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是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古典历史小说
以前读《红楼梦》,总觉得它虽是古典白话,却比文言的《三国演义》更加难读,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堪称最难读的一部了。
不过还有一部很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仅次于《三国演义》,在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东周列国志》,是明文学家冯梦龙编撰、清蔡元放又略加改编润色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写的是西周末年至秦统一六国,包括春秋、战国,上下五百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繁杂。
《东周列国志》,是仅次于《三国演义》的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小说,后世众多戏剧、影视作品,多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可说传播甚广。
该书“本诸左史,旁及诸书”,全书共108回,以国之兴亡成败为主题,探讨国运盛衰、政治成败之因果关系。所叙述的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乃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给人以深刻启迪。
它情节曲折生动,如周平王东迁、诸侯国争霸、战国七雄对峙等等,写来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如“卫懿公好鹤亡国”“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等等,皆精彩传神。人物个性鲜明,譬如郑庄公、管仲、孙武、廉颇、荆轲、齐小白、鲍叔牙,重耳、伍子胥、介子推、孙膑、庞涓、蔺相如、文种、范蠡等等。读来意趣盎然,教人拍案叫绝。
岳麓书社无障碍版《东周列国志》
该书作者冯梦龙,乃明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今苏州人。据传,梦龙少有才气,闻名乡里,然在科举仕进上,却一生不得意,遂致力于搜集、整理通俗文学,成就斐然,其撰述甚丰,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三言”,代表了我国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此外,尚有《古今谭概》、《情史》等传世。
《东周列国志》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桐石山房藏板本、清乾隆十七年金阊书业堂刊本、清咸丰四年经元堂藏板本、清光绪二十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等等,臧诸名馆。
如前所述,该书阅读的难度是很大的,虽说是古典白话,但是夹杂有大量的文言内容,且多取材于古史书,如《左传》、《战国策》、《春秋》、《史记》等先秦史料,虽加改编,去其艰涩繁难,但仍存留不少原文句式,古奥难懂。不借助注释,读之甚难,远不如《三国演义》之通俗浅显。
此外,书内人物地名多而关系复杂。终全书108回,人物多至两千以上,堪称说部第一。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追求高度复现史实的演义小说,它较为尊重事实,不像《三国演义》有那么多的虚构成分,游离于史书小说平衡线上。《东周列国志》相比于《三国演义》,并没有一个那么鲜明的主题,阅读起来,头绪众多,让人颇有眼花缭乱之感。甚者,它描写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海量的人物,海量事件,对于阅读来说,也皆难免会造成不便。
有人认为,相比于大量虚构夸张的《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好看多了,平实多了。它虽说较春秋战国史实有很多润色,但大部分内容是根据正史撰写的,且比正史更易理解读懂,故事性更强。读完这部小说,便基本上能达到阅读《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之效果,却比读史书更精彩简易,从这个角度上说,它是很卓越的。作者运用高超的编写技艺,为人们学习,理解春秋史,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
说《东周列国志》是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古典历史小说,这应是非常公允的评判,也是对它取得的成就高度认可。

三国空城计是真的吗?历史和小说里写的不一样呢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每次演到空城计那段,我都攥着拳头替诸葛亮捏把汗。你想啊,城门大开着,几个老卒慢悠悠扫地,诸葛亮往城楼上一坐,焚香弹琴,气定神闲得跟没事人一样。城下呢,司马懿带着十几万大军,黑压压一片,马蹄子踏得地都在颤。
就这场景,换谁不慌?可电视剧里的诸葛亮,手指在琴弦上滑来滑去,眼神飘向远方,好像在看云,又好像在算着什么。司马懿那老狐狸,眯着眼瞅了半天,突然一挥手:“撤!” 当时我就觉得,诸葛亮这脑子怎么长的?也太神了吧!
