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多角度探索城市美食
上周日(7月5日)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稻来传媒出品,稻来传媒制作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在广东卫视、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更新播出第三集,本集主题为“欢宴流转”,围绕东莞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展开,从中窥见东莞人餐桌上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改变。
东莞现如今被誉为“世界工厂”,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入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不仅为东莞增添了活力,也带来了许多异地的美食,东莞本土的美食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融合与创新,人与美食、人与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共同成长。
《欢宴流转》见证东莞城市发展 欢宴流转风味长存
每逢大小节庆,东莞各个镇街少不了一番庆祝,人们齐聚一堂共享美食,《寻味东莞》镜头带我们看到了东莞人的迁徙,还有他们餐桌上的变与不变。
小小的蚬子是东莞水乡常见的河鲜,被厨师一番处理过后,便成为了东莞水乡家宴的诚心之作。蚬肉与米饭同煮,蚬肉的汁水均匀地浸润每一粒米饭,颗颗分明的蚬肉与米饭共同奏响一锅鲜香温润的蚬肉饭。再换个做法,就成了蚬肉粥。就这样蚬子陪伴东莞本地人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东莞的客家人也都在此世代而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他们保留了自己生活习惯的同时,又融合了东莞本土风俗文化,在饮食上就有了独特的客家风味:客家香芋扣肉,大块肉和大块的香芋紧紧依偎,香气扑鼻;盐焗鸡选用土鸡制作,放入热盐中焖熟,口感肥而不腻,也保留了鸡肉原有的味道,这也是源自客家人对食物保存的智慧;客家酿三宝是客家人对食物钻研的成果,将调味后的馅料嵌入另一种食材,两种食物的味道互相融合,拥有了更加美妙的口感,恰似客家人生长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即保留了自我又接受了新的文化。
在客家人的宴席中最令人瞩目的还属客家焖猪肉,经过半天精心熬煮过后的猪肉,在重阳节这天等待宗亲们的到来,每家每户按照人数分食,整个过程比普通的宴席更加隆重,需要专人主持操办,这道菜已然成为了东莞客家人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也成为了他们贯穿一生的味道。
《寻味东莞》多角度探索城市美食 这座城市没有“外地人”
《寻味东莞》节目组不仅用多样的记录视角丰富了食物的内容,也努力去探索和挖掘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属于东莞这座城市的人口迁徙文化更是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与客家人离不开客家焖猪肉一样,从宝岛台湾来东莞生活十多年的一家人,日常总少不了台式卤肉饭的慰藉,就连卤肉饭的调味料也是从家乡带来的,只为还原那一碗乡愁。而当他们在东莞生活久了之后,也逐渐接纳了其他地方的美食,学会了不少祖国各地的风味佳肴,例如西北羊排和长江流域的藕带炒肉,从北到南三种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美食,在这一家的餐桌上不期而遇。迅猛发展的制造业,重塑了东莞这座城市;汇聚于此的人流,也在塑造着不一样的东莞风味。
第三集《欢宴流转》中还体现了东莞美食的新旧碰撞。节目中一碗素色濑粉堪称是东莞人餐桌上的“重头菜”,经过打磨的稻米成浆,经过布袋模具挤出到沸水中直接成型,这个叫做“濑”的过程造就了“濑粉”,已然成为了东莞人餐桌上不变的经典款。白天过后的餐桌,到了夜晚依旧充满活力,夜晚街边大排档焗花蛤的喧嚣,凌晨之后小巷子里深夜食堂一碗排骨饭的寂静,同样拥有东莞人心中的顶级风味。而在做法与味道都不变的本土美食之外,也有东莞年轻人将传统的火麻仁茶进行改造,制成新式火麻仁茶,还有很多年轻人将千里之外的美食带到了东莞发扬光大,这些也为东莞餐桌上带来了很多变化与创新。
