厨师们还研发了“茶宴”和“荷花宴”等新菜谱,前者以茶入菜,后者荷香满溢。“杭帮菜精细,灵活多变,口味讲究两清一淡,清油清芡清淡鲜嫩。在讲究生活品质和清淡饮食的今天越来越受欢迎。”吴顺初说。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走近全球甜品大师,纪录片《给你一点甜》即将甜蜜上线
不是主食,却比主食更加诱人的精致甜品,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在街角巷尾。它们以“甜头”自居,已然成为美好向往的具象化表现,成为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由Discovery、优酷、东方明珠新媒体、云集将来合力打造的纪录片《给你一点甜》,将于11月24日甜蜜上线。
该片聚焦全球甜品文化,以趣味盎然的分集主题呈现丰富多样的甜品故事,带观众领略各国甜品文化、明星甜品师的最新创意以及特色甜品的极致之美。
摄制组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在中、法、意、日、韩等多国同时进行拍摄,最大程度地呈现了全球多元的甜品文化。《给我一点甜》以甜品为互动设计的线索,围绕甜品的诞生故事或甜品所承载的情感,对甜品师进行跟拍采访,捕捉甜品妙趣横生的故事及其动人心魄的美感,深入挖掘甜品与人之间的交互共振。
甜品师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当代艺术的狂热让巴黎斜杠青年弗朗索瓦的作品从不局限于甜品领域;日本东京赫赫有名的甜品师神田广达必须听着摇滚才能做好甜品;甜品店店主波波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个朴实无华的翻糖蛋糕师,完全不喜欢网红这个称呼。
当然,甜品师追求的并非甜品之美本身,还有那期间寄托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亲情以及关于美的共鸣。他们不仅是匠心独运的甜品师、技艺精湛的冰雕师、甜品界的化学专家,也是职业经历颇为丰富、最懂女人心的70岁单身汉,是为不能吃荤腥的父亲打造爆浆口感冰冻小笼包的孝子,是为儿子制作巧克力曲奇以遥寄思念的慈父。
颜值、冰品、糖史、创意、治愈、仪式感是与甜品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是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本片的分集主线。《给我一点甜》第一季共6集,每集38分钟左右,从不同维度探讨甜品的审美意韵与文化意义。
对于甜品来说,颜值即是正义。法国甜品师弗朗索瓦通过嘴唇的形状来呈现食物的欲望、传递女性的气质;翻糖蛋糕师波波截取叶子盛极转衰的那一刻,成就了个人的独有风格;豆沙裱花的包“福”设计复活了古老的文化,让传统米制糕点重获新生。
冰品中潜藏着冰和甜的隐秘联系——温度越低,果糖的甜度越高,也见证着东西文化交汇的成果。冰品源于中国,古代贵族早已在三千年前开始便使用冰窖存冰。冰雕却起源于讲究浪漫跟情调的法国贵族宴席文化,从诞生起就和西式甜品密不可分。储存和雕刻的技艺让冰得以在与甜品的碰撞中不断擦出新的火花。
甜品不仅能够给人以味觉享受,还能提供给人以宝贵的情绪价值。韩国演员具都訚因疫情接不到通告,巧克力让她在低谷里抖擞精神,迎接新一年的挑战;神田广达用白巧克力蛋糕以为自己的摇滚乐队队员们带去简单的快乐;旅居世界的法国甜品师皮埃尔,用山胡椒巧克力慕斯把喜悦送给公益甜品学校的孩子。
甜品是仪式感最好的载体之一。曾为了事业放弃家庭的法国甜品师用当年改变自己命运的获奖甜品踏上了与女儿的和解之旅;日本和果子匠人子承父业,以极具仪式感的“一果流”享誉世界;来自意大利撒丁岛的“沪漂”因为疫情缺席奶奶大寿,用蜂蜜奶酪面饼作为情感链接给奶奶送去祝福。
本片还运用大量精致的特写镜头生动地描摹了甜品之美。
针管裱花技术让形态各异的各色花朵在果冻里争奇斗艳;包裹着可食用花卉的鲜花布丁如今成为日本女生的新宠;西式裱花技术让传统的韩式米糕既具美感又有了包“福”之意;翻糖技术让仿真的花与叶在甜品上焕发着独属于大自然的气息与魅力。
现代翻糖一经问世就在甜品界掀起了一场颜值革命,随着翻糖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个甜品师都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配比;胡椒粉、薄荷和蔓越莓的组合,为慕斯蛋糕营造出甜蜜而辛辣的口感,让味觉颇具跳跃性以更好地唤醒食客的情绪。
创意不断拓宽着甜品的边界,让如今的甜品界花样频出。法国巴黎的甜品师伊洛蒂以自己的宠物猫为灵感设计了一款猫型马卡龙;脑洞清奇的日本甜品师加藤把极为昂贵的静冈甜瓜掏空,在里面塞满甜品制成了甜瓜蛋糕,因此一夜成名;食品造型师在48小时高压下创作出了一座完全由甜品构成的童话小镇。
新的技术让甜品的颜值得以进化、味道更加丰富,用心的创意让传统的技艺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中式甜品也在这股推陈出新的浪潮中不断精进。淮扬点心制作精致、层次分明、口感酥松,改良版的明酥在吸收现代色彩的同时承继了中国传统韵味;翻糖蛋糕师周毅研发升级了翻糖材料,用美轮美奂的翻糖人偶手办,向世界讲述着独属于中国的传奇与故事。
一个又一个精致美味的创意甜品,承载着甜品师的精湛技艺、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一个又一个甜品故事,记录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轨迹,挖掘着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
11月24日起,《给我一点甜》将于每周三零点登陆优酷和BesTV,邀观众共同进入由甜品师和摄影师共同搭建的新潮、热情且富有底蕴的甜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