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留学感受“不同”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刚到以色列时,我曾疑惑于以前一些国内朋友对犹太人过高地“捧”,因为与以色列人打交道时,我常常感到不够顺心。在以色列生活一段后,我又不解于一些其他文化对犹太人的“恨”,因为与以色列人深入接触后,我发现他们没有传言中那么糟糕。一个民族的形象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留学以色列,我真正开始自己亲自去认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我对以色列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兴趣,我于2016年来到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研究的硕士课程。相较于欧美国家,留学以色列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学费便宜,硕士阶段奖学金名额丰富。以我的专业为例,2/3的学生都能拿到奖学金,全奖和半奖各一半。国际学生每年学费约1.7万美元,奖学金基本可以抵消学费,自己只需负担生活费。另一方面,教育质量有所保证。很多老师有欧美留学背景和工作经验,他们出于对本国教育的重视选择回国执教。希伯来大学的医学、农学以及数学等专业比较有名,另外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等高校也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学生很多,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可能会基本按教材讲课。希大大部分课堂是20人左右的小班,以英语授课。我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五六个人,没有固定教材。课堂就好比一个小型研讨会,老师提前告知讨论主题,提供阅读材料清单,需要学生私下做功课。
每堂课老师都会让学生就讨论主题发表看法,我一开始不太适应,每次发言都很紧张,怕自己说得不对。后来我发现,讨论课没有所谓的对错,老师和学生会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慢慢我就有自信了。班上有来自中国、美国、芬兰、德国和瑞士的8个同学,讨论起来可谓刀光剑影,火花四射,和国内很不一样。中国人讲究“和气”,表达不同意见好像就是对谁有敌意,以后可能就难以相处了。而以色列人崇尚“争论”,珍视不同意见。在他们看来,了解别人的想法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多姿多彩。
这种启发式授课除了带给我知识本身,还培养我的学习自主性。我会把课堂上出现的知识盲区在课后补上,把碎片化的东西拼凑起来。我变得更愿意自己思考,不再被动接受书本上的内容。
以色列人的生活非常朴素,不怎么在乎穿着打扮,大学教授也经常穿着T恤、踩着布鞋来学校上课,甚至稍微打扮一下会显得“扎眼”。像宝马、奔驰这种名贵车,在以色列的街道上也不怎么常见。当地人更钟情于实用性强的小车,在他们看来,车只是工具,不是身份的象征。
实际上,以色列人的收入不算低,平均月收入近2万元人民币,就连学生打工时薪也接近100元。以色列人给我的感觉是“富得低调”,他们喜欢把钱花在感受和经历方面。以学生群体为例,以色列高校每年有1个月的寒假和近4个半月的暑假,学生们打工存钱,跑去全世界旅游,开阔眼界。
如果想去以色列留学,中国学生需要注意的就是以色列的物价不低。国内一包四五块的饼干,在以色列差不多要20块钱人民币。房租价格也不菲,学生公寓的租金甚至比外面租房还贵。我和另外两名中国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3居室,每人一间卧室,共享公共空间,房租每个月大约3000元人民币。在以色列的中国留学生都很热情,从一间租屋搬走的人常常会慷慨地留下不少家具和日用品,新老留学生一代代传下去。房子虽有点老旧,但“五脏俱全”。
赴以留学之前,我在北京跟着一位汉语十分厉害的以色列小伙子学了一些简单的希伯来语。后来经过两年“沉浸式”学习,目前我的希伯来语已经达到中高级水平。出乎意料的是,在以色列学中文的人比我想象中多。可能因为北上广节奏太快,他们不少人喜欢去成都留学。耶路撒冷特别安静,和惬意的成都颇有几分相似。
以色列的留学生以德国、法国和美国人居多,多数都是犹太人,这两年中国学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不过,相比欧美,以色列高校在中国还并非广为人知。到底要不要赴以留学,主要还要看个人需求。