可以说除了美食之外,纪录片《寻味东莞》也为观众展现了东莞不一样的人口迁徙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在东莞聚集,在食物的指引下,人们逐渐模糊了他乡与故乡的界限,难怪网友都直言:在东莞没有“外地人”。
东莞这座城市正力所能及地关怀每一位生活在东莞的人,不管是全天持续供应的美食,还是24小时在线的图书馆;也不管是湖北民工吴桂春,还是本地居民们。无数?在这里启程、落脚,生生不息,然而东莞这场广阔的盛筵,风味长存。
《寻味东莞》口碑热度双赢 全国网友都被馋哭:召唤寻味剧组
开播之后,《寻味东莞》登上豆瓣华语一周口碑剧集榜第二名;《山水相逢》的收视率排名更是位于全国卫视同时段第六、广东卫视同时段今年最高;节目相关热词也多次登上微博话题及热搜榜,收获了诸多“自来水”的主动推荐:“寻味系列真的奥利给,拍出了城市的美食精华和不一样的味道”。在网上,话题“没有一只鹅可以活着离开广东”引起全国网友的互动;在东莞,纪录片中的荔枝果农罗卫国一家也接到了更多的荔枝订单,《寻味东莞》的带货能力可见一斑。
食物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性格,食物的流变见证着城市的变化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同时,食物也是人们的情感触点与共同语言,跨越时节地域刺激着个人情感的表达。《寻味东莞》透过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激起广大网友对东莞美食的关注和喜好。此外,面对节目的收官,观众们也表达了他们的不舍并开始呼唤新的寻味之旅:“不舍收官,寻味下一部快安排”、“西安、成都、重庆、昆明、北京、上海等等,这些城市都可以寻味呀,节目组快去”。
有食便有味,有味便有寻,寻味美食的脚步从不停息,永远在路上,难怪全网各地观众都在翘首以盼“寻味剧组”的下一站。

[东莞]亮相央视《中国森林城市》纪录片
5月4日晚,东莞在央视《世界地理》频道的纪录片 《中国森林城市·绿色归途·东莞》
该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东莞这座美丽的森林城市,让观众领略到东莞的魅力。跟随纪录片的镜头,我们能看到圣茵花卉园艺培育种植朱顶红、茶山镇南社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古树保护,还走进有着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大岭山和银瓶山森林公园,以自然教育活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历史上的东莞,是一个鱼米之乡,位于珠三角冲积平原上,境内河汊密布,山峦起伏,稻谷飘香,是珠三角的一颗耀眼明珠。从30年前开始,这段稻花香的景色,逐渐被工厂林立的画面代替,“世界工厂”的名字由此而来。
从10多年前开始,东莞开始探索转型。如今的东莞,村村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城乡主干道两旁的绿化带成片状舒展,形成生态网络。森林公园每年均迎客逾千万人次。 2015年,东莞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见证。
东莞这座飞速发展中的城市在激越的时代交响中, 寻回了曾经的文化记忆和绿色核心, 将历史文化、生态文明与创新精神无间融合,
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获豆瓣超高口碑
上周日(6月28日),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稻来传媒出品,稻来传媒制作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在广东卫视、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更新播出。第二集《山水相逢》以山川海洋为引,以水陆之珍为重,讲述了一代东莞人的命运流转与饮食风俗。
依山傍水,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东莞丰富而独特的食材,也塑造了人们根深蒂固的饮食偏好。片中大岭山烧鹅、咸姜水、香蕉扣肉和虎门蟹饼等本土美食的接连出镜,更是让不少网友表示:走胃又走心,美味不断、情感真诚让人食欲大振!
