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占卜十大经典名著,易经奇门遁甲榜上有名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灵棋经》是中国唯一一部完整、系统地记述古代杂卜的著作,它对后代术数中影响最大的签书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路径。灵棋经共分二卷,一百二十五卦,传说是黄石公传授给张良,后来东方朔掌握了其术,才流传于世。灵棋经以棋为卜具,卜棋成卦,卦有繇辞。它标志着中国卜筮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此之前,中国卜筮所用的工具全部是带有灵气的自然物,如龟甲,蓍草,竹枝等,而灵棋则是人类自造的灵物。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称为黄老道家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最高预测学,其本质是一门高等的天文物理学,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情况。'奇'是指三奇,即乙、丙、丁,'门'是指八门即'开、休、生、伤、杜、景、死、惊'。遁甲则指六甲旬首遁入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
《奇门遁甲》最初创立时,共有四千零九十六局,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时姜尚因为行军布阵的需要压缩为七十二局,汉代的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后,再次改革,成为现在使用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十八局。由此可见《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结果,它包含有天文学、历法学、战争学、谋略学、哲学等。现在《奇门遁甲》又通常被人简称'奇门'、'奇门遁'、'遁甲'。民间流传的俗语有'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当下奇门遁甲可以应用婚恋、工作、事业、风水、财运的预测、调理、化解和运筹等诸多方面。
《太乙神数》是古代汉族占卜术的一种,与遁甲,六壬合称三式,是推算天时以及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周武王时以术数“卜世三十,卜年八百”推之,至邵雍形成历史哲学而大备。
据太乙神数推算,上古时有一年冬至日半夜,恰好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称作太极上元,上元甲子以来的年数,叫太乙积年。由太乙积年再求出太乙流年和太岁值卦,以断本年各月的气运凶吉,预测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天灾人祸。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
太乙乃天地之神,其星在太乙之前,统十六神而知风雨、水旱、兵革之事。昔黄帝与蚩尤大战,适逢大雾,以雾书昏风后相,造指南车克之,是以取太乙之法,传至今三千余年,例目以为术数。外阅龙图,内演龟文,凡天地之所以设君臣父子,之所以立阴阳,太乙了然演数则理昭著,太乙周行流运六十四卦,贵神入门十精之星,使经纬错缩表理,集为一书。延续至今三千余年不衰,为当今社会预测、决断,提供了宝贵依据。
《大六壬》为古代天文星象应用学,其产生来自于天文历法,为术数预测之首,以道家天人合一的理论为指导,以天道对应人道,以时空信息包含万物运转的规律来推算人事。六壬以占卜人事著称,俗语说:'学会大六壬,来人不用问',因此大六壬有'人事王'之美誉,被称为三式之首。六壬者: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因河图云'天一生水',故五行始于水,这是和天文学中水星的公转速度最快,公转周期最短是有有直接关系的。六壬术数,大致可分为四种:①大六壬;②中六壬;③小六壬;④六壬金口诀。
《梅花易数》是古代汉族占卜法之一。现在的八卦象数、梅花心易都是梅花易数的别称。相传为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相传邵雍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随时随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种多样。
《梦占逸旨》是明人陈士元所撰,《梦占逸旨》《内篇》《感应篇》把梦的起源分为九种,其中有五种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这也说明古人对于梦这种现象也是经过研究考察的,不全是无稽之谈。《梦占逸旨》首先认为梦是魂魄的功能,梦能预测未来(“梦者,神之游,知来之镜也”),梦属于精神范畴(“神遇为梦”)。上古占梦的方法有三梦,三梦的地位与三易、三兆(龟卜)一样重要。随后将梦分为六梦、八觉,占梦要根据季节、阴阳、日月星辰的不同综合考虑。
《开元占经》全名《大唐开元占经》,清人又或名《唐开元占经》,作者是瞿昙悉达,是汉族古代天文学著作之一。成书时间约在718~726年之间。唐朝以后,《开元占经》一度失传,所幸在明末又被人发现,才得以流传。本书共120卷,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和纬书,还介绍了16种历法有关纪年、章率等基本数据。在书中,各种物异和天文星象等方面的术语很多。本书在天文史上很有研究价值。
古人们为了认识星星、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中国古代天官之学,即占星术,这一点与现代天文学是极其不相同的。古人认为天人之事合一,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故谈天官星象,必把人事附会上去,这就形成了占星术。
古代龟卜,指的是盛行于我国古代商周时期的龟甲卜,主要论著有《玉灵经》、《吴中卜法》、《三正卦》、《龟经》、《新定龟卜辨》等。

中国古代十大重要典籍
中国文化历史很久远,经过几千年积累,给后人留下了好多聪明才智的成果,这些古籍到现在都还在被人们使用。中国古代有很多重要的书,其中最有名的十本典籍如下。
1、《永乐大典》是一部很有名的古代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让解缙、姚广孝等人负责编的大型古代书籍合集,总共有大约3.7亿字,收了七八千种古今的图书。它的目标是把从有文字记录开始的所有经书、史书、子书和集子等各种书籍都包括进来,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部百科全书。
2、《四库全书》是一部很大的书集。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的大书,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大官和学者主编,还有三千八百多人帮忙抄写,一共花了十三年时间,总共有大约八亿字。这本书是我国最大的一套丛书,里面收录了我国几千年来很重要的文化书籍。它算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大项目,把中国古典文化整理得既全面又系统。
