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迷很激动外国人怎么看《三体》?
美国亚马逊网站11日正式开售《黑暗森林》英文版,售价12.43美元。当天即有7名读者留言点评。有人感叹:“激动人心!”一名读者还对其他点评中的“剧透”颇为不满,希望获得更为完整的阅读体验。
三体第一部英文版的读者点评已有386条,平均评价四星半。美国读者对刘慈欣作品的热情和认可,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三体》系列小说的美国出版方,托尔图书公司对《黑暗森林》不吝溢美之辞,还撰写长篇书评,从理论高度解读小说的思想内核。
书评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应该先了解费米悖论,这一悖论阐述了过高估计地外文明存在性与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曾经发问,如果银河系存在大量先进的地外文明,为什么连飞船或者探测器之类的证据都看不到?与费米悖论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大沉默”:如果宇宙中生命普遍存在,为什么我们探测不到电磁信号?
书评认为,《黑暗森林》对费米悖论作出了一个“宏大回答”,而刘慈欣并未止步于此。“令人惊讶的是,读过这本书后,这个答案同样令我对人类充满希望。我们不但能找到化解费米悖论的方法,而且将以一种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企及的方式加以实现。”
书评认为,这是刘慈欣在《黑暗森林》里留给读者最重要的思考,“作为智慧生物,我们也许不是独一无二的,却依然与众不同”。
【性别歧视 or 文化差异?】
先前有媒体报道,美国出版方认为大刘的《黑暗森林》部分内容涉及歧视女性,做了大量删减。
负责三体系列作品对外出版的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综合部版权高级主管宋亚娟介绍,涉及“性别歧视”的修改其实并不多,更多的调整基于内容和文字本身。美国出版方的全部删减均已与刘慈欣讨论并达成一致。
宋亚娟说,处在美国这样多种政见并存的社会和文化形态中,图书出版必然要考虑当地市场特点。在出版方面,中方主要听取海外出版方意见,毕竟托尔作为英语世界最成功的科幻出版品牌之一值得信赖。
科幻作家韩松认为,删减“性别歧视”内容恰恰体现出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美国社会对性别议题比较敏感,图书出版必须确保“政治正确”,否则容易惹上麻烦。所以,编辑如此看重并调整“性别歧视”内容,也就不足为奇。
美国出版方对《黑暗森林》的调整润色超过1000处,编辑之细,质量之高,令中国同行叹服。宋亚娟说,正是美国编辑和出版方的认真负责,确保了英文版《黑暗森林》成为真正的精品,得到文学批评界和读者的认可。(韩梁)(新华社特稿)

《三体》最大的优点,也是它最大的缺点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昨晚,《三体》电视剧开播,朋友圈热闹得堪比过年,大概春晚都没这么受关注。
有意思的是,大家给出的评价两极分化,骂的吐槽根本看不懂,夸的认为忠于原著。
作为书迷,等待这部剧的心情其实很复杂。除了期待,更多的感觉是害怕。
前有中途夭折的影版,后有华裔浓度极低的网飞版,最近又出现了豆瓣评分仅4.6的动画版,《三体》几乎应了谁碰谁毁的魔咒。
看了首播的4集后,只能说我的心情更复杂了。
它的确花了很多心思去还原细节,但偏偏忘了基本的职责。
一部影视作品,不管原著多经典,剧自身也应该讲好一个大众能看懂的好故事。
《三体》,怎么成也原著、败也原著。
要用短短几句话介绍《三体》讲了什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60年代,科学家叶文洁(王子文 饰)在目睹父亲遭迫害后,对人性万念俱灰,因而寄希望于文明程度更高的三体人,向他们发出信号,希望他们前来占领地球。
此后几百年间,尽管双方实力悬殊,人类还是想出各种对策,与三体人展开了漫长的搏斗。
小说共3部,第一部从2007年多位科学家离奇自杀开始,逐渐揭开三体世界的真相。
虽然与原著叙事一致,但这几集的情节破碎混乱、节奏拖沓。大量信息和悬念轮番轰炸,各种时间线纠缠在一起。
看过小说的观众或许可以了然于胸,轻松代入,而路人大概会觉得不知所云,很难快速入戏。
虽然原著的开头也乱,但看剧和看书毕竟不一样。书可以用文字解释,剧则只能靠镜头语言,很容易交代不清。
比如军方会议上,发到每个人手里的“自杀者名单”,就是一张A4纸,上面随意打印了一串名字,被不少观众吐槽潦草。
其实书里提到过,这是因为科学家们的自杀发生得太突然,所以名单准备得仓促。
小说寥寥几笔就点明了原因,但剧里直接拍一张简陋的白纸,让观众怎么自己去脑补呢?
