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
有这么一本书,梁启超是这样评价的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哪怕你没有读过《史记》,也一定听过 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鸿鹄之志、霸王别姬、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等一系列出自《史记》的著名典故。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刺客游侠、贩夫走卒……
它范围宽广,充分包含了滋养后世的社会认知和人生哲理,若说《史记》在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镌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共同记忆,毫不夸张。
小时候的司马迁,家境并不富裕。年幼的司马迁很懂事,常常帮助家里干活儿放羊。因为父亲是史官,是掌管保藏国家典籍、记录王命、著述历史的官员,所以从小司马迁接触最多的,就是历史。
在司马迁的印象里,父亲总是严厉,也正是因为父亲自幼对他的严格教导,让他比别的孩子接触的更成熟,也更聪慧。
十岁就能则诵古文,二十岁游历天下……司马迁不仅知识渊博,年轻时的他,还是一位除暴安良的侠士。因从小天资聪颖,十几岁的时候,司马迁被父亲从老家接到都城,定居于长安附近的茂陵。“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生前,为自己所选定的陵寝。
司马迁的父亲作为文官,对于儿子身上的“江湖习气”无疑是非常反感的。每当他露出自己“豪气”的一面,总会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并且,禁止司马迁再与那些江湖游侠们往来。
之后,父亲找了两位先生来教他读书,并让他拜在儒学大家董仲舒的门下。让他从一个满身豪气的游侠,变成知书明理的君子。
,三十八岁的司马迁,承袭了父亲的官位,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世人,为天下,撰写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如同他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孔子,编写的那部伟大著作——春秋。他打算从三皇五帝写起,一直写到武汉王朝。
当时的他,作为太史令,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和档案。 任职期间,司马迁研读了大量的先人遗著,并只身行走于各处,进行 收集各处,散落民间的历史残片。
最终在他五十五岁高龄时,完成了这部当时名为《太史公记》旷世巨作!
到这时,他才算真正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每当午夜梦回的时候,司马迁总会回想起,儿时与父亲同在一处的时候。 小时候,父亲曾送过他一支笔,告诫他:使官要敬畏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
这么多年,司马迁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他写的是一部严肃的史书!却也像故事一样,给人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如同散文一样优美。他将故事,汇聚成涓涓溪流,引人入胜,流入人心……
他仿佛是一位不问世事的高人,将自己全身心的置身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充满感情,绘声绘色地记录下了,他所了解和认知的历史……
最后,学工君也找到了《史记》中的部分语句,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司马迁的伟大,在生命遭到威胁之时,在人生困顿之际,他没有让史家精神腰斩,相反,他用自己不畏强权的勇气和刚正不阿的气度,让史学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底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史记》不仅记载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也传承了先贤即便身陷囹圄也毫不畏惧的斗争精神,这种根植在所有炎黄子孙心底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借由英雄人物表达,也借由司马迁传颂。
图文来源于“典籍里的中国”微博、“锦鲤遇梧桐”公众号、百度百科,部分来源于网络。

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的生平、关系及发展贡献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家族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名垂青史。其中,“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们不仅在史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班父子指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彪、其子班固以及幼女班昭。他们三人以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作为父亲,班彪(公元3—公元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自幼便展现出对史学的浓厚兴趣。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收集前史遗事,写成《史记后传》60余篇,为《汉书》的修纂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儿子,班固(公元32—公元92年)字孟坚,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汉书》的修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班固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使其与《史记》并称为“前四史”之一。此外,班固还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其辞赋作品如《两都赋》等,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幼女和班固的妹妹,班昭(约公元49—约公元120年)字惠班,又名姬。她同样才华横溢,家学渊源深厚。在班固去世后,班昭接过了续写《汉书》的重任,并成功完成了这部史书的最后部分。此外,班昭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她的作品如《东征赋》、《女诫》等,均体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女性视角。
班彪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与其兄班嗣一同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不仅完成了《史记后传》60余篇,还为《汉书》的修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班彪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班固自幼聪慧好学,九岁便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时,他进入太学就读,博览群书,贯通群经百家之言。在回乡为父亲守孝期间,班固开始整理父亲的著作《史记后传》,并决心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写《汉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班固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然而,班固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因窦宪一案的牵连而死在狱中,享年六十一岁。