《梦溪笔谈》是一本讲述古代中国自然科学、手工技术和历史故事的杂记式书籍。这本书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写的,里面讲了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好多学科的知识。
《齐民要术》是咱们中国非常厉害的农学家贾思勰写的一本关于农业的全方面书籍,它也是世界上很有名的农业专著之一,更是咱们国家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一本完整的农书,大家都称它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写的一本关于农业的书,它汇总了之前好多农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是一本很重要的农学宝典。
《九章算术》是《算经十书》里头的重头戏,大概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写成的。这本书里头的东西可不少,把战国、秦朝到汉朝的数学成果都汇总起来了。
8、这是一本名叫《本草纲目》的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写的,这本中医名著非常有名,被全世界认可,它是科技史上最大的一部书,里面记载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各种东西,就像一本大百科全书。
9、这是一本古书,名叫《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篇,它是我们国家现在能找到的最早、最全面的医学书籍,被大家叫做中医四大经典里的老大。这本书写于西汉晚期左右,是中医理论开始成体系的标志,历代的医生都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准则,尊称为“经典”。
10、《千金方》是本很重要的医书。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著作
中国古代的科学水平在大部分时间内都领先世界,也诞生了许多重要的科技著作,以下是影响较为深远的七部。
北宋的沈括著,全书共26卷。成书于11世纪末,分为17目,凡609条,是一部多学科的综合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这本书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古农书。是南北时期北魏贾思勰著,全书共92篇,分10卷,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书中分别论述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的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总结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经验。书中所记载的旱农地区的耕作和谷物栽培方法、梨树的嫁接技术、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肥育技术。多种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等,这些先进的农耕技术显示出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达到的高度。
北宋李诫著,建筑学专著,共34卷,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部分,于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内容详细全面,引证精博,附图精美。客观上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成就,是我国古代建筑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著作,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般也称作《王祯农书》,是我国古代的古典文献中著名的农书。元代王祯著。全书共37集370目,分三部分,插图280余幅。第一部分《农桑通诀》,六首26目,总结农业的各个方面;第二部分《百谷谱》,11集83目,分述农作物及竹木的栽培、收获等技术;第三部分《农器图谱》,20集61目,是本书重点,罗列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农具,绘图270余幅分别加以说明。书中对南方和北方的农业,所用农具的异同、利弊进行比较,进行讨论,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书末附有《造活字印书法》一篇,介绍他所改进的刻字、排版等方法。
明朝李时珍著,药物学著作。全书共52卷,图三卷分16部,60类。历时27年,于万历年(1578年)成书。书中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为374种,附方剂11096种,药物形态图1160余幅。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集药物学、动物学、植物学于一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植物志”,对世界医药的研究有着重大的贡献。
明宋应星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插图123幅。系统地介绍了明末社会工业、农业、手工业等的生产工艺的方法及源流,是明代的“工艺百科全书”,为世界科技史所重视,是重要的科技文献,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本。
是游记散文著作,但对地理学、地质学、堪舆学等均有参考价值和重要意义。明朝的徐弘祖著,也就是徐霞客了。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故称徐霞客。是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他经30多年的实地考察,足迹遍及16省区,将沿途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所得,以日记形式撰世《徐霞客游记》。书中对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分布类型和成因的记述,比欧洲人早了两个世纪,是世界最早的关于石灰岩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地理游记文学著作,是一部古代地质学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