我很喜欢历史遗迹等人文风光,利用假期走过不少地方。特拉维夫比较现代化,耶路撒冷就更有一种古城的风情。当地人对于亚洲人格外友好,常有街上小贩看到我是就大呼“你好!抠泥其挖!萨瓦迪卡!”,他们分不清我是亚洲哪里人,就用所有会的亚洲语言轮番问一遍,总有一句让你听懂。有时候还会有当地人突然冲过来,指着身上穿的T恤说,“看!Made in China!”用这种方式套近乎。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我有种以色列人“没礼貌”、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举例来说,希伯来语里没有“不好意思”这个词,连“先生”这个词都非常少用。最礼貌的表达方法无非是在一句话里加上“请”而已。以色列从文化、社会、宗教上,有许许多多不同派别的人在这里生活。正是因此,在这里我也能遇见更多不同的人群,体会到不同的人文背景。中国留学生来到以色列,更能学会对“不同”的包容理解,求同存异。(本文由邢晓婧采访整理)

外媒:中国学生赴以色列留学的人数上升
核心提示:走在这个招生热潮最前沿的是以色列的海法大学,该大学目前有大约200名中国学生,而2013年只有20名。
参考消息网8月19日报道 外媒称,近年来,中国学生去以色列申请上大学的人数一直在稳步增长。
据《耶路撒冷邮报》8月15日报道,走在这个招生热潮最前沿的是以色列的海法大学,该大学目前有大约200名中国学生,而2013年只有20名。
报道称,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是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与以色列海法是姐妹城市。
海法大学校长罗恩·罗宾对此表示欢迎。罗宾说:“与来自中国工业和学术界的战略伙伴的合作符合大学的战略目标。”他说:“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主要的国际机构。 因此,我们欢迎所有中国学生前往以色列,并打算继续深化与中国学校的联系与合作。”
今年3月,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和经济部长埃利·科亨见证了海法大学校长罗宾与杭州娃哈哈集团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签署了一项价值1000万美元的协议,最终确定在海法、杭州和北京建造三个中国-以色列人工智能技术中心。
根据该大学的说法,这一协议证明了两国关系的日益增强。
海法大学坚称,对学生来说海法也有很多吸引力,海法大学表示,中国人喜欢海法的地理位置,因为海法是一个山川结合的城市,并且中国学生对这座城市的大型高科技园区印象非常深刻。
该大学发布的一份声明称,吸引学生到海法的不仅仅是科学课程。总的来说,中国学生对海法大学制定的独特的学科特别感兴趣:海洋研究、公共卫生、医疗管理、艺术治疗、教育、国家安全研究和英文授课的全球绿色MBA课程,课程重点放在了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发展上——这是中国面临的两大主要经济挑战。
报道称,在整个城镇,以色列理工学院近年来也出现了大量中国学生涌入的情况。在2016—2017学年,该校共有117名全日制中国留学生,并有177名中国学生报名参加了暑期工学院。
该技术大学一直在加强与中国大学和学生的学术合作,2013年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合作,获得了李嘉诚基金会授予的1.3亿美元的资金,并在广东省建立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以色列理工学院称赞这一伙伴关系是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与创新的一个新时代,是广东省政府与汕头市政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大学之间前所未有的合作。
中国留学生谈以色列袭击伊朗:“轰炸前一晚,小道消息铺天盖地”
凌晨三点半,德黑兰。朋友告诉中国留学生问国栋,他听到一声爆炸的巨响。一个半小时后,室友听见第二次轰炸的声音传来,但他不确定这是来自以色列的导弹,或是伊朗的防空系统拦截。问国栋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他可能睡得太沉,什么也没听见。
天亮后,他看到自己街区附近似乎一切如常,“轰炸前一晚,社交媒体上关于袭击的小道消息已经铺天盖地,类似于双方放出的烟雾弹。即使有端倪,没有人能判断这些信息是真是假。”
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北部、西部及中部多地发动袭击,目标包括伊朗军方指挥部、推进核武器研发的资深科学家以及核设施,此次行动被命名为“狮子的力量”。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清晨发表视频声明说,以色列对伊朗的突袭“非常成功”。伊朗随后展开反击,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就以色列袭击伊朗发布一号公告。
自2024年以色列、伊朗两国的直接军事冲突后,“战争”是伊朗日常语境中的常见词语。今天是伊朗的周末假日,街上人很少。在所住公寓附近,菜店的库尔德小伙和问国栋开玩笑说,“伊朗要打仗了,开战我们就藏在地底下。”
去年10月23日凌晨入境后,问国栋在德黑兰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空袭。他还记得,当地时间10月26日凌晨两点多,正准备睡觉的他听到窗外传来几声爆炸的巨响,当时他很害怕。第二天,伊朗网约车Snapp的司机告诉他,“战争要来了。”但除此之外,生活一切如常。
