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这一天,永不敢忘!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4:34

阅读人数: 430

本文主题: 中国历史之父是哪个人

是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抗日的种子在6岁的孩子心中种下

但卢沟桥这座桥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足以反驳那些不认同这段历史的人”

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

又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

由于姐夫黄志千(歼8首任总师)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

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

使得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

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他仍然会投入到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中

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

因为有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这一天,永不敢忘!

古人的智慧耕种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天未凉,秋已至,秋天是农民丰收的季节。 身为以种植为生,农业起家的华夏子民,我们身上总是带点“种菜天赋”,这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耕种基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工具,农具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古人的智慧耕种,一起探讨一下耕种与农具的发展史

大家知道吗,我国最早出现的耕具是耒耜(lěi sì)。

在当时所用的工具中占主导地位的材质是青铜。而使用铁农具和畜力耕作是从春秋时期才开始的。到了战国至魏晋时期,铁犁牛耕才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全国范围推广。在汉代时期铁犁有了更新,装上了犁壁。

到了唐代,套索驾辕的曲辕犁代替了两牛抬杠的直辕犁。在宋代时期则出现了软套和挂钩,并有多种不同形式的犁,更适用于旱地或水田里耕作、播种、灌溉,而且采收和加工的各种农具也渐渐的配套齐全。

耒耜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想着能不能做成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经过反复琢磨,炎帝用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土。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方式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 在翻土过程中,炎帝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弯,成为曲柄,使劳动强度大大的减轻了。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小麦、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其实,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实现的。后人把这些成果归于炎帝,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尊崇和对先祖的怀念。

在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通过广泛的推广和试用使得农业迅速的发展,在黄河流域乃至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使用。

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敦煌、榆林石窟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的边疆地区也在推广使用铁犁牛耕。

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了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改进。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

赵柔,字元顺,北魏人,年轻时就以德行才学闻名河西,他为人宽厚仁爱,很有信用。历任著作郎、河内太守。赵柔曾经在路上捡到别人掉的一贯金珠,价值数百缣,赵柔立即叫回失主,把金珠还给了他。

后来,有人赠送给赵柔数百枚铧(指的是犁,翻土的农具),赵柔于是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卖。有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出三十匹绢来买,可善明不打算卖给后来的这个商人。

因为赵柔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随即便以二十匹绢卖给了原来那个人,当地的人听说此事后,都对赵柔感到非常的佩服。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

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铁器的应用是我国农业技术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牛耕的应用也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我国古代的农具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简单的石制农具发展到金属农具,从单一的工具发展成为系统化,体系化的农业装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农业在我国古代是绝对的经济支柱。农具的发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包含着古人的智慧。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图片来源:摄图网、千图网(已购买版权)

波音总裁曾向胡锦涛介绍:波音之父是中国人

7月9日,美国波音公司最新机型——波音787型“梦想”飞机惊艳亮相,全球瞩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波音能有今天的翘楚地位,离不开一个中国人——王助。作为波音历史上的第一位设计师,他为波音造出了第一架飞机。有人将王助称为“波音之父”。

位于西雅图的波音博物馆里,陈列着有关王助的资料、照片和一块雕刻有王助肖像的铜匾。这些发黄的历史片段,记录了世界航空工业的萌芽时期,一个中国人的传奇——先行者的艰辛与蹒跚,探索者的欣喜和冲动,那时候,他站在国际飞机设计制造行业的最前沿。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波音时,公司总裁亲自向胡主席介绍王助对波音的贡献。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习西夷之长,救中国之短”,是所有中国年轻人最热切的期盼,王助也投身其中。

王助,字禹朋,1893年出生于北京。12岁高等小学毕业时,正逢清政府筹建海军,于是他考入烟台海军水师学校,16岁那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09年,清朝大臣出洋考察,王助、巴玉藻、王孝丰等9人被一同带往英国,开始了留学之旅。

在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他开始接触当时还附属于海军的飞机制造领域。1912年暑假,王助与巴玉藻一起凑了2英镑,到温德梅尔湖区,跟着飞行家波特飞行了一次,从此便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至英国,王助和巴玉藻等4人在毕业后,奉命转赴美国深造。1915年9月,他们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在课程十分繁重的情况下,王助与巴玉藻仍主动去寇蒂斯、通用等飞机工厂实习,从飞机设计到钳工、锻工,无不亲身实践,常常在车间弄得一身油垢。1916年6月,作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王助、巴玉藻、王孝丰3人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航空硕士学位,而那一期航空工程专业的全部毕业生不过十余人。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