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巴山蜀水”与“三苏”相互成就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40:54

阅读人数: 423

本文主题: 三苏各自的成就

历史文化的长河中 “巴山蜀水”与“三苏”相互成就

——“三苏与巴蜀”学术会议侧记

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在这当中,三苏文化是巴蜀大地滋养出的“一颗明珠”,是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三苏祠走出的三苏父子位列唐宋八大家,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

三苏文化,包罗万千,丰富多彩。三苏猜想过古蜀、踏上过蜀道、笔遇过三国……三苏文化与巴蜀文化如何相互浸润,交相辉映?6月6日,“三苏与巴蜀”学术会议在眉山召开,群贤毕至,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学术研讨交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表示,三苏在文学、艺术、道德上都绽放了迷人的光辉,他们深受巴蜀文化浸润,并将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三苏与巴蜀文化的互动构成了地域文化发展的独特脉络,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力地推动了三苏文化研究与传承和当代巴蜀文化建设。

会议围绕三苏与三国文化、三苏与古蜀道、三苏与巴蜀文化、三苏与巴蜀乡友交游、巴蜀三苏遗址遗迹等议题展开研讨,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

“蜀学”是本次会议聚焦的关键词之一。广义的蜀学指在巴蜀大地产生的从古至今的各种学术,是包含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的统称。而狭义的蜀学,则是指以三苏为代表的学术派别。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蜀学,三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苏既是北宋时势造就的英才,也是历代蜀学的集大成者。三苏在蜀学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又对传统蜀学进行吸取、突破和构建,对蜀学走向巅峰产生了深渊又广泛的影响。”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舒大刚说。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潘殊闲围绕巴蜀文化对苏洵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他认为,巴蜀文化对苏洵的影响表现在他坚守通经学古的传统、心向中原的执着、杂学风范的浸染、逆向思维的熏陶、易学传统的赓续五个方面。“巴蜀文化对苏洵的性格、文风、学术兴味、人生追求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他受其影响直接沾溉于苏轼、苏辙,对他们为政、为学也有很大帮助。”潘殊闲说。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蔡方鹿认为,对三苏蜀学与巴蜀学术思想关系的研究尚在起始阶段,研究三苏蜀学与巴蜀学术思想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探讨包括三苏蜀学在内的整个巴蜀学术思想与中国其他地域思想文化的异同等,有助于充分发挥三苏蜀学和巴蜀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为治蜀兴川、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借鉴。

900多年前,三苏父子经由蜀道,从家乡眉州到京师开封,走上历史舞台,走向了他们非凡的人生。西华师范大学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院长、教授金生杨在主题发言中提到,苏轼与苏辙一生五次出入蜀,其中有三次由栈道,两次由峡路,即岷江、长江水路进出。苏轼还曾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多次往返蜀道凤翔、长安段。而苏洵早期也曾多次出蜀游历。因此,三苏与蜀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苏为蜀道留下了什么?金生杨说:“苏轼时时回忆起蜀道行役,建言改善蜀道交通,还记述了不少有关蜀道交通的事。苏轼认为修缮蜀道交通设施是地方官员应有之责,他上言皇帝,主张保持乃至提高官员在道路上的待遇,认为这既符合仕人的本心,又是太平之世所应当为。蜀道之上,三苏父子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他们也观摩了历代文人留下的许多艺术作品,这也影响了三苏后来的文学创作。而他们关于蜀道的诗文则激励、指引后人去考察蜀道、研究蜀道。”

三苏出生、成长于巴蜀大地和书香世家,从小濡染于具有浓郁三国历史文化氛围的环境,自然而然对三国历史文化非常熟悉。“三苏的诗文有很多内容涉及三国历史与人物。”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强表示,三苏的三国史观广泛地反映于政论、策论、史论、诗词、经解之中,苏洵长于对三国军事地理的评论、政治人物的臧否,苏轼评价三国人物常观点独到、与众不同,苏辙常以三国史论与现实关怀相结合,力求探赜于史而有裨益于时。