过去的一年中,他经历了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停电。当地货币里亚尔一路贬值,在今年的波斯新年,美元对里亚尔的汇率曾一度跌至超过1:100万。公开报道显示,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国家货币兑换中心,一些交易员甚至关闭了显示当前汇率的电子标志,因为不确定货币是否会进一步下跌。
作为世界能源大国,伊朗还在经历严重的电力危机。从去年11月开始,由于发电站燃料短缺,伊朗政府对德黑兰及其他省份实施电力限额。问国栋向封面新闻记者回忆,从冬天开始,几乎每隔几天都会停电两小时,且基本都是白天时间。今年5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明确表示,伊朗政府已将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方向。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份机密报告显示,伊朗在5月大幅增加了其接近武器级水平的浓缩铀储备。截至5月17日,伊朗拥有408.6公斤丰度高达60%的浓缩铀,比2月份的报告数字增加了133.8公斤。
6月11日,美国国务院下令美国驻伊拉克使馆非必要人员及其家属撤离,并批准美国驻巴林和科威特使馆的非必要人员及其家属撤离,“出于最新的分析和对保护美国人安全的承诺”。
6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认定伊朗未能遵守其核保障义务,这是该机构20年来首次正式谴责伊朗的核计划。由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提出决议,呼吁伊朗“毫不拖延”地对其未申报地点发现的铀痕迹进行长期调查。伊朗随后表示,将在安全位置建立一个新的铀浓缩设施,其他措施也在计划中并将在后续宣布。伊朗称其别无选择,只能对这一政治化的决议做出回应。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等数十个目标实施先发制人袭击。以色列称,伊朗有足够的铀进行武器化,几天内可以制造15枚核武器。
现在回想起来,问国栋觉得以色列的袭击有迹可循。在袭击发生的前一天,关于以色列可能发起轰炸的小道消息出现在社交网络和各类私人谈话中。由于美国和伊朗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他猜测,消息可能只是烟雾弹,目的是为下一轮谈判造势。在他看来,“获取信息的来源多,但虚假消息更多了。”
在他的观察中,伊朗的社交网络高度依赖西方通讯软件如WhatsApp、Telegram和X(原推特)等,伊朗本土聊天软件使用人数少。对应的,国内亲西方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歧也很难找到平衡。本次袭击中,包括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等多名革命卫队指挥官、核科学家在以色列发动的袭击中身亡。“至少说明伊朗内部的情报网络有泄露的风险”。
在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伊朗不能拥有核弹,美国希望重返谈判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以色列对伊朗采取了单方面行动,是因为它认为这次行动是出于自卫的需要,美方没有参与对伊朗的打击。
然而,伊朗退出原定于15日在阿曼举行的第六轮会谈后,不太可能很快与美国官员恢复核谈判。德黑兰大学研究员穆罕默德·埃斯拉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色列的袭击彻底摧毁了伊朗与美国之间正在进行的外交解决方案。目前,伊朗方面尚未决定重返谈判,因为从伊朗的角度来看,即使美国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袭击也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此前的第五轮间接谈判,是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以来,美伊两国首次正式谈判,双方在核心问题上分歧依然突出。美方坚持伊朗应全面停止所有级别的铀浓缩活动,“不允许哪怕1%的铀浓缩能力”。伊方强调,适度开展铀浓缩活动是其和平利用核能权利的一部分,称其仅希望将核能用于民用目的,并公开拒绝美国政府要求其放弃浓缩铀的要求,称这是对国家主权的攻击。
一位熟悉美国情报报告的线人对路透社表示,美国情报评估在近期并未发生变化,即,美国认为伊朗没有在建造核武器,且伊朗总理哈梅内伊也未授权重启2003年关闭的核武器计划。
这与以色列军防传达的信息相反。以色列军方在袭击当日的说法是,由于新的情报显示伊朗在核武器发展上已“接近无法挽回的地步”,他们被迫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