《山水相逢》记录东莞风土人情 美味沿山川河海绵延千年
作为《寻味东莞》的第二集,《山水相逢》记录了东莞多样的地理环境对人们饮食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山川到海洋,从水网到峰峦,是古老的地质运动和常年的江河冲刷造就了今天东莞?9?0世居的土地。独属于东莞?9?0的物产和风味一路绵延,靠海吃海、靠山吃山,他们将味觉习惯深深根植于血液基因中,随着漫长岁月不断演变蜕化。
开阔的珠江入海口,交融的咸淡水孕育出一批独特的渔获。软嫩可口的九节虾,用葱姜激发风味,肉质弹牙鲜香,令食客欲罢不能;市价最高的麻虾,或开水快灼,或辅之玫瑰露酒迅速翻炒,精准控制时间,留其清甜本味和弹润肉质。来自南海的美味更是不胜枚举。春夏的鱿鱼、“好吃不好看”的玫瑰毒鮋、体型庞大的?9?6趸等,丰富的海产让一代代东莞人依海而生,纷繁的海味标定着他们特殊的饮食习惯。
在东莞的大岭山,丘陵的经典地貌则为鹅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也为东莞人培育了一道道特有风味。酸梅鹅酸甜爽口、白斩鹅清淡素雅、大岭山烧鹅则酥脆弹润,配上独门酱汁,咸鲜中微透清甜。《寻味东莞》中记录了两种做法的烧鹅美味:一种是用传统的泥缸炉烧制,要经过吹皮使鹅皮肉分离,烧制过程复杂;另一种则是在家即可实现,大岭山人巧借“鹅楼”化解复杂程序,烹饪只需不停旋转,让鹅肉均匀受热。对大岭山人而言,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收获至味。
水乡麻涌的美味同样也不容忽视。“青皮开白肉,香在齿牙间。”每个麻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香蕉。香蕉焖鹅、香蕉鲫鱼汤、香蕉扣肉、香蕉紫菜糖水,麻涌厨师用新奇的想象力将香蕉的美味发挥到极致。除此之外,水乡人家对做鱼也有独到心得。生滚鱼片粥,滚开的白粥搭配两毫米厚的鱼片,风味最佳;水浸鲩鱼,无需明火,开水加热至断生,肉质最弹润;中堂鱼包,鱼肉成皮猪肉做馅,弹牙多汁、回味悠长。东莞人的烹饪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寻味东莞》聚集北漂一族与疍家人:最好吃的永远都是人
地理物产形成的味觉基因早已深?9?2血液。无论身在何处,它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偏好和生活习惯。透过镜头,《寻味东莞》要寻找的不仅是被大众忽略的东莞美食,更是人们难以割舍的饮食习惯和习惯之下的烟火故事,彰显了东莞在“世界工厂”之外的别样魅力。
北漂女孩赵枫茵有着一个倔强的故乡胃。人们无论离家多远,对乡土的眷恋总会沉淀在特定的食物中。被戏称为“黑暗料理”的咸姜水是一种脑洞新奇的石龙美食,使用米酒、酒酿、猪肝、煎蛋,甚至黄酒和鲜奶,混合六斤生姜一同熬制而成。就是这么一份小众的酣畅淋漓,满足了身在异乡赵枫茵的石龙胃。
蕉芋对于老一辈的东莞人也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植物在六十年前被引进中国,成为当时的备荒口粮。蕉芋老鸭汤、蕉芋糕、蕉芋鸡蛋水等,它的口感和味道成为了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而对以打渔为生的东莞疍家人来说,海鲜是他们的首选风味。疍家海鲜干,既拥有因脱水产生的干香,也保留了新鲜海产的弹轫口感;虎门蟹餠,鸡蛋与肉沫混合,伴有九层塔的浓烈甜香,大火焗边,肉香浓郁。虽然疍家人早已上岸生活,但海洋带给他们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褪去,新旧饮食习惯相互融合、不断更新。这些美食与人的故事,依旧动人心扉,难怪网友都忍不住留言:“最好吃的永远都是人啊!”
《寻味东莞》豆瓣口碑超高! 网友:寻味系列请一定要继续
东莞地处南海之滨,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山体庞大且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这里山水相逢塑造了一代东莞人独特的口味和对美食的理解。丰富又陌生的食材,质朴又奇妙的搭配,在他们的手中碰撞出曼妙滋味。在第一集开播后,《寻味东莞》的豆瓣开分高达9.1分,目前也保持在9分左右,节目从本土美食入手,以质朴为底色,关注食材的烹饪和烹饪食材的人物,讲出了东莞人关于美食品味的不同理解,更折射出饮食背后的温暖力量和文化差异。从口腹之欢到生活共情,《寻味东莞》不仅做到了“馋人走胃”,更是“感人走心”。
第二集《山水相逢》播出之后,网友观众们的反响口碑继续走高:“走胃又走心的美食片藏不住了”、 “高压人群的解压神剧!” 此外,还有不少网友表示东莞的美食存储量超乎他们想象,建议寻味系列继续不要停:“鹅在广东人心里应该和北京烤鸭一个分量吧?什么时候也来个寻味北京”、“实名安利我们大美青岛,吃海鲜哈啤酒它不香嘛”、“《寻味成都》什么时候能安排下呢?”
烟火升腾之处,是当地物产与生活汇聚在一起的香甜,也是治愈人心的温暖场景。从波叔的虾塘到钟立枝的蕉园,从水乡麻涌的夜宵摊到疍家渔船上的简易厨房,《寻味东莞》的故事仍在继续,山肴海错,风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