导演大概是太喜欢小说了,不舍得放弃任何内容。
有些地方本可以做一些精简,把无关痛痒的情节删掉,主线会更清晰。
但比起讲好一个故事,他显然更在意忠于原著。
不仅如此,剧里还加入了大量闪回和恐怖音乐,来烘托悬疑氛围。结果反而让原本就不太连贯的剧情更碎了,科幻也变成故弄玄虚的“走近科学”。
难怪有些没读过小说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提不起兴趣。
剧版阵容官宣时,大家的反馈都不错,认为选角是贴合原著气质的。
但看完4集,又很难说演员们和角色碰撞出了多大的火花。
张鲁一、李小冉、于和伟、林永健……演技在线,挑不出错,但似乎没有哪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问题不出在演技上,而是他们甚至无处施展自己的演技。因为导演在塑造人物时,仍然选择了按书照搬。
对别的作品来说,这可能无可厚非,但偏偏《三体》的第一部并不以人物见长。
这一部将心思更多花在了架构世界观上,一步步带你了解什么是三体人、他们为什么来地球。
至于人物,很多都是为了推动剧情、揭开谜题而存在的“工具人”,缺少丰满的形象。
比如张鲁一演的科学家汪淼,算是前期的主角了。他往那儿一站,身上自带严肃又板正的学者气,的确是汪淼的不二人选。
几个表现紧张和恐惧的片段,也没有拉垮。
但这个角色有魅力吗?讨人喜欢吗?还真谈不上。
王传君在剧中同样饰演一位科学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想立住人物,又没什么发挥余地,不知道往哪使劲儿,他用力过猛,演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艺术家”。
在小说的第一部,为数不多立体的人物是叶文洁。
她经历了人性的恶,决定借三体文明的力量改善人类社会。虽然是反派,但每一步行动都有合理的动机。
书里塑造得好,电视剧也不差。陈瑾扮的老年叶文洁,确实演出了那种冷静,决绝,单薄的身体里憋着一股劲的感觉。
但像这样观众不带滤镜也能迅速被吸引的出彩角色,目前看来剧里还不多。
和大刀阔斧的“魔改”版相比,剧版《三体》走的完全是另一个方向。
无论怎么说,主创对原著的态度和诚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编剧说别的戏拍摄现场演员一般都拿着剧本,但在三体现场,演员是手捧小说的,大家会对照着书,看自己演得对不对。
而之所以决定这样呈现,其实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试过很多方案:科幻的,有感情的,有矛盾的……把能够做的方式都做了一遍。折腾了很长时间发现,回到原著是最完美的方式。”
或许团队也想过要做些改动,把观众看《三体》的门槛降低,但最后觉得还驾驭不了一个如此宏大、复杂的故事,因此选择了一种最稳妥的改编方式——“只要是能拍的,我们都把它拍出来。”
这部剧对书的还原程度,高达90%以上。
导演对原著的尊重没得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情节,几乎都到了一字不差的程度。连科学家杨冬的遗书用的是白桦树皮这类小细节都有。
我非常能理解,粉丝听到这些原汁原味的对白,看到这些彼此心领神会的“梗”,内心该有多激动。我也一下子被这么高的还原度冲昏了头脑。
但太过忠于,甚至敬畏原著,反而框住了剧的发挥。
《三体》小说的优势,在于它的架构、设定和想象力,在于它与好莱坞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但唯独不在讲故事的能力上。
必须说,那不是大刘的强项,却理应是编剧的强项。
我一直很期待,如果《三体》的故事能写得再好一点,这部作品就完美了。所以看到电视剧连原著的混乱叙事也1:1复刻,心情复杂。
目前,电视剧还只播出了4集,要下定论或许为时尚早。
但过高的观看门槛,已经劝退了不少感兴趣的人。
影视剧毕竟面向更大众的群体,希望“忠于原著”,不会是它唯一的看点。
文、编辑/strawberry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原标题:《《三体》最大的优点,也是它最大的缺点》
《三体》荐评
(原文载于《中国航天报》2020年6月30日4版)
笔者从不吝惜对《三体》系列的溢美之词,自己也曾独自骑行前往太行山深处,寻访刘慈欣当年创作《三体》时所在的娘子关电厂,怀揣朝圣之心却仍很难想象刘电工如何在一个贫瘠的山沟里创作出了《三体》这样的旷世巨作进而影响世界的。如果你也对宇宙充满兴趣或对生活带有困惑,那么请你看看《三体》吧,它一定会在某个方面影响你!
《三体》三部曲是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如果你认为《三体》只是一部与外星人对战的简单故事,那就太小看它了。
《三体》的故事有着广袤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历经数百年的文明较量,穿越众星系的宇宙图景,从北京的街道到星舰的航迹,从郊外田野的虫子到歌者文明的清道夫……它是一部让人在平凡生活中抬头仰望星空的优秀作品,探讨了宇宙、文明、人性、科技、道德等互相交织的诸多问题。它所展现的恢弘图景与壮丽史诗把极其广阔而深邃的视野和思维传递给读者,颠覆和拓展了我们对宇宙与人类的理解和认知,其间又不乏渺小个体或文明在追求生存与平等时那动人的生命尊严和情感,表现出极其宏伟而深刻的哲学忧思和人文内涵。
《三体》自十多年前诞生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全球,获得世界科幻雨果奖、银河奖、轨迹奖等诸多荣誉,可谓“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不仅代表了中国科幻作品的巅峰水准,更堪称世界殿堂级的经典之作,其宏大的架构、震撼的情节和动人的情感着实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