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杨胜宽将苏轼与史经臣、范镇、文同、杨绘等乡友相知相识过程娓娓道来,并将“濮议”之争、熙宁变法、元祐更化、哲宗绍述等重大政治、文化事件融入其中,揭示了这些历史事件对苏轼及其友人交往的深远影响。他高度赞扬了苏轼的“民本”思想,更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苏轼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依然坚守初心、勇担道义的高尚品格。

杨胜宽说:“苏轼给后人留下一个'亲切而温暖’可爱可亲的形象,但从他人生沉浮以及北宋波谲云诡的政治、文化环境去看,他所体验的真实生活境况和情感世界要丰富、复杂得多,即使从其与乡友的交往情况看,也是如此。”

如何让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与当代价值相共鸣,如何以巴蜀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来回应时代的命题。会议认为,巴蜀地域文化的灵秀与包容为三苏的出生成长、文学造诣、思想内涵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三苏与巴蜀文化相互关系,既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动体现,更是“文化反哺”的鲜活案例。舒大刚提到:“本次会议围打破学科壁垒,以跨领域的视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必将能引起众人思想激荡,催生出更多扎根巴蜀、立足中华、放眼世界的学术成果。”

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巴山蜀水”与“三苏”相互成就

《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分享会在眉山三苏祠成功举办

四川在线消息(眉山频道 谭笑非)10月14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东坡书院二楼成实堂举行。此次活动围绕新近出版的《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展开,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播苏东坡的政治智慧与人文精神,推动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苏东坡,这位北宋时期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文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较于其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的璀璨成就,苏东坡的政治成就却往往被大众所忽视。为弥补这一遗憾,《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应运而生,以苏东坡40年为官从政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他作为良吏、能吏、廉吏的卓越形象。

本次活动由著名作家、出版人葛维樱担任主持人,她以生动的开场介绍了活动背景及来宾,为整场活动奠定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随后,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发表致辞,对《千载浩然苏东坡》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强调了该书在推动东坡文化传播与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我一直认为,苏东坡的童年形成了他的三观,对他的影响巨大,没有程夫人就不会有苏轼,他也一直对三苏祠满怀深情,所以今天在三苏祠,是怀着朝敬的心情来的。”在活动的作者分享环节,汪维宏以苏东坡母亲程夫人为切入点,结合其生平,详细阐述了《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的立意和在创作该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让现场观众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认识到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他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高尚的人格品德。

活动中,作者汪维宏,联合国中文日演讲嘉宾、绿色中国行推广大使黎阳与葛维樱展开了精彩的对谈。他们畅谈苏轼的为政之道、政治成就与当代价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对苏东坡的政治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活动的赠书环节,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向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赠送了20册《千载浩然苏东坡》,表达了出版社对东坡文化传承的支持与贡献。此外,活动还设置了有奖互动环节,主持人就苏轼的为政事迹向观众提问,答对者获得了出版社赠送的精美伴手礼品,进一步激发了现场观众的热情与参与感。

此次《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分享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苏东坡政治成就与人文精神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将成为更多读者了解苏东坡、学习其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

奉友湘人物传记《苏母纪》

占有“唐宋八大家”三席的“三苏”诗词歌赋蜚声中外,苏轼更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顶流”。随着三苏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关注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苏母在苏家是什么样的存在?她又是如何打理生活、相夫教子的呢?资深媒体人、作家奉友湘的人物传记《苏母纪》,为读者呈现了“三苏”背后的“女性力量”在家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史海撷英 呈现鲜活的苏母伟大女性形象

“苏母不仅是一个家庭妇女,而且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是一位女企业家,同时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苏家致富后并不是独善其身,而是散财济世,帮助了许多需要救济的人,热心捐资助学,奖励孝亲楷模,帮助贫困乡亲。苏母是一个独立于世的、最值得为其树碑立传的中国古代伟大女性。”11月17日,由成都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主办的“《苏母纪》作品分享会”上,多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热议苏母“蕴含于日常之中的伟大”。