后来读的书多了,才慢慢发现,这事儿啊,可能没那么玄乎。
你去翻《三国志》,就是陈寿写的那本正经史书,里面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锋,压根没提空城计这一出。倒是写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丢了,他只好退兵。司马懿呢,那会儿其实在另一个地方忙活,俩压根没在空城计那场景里碰上面。
那《三国演义》里这出戏是哪来的?我翻了翻别的史料,哦,原来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引过一本叫《郭冲三事》的书,里面倒是写了类似的事儿。说诸葛亮屯兵阳平,手下兵都派出去了,就留几千人守城。突然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杀过来,手下人都吓傻了。诸葛亮说别怕,咱们打开城门,司马懿肯定怀疑有埋伏。结果司马懿还真退了。
但裴松之自己都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他在注里就说了,司马懿那会儿根本不在阳平,俩人事儿对不上。再说了,二十万大军,派几个侦察兵进去看看不就完了?犯得着掉头就跑吗?
其实啊,三国里还真有类似 “空城计” 的操作,不过主角不是诸葛亮,是赵云。
赵云跟着刘备打汉中的时候,被曹操大军追上了。他手下人少,干脆把营门打开,自己骑马站在门口。曹操来了一看,琢磨着赵云这小子平时特谨慎,今儿这么反常,肯定有坑。犹豫半天,也撤了。这事儿《三国志》里写得明明白白,赵云还因为这事儿得了个 “虎威将军” 的称号。
那罗贯中为啥非得把这事儿安在诸葛亮身上呢?我猜啊,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想把诸葛亮写成个 “神”。你想啊,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再加上个空城计,这么一串事儿下来,诸葛亮不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了?老百姓也爱看这个,谁不喜欢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戏码呢?
而且啊,这空城计的内核,其实是心理学。你想,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诸葛亮也摸准了司马懿多疑的性子。就像俩人打扑克,你手里没牌,却敢把牌摊开一半,对方反而不敢跟了。这种 “我知道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 的博弈,写出来才够味儿。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和小说,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历史讲究的是 “真”,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谁干了什么,得有凭有据。小说呢,讲究的是 “好看”,人物得立得住,故事得有起伏,不然谁乐意看啊?
就像咱们现在看电视剧,明明知道有些情节是编的,可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为啥?因为它戳中了咱们心里的点 —— 咱们就爱看聪明人设险胜,爱看好人有好报,爱看那些让人拍大腿的反转。
诸葛亮的空城计,就算是编的,也编得有水平。它把那种千钧一发的紧张感,把两个人的心理较量,写得跟真的一样。以至于过了几百年,咱们一提起空城计,脑子里还是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的样子。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真回到三国那时候,站在城楼下的是我,看到城门大开,诸葛亮在上面弹琴,我会怎么办?估计也得犹豫犹豫。毕竟,人心这东西,最难猜了。
《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和想象,以丰富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因此,与真实历史相比,《三国演义》中存在许多虚构或夸张的情节。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小说中为了突出曹操的“奸雄”形象,虚构了曹操因多疑而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而历史上吕伯奢之子的死因可能与小说描述不同。
连环计与貂蝉:貂蝉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其参与的连环计也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历史上并无貂蝉此人及相应事件。
黄巾脱险、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这些情节均属小说虚构,用以展现英雄人物的英勇和智慧,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例如,华雄实为孙坚所杀,吕布在虎牢关也是被孙坚击退。
吕布杀董卓:此情节基本符合历史,但小说可能对其中的细节和动机进行了艺术加工。
曹嵩之死、宛城之战等:这些历史事件在小说中有所提及,但具体细节和原因可能与历史记载有所不同。例如,宛城之战的原因并非完全因为曹操与邹氏的谣言。
借头息怒、曹操梦中杀人等:这些情节均为小说虚构,用以刻画曹操的性格特征,但并非真实发生。
辕门射戟、关羽斩颜良等:虽然这些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小说中的描述可能有所夸张或调整,以符合其叙事需要。
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七进七出等:这些情节均为小说虚构的英雄事迹,用以展现关羽、赵云等人物的超凡武艺和英勇形象。
舌战群儒、周瑜智算蒋干等:这些情节虽然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小说中的具体内容和对话多为虚构,用以展现诸葛亮的智谋和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
阚泽等人物的事迹:小说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了虚构或夸大,如阚泽在小说中参与了军事行动,但历史上并无相关记载。
《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之间存在诸多区别,读者在阅读时应保持理性思考,区分虚构与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