班昭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学识。她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史学遗志,还积极参与了《汉书》的续写工作。在班固去世后,班昭接过了这一重任,并成功完成了《汉书》的最后部分。此外,班昭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她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她的作品如《东征赋》、《女诫》等也广受赞誉。
三班父子在史学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们共同完成了《汉书》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汉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仅为后世正史之楷模,还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班彪的《史记后传》为《汉书》的修纂奠定了坚实基础;班固则在继承父亲遗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而班昭则接过了续写《汉书》的重任并成功完成了这一任务。他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使得《汉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除了史学领域外,三班父子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班固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其辞赋作品如《两都赋》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班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才华还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班昭的文学作品如《东征赋》、《女诫》等也广受赞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还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三班父子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整理、编纂和撰写史书和文学作品等方式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了教育事业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和学者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以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不仅在史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发展贡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并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此人统治中国六十年,史学家竟将其名字从历史上抹去
第一个真正统一中国的人究竟是谁?有人或许会提到夏朝的皇帝大禹,认为他是最早的统一者,毕竟在大禹之前,奴隶社会的各个部落之间都在争权夺利,互不相让。也有观点认为是周朝的周武王,周朝开创的礼乐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更多人会说是秦始皇嬴政。嬴政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他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战乱,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然而,按历史事实来说,这些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统治中国的人。在原始部落时期,寒浞这个名字注定将被遗忘,但他却是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统治了整整六十年的人。寒浞的崛起并非依靠显赫的背景,而是依靠其无所不用其极的阴谋与智慧,尤其是在他身世寒微的情况下,他能够从草根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
按理来说,寒浞从社会底层走到统治者的位置,理应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令人唏嘘的是,史书将他从历史中抹去。究竟寒浞做了什么触犯天理的事,才导致他如此被遗忘?今天的文章,将为你揭开寒浞被遗弃的真相。
寒浞似乎生来就是个冷酷无情的人。从了解他的故事后,很多人会深信,的确存在天生的坏人。寒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父母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背景,但他们却非常宠爱寒浞,因为他是家中的独子。正因为如此,寒浞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利己的个性。
由于父母的宠溺,寒浞的性格变得异常扭曲。他想要什么,几乎不择手段地去获取;他讨厌的人,他会想尽办法置其于死地。在他的内心深处,从没有任何道德观念,他的行为就如同一只冷血的猛兽,什么恶事都能做得出来。比如,小时候父母外出工作时,寒浞因懒得做饭而心生怨气,他不仅不做饭,还在大雨滂沱的夜晚把父母锁在屋外,任凭他们在外面淋雨。
尽管寒浞做出了如此过分的行为,父母依旧舍不得责罚他。正是由于父母的纵容,寒浞的性格愈加恶劣,逐渐成为村中人人避之不及的孩子。一次,因父母未能满足寒浞的要求,他竟将亲生父母绑了起来,威胁他们如果不答应,就永远不放他们出来。这一行为终究被村里人发现,寒浞的恶名传遍四方。中国自古讲究孝道,寒浞却如此伤害父母,几乎触犯了所有人的底线。最终,村民们一致决定将寒浞放逐,让他孤身一人走向死路。
尽管父母悲痛欲绝,但他们依然舍不得彻底与寒浞断绝关系。而寒浞却对父母的情感毫无触动,冷漠至极,不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一丝悔意。
寒浞离开家乡后,听说当时后羿势力强大,于是决定投奔后羿,为自己谋得一番事业。途中,他经过一个乡村,遇到了一户人家并暂时投宿。令寒浞没想到的是,这家男主人竟是位武艺高强的高手,一眼便看出了寒浞的潜力,便提出要传授他一身武艺。寒浞自然欣然答应,决定与这位师父一起学习。
寒浞天生练武的天赋极高,进步飞快。每当师父看到寒浞的进步时,都会无比欣慰。师父一家对寒浞无微不至的关怀,但这些关爱并没有打动寒浞的内心。他依然是那个冷酷、利己的寒浞,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当寒浞学成之后,他心生一计:如果他离开,师父再收弟子,那么这门武艺就会传给更多人。为了确保自己在武艺上的独占性,寒浞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他将毒药下进了师父家的饭菜,致使师父一家中毒死亡。然后,他又纵火烧毁了师父的房屋,将这一切的痕迹抹去。
寒浞离开师父家后,带着一身武艺投奔后羿。后羿当时对于寒浞的到来十分欣喜,毕竟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后羿深知寒浞的能耐,渐渐将大大小小的事务交给寒浞处理,并且越来越信任他。
然而,寒浞并没有珍惜后羿的信任,反而在后羿沉迷享乐、不思进取的时候,悄然用积累的权势和资源把后羿的地位取而代之。后羿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寒浞篡位,而寒浞则顺利地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且一统江山长达六十年。期间,寒浞的统治稳固,国家政务井然有序。然而,尽管他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寒浞最终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寒浞是一个极具目的性的人,他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自己明确的目标展开。然而,他最大的错误在于,将他人生命和信任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代价。这种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冷血无情的做法,使得寒浞最终成为历史上被彻底抹去的“恶人”。