当天下午,分享会在成都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税清静的主持下开始。作者奉友湘率先介绍了《苏母纪》的创作历程,他坦言:“如何把苏母程夫人从一个扁平的、粗线条的人物形象,通过精彩创作,通过精心‘焊接’,变成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可亲可爱可敬的伟大女性形象,就是我想做、要做的事情。”

创作前,奉友湘发现“最完整的关于程夫人的记载,仅有950字左右的内容,苏母的事迹在细节上是断裂的”。要想“焊接”好断裂的历史,他直言:要牢实可靠,切忌胡编乱造;要“点石成金”,提炼人物品质;要锦上添花,讲精彩故事;要避免人云亦云,不写“讲滥了的故事”;要提供“硬知识”,让读者“有干货”;要“修旧如旧”,保证情节合理;要重视“合金”,融会优秀历史,提升作品的厚重感。

奉友湘通过《苏母纪》讲述了程夫人为促使丈夫苏洵读书上进,勇挑养家重担——卖掉陪嫁的金银首饰,租房开起丝绸铺,全家搬进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城。苏洵在妻子的鼓励下终成大家,苏轼、苏辙在母亲的教导下终成大才。同时,奉友湘还在书中展现了交子、蜀锦、青神竹编等四川特有的文化元素,为苏母勇闯商海的故事增添了点睛之笔。

专家点赞 “三苏”的成功程夫人功不可没

在奉友湘看来:“程夫人不仅仅是千古贤母,千古贤妻,也是千古女商,千古侠女。”为了创作好《苏母纪》,他从6年前就着手搜集关于苏母的种种资料。“除了反复研读司马光写的程夫人墓志铭,还读了许多种苏东坡传记,从中了解苏母的故事。还请眉山、苏母出生地青神县的朋友给我找了不少资料。”奉友湘坦言,自己曾数次去青神,对当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并多次参观三苏祠,对里面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池塘水井等都十分熟悉。“有一次我不仅与时任三苏祠博物馆馆长作了交流,甚至还在三苏祠内睡了个午觉,近距离地与三苏一家神交了一番。”

同时,奉友湘在开掘苏氏家风家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从苏洵父亲苏序谦恭有礼、仗义疏财,到苏洵二哥苏涣勤政为民、清廉为官,再到苏母程夫人不贪身外之财、悲悯苍生、济世帮困,整个苏氏优良家风的创建、形成、发扬,一条主线贯穿到底。同时,在优教子女方面,《苏母纪》提炼出了程夫人和苏洵格物致知、饥饿教育、赏识教育、言传身教、游学深研的科学方法,暗合现代教育的科学规律。“这些优良家风家教不仅在培养苏轼、苏辙伟人气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即便现代的父母也可以直接用书中的方法、案例教育子女。”奉友湘说。

在分享会上,《苏母纪》一书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和好评。成都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顾问郭中朝直言:“五起五落的苏轼,为什么心态始终泰然自若?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苏母纪》里找到了答案,苏轼能拥有如此优良的家风,离不开苏母贤良聪慧的教导。”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新表示:“《苏母纪》呈现给我们的,不只是‘勉夫教子,底于光大’的教科书似的故事,更是对当下溺爱子女的家长的警示,今之或未来之父母亲,当多多阅读《苏母纪》,濯性涤心,以睦族齐家为是。”

成都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永康说:“苏母成就三苏的故事看点满满,针对性强,女性相夫教子的事迹,在今天乃至今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点也得到了作家、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何一东的认可:“‘一门父子三词客’,程夫人功不可没,《苏母纪》的面世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艾莲点赞:“作者采用‘演义’的写法,辅以对‘交子’等进行研读,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写出了一个鲜活的苏母。”

当天,成都市文联文学部主任宁可,成都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成员杜均、杨刚祥、张镜、盛红、谢佼,以及学生代表魏孟灵等也出席了此次分享会,并发表自己阅读《苏母纪》的心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姜孟欣 摄影报道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