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很多人都纳闷,中国正儿八经有记载的历史,商周算起来,也不过是三千年,哪里来的五千年呢?甚至有外国学者怀疑我们典籍记载中的夏朝是不是存在,因为到现在为止确实没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或者典籍来证明这个朝代是不是大禹建立的,甚至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过。
但是“三皇五帝”这个是全世界都公认存在过的人物。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自然是炎帝和轩辕黄帝的后人,要是从三皇五帝的时间开始算起,中华还真就是上下五千年。甚至有人提出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历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来给大家理顺一下。
百年看上海:其实百年看上海这句话大家都懂,毕竟上海市出海口,就算是当年清政府的时候,上海都是和外界贸易通商的,所以上海一直保持着与外界的沟通,一直以来都是远东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变化从哪里开始?就是从上海开始的,百年潮流的历史之中,只要研究清楚上海,就研究清楚了中国。
千年看北京:这个也很好理解,元朝建立之后,一度定都大都,这个大都就是北京,后来明朝建立,也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一直到现在,已经一千余年了,北京这座城市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有着一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种种事情,都和北京有密切关系。
三千年看陕西:大家想一想,周朝的首都在什么地方,不就是在陕西吗?我们常常说“凤鸣岐山”,商周争霸的地方就在陕西,后来,西安又成为了十三朝古都,可谓历史悠久,中国三千年以来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陕西为政治中心而发生的,所以三千年看陕西。
五千年看山西: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但是大家知道尧舜禹三帝都是哪里人吗?尧庙就在山西临汾,大禹乃是山西运城人,而且临汾和运城挨得很近,也就是说,当年的尧帝和大禹办公的地方就在这里,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华夏族发源于此。很多人都说我的家乡在洪洞大槐树,是因为明朝的那一次搬迁,其实不然,其实从尧帝时代,炎黄子孙就从山西这块地方上发扬光大了,所以,山西,一直都是全国人民的最原始根据地,五千年历史,当然要看山西了。

中国历史上的人类大迁徙,看看你的祖先都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一、“衣冠南渡”之后,形成当下 中国经济格局
按照一般的说法,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从北向南的人口迁徙浪潮。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 多万;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棵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在那次波及全国的大移民中,并不只有一棵大槐树。云南民间流传,祖先来自南京城杨柳巷,戍守云南的士兵其实来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们迁出的南京,指的是包含今天江苏、安徽和上海的南京地区,而不仅仅是南京城。安徽、湖北移民,只记得江西瓦屑坝,苏北人则往往宣称祖先来自苏州阊门。这样一些小地方,自然不可能供养出众多人口,它们和大槐树一样,只是他们的祖先对途中一个汇集地的记忆。经过明代初年的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在后来的记载中,往往可以看到“国朝初,人稀少”的记载,而到永乐年间,土地渐次开垦。北京、开封、河间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后来靖难之役,北方又经历了一次补充北京、河北人口的移民。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这座全国大都会,人口绝大部分是移民,土著居民不过十分之一。
康熙二年(1663),顺天府尹张德地被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重庆城中不过数百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人口稀少,结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面对如此残局,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
康熙七年(1668),又再提移民之事。
向四川的移民在政府鼓励下开始了,奖励也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等到乾隆后期,那些曾经被荒草覆盖的地区,一县人口已经增加到上千户甚至万户,山岩和深谷中,都有了居民。所谓“康乾盛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移民造就的盛世。转入近代,中国还有三波移民潮,人们习惯称之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跟“湖广填四川”不同,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龙兴之地”垦殖、采矿,但是私闯关卡,到禁区开垦土地的农民,依然难以禁绝。到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 到民国之后,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一年有上百万河北、山东的居民举家迁往东北。 在整个闯关东的大潮中,华北地区居民向东北移居的多达3700万,东北三省成为中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 在华北地区人口浩荡渡过渤海,穿过山海关的时候,山西北部的居民则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被迫翻过长城,向今天的内蒙古进发,寻找活路。而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则一批批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 《瀛寰志略》中记载,“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如鹜。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如吕宋、噶罗巴(爪哇)诸岛,不下数十万人。”这些地区大致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这一批向海洋开拓的移民,也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子弟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原创中国历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很多人都纳闷,中国正儿八经有记载的历史,商周算起来,也不过是三千年,哪里来的五千年呢?甚至有外国学者怀疑我们典籍记载中的夏朝是不是存在,因为到现在为止确实没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或者典籍来证明这个朝代是不是大禹建立的,甚至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过。
但是“三皇五帝”这个是全世界都公认存在过的人物。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自然是炎帝和轩辕黄帝的后人,要是从三皇五帝的时间开始算起,中华还真就是上下五千年。甚至有人提出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历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
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来给大家理顺一下。
百年看上海:其实百年看上海这句话大家都懂,毕竟上海市出海口,就算是当年清政府的时候,上海都是和外界贸易通商的,所以上海一直保持着与外界的沟通,一直以来都是远东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变化从哪里开始?就是从上海开始的,百年潮流的历史之中,只要研究清楚上海,就研究清楚了中国。
千年看北京:这个也很好理解,元朝建立之后,一度定都大都,这个大都就是北京,后来明朝建立,也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一直到现在,已经一千余年了,北京这座城市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有着一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种种事情,都和北京有密切关系。
三千年看陕西:大家想一想,周朝的首都在什么地方,不就是在陕西吗?我们常常说“凤鸣岐山”,商周争霸的地方就在陕西,后来,西安又成为了十三朝古都,可谓历史悠久,中国三千年以来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陕西为政治中心而发生的,所以三千年看陕西。
五千年看山西: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但是大家知道尧舜禹三帝都是哪里人吗?尧庙就在山西临汾,大禹乃是山西运城人,而且临汾和运城挨得很近,也就是说,当年的尧帝和大禹办公的地方就在这里,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华夏族发源于此。很多人都说我的家乡在洪洞大槐树,是因为明朝的那一次搬迁,其实不然,其实从尧帝时代,炎黄子孙就从山西这块地方上发扬光大了,所以,山西,一直都是全国人民的最原始根据地,五千年历史,当然要看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